心身疾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00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身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心身疾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身疾病.docx

《心身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身疾病.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身疾病.docx

心身疾病

身体形式症

(somatoformdisorders)(上篇)

概论

       简单来说,身体形式症就是一种以身体形式呈现心理问题的病症。

有的人将它翻译为拟身体障碍,因为其症状很类似身体疾病;有的人则译为身体型疾患,因为它会令人联想到某种医学上的疾病。

不管将它翻成什幺,这种病症最重要的特性在于:

1.它不是生物医学、药物使用或其它精神病症所能解释的;2.个人感到痛苦,社会、人际、职业等功能受到影响;3.非人为因素刻意呈现的。

这些病症在一般医疗场所时常见到,以下便将此种疾患所包括的七种类型一一解说。

一、身体化症 (somatizationdisorder)

       身体化症的基本特质是长时期、多重部位的身体不适,在三十岁前即开始出现许多身体抱怨,包括头、腹、背、胸、四肢、关节或直肠等部位的疼痛,或月经、性交或排尿等功能的疼痛;恶心、胀气等胃肠道症状;月事不顺、经血过多或勃起、射精有困难等问题;以及身体平衡困难、麻痹、吞咽困难、失声或幻觉等类似神经学的症状。

这些症状造成患者社会、人际或职业上的损害,且目前西医体系无法解释此症之原因,只能从流行病学上得知: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遗传、环境因素也有影响。

在诊断上,需排除患者伪装的可能。

在治疗上,除抗焦虑剂、抗忧郁剂等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会有所帮助。

二、未分化身体形式症(undifferentiatedsomatoform disorder)

       未分化身体形式症的基本特质是超过六个月以上的身体不适,与身体有关的诸多抱怨如疲累、胃口差、或消化、生殖、泌尿系统的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生物医学、或其它精神疾病所能解释的,且症状造成病人重大痛苦,影响社会、职业功能,另外,也须排除患者刻意假造的可能性。

未分化身体形式症属于一种残余诊断,意谓目前以身体形式呈现的问题,尚未分化成或未能诊断为确切的病症,一般而言,病程后期会被诊断为生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这种病症常发生在社会经济阶层低的年轻女性,华人文化中的「神经衰弱」与未分化身体形式症非常类似。

由于病程多长期、慢性,药物的帮助比较有限。

三、转化症(conversiondisorder)

       转化症是一种生物医学所无法解释的官能问题。

患者通常先有人际冲突或其它压力源,而后发生运动与感觉功能有关的假性神经学症状,例如:

麻痹、失声、目盲、耳聋、或类似癫痫发作等问题。

临床现象发现:

患者对医学愈无知,表现出的问题愈不像真的神经学症状;故本症应先排除人为假造的可能性,同时,也必须确实检查排除可能的神经学病因,以免误诊。

此症病人通常对症状并不关心,女性、低社经阶层及开发中的国家较常见。

另外,需考虑到某些文化社会下类似转化症的特殊情形,如宗教仪式作用下的麻痹、无知觉等官能失常。

唯有造成患者重大痛苦、失能或社会功能损害时方做此诊断。

早年曾有精神医学专家以催眠方式治疗,期望能宣泄患者的内在心理冲突。

自佛洛依德起,改采心理分析之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技术。

现今西医则加强神经检测,致力于找寻生理方面的病因。

(韩德彦)

 

身体形式症

(somatoformdisorders)(下篇)

四、疼痛症(paindisorder)

      疼痛症的基本特质就是「痛」,痛得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等。

若疼痛来源是身体疾病且疼痛严重度与持续度并不夸张,则这样的疼痛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疼痛症;换句话说,属于精神疾病的疼痛症是由心理因素所产生,且非刻意假装的。

疼痛症常伴随的问题有:

无法上班上学、经常就诊、大量使用药物、失眠,以及家庭、人际关系不良等。

慢性疼痛(长于六个月)常与忧郁症相关;急性疼痛(短于六个月)则长与焦虑症相关。

目前治疗上的策略有:

药物控制、疼痛管理等方法。

五、虑病症(hypochondriasis)

      虑病症的基本特质是专注于害怕已罹患或正罹患某重大疾病的想法,这种想法常因错误解释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引起,即使医师一再保证,患者仍担心不已,虽然病人也承认有可能是自己夸张了患病的想法,但他们无法克制此种担忧。

此症患者对自己身体变化、他人生病讯息以及与疾病有关的信息都非常敏感,过分担心使自己的工作与人际受到影响。

患者经常四处就诊,深怕医师忽略了某项重要检查,医病关系也因此更为紧张。

虑病症常见的初发时期是成年早期,症状起起落落,有慢性化的倾向,甚至呈现出担心患病的人格特质。

目前医疗上的处置为:

