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64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9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docx

蜂群的季节性管理

学习情境2蜂群的季节性管理

一、学习的基本要求

1、掌握蜂群四季管理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种蜂产品的生产方法及检验方法。

3、了解春季常见蜜源植物的泌蜜规律。

4、了解蜂群转地的原则及方法。

5、掌握蜂螨及常见病敌害的防治方法。

6、掌握夏秋季各种主要蜜源植物的秘密规律、蜂群管理要点等。

7、掌握流蜜期蜂群管理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夏秋季各种主要蜜源植物的秘密规律、蜂群管理要点、各种蜂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常见病敌害的防治方法。

2、难点:

蜂群四季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流蜜期蜂群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盗蜂

指窜到别的蜂群里盗取贮蜜的工蜂。

2、花粉

蜜蜂采集被子植物雄蕊药或裸子植物小孢子囊内的花粉细胞,形成的团粒状物。

3、人工分蜂

人们在饲养蜜蜂过程中,根据外界气候、蜜源和蜂群状况,有计划地将一群蜜蜂分成两群以至数群蜜蜂,这就是人工分蜂。

4、蜂王浆

是由工蜂的王浆腺分泌的用以饲喂蜂王及其三型蜂幼虫的浆状物。

类似哺乳动物的乳汁,又称蜂乳。

5、蜂胶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幼芽及树干上采集的树脂,并混人其上颚腺分泌物和蜂蜡等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

6、蜂毒

蜂毒是蜜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毒液,贮存在毒囊中,刺螫时由螫针排出。

7、雄蜂蛹

是指未受精卵在雄蜂房中生长发育成健全的尚未出房的雄性个体。

8、越冬适龄蜂

在秋末羽化出房,经过排泄飞行,但尚未参与采集活动的蜜蜂,既保持了生理青春,又能忍受越冬时长期困在巢内的生活工蜂,称为越冬适龄蜂。

9、蜂群入窖

一般情况下在气温下降后,基本稳定不再回升,阴处的冰雪不再融化时,即可将蜂群搬入越冬室。

10、转地饲养

将蜂群运送到有蜜源植物开花的地方,进行繁殖、生产或授粉的行为。

(二)基本知识

我国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明显,蜜蜂在其自然生活中,已经对这种变化有了适应性。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蜜蜂的发育、繁殖和生活,间接的影响蜜粉源植物的流蜜和吐粉同时对蜜蜂病敌害的发生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蜂群季节性管理的原则,应根据当地气候的季节性交替、蜜粉源的条件、病敌害的消长、饲养蜜蜂的种性、饲养蜜蜂的目的、以及所掌握的生产手段和管理能力等,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力求在不利的季节,保存蜂群的实力,在有利的季节,快速增殖保证高产、稳产。

养蜂是一门富有艺术性的科学。

养蜂就是要根据蜂群的生活习性,按照养蜂人员的要求,通过饲养管理措施,使蜜蜂的活动按照人的要求进行。

从生产的角度出发,要掌握蜂群最强状的时期,采集蜂出现的最高峰期恰好与主要流蜜期或授粉期相吻合。

这样就奠定了养蜂高产稳产的基础,也是养蜂技术的集中体现。

制定养蜂一年的生产管理计划,要根据当地蜂群繁殖的规律和大蜜源出现的特点。

在一年中,蜂群繁殖的规律一般可依次划分为停卵阶段、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分蜂阶段和生产阶段。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差异比较大,这五个阶段的具体体现的时期是错综复杂的。

如冬季停止产卵繁殖的地区,恢复阶段都在春季;炎暑停卵的地区,秋季就成为恢复阶段。

至于生产阶段,那就更不一致了。

在北方处在天寒地冻的时期,南方山区却是自然分蜂和流蜜的生产季节。

在盛夏,福建、广州的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蜜粉源枯竭,蜂群出现停卵现象,此时,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地区,正处于百花齐放、蜂群强壮的生产大忙时期。

在自然条件下,蜜蜂渡过恢复阶段的时期,与外界气候、蜜粉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蜂群开始繁殖时的群势有一定的关系。

依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养蜂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蜂群。

如根据主要流蜜的时间和蜂群的具体状况,确定何时分蜂及分出群的数量;在分蜂季节如蜜粉源条件比较好,可采取生产蜂王浆的方式来控制分蜂等。

总之,在周年蜂群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在不利因素时减少消耗,在有利因素时夺取高产。

