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44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docx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导语:

《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

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

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

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二)品读课文要求:

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

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

“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

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公将战……请见

  求见

  论何以战

  乡人劝……何间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

  分析祭祀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

  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

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战中:

“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

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

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战中: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

后发制人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

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

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

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

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三)创造性阅读要求:

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

短文略。

  

  三、布置作业

  题目:

〈〈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忽视了诵读。

课堂上,许多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在下面一字一句认真地记。

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很少,结果是老师学生都很累,效果却不很理想。

  首先,语文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的文章要求学生诵读,以便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本教学设计用诵读贯穿全过程,读时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说,主动地探究,积极地交流,能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其次,文言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分析,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审美情趣。

本设计的“学生探究”主要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三、语文教学是充满亲和力的过程,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本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在一种心理很安全,思想很自由,环境很宽松,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上课。

学生愿意想、愿意说,敢想、敢说,创造了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教学效果良好。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今义

  间:

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

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

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

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

学生再读课文

  四:

布置作业:

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

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

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

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

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

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

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

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

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战争前做好准备

  

(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

(1)个答案,师问:

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

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

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

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

“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

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

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

愿意

  师说:

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

(2)个答案,师说:

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

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

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

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

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

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

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

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

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

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

师引导。

  生:

写战争场面。

  师:

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

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

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

不语。

  师:

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

曹刿。

  师:

看黑板。

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

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

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

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

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

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

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

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

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庄供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

分两层意思,以江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

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