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80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docx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项目

徐州市鼓楼区年度耕地

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分析报告

(2016年)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中国矿业大学二〇一七年三月

一、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情况1

(一)工作目的与任务1

(二)工作依据1

(三)工作组织1

(四)工作进度安排2

(五)工作经费安排4

二、年度监测评价情况5

(一)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5

(二)工作程序与步骤6

1.资料调查收集6

2.评价基础准备7

3.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确定8

4.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确定8

5.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9

6.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10

7.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10

(三)数据库建设10

1.建设目标10

2.数据建库基础10

3.数据建库工作步骤11

4.数据库内容13

三、耕地等别渐变情况分析14

(一)渐变耕地基本情况14

1.渐变耕地基本情况14

2.渐变耕地质量变化情况14

四、经验和建议16

(一)工作经验16

(二)相关建议17

、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目的与任务

1.工作目的

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2016年(2015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2.工作任务

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

二)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4)《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2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3号);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7)《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

(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

(9)《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6年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193号)

(10)《关于成立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2〕300号);

(11)《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4〕78号);

(12)《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13)《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方案(2016年)》;(14)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2016年)。

(三)工作组织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是一项日常性工作,继续沿用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工作经费落实等,根据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的相关要求,在技术协作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处科室与单位,共同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等。

选定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技术协作单位,负责资料的收集、内业处理、成果编写等技术支撑工作。

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工作形成了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组织体系。

(四)工作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2016年10月25日前)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国家、江苏省相关规程和技术方案,制定资料收集清单和调查表格,为全面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资料收集与调查(2016年11月25日前)根据鼓楼区实际情况,收集农业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和农业区划、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等资料如下所示。

涉及监测指标参数的资料,从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调查。

(1)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1:

5000,2015年度);

(2)2014年度、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

(3)土壤基础参考资料:

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化验结果(2012-2015年)、《江苏省徐州市市郊土壤志》;

(4)水利相关参考资料:

《徐州市水利志》;

(5)徐州市统计年鉴(2015年度);

(6)农业成本调查表、农作物产量调查表。

3.内业分析与处理(2017年2月20日前)

(1)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确定。

根据省级技术组下发的耕地等别渐变类型与主导因素,确定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

(2)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确定。

在省级技术组初步划分的县级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情况基础上,结合鼓楼区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和鼓楼区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及耕地利用方式变化特征,确定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主导因素。

(3)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

为了监测各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主导因素的变化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做为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各等别(国家利用等)上设置1个固定监测单元和多个随机监测单元。

(4)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

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长期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等别渐变做出定量评价。

整理县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数据,按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图层属性格式要求,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和监测单元图层。

(5)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提取耕地等别渐变区的分等单元,完善其属性信息,形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4.成果编制与初审(2017年3月10日前)

(1)编制徐州市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分析报告、数据表册、图件、数据库和影像成果,形成初步成果;

(2)申请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对成果进行初步审核,根据市局意见对初步成果进行核实与确认。

5.成果核查上报(2017年3月30日前)

(1)申请省国土资源厅对县级成果预验收,进一步修改完善成果;

(2)按要求提交上报本辖区内的县级成果。

(五)工作经费安排

根据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项目性质及工作量,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对项目所需经费进行了初步预算,向徐州市人民政府进行相关经费申请落实,确保了项目经费。

项目经费实行专门账户专人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手续和采购流程使用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使经费支出不超出预算。

、年度监测评价情况

一)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

1.技术路线

根据渐变耕地等别年度监测的目标和任务、《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补充完善实施方案》,在整理分析2015年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调查鼓楼区耕地数量、质量、环境以及利用效益等方面资料,评定耕地等别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进而分析耕地的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工作流程见图2-1。

图2-1鼓楼区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路线图

2.评价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网络、期刊等途径搜集耕地质量相关文献和资料,通过文献综述法对耕地质量的内涵、监测等做出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耕地质量年度监测体系和监测方法进行探讨。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描述方法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抽象的、概括的、宏观的描述,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若要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准确、深入的研究,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耕地等别渐变年度监测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如采用定性方法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并利用定量方法对各主导因素指标值进行量化,进而对耕地等别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变化进行监测。

(3)GIS空间分析

以ARC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借助ARC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相关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等图形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同时通过数据库功能,将社会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相连接,构建耕地等别渐变年度监测信息系统。

另外,通过GIS制图功能,直观反应耕地质量监测成果。

(二)工作程序与步骤

1.资料调查收集

表2-1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项目资料内容

部门

资料内容

国土部门

信息中心:

1.鼓楼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2015年度)。

利用科:

1.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2014年度)。

规划科:

1.徐州市区最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部门

1.徐州市土壤志;

2.江苏省徐州市土壤志;

3.鼓楼区数字化土壤图(1:

5万);

4.鼓楼区地力监测数据(监测点位置、测试数据);

5.鼓楼区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及图件;6.测土配方化验结果(2012-2015年);7.农业成本调查表、农作物产量调查表。