第一节春季管理

从越冬蜂排泄飞行开始就进入了春季养蜂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气候南北差异比较大,所以起始时间有所不同。

但春季养蜂管理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保证蜂群越冬后能够顺利地渡过越冬蜂的更新时期,恢复和发展群势,以便能适时地充分利用主要蜜源。

春季蜂群的发展状大,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蜜源条件,这是蜂群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缺乏蜜源条件的地方,要适时进行饲喂。

二是蜂群要有一定的基础,蜂群越冬后群势越强,恢复和发展的越快,否则就慢。

三是要有优质的蜂王。

另外还要有优良的产卵脾,良好的保温、防湿条件等。

一、蜂群出窖

1、准备工作蜂群出窖前几天,应对放蜂场地进行清扫,撒一些石灰粉进行场地消毒,放蜂场地一定要选择向阳背风地势高燥之处。

春天气温低,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箱底所垫木桩或保温物等都要准备就绪。

出窖所需的蜂群管理用具、蜂箱消毒用具、蜜脾和花粉脾都要准备好。

将备用的蜂箱刷净消毒、烤干、糊严,以备换箱时用。

2、出窖时间蜂群出窖时间在我国南北差异比较大,南方出窖时间早,北方出窖晚。

一般选择气温在10℃以上,晴暖无风的天气。

如果气温达到了要求,但并非晴天,蜜蜂飞行不好,影响排泄,如果有风,蜜蜂在认巢时会出现偏集现象。

蜂群出窖后在一定时间内气温不很稳定,对蜂群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蜂群越冬状况良好,窖温稳定,饲料充足,可晚出窖。

如果蜂群越冬状况不好,出现下痢、饲料不足等状况要抓住时机早出窖,蜜蜂排泄后对蜂群进行管理。

3、出窖方法蜂群出窖的前一夜,将窖门、气孔和巢门完全敝开,让蜜缝吸足新鲜空气,以免次日出窖不安。

早晨关闭巢门,搬蜂箱时巢门向后,动作轻稳,不能偏斜,避免巢脾在蜂箱内活动挤死蜜蜂或使蜜蜂不安,将蜂箱放置在准备好的场地上。

在放置蜂群时,要有详细的安排,如特殊蜂群的位置,全场蜂群的分布,蜂群一旦摆放好就不能轻易移动。

一般要求在上午10时前蜂群全部出窖。

目的是让蜂群在中午吸足阳光,利用一天温度最高之时进行排泄飞行。

蜂群抬出窖后,将大盖打开,让温暖的阳光照射蜂箱,以便刺激蜜蜂出巢飞翔。

同时将掏出巢门内部死蜂使蜜蜂能够正常飞出蜂巢。

蜂群排泄后有的蜂场可根据自已的情况,在傍晚蜜蜂完全归巢后将蜂群抬回蜂窖,过一段时间再正式出窖。

如果作这样的安排,需对蜂群的摆放位置按箱进行记录,正式出窖时按位摆放蜂箱,以免正式出窖时蜜蜂窜位。

在蜜蜂排泄飞行时,要进行箱外观测。

如发现巢门前无蜂或蜂量非常少,要打开蜂箱全面检查,若是缺饲料,要及时加入蜜脾,若是无王要及时并入他群,若是蜂群过弱,可从强群中抽出部分蜜蜂补强,注意不能将强群中蜂王提出。

4、整理蜂群

蜂群出窖的当天,不宜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会影响蜜蜂在排泄飞行时认巢定位甚至偏集,应另选晴暖无风的天气整理蜂群。

整理蜂群时要同时做的工作有:

