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学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55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理念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念学习.docx

《教育理念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念学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念学习.docx

教育理念学习

教育理念学习之校内方面学习材料:

学校教科室“共读共写”之教师成长专题:

美国的“超级教师”什么样

美国的“超级教师”什么样(外三篇)

在我国第31个教师节,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民教师。

从他们每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和执着、无私与大爱。

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每年也会评选出他们的年度教师,并且每年只有一位。

年度教师由美国总统亲自在白宫授奖,可谓是“超级教师”了。

那么,在美国“超级教师”中,我们又能发现些什么?

本文来分析三位美国年度教师的教育精神。

——编者

■潘涌邹成

每年的“国家年度教师”奖(NationalTeacheroftheYear),是全美国历史最久、荣誉最高、影响最广、权威最强的基础教育教师奖项。

这个奖项是在美国首席教育官理事会的指导下,先从美国各州、华盛顿特区、国防教育部以及五大特殊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系统各推出一名候选人,再由全美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评选,最终筛选出一位得奖者,由美国总统在白宫亲自授予“水晶苹果”。

如果将“水晶苹果”获得者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经验串联起来,则构成了美国教育文化的一道风景。

爱荷华州教师韦斯林: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萨拉·布朗·韦斯林,是美国爱荷华州约翰斯顿社区约翰斯顿高中教授英语语言文学艺术的女教师,她曾捧回2010年度的“水晶苹果”。

韦斯林获奖感言的核心观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她这里所说的不是抽象、符号性的“学生群体”,而是每一位参差错落、个性相异的“具体的人”“独特的生命”。

正因为韦斯林的课堂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才会创造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机遇和希望。

从这种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韦斯林致力于“为每个学习者营造独特的环境”,从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到具体的个人辅导,从测评的方法到创新的项目,一切围绕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探求的热情和强化其成长的自信而有序展开,以至为了消解师生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将自己的讲台设置在教室后面的一方角落……她把学生看成“课程消费者”,时时刻刻在倾听他们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孩子们喧哗和嘈杂的要求,被韦斯林尊为释放出来的个性活力。

正是通过从核心思想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韦斯林博得了她的学生、社区乃至美国社会的欣赏。

个性获得释放的学生,如是感恩她朴素而有内涵的教学:

“没有无益的讨论,没有无意义的作业,没有一天令人厌倦。

”评选“国家年度教师项目”的负责人赞美韦斯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实践经验,视之为21世纪教师卓越典范的最重要元素;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样为韦斯林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而赞赏有加。

【点评】解读她的感言,需要细心领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我们“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之间的细微而重大的差异。

一般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为有待被庞杂的知识体系所填满的容器,以致课堂填充知识的满足程度才是教师们密切关注的“有效”量化指标,而学生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则因比较内隐而容易被忽视。

韦斯林心目中学生主体的个性化成长,意味着众生中非同质、可持续的“独特成长”——这毫无疑问是“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最核心内涵,不仅仅是知识数量的简单、机械累积,更是生命“无限潜力”的开发,包括生命精神基因的“发现”。

加利福尼亚州教师丽贝卡:

“教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

加利福尼亚州卢瑟伯班克中学的英语教师丽贝卡·米沃基,是2012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

她对教学和孩子充满了“热爱”之情,并富有强烈责任感。

用她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就是:

“教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

“我热爱这份职业,人们将会从七年级教室里抬出我冰凉的尸体。

”虽然,教育是丽贝卡的一份职业,但实际上她心中的教育早已超越作为生存手段的“职业”,上升为一种实现人生理想、达成生命价值的崇高“事业”。

这具体表现在她与学生的关系上。

她认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科层面的知识,而是用爱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正是这种亲密关系,使一切教学的技术难题获得冰释。

丽贝卡用自己献身的行动,富有感染力地诠释了一位教师的“超越”和“卓著”。

她将午饭时间用在辅导学生功课上,把贫困学生身上穿了三个星期的脏衣服带回家洗……正是责任感的驱动,使丽贝卡日常的教学行为释放出创新的力量。

非常的教师,必有非常的课堂。

她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让孩子们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拍成影片,并在当地一位作家的帮助下,又将小说改编成话剧剧本,邀请专业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她将课堂拓展到校园之外,带着孩子们去水族馆、中国城、科学中心甚至拉布雷亚焦油坑进行实地考察。

