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12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4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docx

至高考题选修部分

2007——2010年历史选修课程高考题集锦

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07年宁夏卷)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分)

A.【答案要点】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007年山东卷)33.(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

“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

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

(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

33.

(1)士:

改革科举制度;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

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2008年广东卷)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了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5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4分)

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处(2分)

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

两者的土地分配万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②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⑤实行汉制:

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丹分)

①搠源:

1)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

3)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

4)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2)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

4)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2008年海南卷)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

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

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

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

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6分)

29.(8分)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

(2)同:

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4分)

异:

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2008年江苏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分)

(3)依据材料三, 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

24.A答案要点:

(共12分)

(l)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008年宁夏卷)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鈞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

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

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

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9分)

答案要点: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想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2008年山东卷)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新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

(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4分)

(2)梭论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

两者有何不同?

(4分)

33.(10分)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

努力耕织。

(2)梭论:

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年广东卷)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

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2分)

31.(9分)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3分)

(2)方法:

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2分)

结论:

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09年海南卷)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

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聚,资格太拘,毁誉失实。

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

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

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

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已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

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

有才干),止于中考。

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

过错)掩其大节。

——《张文忠公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5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3分)

29.(8分)答案要点:

(1)严格考核政绩:

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5分)

(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3分)

(2009年江苏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25.A答案要点:

(10分)

(1)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

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009年福建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XX甚多,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分)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分)

A.

(1)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009年宁夏卷)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

41:

答案要点:

(1)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

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井.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录.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杜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009年山东卷)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分)

【解析】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

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

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

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

”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

(1)含义:

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2010年海南卷)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3分)

29.(8分)答案要点: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

(5分)

(2)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3分)

(2010年江苏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

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

愿望。

……俄罗斯人!

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

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它产生了哪些积

极作用?

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5分)

A答案要点:

(10分)

(1)目的:

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

战败。

影响:

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

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

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010年福建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音]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I)据材料一。

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9分)

41.(15分)历史

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主张:

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

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010年山东卷)33(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