蜂箱消毒、全面检查、布置蜂巢、记录等。

(1)蜂箱消毒将需要整理的蜂群移到原位的后方,在原位上放置已消毒的备用蜂箱,巢门的位置要开在原位处。

将所有巢脾连同蜜蜂逐一提出全面检查后放入备用蜂箱内。

原蜂箱内箱底箱壁的蜜蜂扣在原位置的巢门前即可。

清除箱内的死蜂、蜡屑等,用喷灯消毒,然后用其换下一个蜂箱,如此全场蜂箱在整理蜂群后即全部消毒。

清除的死蜂要集中焚毁,以免发生病害。

巢门前的死蜂也要清扫干净。

(2)全面检查全面检查的内容有,确定蜂王的情况,一定要看到蜂王,观察其爬行的动作是否健状,如已产卵,则要查看产卵的状况;确定饲料情况,出窖时大部分蜂群有一定量的贮蜜,但不会有花粉脾,在检查时要心中有数;确定群势,在检查时要估计蜂数,为下一步采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确定病害情况,蜂群出窖时一般不会有更多的病害,如有下痢的病群要及时采取措施。

对以上检查情况要做详细记录。

(3)布置蜂巢换箱之后随即进行布置蜂巢。

将不适合产卵的多余巢脾抽出,加入一张粉脾,留用一张或加入一张蜜脾,一般情况下,粉脾放在内侧做边脾,蜜脾放在最外侧做边脾,卵虫脾放在最中间,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有利于保温。

蜂巢整理完盖上大盖,对整理后的蜂群情况也要记录。

整理蜂巢后依据记录情况,对不能独立繁殖的弱群、无王群进行合并,对病群及时采取措施。

抽出的巢脾要清除多余的赘蜡,按蜜脾和繁殖脾分类贮存,病群抽出的巢脾要单独消毒存放。

二、防治蜂螨

(一)形态特征

1、成螨雌成螨呈横椭圆形,长1.11~1.17mm,宽1.60~1.77mm,深红棕色。

螯肢的定趾退化,动趾具齿。

须肢叉毛分二叉。

背板覆盖整个背面及腹面的边缘,板上密布刚毛,后半部的刚毛卷曲并且较前半部长。

胸板略呈半月形,具刚毛5对。

生殖腹板呈五角形,其上刚毛约100多根。

肛板近似三角形肛孔位于后半部,具刚毛3根。

气门沟除基部附着于体表上,其余部分游离。

后足板极为发达,略呈三角形,板上有很多刚毛。

腹面二侧各具粗刺状刚毛19根。

4对足均粗短。

2、卵乳白色,卵圆形。

卵膜薄而透明,产下时即可见4对肢芽,形如紧握的拳头。

3、若螨分为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二种。

前期若螨乳白色,体表着生稀疏的刚毛,具有4对粗壮的附肢,体形随时间的增长而由卵圆形变为近圆形,长宽都有所增长。

后期若螨是由前期若螨脱皮而来的,体呈心脏形,随着横向生长的加速,体由心脏形变为横椭圆形,体背出现褐色斑纹。

(二)大蜂螨的防治方法

大蜂螨的危害特点是成螨体外寄生蜂体,蜂房内繁殖危害幼虫和蜂蛹。

防治上采用蜂群人为断子,使螨无法繁殖,暴露于蜂体上,再用药剂进行治疗。

在蜂群越冬前后无子脾时,加强药剂防治,可以起到保护蜂群安全越冬和压低虫源的作用,是一年中螨的防治的二个重要环节。

1、饲养管理的改进结合药物杀螨

利用越冬越夏蜂群自然断子的特点,使用药剂治螨,可以达到最大的疗效。

(1)自然断子期在有越冬地区,秋末冬初当外界气温降低到5℃以下,又没有新蜜源接替,蜂场多数蜂王停卵,或早春蜂群刚活动,蜂王第一批卵还未封盖的大好时机,选择药物连治3次,可将蜂螨基数压到最低水平。

同样,南方夏季,气候炎热,蜜源枯竭,蜂王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停卵,此时也大力用药治螨,然后将治过螨的蜂群运到气候凉爽又有蜜粉源地方进行越夏秋繁。

(2)人为断子在没有明显越冬或越夏期,蜜源条件较好地区,蜂王终年产卵不断,只是在严冬和酷署期表现产卵量的下降。

可以抓住这两个时机,或秋季茶花期前夕,采用嵌王笼强行幽王断子或采取提出封盖子脾,集中羽化的方法,迫使蜂螨暴露在脾面,选择药物连治2~3次。

(3)长途转运断子 转地饲养的蜂群,经过长途转地,幼蜂已基本出房,加上群内温度高,缺乏无机盐和饲料,会造成部分幼虫和卵的死亡,形成转运后的蜂群断子。

在蜂群重新安置后,也应抓住时机进行药物治螨。

防治实践证明一年进行两次断子期治螨,乃是控制终年螨害保证养蜂正常生产的关键。

为了使这两次治螨更彻底,通常在施药前,先用硫磺烟熏杀巢脾上的大、小蜂螨,具体做法:

