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26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docx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

道路勘测设计课外实践报告

 

班级——道桥1022

姓名——高洋

学号——1032104230

 

苏州城市道路浅析

引言一学期的道路勘测设计学习,让我对道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脑海里慢慢形成了一个大概的道路设计框架:

从计算交通量,分析地形,设计道路使用年限,确定道路等级,查阅道路指标,到纸上定线、移线,实地防线,并进行平面曲线设计,纵、横断面设计,考虑平面线形选择,纵断面拉坡要求,以及标高控制、路拱,加宽,超高、土方量、平面交叉、立体交叉等等,再也不是过去——“路,就是一条线而已”的粗糙的概念。

但课内学习的毕竟还是纸上的,抽象的,没有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因此依照老师要求,我和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游览了部分苏州市政道路,并拍摄了一些照片,完成我们的课外实践作业。

 

1、苏州城市道路分类

2、苏州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

3、苏州城市道路交叉口

4、苏州城市道路行车道扩宽设计

5、苏州城市道路沿线设施

1、苏州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四类:

快速路:

设有中间带,双向四车道以上,全部或者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苏州典型的快速路有友新高架路、越湖高架路以及在建的中环快速路——开工全长97公里,大致走向为东起园区星华街,穿过阳澄湖,至相城太阳路,西到新区金枫路,往南从绕城高速东山出口,与绕城高速共线后,由车坊互通折向星华街。

主线采用双向6车道高架桥、隧道、地面道路等形式,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全线设娄江、苏虞张、大同路、宝带路、车坊、东山等互通27处。

主干路: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苏州典型的主干道金山路、狮山路、玉山路(长江路西段)、竹园路,长江路。

次干路:

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邓蔚路、金山路(塔园路东段)、玉山路(长江路东段)、渠田路、珠江路、塔园路、滨河路、运河路等都是典型的次干路。

支路:

为次干路与居民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区域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图示为长江路,作为苏州市一条城市主干路,长江路南与苏福路相接,北与文昌路相交,全长10.5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设中间带,侧分带,机非分离行驶。

 

2、苏州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

苏州常见的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单幅路:

俗称“一块板”断面。

各种车辆在行车道上混合行驶。

双幅路:

俗称“两块板”断面。

在行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者分隔墩将行车道分为两部分,上、下行车分向行驶,各向视需要可划分快、慢车道。

三幅路:

俗称“三块板”断面。

中间位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俩侧为靠右侧行驶的非机动车车道。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道之间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分隔。

四幅路:

俗称“四块板”断面。

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用中间带将机动车车道分隔为二,分向行驶。

我们学校南门出口的邓蔚路正是一条典型的三幅路,双向四车道,侧分带使机非分离行驶,有效的梳理交通,沿线在侧分带上设公交停靠站,侧分带开口在小区道路交叉口,或其他公共建筑物进出口,人流密集点。

这是马运路上的基本路面状况,双向四车道,设有中央分隔带,两侧设侧分带,中间带采用半圆形开口,表面形式为凹形,是典型的四幅路。

除了上述对称的典型案例,道路布置常常要根据实际的交通状况,道路情况布置。

上图便是一条不对称的道路,道路中间架有高架,同时充当中央分隔带的角色,但两侧只有一边设有侧分带,其效果侧重梳理设有侧分带一侧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

 

3、苏州城市道路交叉口

道路交叉有互通式交叉和分离是交叉。

互通式交叉即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交叉,称为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类型有:

①加铺转角式:

有十字形,T形,X形,Y形

②分道转弯式

③扩宽路口式

④环形交叉

上图为T形加铺转角式

对于平面交叉的里面设计要求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道路的纵面应尽量平缓。

纵面线形应大于最小停车视距要求,并有利于车辆制动停车,保证机动车的安全性和机动性。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原则按以下原则:

①相同等级道路相交,维持各自纵坡不变,改变其横坡度。

②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断面。

③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以利于排水。

④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⑤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可划分为6种:

①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

②处于凹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指向交叉口。

③处于分水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一条指向交叉口。

④处于谷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指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

⑤处于斜坡地形上,相邻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

⑥处于马鞍地形上,相对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

上图为两条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主要道路维持了原本自身的纵横断面,平缓过渡,而次要道路因为要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直的单坡断面,因次相对于主要道路,坡度变化较大,看上去较陡。

除了上述平面交叉,在苏州,我们生活中还常常遇到立体交叉,如下图:

其是高速道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控制车流在不同高程的平面行驶,有效的消除或减少冲突点,车流可连续稳定行驶,提高车速和通行能力。

4、苏州城市道路行车道扩宽设计

当相交道路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而车速又高时,若交叉口进口仍采用路段上的车道数,会导致转弯车辆和直行车辆受阻,分流与合流困难,且易发生交通事故。

此时应设转弯车道,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能力。

右转车道的设置方法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扩狂右转车道;

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依相交道路中间是否设置中间带和中间带的宽窄设置:

①当路口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拟设左转车道必须的宽度,可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央分隔带压缩宽度,增辟出左转车道。

②当路口设有较窄中央分隔带且宽度不足以容纳整个左转车道时,可同时压缩中央分隔带和减小车道宽度,保证左转车道的宽度。

③当路口不设中央分隔带时,可通过车道中心单(双)黄线向左偏移半个车道,和减小车道宽度设置左转车道。

上图即不设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在交叉口,通过车道中心双黄线向左偏移半个车道,同时压缩非机动车道宽度,以增辟左转车道宽度。

5、苏州城市道路沿线设施

①雨水口:

分立式和平式。

下图为平式

②污水口

③路缘石:

分立式、斜式、平式

下图为立式

④停靠站点,照明,红绿灯等

公交停靠站

交通灯,路灯

一学期的道路勘测设计让我受益匪浅,而课外实践,加深了我们课堂学习的内容,更让我们学习到了书本的知识只是理论的,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因为,往往实际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对象,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最合理的方案。

这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科,而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