生活有多丰富,课堂就有多丰富;世界有多广阔,“书本”就有多广阔。

【点评】热爱教学、成就学生就是丽贝卡的“使命”。

应该说,真正为人之师,必然要将教育作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而植入深心。

爱教育、爱学生,才是卓越教师的行动灵魂,由此而生发不同凡响的行动力,并且将教育从“职业”升华到“事业”的境界。

丽贝卡对教育的献身精神,最易为中国教育界所欣赏和敬重。

她热情洋溢的形象,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于漪、李吉林、窦桂梅等爱心纯洁、无私奉献的中国同行。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远未成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得最特殊并令教师深感棘手的就是活力有余而理性不足,尤其是他们对学习的艰苦和持久尚缺乏自觉性、自控力和忍耐心。

因此,中美卓越教师共同崇尚的超凡境界就是“深入”童心、付出大爱。

马里兰州教师肖恩:

“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未来。

马里兰州帕塔普斯科高中与艺术中心的肖恩·麦库姆,是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的郊区高中的英语教师。

这位2014年“水晶苹果”获得者,不但是一位创造性教学的坚定行动者,也是一位视野开放、胸襟宽阔的教育真谛的沉思者和追寻者。

“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未来。

”对于自己超越同行的哲学思考,他解释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所有的知识很快都成为“过去时”;唯有创新能力才属于“将来时”;而今天接受这些已有知识的目标无非是构建新知、超越旧知。

肖恩意识到教育的这种根本价值特点,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就自然焕发出卓越的精神品质。

肖恩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所有思维活动的启动机,当然也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唯一“引线”。

肖恩用行动不断呵护和强化新生命的好奇心,他深信“孩子是上天赐给世界的礼物”,教师要鼓励他们去探索世界,思考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样,才可能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创造精神,释放生命的志、情、智、语等诸多能量。

同时,肖恩鼓励学生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以便将来把它改造得更好。

“批判”,意味着辩证地思维,意味着能够在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发现”其缺陷,从而最终指向超越性的创造。

课堂上,他经常让学生选择同一主题但不同观点的文章来阅读,围绕着开放文本,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辩论、争鸣,从中学会质疑和深思;他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自己寻找、互相倾听、彼此欣赏、激发新见。

【点评】这位充满科学思辨和探索精神的美国卓越教师,给中国同行带来的是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启示。

教育正是面向未来,才需要致力于培养新生命具有增值前景的精神元素——其中,长葆其新鲜活泼的好奇心、开放质疑的批判性,无疑是保证年轻的智慧生命充满创新活力的核心条件。

肖恩的教育观念和实践经验,提供给中国基础教育界一种有价值的比较与反思——教师有无未来指向的教育意识、能否创建鼓励学生质疑、批判的开放课堂,则是衡量他们思维品格与教育品质的重要维度。

以上这三位美国卓越教师代表所发出的感言,朴素地道出了美国“国家年度教师”项目评价的核心标准:

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满腔激情、对日常教学充满探索性的创新活力。

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样深刻地渗透在所有“水晶苹果”获得者的教育生活中,并成为他们忠诚的思想现实。

谁能摘得“水晶苹果”?

如果我们将“水晶苹果”视作一种优秀“教师文化”的象征符号,那么,其本质内涵就是:

对童心世界的珍爱,对以未来性、发展性和多元化为基本价值维度的教育真谛的创意追求——这应当是全世界教师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教师节”,早已对教师的角色和功能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提示:

“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

”是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阳光事业,教师是开启未来的金钥匙。

这是全世界教师应当共同秉持的最高教育信仰,而在这种教育信仰的鼓舞下,爱心、责任感和创新活力则成为各国教师们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元素。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翻出自己的新花样

——青岛市弘文学校翻转课堂“校本化”的实践

本着“先慢后快”的原则,先课内“小翻转”强化指导与训练,后课外“大翻转”注重习惯与能力培养的方式,使得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施。

■牛同和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各地各校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各种模式,我们借鉴山东潍坊昌乐一中“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校情、学情,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创新与改革,探索出了“三段式”的课内小翻转、“二段式”的课外大翻转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课内小翻转,课外大翻转