预备一个巢箱,2~3个继箱,几张报纸及一个副盖等,熏脾工作可由2~3人协作进行。

先在巢箱中央置一燃烧的火炭盘,首次要加入80~100克硫磺粉,让之燃烧,并盖上副盖,使其产烟充烟。

另一人逐群抖落蜜蜂脱下全部巢脾,陈列于继箱中,即加产生烟的巢箱上,加副盖于继箱上,熏烟15~20分即可。

这样,一人抖蜂脱脾,一个熏脾还脾。

火过加炭,烟淡添加硫磺,逐群进行流水作业,2人一天可熏脾成百群,然后再选用药物治疗各群已上脾的成年蜂体上的蜂螨,连治2~3次,直到不再落螨为止。

(4)繁殖期分巢治疗在蜂群繁殖期出现螨害,可将蜂群的蛹脾和大幼虫脾带蜂提出,另组成无王群。

蜂王、卵脾和小幼虫脾留在原箱,蜂群安定后,原箱用药治疗。

无王群可诱入一个王台,先用药物治疗1~2次,后待新蜂全部出房后,继续用药治疗1~2次,可达到治螨的目的。

(5)切除雄蜂封盖子在蜂群发展进入分蜂期时,会出现成片的雄蜂封盖子,它们是螨最集中的场所,应连续不断切除雄蜂封盖子。

以无螨群调进雄蜂幼虫脾,诱引大蜂螨到雄蜂房内繁殖。

通过不断的切除雄蜂封盖子配合药物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螨害。

(6)毁弃子脾对螨害严重的蜂群,多数蛹无法羽化而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所有封盖子脾烧毁,然后进行药物治疗,可以保存一部分的飞翔蜂。

通过补充无螨子脾,可以恢复蜂群生产力。

有关蜂螨防治药剂比较多,有的药剂在过去普遍使用,对蜂螨起过一定的作用,有的药剂直至目前仍在养蜂生产上广泛采用,如硫磺熏烟剂、升华硫熏蒸剂、杀螨剂一号喷雾剂、灭螨A喷雾剂等。

近年来,以马扑立克(Mavrik)为主要当年成分的各种杀螨药剂,如国外的克螨清,国内的螨扑、螨扑立克、灭螨王等很受广大养蜂员欢迎。

这些杀螨剂对大小蜂螨均有特效,是以特质薄片为药物载体,具有熏蒸和触杀双重功能,对蜂安全,对蜂产品无污染,使用经济方便,其不足在于防治封盖房内蜂螨效果较差。

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可见药物使用说明书。

2、生物防治

通过生防技术防治大蜂螨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已知有许多微生物与螨有关,它们有的对蜜蜂无害,有的可能对螨有毒害作用。

电子扫描显示,螨上发现有病毒、细菌和真菌。

它们可能与螨一起共同危害蜂群,也有可能是螨的病原。

寻找对螨有害的微生物和捕食者是今后螨生防的研究重点。

此外,利用高浓度保幼激素施用于螨的敏感期会起到杀螨的作用。

利用育种筛选法,选择有较强的清扫能力和较短的封盖期的蜂种进行饲养,会大大减轻螨的危害。

3、防治策略与注意事项

流蜜期坚决不用化学药剂治螨。

尽量在晚秋越冬前结合断子治螨。

既能减轻药剂残留量,也可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努力寻找杀螨效果好而对人体安全无机化合物杀螨剂。

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杀螨剂,或用植物性杀螨剂取代有机杀螨剂。

制定治螨综合治理措施。

以饲养管理方法、热处理方法和生防方法为基础,必要时候使用化学方法。

贯彻“治早、治少、治了”连续彻底治螨的策略,紧紧抓住蜂群无子脾时大力治螨。

交替使用杀螨剂,防止螨抗药性的迅速形成。

先试验后使用。

由于杀螨剂用量因季节、气候、群势、使用方法和螨害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在大范围使用某种新药剂时,应当对少量蜂群进行试验,以防大量蜂群因药害而造成损失。