排除生理问题的可能性,加强无患病可能的保证,劝说患者将注意力分散在身体以外的活动。

六、身体变形症(bodydysmorphicdisorder)

      身体变形症的基本特质是患者会专注于身体外观有缺陷的想法,此专注念头造成重大痛苦或损害职业、社会人际等日常功能。

常见的抱怨是有关面部或头部想象的或实际上轻微的缺陷,例如头发稀疏、面疱、皱纹、疤痕、面色、肿胀、面部不对称等问题。

其它身体方面如鼻子、眼睛、眼睑、口、齿、唇、四肢、乳房、生殖器、臀部等都可能被病人视为严重的缺陷。

多数患者成天览镜自怜,并尽其所能修饰自认有缺陷的部位。

有些患者刻意避开平日活动以免他人见到缺陷部位,有些一再住院修改器官外貌,有些深受困扰而企图自杀。

可能伴随的问题有:

忧郁症、妄想症、社交恐惧症与强迫症。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社会若强调身体外貌的重要性,会影响或加重患者对身体缺陷的忧虑程度。

目前医疗上的处置有:

实施整形手术或采心理治疗。

与病患探究其所认为的身体缺陷,减低痛苦的感受。

七、其它未注明之身体形式症

        (somatoform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

      具有身体形式的症状,但不符合以上任一诊断准则者,则属于这项诊断分类。

实例包括:

1.假孕症:

相信自己怀孕,且生理方面的一些现象,如月经量减少、乳房胀痛等,也显示好似真的有怀孕的样子;2.总时期少于六个月的虑病症状;3.总时期少于六个月且原因不明的身体抱怨问题,如疲累、身体衰弱等。

在这方面可参考ICD-10(WHO)的分类系统。

 

早期提出的典型心身疾病有:

消化性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毒症、支气哮喘、冠心病等等。

这些多为公认的心身疾病。

近年来范围有所扩大,几乎包括所有躯体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

甚至癌症亦纳入心身疾病范畴内。

按各器官和学科分类有:

(一)心血管系统: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率不齐等。

(二)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精神性(心因性)厌食等。

(三)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慢性胰腺炎等。

(四)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等。

(五)神经系统:

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障碍等。

(六)泌尿生殖系统:

遗尿、阳萎、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等。

(七)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症等。

(八)皮肤科:

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等。

(九)眼科:

青光眼、弱视等。

(十)耳鼻科:

美尼尔氏综合症、口吃、咽部异物感等。

(十一)妇科:

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

(十二)口腔科:

舌痛、口炎、口臭等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很多,而人们的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改变是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或焦虑因素,使血管阻力增加,便产生血压上升。

同时,交感神经的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就会形成高血压。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起着明显作用。

胆固醇含量增高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条件。

但目前发现胆固醇增高主要原因是情绪因素,否定是饮食引起。

也有研究者指出,冠心病与人们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即A型性格者比B型性格者患病率为高。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瘘管实验指明,心理因素可改变胃液分泌,如愤怒、紧张、惊慌和憎恨等心理因素往往使胃酸增加,而抑郁、苦闷或焦虑等胃液减少。

火灾、洪水、空袭和地震等造成的心理影响,常可引起应激性胃溃疡。

在通常情况下丧偶、离婚、恐惧、失败等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这些心理因素都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使胃液酸度增高,引起溃疡疾病。

(四)支气管哮喘:

心理因素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加气流阻力。

这种体液免疫反应,是心理因素和肾上腺受体功能障碍降低引起的。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本症的发生与患者性格特征有关,常见于易激怒、过敏、多疑善感等性格。

特别是在强烈、急剧的心理因素影响下,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因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的利用加速,因而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

(六)荨麻疹:

寻麻疹虽属过敏性疾病,但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较密切。

特别是慢性反复发作时,尤为明显。

与过敏紧张、焦虑、烦闷等心理因素也有关。

有的患者因烦闷会使荨麻疹应能再度发生。

许多人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都是精神病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都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还适用于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致病因素有多方面:

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知力,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

你有精神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找到病变的位置。

常见的神经病有:

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病、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

患者应去神经科寻求诊治。

可见心理障碍不等于精神病,也不是神经病。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专栏

心身医学、心身疾病、心身障碍、心理生理疾患、心身反应、心身相关、心身问题……这些词

汇在近20年来已被国内学术界所熟悉,但人们对其各自真实内涵的了解却未必相同。

就是说,不同的作者对上述各种概念的认识往往有差异,有时差距还会很大。

其原因全在于这些词语涉及了多学科的知识以及历史发展过程的各异性。

但是,这些概念却都涉及了医学心理学所关心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心身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健康和疾病中或在医学临床中的实际意义。

一、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一般概念

  

(一)概念的发展

   “心身的”(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一词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Heinroth(1918)的一篇文章中。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是由Deutsch(1922)提出。

