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02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docx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

山东版高中语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

 

一、《懂你》背景音乐,导入。

带我们来到世上,教我们走路说话,为我们遮风挡雨,母亲一直默默陪伴在我们左右。

在母亲的关爱和牵挂中,我们一天天长大。

但是,我们真的懂得母亲吗?

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呢?

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

简介作者。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人。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秦腔》等,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多种版本。

散文名篇还有《丑石》《一棵小桃树》等。

贾平凹是著述千万言的著名作家,为什么却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呢?

朗读文本。

要求:

①不动情不读书。

当我们深情诵读的时候,或许会发现其中有你的母亲的影子!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

用笔及时记录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二、文本理解

1.文本诵读。

强调重点字词并释疑解惑:

委曲求全委屈有口皆碑愣怔门闩

2.默读感悟:

①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

默读,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②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吗”?

浏览阅读,概括回答。

③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我不是个好儿子”?

学生细读文本,思考。

启发1:

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启发2:

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母亲老实、本分、勤劳、善良,深深地爱着儿子。

为了儿子,她不吃,不睡;为了儿子的健康,不怕别人笑话,不顾惜自己多病的身体。

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离开了“我”,母亲也永远坚定地在我身边,关爱着“我”。

在母爱的背景下,自己再多的回报都微不足道,正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是无私慈母爱,最是愧疚儿女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个好儿子”!

3.对比诵读。

①深情诵读以下文字,涵泳体味文字中的情感:

这段文字的感人之处在哪儿?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

明确:

真情——万千情愫肺腑出

②细细品读下面文字,谈谈哪段文字最感人?

为什么?

A母亲把钱收了,嘱咐我胡子长了,该刮一下了,然后上了车。

B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握在手里,整一下我的衣领,摸着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该刮一下了,才上了车。

C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明确:

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

③朗读下面两段文字,体会在表现情感方面运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A看那天上的太阳,它是那么的温暖、慈祥。

母亲,你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B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

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明确:

质朴——繁华落尽见真淳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深情诵读。

三、结束语

亲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怀,是生命深处一支隽永的歌。

沐浴着至爱亲情,再卑微的生命也会高大起来……请大家借鉴文章的写法,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写出自己体会到父母亲情的细节,并连缀成篇,写在周记本上。

让我们在体悟中长大,在思考中提高!

板书:

我不是个好儿子

母亲儿子

老实本分勤劳善良隐忍孝顺

无私无怨愧疚

最是无私慈母爱,最是愧疚儿女情!

教出语文的“味”来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孙礼亮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名篇《我不是个好儿子》被选编入山东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后,有人以为此文浅易通俗,更适合初中生学习,让高中生读这样的文章未免太浅了。

其实,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情感却极为真挚,正如苏轼所言: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这种素朴平淡是对绚烂之美的扬弃和超越,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

我们怎能仅止于文字而看轻此文呢?

文章以情动人,让天下的儿女为之泪水潸然。

但如果忽视语言文字,仅仅开掘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讲述自己的亲情经历,那么,不管歌声多么催人泪下,也不管在亲情讲述中学生多么不能自已,都算不上够“味”的语文课。

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关键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揣摩,离开了这一点,再美的设计也会失色。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第一个维度就是“知识与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文本的解读上特别关注了其核心内容: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在教法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体味情感,理解和学习以质朴语言描写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落实基础知识,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进行个性化鉴赏,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2、反复诵读品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味文章所表达的至爱亲情。

主要环节

1、《懂你》背景音乐,导入。

简介作者。

2、诵读。

要求:

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

3、疏通文字障碍,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思考:

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

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吗”?

为什么还说“我不是个好儿子”?

5、哪一段文字引起了自己最强烈的共鸣?

反复诵读体味,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

6、文字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揣摩写法:

抒写真情、描绘细节、语言质朴。

诵读体味。

二、教学反思

1、了解学情,尊重学生,落实基础,培养习惯。

先询问学生阅读的障碍和发现的问题,答疑释惑,落实基础;再听取学生的初读感受,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观照;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切入对文本的解读。

诵读之初要求学生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对话的基础就是反复深入地诵读。

这里有阅读的三个层次:

一是理解文本内容。

先整体把握文本,然后结合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

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吗’?

为什么还说‘我不是个好儿子’?

”三次跳读,在筛选整合信息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直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地带:

作者说“我不是个好儿子”,原因是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无私博大的母爱“场”中,自己无论怎样回报都算不上个好儿子。

作者饱蘸愧疚而无奈的泪水,谱写了一曲对母亲的真情颂歌!