合理用药次数。

一般杀螨剂对蜂房内的螨作用不大,因此在繁殖季节,若相隔3天用药一次,至少须连治4次,保证毒杀幼蜂出房带出的螨。

缺蜜季节或蜂场群势不均情况下,要尽可能全场蜂群同时治疗,以免导致盗蜂和围王的损失。

熏烟剂和熏蒸剂的使用,要观察蜂群状况,以免造成蜜蜂的死亡。

三、蜜蜂白垩病

(一)病原

病原菌为蜜蜂球囊霉。

蜜蜂球囊霉的形态特征为:

该菌形态上为异宗结合的具分隔的菌丝体。

阳性菌丝形成受精突;阴性菌丝形成产囊体。

受精丝与阳性菌丝的精子器融合。

初生造囊丝含阳性和阴性两核。

质配后,形成具有子囊的产囊丝,临近成熟时子囊壁消失,多个孢子被共同的外膜包围,集合成紧密的孢子球。

(二)症状

患白垩病的幼虫在封盖后的头两天或在前蛹期死亡。

幼虫被侵染后先肿胀,微软,后期则失水缩小成坚硬的块状物。

在重病群,留下部分零散的封盖房,其中有结实的僵尸,当摇动巢脾时能发出声响。

(三)防治方法

1、用干净的蜂箱、巢脾换出病群的箱、重病脾,用福尔马林加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严重的病脾应考虑烧毁。

2、病群用0.5%的高锰酸钾喷雾给成年蜂体表消毒,喷至成蜂体表雾湿状为止,每天一次连续3次。

3、用山梨酸和丙酸钠掺入花粉中饲喂病群,连续7天,用二性霉素B掺入花粉中饲喂病群(2g/60框蜂),连续7天;用左旋咪唑6片加制霉菌素2片碾粉掺入花粉饲喂病群(治疗20框蜂),连续7天,用甲苯咪唑2片碾粉掺入花粉饲喂病群(治疗20框蜂),连续7天;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不伤蜂。

4、蜂群注意通风降湿,以含水量22%以下的蜂蜜作饲料,并注意及早控制其他病害,春季做好保温,使蜂箱内维持对蜜蜂发育有利的温度。

四、蜜蜂麻痹病的防治

(一)发生情况

该病害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美国、欧洲、地中海地区、俄罗斯、加拿大以及中国都已分离出病原。

在我国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南方潮湿、气温较高的地区,一般不会引起较大的损失,但有时也会造成严重危害。

北方寒冷地区较少见,即使发生也仅限于少数蜂群。

(二)病原

引起蜜蜂慢性麻痹病的病原为慢性麻痹病病毒。

于1963年分离出。

形状为椭圆形,直径皆为22nm,长度为30nm、40nm、50nm、60nm(30nm、40nm、55nm、65nm)4种。

该病毒不同长度的颗粒具有相同的性质,但长度不同的颗粒所含的核酸大小不同,短粒子所含核酸最小,最不完整,长粒子所含核酸最大,最完整。

病毒粒子感染力与粒子的长度成正比。

最大的感染力与最长的颗粒是相关联的。

可以推测,最长的颗粒具有最完全的信息,感染后复制顺利,故而感染力最大;而短粒子所携带信息有缺陷,感染后需别的粒子提供信息,复制不顺利,所以感染力最小。

但它可以起补充作用,能增强长颗粒的感染力。

(三)症状

麻痹病有两种独特的症状,分为Ⅰ、Ⅱ两型。

Ⅰ型:

被感染的蜜蜂双翅及躯体反常的震颤,病蜂不能飞翔,常在蜂箱周围的地面或草茎上爬行,有时上千只个体结成团,并常见它们在蜂箱内的上部挤成团,腹部肿胀,翅伸展开。

腹部肿胀是由于蜜囊充满液体引起,肿胀的机械压力作用加速发生了“痢疾”。

患病个体常在5~7日死亡。

这种疾病在欧洲曾被称作杉毒病,因为当时认为蜜蜂从森林中采集花蜜有关。

Ⅱ型:

俗称颇多,如“黑强盗”、“小黑蜂”、“黑色蜂”等等。

这一型病蜂,刚被侵染时还能飞翔,但它的体表茸毛脱落,呈现出黑色的相对大的腹部,个体略小于健康蜂。

黑色的腹部且油腻状。

病蜂常被健蜂啃咬攻击,将其驱出蜂群,当它回巢时,又遭守卫蜂的阻挡,于是行踪不定,到许多群蜂的巢门口盘旋,这样它们好象是盗蜂,几天后蜂体表现震颤,不能飞翔,并迅速死亡。

这两型症状,常在一个蜂群中发生,但通常为一种或另一种占优势,而出现症状多型性的原因至今尚不甚明了。

有人认为可能是与同时感染了另一种大于急性麻痹病病毒颗粒的正廿面体病毒颗粒有关。

(四)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

有人曾经从美国的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褐系”蜜蜂中选育出抗慢性麻痹病的抗性品系。

并认为这种选育相对较容易,绝大多数的选育在三到四代后即可完成。

2、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病毒增殖与温度的关系,春季选择荫凉场所放蜂,及时清除病、死蜂。

3、药物防治

(1)硫磺粉洒箱底及巢框上梁用量20g/10框蜂,1~2次/周,或用升华硫适量洒于蜂路间。

作用机理可能为被病毒侵染的病蜂对硫磺敏感。

但需注意的是,升华硫对未封盖幼虫具毒性,若用量掌握不当,极易造成幼虫中毒。

(2)用胰核糖核酸酶防治用法可以是喷成年蜂体,或加入糖浆饲喂,后者效果较好,因为酶能破坏蜜蜂肠里的病毒,但对已进入组织细胞的病毒不起作用。

因此,必须在幼年敏感蜂的食物里连续加入才能提供保护。

五、扩大产卵圈

蜂群出窖后就进入了越冬蜂的更新时期,这时蜂群处于恢复阶段,这时管理工作的原则是,创造条件扩大产卵范围。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缩巢保温、补助饲喂等。

1、缩巢保温

春天气候多变,尤其是北方的早春时有风雪,气温常常降低到零下几度。

因此要压缩蜂巢加强保温,延长蜜蜂的寿命和减少饲料的消毫,加快产卵育虫速度。

其方法是:

蜂巢里面要按蜂留脾或蜂多于脾,两侧挡以隔板,空隙处塞以保温物,覆布上铺盖3~5层纸,盖上棉垫或草垫。

蜂箱缝隙糊严,巢门缩小到1~2厘米,箱底垫上干草,周围用干草围上。

以后根据群势增长和天气转暖,逐渐撤去保温物和扩大巢门,在此时期内如果群势下降比较大,需将多余巢脾继续抽出保持蜂巢相称。

早春山区小气候差异比较大,如过分保温,大量蜜蜂出巢采集,往往会冻僵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出现见子不见蜂的现象。

所以保温的程度要因时因地因蜂而宜。

在早春昼夜温差比较大时,晚上可用塑料薄膜将蜂群盖上,两端通风,清晨蜜蜂出巢前将塑料薄膜撤掉。

2、补充饲喂

在蜂群处于恢复和增殖时期,及时饲喂蜂群,是促进蜂群发展的重要措施。

蜂群出窖后,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辅助蜜源植物逐渐开花,蜂群发展很快。

蜂群出窖后即处于越冬蜂更新时期,大约需要40天时间,此时气温比较低,不宜多次长时间开箱检查蜂群,否则会降低巢温增加消耗影响繁殖。

在清晨通过局部检查确定饲料情况,同时对缺乏饲料的蜂群,如蜂多于脾可加蜜脾,如蜂脾相称则要换蜜脾。

发蜂群缺花粉则要加粉脾或饲喂花粉或代用蜂花粉。

如无蜜脾,则要在傍晚补助饲喂白糖,同时要禁防盗蜂的发生。

当蜂群由越冬蜂更新时期进入迅速增长期时,蜂群需要大量的蜜、粉饲料,在没有蜜源和蜜源稀少时期一定要保证蜂群内有足够的饲料。

一般情况下,蜂巢内每个巢脾上应有0.5kg的存蜜。

如贮蜜不足则需补助饲喂。

为了加快蜂群的繁殖,可利用奖励饲喂的方式促使蜂王产卵加强工蜂的哺育工作,在巢内有一定的贮蜜条件下,进行奖励饲喂才会起到刺激蜂王产卵的作用,奖励饲喂每次的量要少,但次数要多,时间要长。

