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65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高一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值:

150分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44分。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

(每小题2分,共8分)

(1)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刚正清白、守直以追随前贤的句子是:

   。

(2)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达胸襟博大、希望尽可能多地招纳人才的句子是:

      。

(3)在《归园田居》中,以物喻人、表达对家园故土的留恋的诗句是:

     。

(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进行了批评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2-4题(9分)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时相遣归相:

互相

B.终老不复取取:

取代

C.谢家来贵门谢:

感谢

D.会不相从许会:

一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时为安慰  三岁为妇

B.府吏得闻之  朝搴阰之木兰兮

C.何敢助妇语何以解忧

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4.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3分)

A.汝是大家子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C.为仲卿母所谴D.死生亦大矣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5—8题。

(共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馀,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

①釐(xī):

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属:

撰写

B.谦让未遑也遑:

闲暇

C.冯敬之属尽害之害:

损害,伤害

D.为赋以吊屈原吊:

慰问,引申为悼念死者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

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5分)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5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

縠纹:

读音hú,绉纱似的皱纹,喻水的波纹

1.试赏析“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

(4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二、本大题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9分)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

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

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

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

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

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

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

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这种文艺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曲上。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戏剧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布景道具在舞台上是不能忽视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可能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包装不适度,就会损害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捷、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5题。

(15分)

一根玉米

陈永林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

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

而且又逢上兵荒马乱。

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

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保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保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

保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了,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

保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

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

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

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

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

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

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兵荒马乱的年代,往哪儿走?

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再难弄到东西吃,土根只有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

吃了三天,土根却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槐花只有拿手帮着土根剜。

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

土根说,吃什么呢?

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

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

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

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

“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

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牛鞭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

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

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

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保长。

保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保长手里拿着一个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

保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

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

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

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

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分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

槐花说,我就煮了。

槐花从罐里拿出那只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

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

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

槐花说着出了门。

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只玉米让给土根吃。

或许土根吃了那只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

槐叶不就长出来了?

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

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

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

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

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

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选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13.简要概括土根夫妇的性格特点。

(4分)

14.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5分)

15.这篇小说的标题能不能改为“患难夫妻”?

请结合作品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本大题2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6、“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美玉无暇”指的是()。

17、《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

千里走______、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______、水淹七军、败走______。

四、本大题3小题(共16分)

18、请给下面文字做批注(6分)

(1)给文中触动你的词做批注。

先找出这个词,再写出这个词为什么能触动你。

(2分)

(2)给文中触动你的句子做批注。

先找出这个句子,再写出这个句子为什么能触动你。

(4分)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贾母笑道:

“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

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贾母命王夫人坐了。

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

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贾母便说:

“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5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

,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

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1)在

处给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

(2分)

(2)请从“慷慨悲歌”、“椎心泣血”、“长歌当哭”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

处。

(2分)

(3)在

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1分)

 

20、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共5分)

 

 

五、作文(60分)

21.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一路摒弃许多东西,比如嫉妒、自私、冷漠、怯懦、利欲……但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缺失,正直、勇敢、诚信、善良、宽容,这些都是生命行囊中闪光的珍珠,谁把它们弄丢,谁的生命就会失去一份色彩。

请以“别丢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先补全题目,然后自主立意,不得套作,字数在800字以上。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高一年级语文考试答案

理解性默写默写8分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2、【文言实词】(3分)【参考答案】:

D【解析】A.副词,起指代作用,“我”B.通“娶”,娶妻;C.辞别

3、【文言虚词】(3分)【参考答案】:

A【解析】A动词,作为B.代词,这件事/结构组词,的C.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D.副词,暂且/连词并且

4、【文言句式】(3分)【参考答案】:

C【解析】C.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5.C(害:

忌妒)

6.D

7.B(“奉命制定”理解有误)

8.

(1)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

(卑、谪各1分,大意3分,共5分)

(2)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

(判断句式1分,“傅”1分,大意3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

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

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

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

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

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

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

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

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

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

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

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

谈完之后,文帝说:

“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

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

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

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9.古代诗歌阅读(8分)

1.(4分)【①写出了当时的景物特点:

夜深,无风,江水平静。

②反映了追求内心平静,忘却烦恼欲求的愿望。

③寓情于景,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融合无间。

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4分)【①内心烦闷苦痛,因而借酒浇愁,开怀痛饮。

(豁达超然,开怀畅饮)②欣赏自然美景,平复内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③希望从此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