我们把课内翻转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提升和总结测评三个阶段,也就是“三段式”。

具体为:

自主学习阶段(约15分钟):

依托“任务单”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是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阶段。

本阶段有三个基本环节:

教材自学→微课助学→知识前测,要求基本知识基本学会。

在学生掌握操作基本要领的基础上,可逐步将各环节任务在课前完成,突出自主学习。

合作提升阶段(约20分钟):

知识内化学习、疑难问题研讨、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这是课堂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

本阶段有四个基本环节:

体系建构→问题研学→教师点拨→训练展示,要求深度学会。

此阶段要注意就课堂重难点、易错易混点、盲点加强组内互助学习,在汇报展示中梳理内化,相互借鉴,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总结测评阶段(约5分钟):

本阶段有两个环节:

总结提升→测学反馈。

这是课堂学习的盘点收获阶段,主要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实现“堂堂清”。

课外怎么“大翻转”?

我们采用的是“二段式”。

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测试(前测)。

要求有充裕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根据任务单学习,对基本知识达到基本学会。

课中梳理知识、聚焦问题、合作探究、进阶训练(后测),需要创设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要求对知识深度掌握,并习得相应的学习方法。

在课前和课中之间,教师要有“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

视频预习就像一个能量加油站,课堂就是一种释放,而老师则负责点燃。

这五个难题咋解决

尽管在研究时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有自己的思路和办法。

问题1.学校不具备“翻转课堂”所需要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和硬件设施怎么办?

我们认为,虽然翻转课堂需要这些先进的条件,但更需要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没有平台,我们就把“微课”放到学校的网站上、班级的博客上,利用博客、QQ群互动交流;学生家庭不能上网,就让学生拷贝,回家进行个性化学习。

后来,学校借助“人人通”网络,架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转。

只要理念入心、认识到位,没有先进的硬件,我们也可以翻转课堂,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问题2.如何让老师们制作的微课能够引领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微课不是浓缩的课堂,更不是任务单中检测题的标准答案。

课时重点、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

微课不是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前置学习,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教学内容,而是在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教材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的某一知识点,要本着重点、难点、盲点、易错易混点的“四点”原则来选微课“点”。

每课聚焦一个“点”,设计一节微课,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突出思维与方法的训练。

每节微课以5分钟左右为宜,原则上控制在8分钟以内。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是否观看微课以及观看的次数,实现按自己的需要与节奏进行个性化学习。

问题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差,能够适应翻转课堂吗?

本着“先慢后快”的原则,我们采取了先课内“小翻转”强化指导与训练,后课外“大翻转”注重习惯与能力培养的方式,使得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施。

对于自律意识稍差的学生,我们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中观微课、议难点,逐步由他律到自律,直至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事实证明,经过课内的指导与训练,有了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学生是能够“翻转课堂”的,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问题4.学生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翻转课堂“人人参与,全员发展”的初衷。

怎么办?

在翻转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课前,学困生自主学习不主动;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班内交流展示往往成为优生的一言堂。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我们认为,只要建构起系统的个人和学习小组评价机制,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课前的自主学习,我们采取家校联动的方式,建立每日自主学习评价制度,由家长、学生进行他评和自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前,我们就制定了班级学习小组的考核细则,搭起规范的小组建构、使用和评价机制。

我们按学习水平和能力划分4人或6人合作小组,明确分工,建立结对帮教和组内讨论交流机制,确保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参与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的机会;班内交流展示时,按问题难易程度,安排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汇报,优生进行点评总结。

建立小组竞争机制,从小组交流、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改错等诸多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量化,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小组内的合作,推进合作学习,达成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目标。

问题5.实施翻转课堂,学生需要在课外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观看微课、完成达标自测,这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加强研究,精准选择微课的“点”,控制微课时长;设计好可操作、高质量的任务单。

对于达标自测,内容上以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为主,形式上以选择、判断、填空为主,时间上以10分钟左右为宜。

课堂上,在合作学习、释疑解惑、梳理归纳后,安排基础类、拓展类、提高类等进阶式练习,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形成与之相关的技能。

这样,课前自主学习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巩固练习课内完成,课业负担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翻转”我们的理念,才能“翻转”我们的课堂。

只要一步一步坚实地走过,我们的教学就会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追求学会转向会学、乐学,在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

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

熟知非真知

■成尚荣

课程改革以来,每每看到老师们撰写的论文和专著,总是非常自然地想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那句名言:

熟知非真知。

熟知与真知是有区别的,熟知的,并非是真正知道的。

我们不能止于熟知,要从熟知走向真知,而这是一个过程,一个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如果作一演绎的话,当我们把熟知当作熟悉陌生者的时候,就很可能获取真知了。

事实正是这样。

比如,对于文化,我们熟悉吗?