巢内贮蜜不能过多,否则会限制蜂王的产卵。

春季奖励饲喂最好在外界出现少量蜜、粉源时进行效果最好。

六、扩大蜂巢

蜂群渡过越冬蜂更新时期后,进入了迅速增长期,此时工蜂哺育能力提高了3倍,外界气温气温稳定升高,蜜源植物大量开花,蜂王积极产卵,在蜂群管理上要适时加脾扩巢。

1、扩巢方法一般在5月蜂群内新蜂大量出房,越冬蜂大部被更替后开始扩巢。

在蜂群增殖的初期,为了避免降低巢内温度,可采取割蜜盖的方法来扩大蜂王的产卵面积。

当蜂王把巢脾的中间产满了卵,可将巢脾前部或后部的封盖蜜,用快刀从接近子脾的地方,由里向外分期地割掉蜜盖,迫使蜜蜂把蜜搬走,腾出来的空房供蜂王产卵。

当子脾的面积已扩大巢脾面积的一半以上,可采用子脾调头的方法来扩大产卵圈。

随着产卵圈的不断扩大,当蜂群内缺少产卵空房时,就要采用加脾的方法扩大蜂巢。

加脾的位置可视蜂群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边脾内第二张已经产满卵,在蜂数较多的情况下,可在边脾内卵虫脾外加一张带蜜的适合产卵的巢脾。

如蜂数不够则不能加脾,让蜂王在边脾内侧产卵,待蜂数够用时再加巢脾。

春繁时外界气温较低,浅色脾蜂王不愿产卵,要加棕色带蜜的巢脾。

2、强弱互补一个蜂场所有的蜂群不可能均衡发展,在春繁过程中有强有弱。

当强群发展到8框蜂到满箱时,其繁殖速度最快,如蜂数继续增加,其繁殖速度反而下降。

此时要进行强弱互补。

将8框蜂以上蜂群中的老熟封盖子脾提出加到弱群中,如弱群中的卵虫脾蜜蜂无法哺育,可将其提到强群中,如弱群可以哺育,强群中可加适合产卵的空脾。

这样的管理直到全场蜂群全部发展到满箱为止。

强弱互补的方法在养蜂中是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的作用在于能延长强群高速繁殖的时间,将弱群快速补强,使全场蜂群的所有蜂王都能发挥出产卵能力,将全场的蜂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发挥全场各个蜂群的优势,使所有蜂群都成为具有生产能力的强群。

如果每个蜂群都独立发展、孤立管理,强群由于过早地产生了分蜂热,在繁殖采集适龄蜂时蜂王产卵下降甚至停产,而弱群由于工蜂数量不足,使其蜂王的产卵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到生产时群势不强,其结果是强群变弱,弱群强不起来,生产能力下降。

3、加继箱全场弱群补强之后,如果此时距离主要流蜜期还有40天左右,可从各群提出老熟封盖子脾组织联合分蜂群,分群的数量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要有计划的提前培育雄蜂,人工养王;如距流蜜期仅有2O天时,就要采用加继箱的方法扩大蜂巢,以保持强大的群势。

其方法是:

当巢箱达到满箱脾时,打开大盖,揭下覆布观察,如纱盖底下蜜蜂已螨,即可加继箱,否则不能加继箱,以免脾多蜂少,蜜蜂不能很好调节巢温,子脾发育不正常。

加继箱时,每一群要准备一个继箱,一块隔王板,2块隔板,2~3张巢脾。

打开大盖放在巢箱的后面,将空继箱斜放于巢箱的上面,检查蜂群,将刚封盖的子脾提出两框放于继箱,再提一张蜜脾和一张粉脾继箱上再加一张空脾。

子脾放中间,两侧放饲料脾和空脾;巢箱内补以两框空脾,其中有一张要适合产卵放于中间,边脾放空脾或饲料脾。

加继箱后一般巢箱内有6~7张脾,继箱上有5张脾,上下对称形成一整体蜂巢,边脾外加一隔板。

当蜂群发展再逐渐加脾,同时要调整巢脾,将适合产卵的空脾和老熟封盖子脾放于巢箱内,大幼虫脾或刚封盖的子脾入于继箱内。

扩大蜂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