二是个性化鉴赏。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诵读体味中,学生必然有自己喜欢的语段,因为有些内容能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吻合。

与生活对接,对文中至爱亲情的理解当然会渐次深入。

三是揣摩语言,学习写法。

这一环节阅读的目的是品出语言的“味”,感受和学习作者以质朴语言、抓住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法。

读出、悟出了这些,文本学习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3、沟通了语文与生活,沟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语文即生活。

离开生活,简单地理解内容、学习技法是肤浅的,是舍本逐末之举。

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本能与直觉,所做的事情都极普通的,学生当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能产生情感共鸣。

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简约地描述自己的亲情经历,既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又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

阅读与写作,不是“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的。

文章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发自肺腑的真情,所以感人至深。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写法,有助于解决写作中“假、大、空”的问题。

4、问题与不足

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个较大的缺憾,那就是忽略了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环节。

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应加以落实。

课堂教学中,揣摩语言和片断诵读仍不到位,体现出的语文“味”因此而不够淳厚。

品味语言部分,宜先由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概括,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在体味语言过程中,宜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多次诵读。

教学是缺憾的艺术。

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正是自己今后思考和研究的着力点。

在成长的道路上,愿聆听各位老师的批评,得到各位同行的帮助,不胜感激!

专家点评

散文教学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很多老师走出了很多的探索,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新课堂背景下教学这一堂课,我感觉从散文教学的一般目的来说,第一点是诵读,第二点是应该通过诵读将学生引入文本,让他们自主思考、自主鉴赏、自主探究,这是课标提倡的一个鉴赏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老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

这一点是和过去不同的。

先谈关于诵读的问题。

新课程特别强调诵读,这没有什么特别新的意义,本来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母语教学的一个优秀的做法。

没有学生的自主诵读,自主思考,体验,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通过诵读达到几个目的——感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这应该是散文教学的第一要素。

第二,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培养语感,才能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秀的语言资料,为自己的写作和陶冶性情服务。

叶老在1932年就强调,我们国文就是读的学科。

所以很多老师就提出来,一定要让语文课有琅琅的读书声。

从这个方面来讲,孙老师的这一堂课非常好,这本身也是山东在进入新课改以后,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

课堂上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朗读有各种各样的读法,有一般的诵读,有带着感情的朗读。

作为诵读来说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这是后边诵读的前提、基础。

课堂上,孙老师在提出要求之后,让学生诵读;然后进一步提问,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有哪些字不认识。

这就和高中语文语言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并与新课程所讲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相一致。

有好多老师认为上阅读教学课,就是纯粹的人文解读;如果单纯这样,就会顾此失彼。

尽管这篇课文看起来比较浅显,但是孙老师顾及到了这一点,我认为是很好的。

然后解决第二个方面,就是它体现了诵读的第一个要点——整体感知。

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起来说的不是很多,但是这一点是做到了。

在这一前提下,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然后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鉴赏。

老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以后在十几分钟的时间,老师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反复深入地思考。

这是第二个要点——在整体感知以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鉴赏。

在这一过程中,非常可贵的是老师没有把教参上的东西和自己的理解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

对文本的认识、理解,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

这一点我认为是和过去的教学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

自主,体现在自主诵读,老师读得再好也不能代表学生;自主,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对文本的自主解读。

我觉得这两点做的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孙老师也非常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引导,比如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懂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随时对文本进行勾画。

再一个方面,孙老师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比较娴熟得体。

现代媒体的运用,有很多老师都很喜欢;但有很多老师用的不得体。

有的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有的用得太多,喧宾夺主。

我们对多媒体的使用必须是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否则,宁肯不用。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我不是个好儿子》有这样的几种倾向。

第一种是把表现母子间的真挚亲情的课文,上成纯粹的亲情感恩班会。

一开始,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老师让学生起来讲述个人亲情,45分钟有30分钟把课文抛开了讲述亲情,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要义。

那么最关键的还是学生来理解文本,感知文本。

还有,有的老师很喜欢满文军的《懂你》,在学生朗诵到中间,通过全班起立或者其他方式,一起合唱《懂你》,这样学生也非常感动,听课老师非常感动。

但这个时候说不清楚,是文本感动了我们,还是歌曲感动了我们。

当时我就思考把歌曲放到最后,放一放、唱一唱,还是有必要的。

在这一点上,孙老师处理得就很好。

把它当成一个背景性的材料,在歌声中导入,这非常好。

作为一篇散文,孙老师给我们一些探索,他的课,像他说的有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例如最后对文本写作技巧的处理,是不是可以把文章放给学生。

文章写得很感人,让学生说一下为什么感人,看学生能不能找出一些细节,体会出其中饱含的真情,体味出语言的感人质朴。

但是孙老师这种办法,是比较新的办法,比较大胆的,通过自己写一些东西,让学生做一些比较,从本质上也可以达到目的,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课文。

(山东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执行主编,全国著名高考研究专家,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厉复东)

首先,孙老师很好地抓住了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学习中,他始终关注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还有就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走进文本、从文本中开掘意义的习惯。

这两点的落实还是比较到位的。

其次,整个课堂流程比较流畅。

以符合文本特点、与文本很匹配的语言地导入文本,很动情,这为学生走入文本做了很好的铺设。

第三,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散文教“散”,他抓住了一个问题“我不是个好儿子”,对这个问题他从几个角度来教。

第一步:

“为什么说不是一个好儿子?

”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

第二步:

“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儿子吗?

”对母亲,“我”做了哪些?