当然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们每天就沐浴在文化中,但真的很熟悉吗,真知了吗?

未必。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有一个比喻:

文化好比是一座监狱。

这个比喻显得相当诡异,可仔细想一想,又相当深刻:

对于监狱,似乎熟悉,又很陌生,更谈不上真知,除非你“进去”过了。

文化就是这么个熟悉陌生者。

对于课程文化,我们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又比如,对于儿童。

我们曾经是儿童,现在又每天与儿童打交道,应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

但奇怪的是,我们对儿童有时候熟悉,有时候陌生;对有的儿童熟悉,对另一些儿童却很陌生;表面上熟悉,实际上很陌生——总之,儿童是我们的熟悉陌生者。

毋庸置疑,不从熟知走向真知,我们就不可能让儿童真正学习,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其实,保留一点陌生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陌生感让我们有了新鲜感,新鲜感推动我们去研究,去发现,进而推动创新。

话又得说回来,一直处在陌生状况肯定是不行的,“熟知非真知”,应该成为我们课程改革的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成为我们追求的高境界。

令人高兴的是,不少教师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王永明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优秀代表。

王永明是吉林东辽县安石镇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典型的“草根”。

可他在课改中迸发出可贵的激情,潜心研究,深入实践,专心写作。

他曾依托地方资源,开发了地方课程“探究椅子山”,形成8万字的材料;他曾和前行者一起编辑《拓荒者》刊物;他曾自费为孩子创建发表作品的平台《沃土飘香》……尤其是他曾纵览教育春秋,笔笔深情留下了35万字的《课改日记》。

翻看《课改日记》,我心里猛然一惊:

那些情境,那些故事,那些道理,那些学生,那些人,我们如此熟悉,那么亲切,而这一切又都阐释得那么清晰和深入,透着真知、灼见。

我心里又一次想起“熟知非真知”这话,而且坚定地认为,熟知是可以成为真知的。

《老师,我能得第一吗?

》是其中的一篇日记,写于2005年8月底。

新学期伊始,王永明担任七年级某班的班主任。

开学第一天,他宣布了新班级的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诸如,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不交作业一次扣1分,打架斗殴一次扣3分;总分班级第一名的为三好学生,要进行奖励……话还未说完,一个小男生突然站起来,问:

“老师,我能得第一吗?

”“哦,当然能第一,只要你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是班级第一名……”“老师,我不是那个意思,上小学时,在班上考了第三名,可被评上‘读书之星’,老师表扬了我,还说我也是第一名。

”“是的,到中学你也是第一名。

”小男生这才满意地坐下来。

王永明日记中最后是这么写的:

“面向全体学生,是课改提倡的理念,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我做到了吗?

是啊,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一,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换一种评价的方式,人人不都可以成为第一吗?

”学生渴望第一,这是我们知道的,但是只有换了‘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方式’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知道了这一点。

王永明在课改实践中,还探索建构了开放式语文。

研究、实践开放式语文的教师不少,可什么是真正的开放,什么是真正的开放语文,懂的人并不多,王永明可算是其中一个。

因为他知道语文的开放性在于学生生活边界的打开,在于让偌大的世界走进语文,让语文成为一个广阔的世界;在于让学生的心灵开放、思维开放,其他的诸如目标开放等内容开放、教学开放、资源开放、评价开放等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熟知的,假若目标、内容、教学、资源等开放不与学生心灵、思维的开放相结合,不与世界相联系,就算不上深度的开放。

可见,真知是多么重要、多么关键。

从熟知到真知,王永明的路径很明晰:

对话。

对话,敞开心灵,你发现了我,我也发现了你,这是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碰撞中的挑战,是挑战中的批判,是批判中的创新。

王永明与实践对话,因为实践出真知。

他常领孩子们徜徉于语文的沃土中,从“袛”字比较查考,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乡亲的葬礼习俗中,孩子们一路写去,悟出了孝道;从作文批改的革新中,孩子们体味到了互助的快乐,并感受作文之法。

他总结说:

“实践成为我和孩子飞翔的羽翼。

”这是真知,熟知已走向了真知。

何止是王永明呢?

