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36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68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docx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超强

2018年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复习手册

及答题模板

(——以2014年考大纲为依据)

已掌握的知识点请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必修1各章节目录与考纲对比

课本目录

考试大纲(2018)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

 4、地球的圈层结构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

    3、常见天气系统

    4、全球气候变化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山地的形成

    3、河流地貌的发育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必修1主干知识摘录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具有物质性(由天体组成)、运动性(天体在运动,宇宙在膨胀)和层次性(天体系统)的特点。

地球位置(天体系统):

⑵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①太阳系:

由太阳(占99.8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卫星、彗星等组成。

②地球的普通性:

运动特征(都自转和公转,公转都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和结构特征(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密度)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无特殊之处。

③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安全(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太阳状态稳定)的宇宙环境,有适宜的温度(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因地球和体积和质量适中)、有液态水等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

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大阳大气从里到外分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均为11年;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使通讯设施受损、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

§3.地球的运动

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⑵太阳直射点移动(见下图):

①四个概念:

赤道面—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面;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23°26′);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②两个移动:

自转使直射点向西移动;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公转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约7.8°,每日约移动0.26°。

以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以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值相同但半球相反。

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演示并从不同侧面拍照):

昼夜交替原因:

A:

地球不透明也不发光,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从而使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

●三个概念:

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夜弧;

●三个关系、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垂;晨昏线(圈)在赤道处与经线夹角介于0-23°26′之间,夹角大小等于直射点纬度;晨昏线(圈)与纬线夹角介于66°34′-90°。

B:

地球不停地自转,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周期与意义: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意义:

使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和过低、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

②产生时差:

地方时——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同一经线上各点地方时相同;规定直射点所在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点,与直射点所在经线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点,晨线与昏线的交点(或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为0点或12点。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方时计算方法:

A地经度、B地经度、A地时间、B地时间,知三求一。

设东经度为正,西经度为负,求经度值大的地方时用加,求经度值小的地方时用减。

标尺法。

(你能说出上图中各点的地方时吗?

时区——以n×15°(n为时区编号,取0到12的整数)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分7.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0时区又叫中时区,其区时又叫世界时,东12区(在西面)和西12区(在东面)合称东西12区,两者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区时——各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称该时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方法:

A地时区、B地时区、A地区时、B地区时,知三求一。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求时区数值大的区时用加,求时区数小的区时用减。

标尺法。

法定时——如北京时,中国地跨东5、东6、东7、东8、东9五个时区,规定用东8区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北京时。

(特别注意:

北京时比北京的地方时早16分钟)

日界线——三个日界线:

①理论日界线即180度经线;②实际日界线有三处弯曲;③0点经线。

从0点经线向东(西)到日界线为新(旧)的一天。

180°经线上地方时为几点,地球上新的一天有几小时。

0点经线与0°经线重合时,全球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向东越接近日界线,越早进入新的天。

特别注意:

如果直射点坐标确定,则晨昏圈上的0点、6点、12点、18点的置也就确定。

请你举例练习。

③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处不偏转(所以赤道附近不会形成台风)。

⑷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结论: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非极昼极夜区内越向该半球高纬度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极昼边缘、极夜边缘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

●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3)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辐度:

由赤道向极圈由0增大到24,极圈以内为24。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的强弱)

总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辐度:

由赤道向回归线由23°26′增大到46°52′,回归线至极点恒等于46°52′。

③四季和五带

§4.地球的圈层结构

⑴地球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横(S)波和纵(P)波,横波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速度快且可通过气、液、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说出下图中各数字、字母的含义)

⑵地球的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连续而不规则0;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⑴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波长由短到长:

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叫“阳伞效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叫“温室效应”。

●白天的大气逆辐射比晚上强,但晚上大气保温作用更明显。

⑵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或冷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图的解读:

高、低空气压总是相反;气压高低是同一水平面上而言的,垂直方向上总是低空气压高于高空;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季风环流等等,实质上都属于热力环流。

⑶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它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和等压线垂直。

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

分清气压高低;第二步:

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一侧指向低压一侧并和等压线垂直);第三步:

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箭头向右或向左偏转30°左右即为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

⑴要十分熟炼地记忆二分日时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如右图)

⑵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为热力原因;中纬环流为动力环流,低、高纬环流为热力环流。

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整体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风叫赤道西风)

⑷北半球冬季形成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三个气压中心,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三个气压中心。

其中,夏威夷高压的强弱与中国的夏季风强弱、旱涝灾害直接相关。

⑸季风成因:

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和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的气候有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四种。

(看下图和表识记世界气候分布、成因和特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特点)

自然带

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雨林带

草原气候

●赤低和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明显

草原带

沙漠气候

●副高(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荒漠带

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两带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季雨林带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副高西风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常绿硬叶林

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冷干燥,夏热多雨

落叶阔叶

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冬暖夏凉,全年多雨

落叶阔叶

§3.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

天气特征

冷锋

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出现大风、阴雨天气(锋后雨,多暴雨);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

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出现连续性降水(锋前雨);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多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如梅雨天气)

高压(反气旋)

受高压控制时多出现晴朗天气

低压(气旋)

