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94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019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板书课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第一遍朗读课文。

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3.第二遍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

  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读后明确:

这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

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4.把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同学提出来。

  1.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学生的帮助下和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

  2.教师抓住实质性的问题归纳:

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四)作业

  根据归纳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第9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

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

  明确:

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也非常美丽,然后抓住“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等词语来理解,突出小兴安岭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非常美丽的特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①你觉得小兴安岭的春天怎么样?

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明确:

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来写,学生抓住“抽出”“像一支舰队”等词语来理解,突出春天刚刚到来时,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生机勃勃的特点。

  设问: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这句话里“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

“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抽出”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读书方法。

  

(1)先读课文,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

  

(2)抓住了作者所描写的词句进行理解。

  (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

  

(1)小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怎样?

  

(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的?

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

  

(1)小兴安岭的夏天很美丽,作者抓住树木,晨雾,太阳,草地,野花这些景物来写的。

  

(2)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挡”“遮”等重点词语理解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葱茏,枝叶茂密,抓住了“浸、穿”来理解晨雾、阳光、野花的美丽。

  设问: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

”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哪个词用的准确?

为什么?

  明确:

“密密层层”可换成“密密麻麻”,“封”可换成“盖”。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天怎么样?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明确:

  

(1)小兴安岭的秋天很美丽,很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落叶、山葡萄、木耳、人参等景物来写。

  

(2)抓住:

“飞舞”“献”等重点词语来理解,突出了小兴安岭的秋天不但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设问:

“落叶在林间飞舞。

”,“飞舞”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比较用哪个词更准确?

  明确:

“飞舞”还可换成“飘落”。

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使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六)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2.集体交流:

  

(1)小兴安岭的冬天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松鼠等来写。

  

(2)学生们抓住“飞舞”“刮”“只好”“散步”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使学生们体会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和富饶。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七)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明确:

宝库,是指物产丰富。

花园,是指一年四季美丽。

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八)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我们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非常成功。

  (九)布置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小兴安岭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

  (十)板书设计

     (十一)随堂练习

  1.组词

  融(  ) 汇(  ) 献(  )脆(  )肥(  )

  溪(  ) 封(  ) 酸(  )靠(  )库(  )

  2.理解词语

  密密层层:

  苍翠:

  3.抄写喜欢的一个段落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在知识教学点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方法主要以反复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0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认读本课生字。

  ③一边读一边想:

本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本课生字。

  3.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

课文讲述了在一个小村庄里,由于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乱砍树木,破坏植被,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遭到了毁灭命运的故事。

  (四)质疑

  (五)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二)学习课文

  1.提问:

课文中的小村庄有什么变化?

  明确:

从美丽到最后消失

  2.自由读文,思考:

为什么小村庄消失了?

  3.讨论、交流

  明确:

村庄里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能防风、固沙,能保持水土不流失,而由于小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所以环境恶劣,就有了那场灾难——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相应理解锋利、裸露、应有尽有、咆哮等词语。

  4.小结:

只要人们破坏环境,就会受到自然界带来的惩罚。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用“扩大”“包括”造句。

  3.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阅读起来困难不是很大,在教学中,还是以“读”为主,通过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读”这一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我们绿色的家园;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11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一边读、一边想:

每段讲的是什么?

   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一说:

每段讲的是什么?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

   1.一边读、一边想:

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说明了什么?

   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案点评: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示例二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2 在南极的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感情,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极吗?

(南极就是南极洲),你了解南极吗?

(南极洲在地球最南部,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

1984年1月26日,我国赴南极考察队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胜利地来到南极洲的乔治岛,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1986年1月,我国的两位小朋友,代表全国少先队和小朋友,把少年纪念标插在南极洲。

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记了几篇日记,那什么是日记呢?

(每天所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和所做过的事情的记录)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①朗读三篇日记,大致了解三篇日记的内容。

   ②重点读第一篇日记,想一想:

这篇日记主要讲的是什么?

   ③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④思考:

记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

   (三)学习第一篇日记

   1.指名读第一篇日记。

   2.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日记讲的是什么?

   3.这篇日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请同学把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加深体会。

   理解词语“激动万分”。

   (四)学习写日记的格式

   学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日记跟平时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日记属于应用文的一种,应用文都有固定的格式。

一般日记也都有自己的格式,可以没有标题,得写清楚年、月、日,当天的天气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则日记

   1.自学

   ①自由读第二则日记,一边读,一边思考:

第二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②认读生字词。

   ③理解日记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2.反馈:

   ①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②指名读第二则日记。

   ③这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月15日,李叔叔带我们去西海岸看到象海豹的情景,重点描写了象海豹的样子)。

   (三)学习第三则日记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第二则日记,一边读,一边思考:

第三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②认读生字词

   ③理解日记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2.反馈

   ①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②指名读第三则日记。

   ③这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月17日,“我们”拜访前苏联的别林斯高青沿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愿友谊的种子撒在两国儿童心里,中苏人民永远友好下去。

   (四)总结

   小作者有幸来到了南极的中山站,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日记记录了下来,这能使我们养成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教案点评:

   这篇略读课文由五则日记组成,内容浅显易懂,可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有疑难,互相交流讨论解决。

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书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

日记的格式可以先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再让写过日记的同学在班上介绍写日记的体会。

附送:

2019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内阅

一、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描写了灰雀的的特点的。

2、用画出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3、“仰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列宁看灰雀时,为什么要仰望?

4、这段话里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1)婉转:

(2)惹人喜爱:

(3)

来回:

二、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以)经(提题)着照(像相)机跑出去了。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道):

“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1、用“”标出括号内正确的字。

2、用画出第四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赶紧”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在前三段空白处表上合适的标点。

5、从这些文字中,你看出高尔基是个怎样的人?

三、李四光是我国。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游戏。

每次他都爱藏在的后面。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孤零零(ABB式)————————

严严实实(AABB式)————————

转来转去(ABAB式)————————

3、用“一……就…..”造句

4、李四光为我国的石油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等大油田,摘掉了“”的帽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