课改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老师,他们优秀,他们杰出,因为他们从陌生走向熟知,从熟知走向真知,真知让他们深刻,让他们走向崇高。

让课改循着熟知非真知的思路走下去,让我们在熟知非真知的催动下成长。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首席教师:

以自我成长带动群体成长

■林茶居

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请,郑杰携新书《首席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到书展现场作公益讲座——“教育新姿态:

平等中的首席”。

说实话,我有点担心:

会不会冷场。

毕竟,对于参与者以市民为主的上海书展来说,这个话题有点“偏冷”,而且时间被安排在下午4点45分,是看书展的人逐渐少去的时候。

很快,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

来的人坐了半个会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到后面的互动环节,有三四十位听众递了纸条,其中几个年轻朋友提的是有关考试、作业、劳动、玩手机的问题。

当时我坐在第一排,不时听到身后传来会心的掌声和笑声。

郑杰并非以噱头、段子、绯闻之类的元素引发听众的热烈反应,而是巧妙地把“首席”这一概念嵌入家庭教育中,阐述了父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如何利用及时反馈、减少奖惩等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很显然,听众的掌声和笑声,表达的是对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生命情趣的教育思想者的尊重和赞许。

讲座结束后,我们就这本书作了交流。

林茶居:

在我看来,《首席教师》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你在“教师学”的思考和研究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对于那些正在寻求突破、提升、转型、期待能够实现“关键性一跃”的优秀教师来说,相信这本书是很不错的导引和启发。

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郑杰:

首先要感谢你的肯定。

两年前我们在上海见面,我谈到这个写作计划,然后花了很多心思写作。

提“首席教师”这个概念,是受到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小提琴手这个角色的启发。

这本书确实寄托了我对优秀教师的某种期望——更好地自我成长,并带动身边的同事一起成长。

我现在的社会角色或者说自我定位,就是一个首席教师。

从2006年10月正式离开“学校”,不再做校长,我就一直走南闯北,行动、思考,甚至阅读,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个“身份”来展开的。

林茶居: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首席教师这样一种身份感的?

郑杰:

这和我这些年的经历有关。

我现在主要从事教育咨询与培训工作,我非常喜欢这项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工作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它的过程很值得我去享受——不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而是与同行们对话、切磋。

我格外兴奋于大家对我的发问,我把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看作是对我之前“滔滔不绝”的一种补偿。

可以说我找到了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即以工作坊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大家结成学习共同体,我也是一个学习者,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我不想扮演权威的角色,我想强调的是,工作坊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堂,也不是比武场,大家可以忘记输赢,忘记面子之类的东西。

现在参与这个工作坊的都是教学骨干,或者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他们在自己的学校里起着“领头雁”的作用。

所以,我给大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就是:

成为一个首席教师。

也就是说,我是以“首席教师”的身份带动大家一起成长为首席教师。

林茶居:

这个首席教师似乎也可以视为你的一个新的思维框架,有关教师成长的思维框架。

郑杰:

它确实包含了我对一个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的理解。

我所说的首席教师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专业成长中的“首席”、团队建设中的“首席”、校本研修中的“首席”,它们也正是我们这个工作坊的三个学习领域。

教师要真正成为“首席”,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值得尊敬的专业楷模。

在此基础上,再设法将自己所在的教研组、年级组打造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当一个个教研组、备课组都变成了真正的专业共同体,校本研修的效益才可能提高,也才可能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载体。

林茶居:

还是要落到学习这件事情上。

郑杰:

是的,首席教师首先要解决好自我成长的问题。

教师作为社会个体,要善于通过独立学习和交互学习来实现自我成长。

所谓独立学习,包括自我反思、阅读专业文献、上网收集资料、阅读报刊、收听或观看媒体节目、参观或观察等方式和途径。

所谓交互学习,则包括与同行(网络中的同行)交流探讨,向他人请教咨询,与学生交流,参与非正式团体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互相观摩,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