水利部门

徐州市水利志。

统计部门

徐州市(鼓楼区)统计年鉴(2015年度)。

2.评价基础准备

年度监测评价工作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等别变化,评价区域内渐变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变化强度及分布规律等,服务于规程修订和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工作,是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补充,其评价指标、参数体系均与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保持一致。

(1)分等指标区

查询《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实施方案》,鼓楼区对应分等因素指标区为徐淮平原区。

(2)评价参数体系

为保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结果与补充完善成果、年度更新成果的可比性与一致性,依据继承性原则,本次工作所有参数体系与补充完善工作体系保持致。

1标准耕作制度及基准作物、指定作物

表2-2鼓楼区标准耕作制度及指定作物

分区

标准耕作制度

基准作物

指定作物

复种类型

作物组成

徐淮平原区

一年两熟

小麦-水稻、小麦-玉米

水稻

小麦、水稻、玉米

2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

表2-3鼓楼区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表

县区

水稻

小麦

夏玉米

鼓楼区

2071

1172

2253

 

表2-4江苏省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

水稻

小麦

玉米

1.00

1.30

0.80

3分等因素及权重

本次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采用徐淮平原区的参评因素指标

及权重如下表。

表2-5耕地自然质量分等因素及权重

指标区

徐淮平原区

指定作物名称

水稻

小麦

玉米

表层土壤质地权重

10.9

10.6

10.6

土壤有机质含量权重

17.8

17.4

17.4

土壤PH值权重

5.5

5.6

5.6

耕作层厚度权重

10.3

10.4

10.4

障碍层距地表深度权重

5

4.8

4.8

土壤侵蚀程度权重

5.4

6.1

6.1

土壤盐渍化程度权重

11.8

12.7

12.7

灌溉保证率权重

22.9

19.8

19.8

排水条件权重

10.4

12.6

12.6

4分等因素指标值—质量分值转换采用分段函数来表征参评因素属性指标数据—土地等别间的关系,针对因素性质采取不同的标准来实现参评因素属性指标值—质量分值的换算,具体换算方法与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保持一致。

3.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及主导因素确定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和《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试行稿,V20150907),在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省级技术组初步提出并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其中鼓楼区初步划分为干旱型、水土流失型、肥力提升型、肥力衰退型、基本稳定型五个类型。

4.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确定在省级技术组初步划分的县级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情况基础上,结合鼓楼区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和鼓楼区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及耕地利用方式变化特征,充分征询徐州市国土局及农业等部门意见,确定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为肥力衰退型、干旱型和基本稳定

型三个类型。

其中肥力衰退型、干旱型和基本稳定型渐变类型分布范围面积分别为1572.12公顷、1364.58公顷。

其中肥力衰退型、干旱型中涉及耕地面积分别为

773.13公顷、855.23公顷。

表2-6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主导因素

单位:

公顷

渐变类型编号

渐变类型

主导因素

渐变类型范围

渐变耕地面积

FB32030201

肥力衰退型

土壤有机质含量

1572.12

773.13

FB32030202

干旱型

灌溉保证率

1364.58

855.23

图2-2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图(2016年)

5.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选取为了监测各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主导因素的变化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做为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其中,固定监测单元2个,随机监测单元38个

表2-7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固定监测单元情况表

监测单元编号

地类名称

渐变类型

渐变范围编号

分等单元编号

DY32030201

水田

肥力衰退型

FB32030201

320302*********0125

DY32030202

水田

干旱型

FB32030202

320302*********0069

6.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

 

表2-8鼓楼区耕地等别渐变固定监测单元调查与评价情况表

监测单元编号

主导因素

调查方法

主导因素分值

国家利用等指数

国家利用等别

年初

年末

年初

年末

年初

年末

DY32030201

土壤有机质含量

测图配方样点化验

11.4

10.8

1682

1687

7.58

7.56

DY32030202

灌溉保证率

外业调查及水利资料

89

88

1673

1673

7.63

7.63

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监测,整理县(区)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数据,按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图层属性格式要求,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和监测单元图层。

7.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提取耕地等别渐变区的分等单元,完善其属性信息,形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三)数据库建设

1.建设目标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方案》,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工作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全省统一标准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数据库,完成成果的汇总、上报、质检等工作,最终形成年度监测评价成果。

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成果数据的科学管理、查询、应用分析与更新,满足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耕地质量管理等工作的要求。

2.数据建库基础

(1)建库依据

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6-2007);

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

(2)数学基础

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平面坐标系: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地图投影与分带: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3)软件准备

操作系统:

WindowsXP或Windows7;数据库管理系统:

Access2003及以上版本;

GIS组件:

ArcGISEngine9.3Runtime及SP1补丁包;文字处理和表格组件:

Office2010;数据建库软件系统:

江苏省耕地质量年度监测信息系统。

3.数据建库工作步骤

图2-3鼓楼区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库建库流程图

(1)基础数据准备

12014年度、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数据库

2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3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