而“心身疾病”提出应归功于Halliday,特别是Alexander的大力提倡。

长期以来,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disorders),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本书基本上采用这种广义的概念。

为帮助理解,作为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图7一l列出了心身疾病概念的相关关系,仅供参考。

  顺便指出,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得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对此读者不必深究。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临床上一直有所变化,从权威的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来看,DSM-Ⅰ(1952)设有“心身疾病”一类;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分类则按累及器官,如哮喘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统反应”。

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

诊断标准为:

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身有时间相关;②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③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及发病率

   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

Qurbas则认为冲突是非特异性的,而人格类型则有重要发病意义。

现在则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中均有作用。

   心身疾病分布于各个系统,种类甚多,主要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

各家的归纳不一,用现代心身医学观点来看,更难概括完全。

本章以下各节所述是各科各系统中常见的心身疾病。

   关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由于界定的范围不同,所以报道数据差异甚大,国外调查人群中为10-60%;国内的门诊与住院调查,约为1/3左右。

  (三)身心反应──躯体疾病的心理后果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

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反应的问题。

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⑴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其影响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质、轻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个性特征、年龄、社会角色等也均影响其感知。

⑵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包括:

①自我意识转变;②对疾病的理智反应;③情绪反应。

(参见第八章)

⑶躯体疾病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分为两种:

①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机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或听力或运动机能的丧失,任何机能障碍都可对个体心理带来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头入水溅起的水花是机体障碍后的功能丧失,水面的层层涟漪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②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对学习工作的影响等。

⑷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如脑血管意外或心脏并引起的脑缺氧;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致意识障碍和知觉异常;高血钙可致淡漠、幻觉等。

本章后面各节在讨论“心-身”问题的同时,对临床上一些常见或重要的“身-心”问题也作必要的介绍。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有多种理论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里介绍主要的三种。

  

(一)心理动力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早期,Alexander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例如,哮喘的发作被解释成是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如与母亲隔离引起的焦虑)或避开危险物,此时病人不是以意识的行为,而是以躯体症状棗哮喘来表达;溃疡病是由于病人企图得到他人喂食与款待的潜意识欲望被压抑;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病人对自己的攻击性决断的潜意识压抑等等。

  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了这种理论。

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

例如心理冲突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因而他们认为只要查明致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即可弄清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

  

(二)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包括:

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

近几十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积累的资料也非常丰富,但由于机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无法完全阐明心理生物学详细发病机制。

  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从大体角度来看,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

  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紧张劳动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的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

这方面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心理生物学理论还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例如,有证据证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个体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从而确认个体素质上的易感性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对于心身疾病发病机理的解释是,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释。

行为学习理论对疾病发生原理的理解,虽然缺乏更多的微观研究的证据,但对于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工作已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⑴明确的躯体症状;

⑵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⑶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2.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l)病史采集:

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家庭支持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一些因素。

  

(2)体格检查:

与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有时可以从病人对待体检的特殊反应方式中找出其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特点,例如是否过分敏感、拘谨等。

  (3)心理学检查:

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直至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以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内容和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和好转中的作用。

本书许多章节已就这些心理学方法作过专论,在此不一一赘述。

  (4)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床前心理指导;又如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

这将在以后各章分别讨论。

  2.心理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例如因某検录鸾孤羌潭菇粽判酝吠捶⒆鞯牟∪耍ü睦碇С帧⑷现瘟啤⑺沙谘盗坊虼呙吡品ǖ龋蛊涠哉庖皇录娜鲜斗⑸谋洌跚峤孤欠从Γ嬖谝┪锏墓餐饔孟拢航庹庖淮渭膊〉姆⒆鳌U馐粲谥伪辏喽匀菀滓恍?

/P>

  

(2)消除心理学病因:

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

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

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

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

  具体的预防工作包括:

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

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总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工作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这其实也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的关系 

浙江大学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在我国正式形成和发展已有约20个年头,目前是卫生部规定的医学院校必修课程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科目。

作为参与医学心理学这一历史过程的一员,特别是作为《医学心理学》全国七年制统编教材的主编,本人觉得有必要在此讨论一下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的某些内在联系问题。

一、交叉学科

   关于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各方面大致有三种观点:

心理学分支学科、医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本人始终坚持认为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一样,都是交叉学科。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一门心理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与西方的现有多种心理行为学科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的内容是综合性的,是对西方多种心理行为科学内容有所取有所不取,重新构筑而成新的课程体系。

重点包括了医学的纵向(即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和横向(即内、外、妇、儿、神经精神各科)两个侧面的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

   从多年来我国心身医学研究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来看,特别在对心-身相关和身-心相关方面的认识方面,我国的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内容有许多重叠,是近似的学科。

   实际上,目前的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一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诞生的交叉学科,即都是在我国特定历史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