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19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docx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诗歌鉴赏

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5:

诗歌鉴赏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共3题;共6分)

1.(2分)古诗阅读。

送柴侍卿①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侍御:

官职名。

②武冈:

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

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2.(2分)读《送元二使安西》,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诗的开头勾画了一个能增强离情别绪的环境——客舍,制造一种凄冷的氛围:

春晨的细雨不但润湿了飞尘,而且洗涤了旅舍旁的柳树,送别的人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中分手了。

B.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无比挂念心情。

C.第一句写雨,制造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

第二句写柳,雨后柳色虽然很美,但柳象征离别,陡然增加人们浓厚的离情别意。

D.这首诗能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诗人所流露出的强烈而真实的哀伤悱恻之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其境界并不高。

3.(2分)“处处闻啼鸟”中“闻”的意思是()

A.鼻子闻到    

B.耳朵听到    

C.眼睛看到    

二、诗歌鉴赏(共14题;共136分)

4.(15分)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清溪流过碧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A.清:

冷清    

B.碧:

碧绿    

C.“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_______,“澄鲜”的意思是_______。

(3)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里:

十五公里    

B.悠悠:

悠闲自在的样子    

C.一色秋:

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    

(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作者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

5.(8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________________,善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善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_______。

(2)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思想感情。

6.(8分)古诗阅读

材料一: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材料二: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群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1)这两首词以一个“_______“字为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真可谓是词短情长。

第一首是总写对_______的回忆;第二首则是对_______的忆念、向往.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

(2)材料二中,描写的是江南_______季的美景,可以从“_______”中看出。

(3)这两首词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7.(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片段,完成练习。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1)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

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到横线上。

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

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

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

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①在每一片叶子里_______

②在每一朵小花上_______

③在每一滴汗水里_______

④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_______

(2)对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

    

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

    

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

    

8.(11分)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1)选择下列字词的正确解释。

①径_______   A.小路   B.经过

②生_______   A.生活   B.产生,生出

③坐_______   A.座位   B.因为

④擎_______   A.举,向上托   B.拿取

⑤君_______   A.君主   B.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2)诗人_______在《山行》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景物,其中最让他心醉的景象是_______和_______。

《赠刘景文》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其中能让人感受到丰收景象的是_______和_______。

(3)两首诗虽然描写的是同一个季节,但在写法上略有不同。

两首古诗前两句都是写景,但到了后两句时,第一首古诗是_______,第二首古诗是_______。

(4)你最喜欢以下描写秋天的诗句中的哪一句?

为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写一写。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9.(8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灭胡曲

唐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1)对“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的“净”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的意思是:

_______

(3)全诗通过_______和_______,表现了_______。

(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10.(5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下列对诗句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玉:

碧绿色的玉    

B.妆成:

装饰,打扮    

C.绦:

用丝编成的绳带    

D.裁:

栽种    

(2)用“_______”画出描写柳枝的诗句。

这句话采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下垂披拂的柳枝比作_______,突出它的轻柔美。

(3)同学们,你知道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吗?

(4)仔细观察图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所描绘的画面。

(5)赞美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有很多,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

请默写出一首来。

11.(18分)按要求作答

(1)默写《泊船瓜洲》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还有_______。

(3)选择解释无误的一项()

A.绿:

绿色     还:

回家乡    

B.绿:

吹绿     还:

归还    

C.绿:

绿色     还:

归还    

D.绿:

吹绿     还:

回家乡    

12.(7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诗人_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①题:

_______

②缘:

_______

③不识:

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13.(8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___”。

(2)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的“_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说说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思。

14.(10分)课内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所写。

(2)“挑”是个多音字,在本诗中读_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

(3)诗中作者用_______反衬出自己身处他乡的_______。

15.(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翻过来,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1)“睡不着”中“着”的读音是_______。

(2)“睡不着”写出了小朋友明天要远足的________心情。

()

A.很激动    B.很骄傲    

(3)想一想,大海有哪些颜色呢?

(4)仿照原文,写句子。

那地方的_______,真的像_______说的,那么_______吗?

16.(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做着好梦,

又听见大人在叫:

“该起床上学啦!

唉.要是不上学就好了。

不过,去了学校,

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1)“我”正做着梦,不想起床去上学,可是去了学校能见到_______,也很_______,快乐的事情真是一件接一件。

(2)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和同学说一说。

17.(12分)阅读短文回答题。

光明与黑暗

一个盲人摸着盲文,在用心地读书,一个懒汉从旁边走过,嘲笑盲人,说:

“你什么也看不见,在那儿瞎念什么?

盲人说:

“正因为我看不见东西,我才努力地学习,想知道更多的东西,为人们做些有益的事情。

懒汉说:

“闭目养神有多自在,何必自找苦吃呢!

盲人听了叹了口气,说:

“真可惜,让你这样的人长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懒汉得意地说:

“怎么,你嫉妒了?

反正我是不会像你那样瞎费劲的。

盲人严肃地说:

“你虽然长着一双眼睛,不学习知识,就像一盏没有点燃的灯,它不能照亮前进中的黑暗。

我的双眼虽然失明了,可是知识会使我看到光明。

(1)课文中盲人与懒汉的区别在那里?

你是怎样理解“知识会使我看到光明”这句话的?

(2)盲人三次说话,有不同的语气,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诗歌鉴赏(共14题;共136分)

4-1、

4-2、

4-3、

4-4、

4-5、

5-1、

5-2、

6-1、

6-2、

6-3、

7-1、

7-2、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2-4、

12-5、

13-1、

13-2、

13-3、

14-1、

14-2、

14-3、

15-1、

15-2、

15-3、

15-4、

16-1、

16-2、

17-1、

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