(2)数据分析处理

1提取上一轮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库中的分等单元图层(XJFDDY)、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行政区乡镇图层(XZQXZ)、县级指标区图层(XJZBQ)等基础数据。

2对分等单元所属的二级指标区、耕作制度进行赋值。

3将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因素提取。

4对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进行等别评定及分析。

5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3)成果汇交通过生成的耕地等别渐变图层,形成相关年度更新评价表及图件,并撰写年度更新评价报告,拍摄渐变监测单元的景观照片,按最终成果格式汇交出年度监测评价成果。

4.数据库内容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数据库包括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及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包。

数据库中包含矢量图层和与之相对应的属性数据。

数据库主要内容如下:

表2-9鼓楼区耕地质量年度监测评价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汇总表

一级目录

二级目录及内容

目录名

内容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数据库

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

(shp)

包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编号、名称、渐变类型、渐变主导因素等属性

渐变监测单元图层(shp)

包含监测单元编号、单元编号、年初等别、年末等别、渐变类型、代表面积、主导因素、景观照片编号等属性

耕地等别渐变图层(shp)

包含单元编号、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编号、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国家利用等别变化等属性

三、耕地等别渐变情况分析

(一)渐变耕地基本情况

1.渐变耕地基本情况

鼓楼区2015年年底耕地面积5189.09公顷。

全区初步确定干旱型、肥力衰退型一共二个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共布设40个监测单元,其中固定监测点2个,随机监测点38个。

全区等别渐变耕地面积共1628.36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的31.38%。

其中:

肥力衰退型主要分布鼓楼区南部,监测渐变耕地总面积773.13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4.90%,国家利用等均为7等。

干旱型主要分布在鼓楼区东南部,监测渐变耕地总面积855.23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6.48%。

国家利用等均为7等。

表3-1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基础信息统计表

渐变类型

基准等别

基准等别等指数

代表面积

主导因素名称

主导因素平均分

分等单元个数

占全区耕地面积比例(%)

备注

肥力衰退型

1

1702

773.13

土壤有机质含量

50

546

14.90

干旱型

1

1673

855.23

灌溉保证率

87.5

482

16.48

2.渐变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2016年(2015年度)等别渐变耕地中,干旱型渐变耕地利用质量平均等指数和质量等别没有变化,肥力衰退型变化不明显。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干旱型受灌溉保证率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灌溉保证率及相关指标因素相对稳定,等别指数变化不大,肥力衰退型虽然监测点的土地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但整体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导致等级和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较差的耕地被建设占用,保留了质量较好的耕地,使平均水平略微提升,但整体上对全区平均等别影响较弱。

具体数据详见表3-2。

表3-2鼓楼区2014年度渐变耕地国家利用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对比表

单位:

公顷、%

渐变类型

基期等别

基期面积

年初

年末

变化值

平均等指数

平均等

平均等指数

平均等

平均等指数

平均等

7等肥力衰退

7

775.64

1682

7.58

1687

7.56

5

-0.02

7等干旱型

7

888.26

1673

7.63

1673

7.63

0

0

四、经验和建议

(一)工作经验

1.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科学组织是项目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耕地资源质量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是中央的一贯要求,也事关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

项目开展时沿用了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统计和物价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耕地年度更新评价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协调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有关工作。

工作的实践证明,领导重视与科学组织,是项目目标得以按时保质保量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项目工作高效的重要手段项目研究过程中,为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工作的效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实地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准确、快速地取得相关信息,核准相关数据,为项目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项目组充分发挥江苏省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信息系统—县级年度监测评价子系统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快速地分析处理分等因素信息,并完成成果图件的编制,不仅加快了工作速度,也提高了工作精度,实现了研究目标,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实现了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成果数据的实时上报,确保了数据的统一规范。

通过先进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难度,确保了工作质量。

3.技术培训和交流是项目质量保证的重要支撑为规范鼓楼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实现评价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项目工作小组组织人员参加2016年11月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培训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的相关知识,学习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方案。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省级技术指导单位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为各技术承担单位提供了研究交流与学习平台,提高了研究工作效率和成果针对性,保证了

项目质量

4.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工作基础

参加项目工作的人员包含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徐州市鼓楼区农业局和鼓楼区统计局等单位有关人员。

项目研究时间紧、任务重,收集的数据量大,涉及的部门广,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和协同工作,为评价工作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

(二)相关建议

1.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动态监测机制

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运用土地调查、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技术方法和成果,科学分层抽样布点,开展等别渐变范围内耕地定位、定量监测。

充分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土壤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土壤污染的动态监测。

2.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成果应用体系

建议运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成果,动态掌握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变化情况,根据各渐变类型耕地主导因素发展趋势,确定土地整治潜力和方向,引导土地整治项目有针对性提升耕地质量;在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工作中,依据年度监测成果,做好农田水利等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