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05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5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记   述

出  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33.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

试卷全解全析

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一、24.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由题干信息可知,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两人成为巨富,这与两人活动的区域位置有关。

陶、曹、鲁位于济水、泗水流域,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且这一地区诸侯国众多,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

本题易错选C项,两人成为巨富不能决定地方经济实力高低,且交通也不是地方经济发达与否的决定因素。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争霸战争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城市规模扩大,故排除B、D两项。

25.C 本题考查古代史学的发展。

材料信息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书编撰经历了从私家撰著到官修史书的过程。

官修史书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说明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非常浓厚,即官修史书的修撰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故选C项。

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易造成曲笔掩饰,不利于记载及评价、解释历史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故排除A、B、D三项。

26.C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习俗变迁。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茶铺,饮茶之人颇多,茶铺的茶叶多来自南方。

北方人由嘲笑南方人喝茶到大量饮茶,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选C项。

材料无法体现南茶开始北运,故排除A项。

饮茶习惯只是饮食习惯的一个方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B、D两项。

27.A 本题考查明代的政治特征。

从材料信息看,明代由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其目的在于使宦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更好地为皇权服务,同时使宦官对内阁等外廷机构也形成一定的制约,这说明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项。

宦官参政有利于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且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由此排除B、C、D三项。

28.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从材料信息看,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免费供各省使用到由使用方付费“协造”,这种变化表明原来的方式使造船方经费压力大,而“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故选B项。

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没有转为商办,也不可能面向市场,故排除A、C两项;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故排除D项。

29.B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巨变。

从材料信息看,“艾罗补脑汁”广告宣称“一国之进步”“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善谋卫生”,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说明追求爱国、进步、精神、卫生等成为社会时尚,故选B项。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A项错误;仅仅一个产品畅销,不能说明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可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故排除D项。

30.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看,仅在山东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非常强大,这说明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由弱小逐步壮大,也表明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国民党虽然占据优势,但共产党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故选D项。

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发生于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后期,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战线问题,排除C项。

31.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

从材料信息看,我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都有显著发展,这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由此可知,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故选C项。

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D项错在“普及”。

32.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

从材料信息看,尽管僭主“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他们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最终还是遭到流放等惩罚,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故选D项。

其他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

33.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从材料信息看,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教堂,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政府对市民阶层的重视,而市民主要由工商业者组成,说明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教会权威、新教理论,排除B、C、D三项。

34.C 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

材料反映了美国总统迫使内阁成员辞职。

根据美国共和制原则,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脑,掌握国家行政权。

总统负责组阁并统领内阁,故总统有权力让内阁成员辞职,这符合美国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故选C项。

其他三项明显错误。

35.D 本题考查史学常识。

材料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但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选D项。

回忆录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可信度比相关研究著作更高,更不能说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A、B、C三项说法均错误。

二、

41.参考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矿业政策。

(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两个时期不同的矿业政策,可知矿业政策经历了从限制开矿到允许开矿的过程,其次,根据两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总结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雍正时期属于农业文明时期,19世纪70年代中国工业化已起步,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造成了不同的矿业政策。

(2)问,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回答,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然后结合“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新中国矿业政策的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要注重分析比较问题能力的培养,二要注意把中国历代矿业政策和相应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42.参考答案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非选择题,考查钟表的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

首先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由材料可知,从类型看,钟表经历了日晷→机械钟→怀表→钟表→手表→原子钟→智能手表的变化;从功能看,经历了从单一计时功能到多功能的变化;从使用范围看,经历了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变化。

其次,依据上述信息提供的角度,拟定一个题目,如钟表功能的变化,然后围绕该论题,结合史实加以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参考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1)问,依据材料信息“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结果依然“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环境差;“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说明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问,首先明确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既有官员的因素也有百姓自身的因素。

“启示”应结合材料二回答,从材料二看,改革要注重除旧布新并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分析整合归纳。

46.参考答案

(1)背景: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

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本题考查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

(1)问,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应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从战争的破坏、有识之士的倡导、战后欧洲维护和平的措施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问,“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利于欧洲联合的因素中寻找答案。

47.参考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弟子颜回。

(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

(2)问,颜回受到后世的尊崇既与孔子的赞赏有关,也与汉代以后儒学受到尊崇有关。

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作为孔子得意门生的颜回也因其杰出表现而受到尊崇。

试卷全解全析

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一、24.A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25.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实力,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D两项均错误。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故排除B项。

26.C 本题考查辨析史料的能力。

题干中的四则材料都反映了唐军在泾州与薛举作战失败的信息,故C项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故A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

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元帅”,故B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

题干中的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材料叙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的信息,故D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

27.B 本题考查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题干材料强调了明后期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皿,这破坏了明前中期的等级规定。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故排除A项。

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是朝廷的规定,并非传统的伦理,且材料信息没有指向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

由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28.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题干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煤炭的流通销售环节,与煤矿管理无关,故排除B项。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故排除C项。

李鸿章利用政府特权操纵煤炭出口税的做法造成不正当竞争,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

29.A 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近代中国受西方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