第三步:

“那为什么还说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由此进入核心地带——“我不是个好儿子”是因为有个伟大母亲做背景;和母亲的爱相比,我做得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三个步骤一层层打开文本,带入学生进入核心地带,由浅入深,层次性强。

这个探索是很有价值的。

第四,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一些语文的基本功的训练。

例如筛选信息的能力、独立阅读后自主概括的能力,都在课堂上有很好的落实。

最后一点是我在听课时的感觉,即在交流的上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度,那种高潮。

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心中理想的那种课堂是很完美的。

但是我们实际的课堂就是很多的遗憾,那么这种遗憾就是课堂的真实。

这与学生与文本的沟通理解能力、在生活中的积淀等都有关系。

值得探究的地方,可能就是我们继续开拓、继续创新的一个点。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教学札记

 

背景概述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选编在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用平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但由于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读来格外感人,易与读者形成共鸣。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我在设计教案时正是以这两点为抓手,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通过探讨和交流让学生感受母爱的力量,通过练笔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细节描写这种方法。

总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收获。

二、教学步骤

学这一课之前,学生刚刚学完了李密的《陈情表》,于是我以此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李密用拳拳之心抒写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真情实感,用“孝”打动了晋武帝,用“情”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用“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歌。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还有一种爱,它平凡而伟大,他无私而永恒,那就是母爱。

说到母爱,没有人不为之动情,没有人不为之动容的,每个人都能讲述许多感人的故事来。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来一起分享母爱吧!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我采用音乐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的方法,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营造审美心境,用音乐强化审美欲望,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建立起感情的通路和审美的联系,让文学接受活动顺利、有效地展开。

基于这样的原则,导语之后,紧接着,我选了一首和文本情感吻合的音乐,让一位学生和着音乐朗读全文。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文章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里我将二者结合起来,“披文以入情”,利用音乐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创设情境为教学服务。

朗读结束后,学生被文章中深深的母爱感动,产生了心灵的震颤,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初步的共鸣。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紧接着点拨:

1、能看出来,同学们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你为什么被感动?

是贾平凹的母亲作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还是作者用了华丽的辞藻,精致、典雅的语言感染了你呢?

这个问题学生很快作出了回答,他们说,都不是。

作者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琐细的小事,用的是平实质朴的,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体现了作品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风格。

但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

正是这深厚的,不加雕饰的情感,反而让我们感到字字句句都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叩问着我们的良心,从而感染了我们。

这样的回答正是我所需要的,也表明了刚才的环节是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顺势,我启发学生:

2、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的发言,大家达成了共识:

细微之处见真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文章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是否有真情实感。

真实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人。

有了上面的基础,第三个问题的提出顺理成章:

3、文章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请找出文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与作家和文本进行灵魂的对话,思想的交响,感情的碰撞,精神的共鸣。

发言时同学们结合着自己的经历谈认识和感受:

舍不得花钱,攒起来给“我”;

给“我”留梅李——这两个细节表现出母亲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

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

母亲笑着骂着:

“喂不熟的狗!

”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这一细节让我们分明感觉到了母亲的落寞和忧伤,同时也刻画出了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深的思念之情,非常传神。

母亲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儿子,走时“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这几个动作看似平常,像是不经意做出来的,可是反映出了母亲的细心和爱抚,只有母亲才会这样细致入微地去关心儿子,疼爱儿子。

通过这一活动,大家深深体会到,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不言情而情无限,不事雕琢而寓意深远,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大家积极发言,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我抓住时机深入一层,进行下一个环节。

我设计了这么一段话:

4、其实,勤劳、善良、本分这些特点是普天下所有母亲共有的优秀品质,你从自己母亲的身上也一定深深感受过,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有一位作家,叫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

在那些阴暗的日子里,是母亲陪他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但他却常和母亲赌气、使性子。

当他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倔强是多么愚蠢时,母亲却已不在了,这让他痛悔不已,所以他说:

“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贾平凹也是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深切的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后,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

那么你呢?

你是一个好儿子或好女儿吗?

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说,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字数在200字以内。

这段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已情有同感,心有所动,再加上有章可循,描写的文字十分感人,许多文字达到了与作品同具魅力的效果。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是本篇文章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写作方法,我抓住了最佳时机,让学生仿照这一方法进行写作练习,把这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训练内容,以达到读写结合,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此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之后,我让学生读他们写的文段。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流着眼泪读自己的文章的,听的同学也被深深地感染,课堂上许多同学唏嘘不已,感情达到高潮,课堂的气氛也达到高潮。

在教学达到高潮时,我播放了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在音乐声中结束了本课的教学。

我的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它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以其真挚的感情,平实的语言,感人的细节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灵魂的追问。

其实,父母不需要儿女的回报。

然而,是不是因为父母不期回报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而不去回报呢?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希望我们都不要留下这种遗憾,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教后记:

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材料,是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地培养审美情感,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参与美的创造的很好的渠道。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本着这个原则的。

我觉得能否教好这篇课文,关键之一是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因为这篇文章需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才能把握准文本的感情基调。

所以,我认为,细节描写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是本课应该重点抓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