受低压控制时多出现阴雨天气

●因高压脊两侧空气相背运动,所以高压脊处不会出现锋面;因低槽两侧空所相向运动,所以低压槽处常出风锋面,锋面和气旋相结合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与所处半球无关。

§4.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的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的影响:

见下表

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炭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允许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保护植被,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③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④加强立法和管理⑤公众积极参与,减少消费,减少废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⑥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⑴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⑵水循环的环节:

降水、水汽输送、降雨、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腾等七个环节。

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地表径流。

⑶水循环的意义: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⑴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寒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暖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寒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⑵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大陆沿岸的气候(寒流减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影响航海;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加快海水净化速度,但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⑴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⑵缺水类型:

资(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

⑶缺水应对措施:

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节流:

节约用水(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价、一水多用等);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⑴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⑵岩石分类:

(见下表)

三类岩石

成因

特点

岩浆岩

(火山岩)

岩浆侵入地下冷凝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密而硬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多气孔

沉积岩

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为沉积物,再经固结成岩而成。

据沉积颗粒物大小又分页岩、沙岩、砾岩等。

石灰岩是海洋环境下海洋生物遗体推积而成。

多含化石

,可能含有煤、油、气

变质岩

各类岩石高温或高压变质。

如页岩高压变质为板岩、石灰岩高温变质为大理岩。

⑶三类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有多种画法):

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2.山地的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⑴褶皱山——向斜和背斜:

褶曲形态

判断依据

构造地貌或侵蚀地貌

应用

岩层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地貌

成因

背斜

向上

拱起

中间老

两翼新

背斜山

岩层向上拱起成山

找油气,

开遂道

背斜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

弯曲

中间新

两翼老

向斜谷

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找水

向斜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⑵断块山、地垒、地堑(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

⑶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分布:

①地球的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②各板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跃,多地震和火山;④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海洋、海岭、断层;板块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海岸山脉、海沟或岛弧链。

⑷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及原因: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

走向

①坡缓原则:

线路要从等高线稀疏处穿过,穿过的等高线数量要少,最好沿等高线延伸。

②安全原则:

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③近多原则:

距离近、经过居民点多;④保护原则:

保护耕地、农田水利设施、生态环境。

⑤效益原则:

低成本,高运营效益。

①降低技术难度;②减小工程量;③节约建设成本;④工程施工安全;⑤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地质构造发生先后顺序

判断沉积、侵蚀、褶皱、断层、侵入或火山活动等地质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时,沉积在前,褶皱在后;被断的在前;被侵入的在前;被埋的在前;下层岩石形成在前(一般情况);沉积岩石中有不连续不平整面时,先上升再侵蚀再下降再沉积。

§3.河流地貌的发育

⑴河流侵蚀:

主要有塑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山区以塑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使河道延长加深,形成V形谷;河流中下游以侧蚀(平直河道考虑地转偏向力,弯曲河道凹岸侵蚀水深岸陡,凸岸堆积水浅岸缓)为主,形成宽阔的U形谷,且河道变弯。

⑵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成因及地貌特点:

(见下图)

洪积-冲积平原(A处),形成过程:

①山谷中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当洪水流出山口时,因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洪﹙冲﹚积扇;③洪﹙冲﹚积扇不断扩大并彼此联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B处):

形成过程:

①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②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③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④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⑤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地貌特点:

地势平坦。

河口三角洲(C处);形成过程:

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因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的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貌特点:

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以河道入海处为顶点向海洋呈扇形或三角形展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⑴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六大要素:

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地质。

②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改变了原始大气成份;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份,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参与了沉积岩石的形成;改变了地球面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⑵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作用、表现。

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

表现:

①统一性:

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②连动性:

某一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类

含义

成因

形成基础

明显地区

纬度地

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高低不同

(太阳辐射)

热量

低、高纬

经度地

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距海远近不同

(海陆分布)

水分

中纬度

垂直地

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海拔高度不同

水热状况

低纬、高山

非地带性

指使自带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使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的不显明的各种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条件(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和局部地热异常。

如四川盆地紫色土,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洋流、人类活动(如南方水稻土)等。

⑷山体垂直自然带及雪线:

①山麓自然带带(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②赤道地区的高山,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③垂直带谱:

纬度低则带谱复杂,纬度高则带谱简单;相对高度大则带谱复杂,反之简单。

④各自然带海拔:

纬度低则海拔高,纬度高则海拔低;阳坡(北半球一般为南坡,南半球一般为北坡)高阴坡低。

⑤雪线:

纬度高雪线低,纬度低则雪线高;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夏季高冬季低。

●山地垂直自然带“四看”:

一看基带——确定山地所在气候区,二看自然带数量——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多,三看自然带高度——阳坡高阴坡低,四看雪线高度——确定阴、阳坡和迎、背风坡。

●台湾、云南等山地地区物种丰富原因: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纬度低,山地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异明显;交通条件差,受人类活动破坏小。

注意观察:

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类型并不完全一一对应。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必修2各章节目录与考纲对比

课本目录

考试大纲(2013)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数量变化

  2、人口的空间变化

  3、人口的合理容量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城市化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区位选择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工业地域的形成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绿色食品知多少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修2主干知识摘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数量变化

⑴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属传统型;世界属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国因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属现代型。

⑵人口增长快(人口年轻化)和人口增长过慢(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