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97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docx

2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

产业扶贫结“双到”硕果

造血致富创“顺德模式”

——顺德区对口帮扶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索

顺德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自然禀赋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是制约贫困村长足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在解决了道路、灌溉、医疗、教育、饮水等民生问题后,如何在保障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贫困户长效脱贫,已成为帮扶单位最亟需解决的扶贫难题。

总结1997年以来定点帮扶连南的工作实践,结合两年多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区一直坚持尝试着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新做法。

紧紧围绕“抓票子促发展,推产业强造血”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贫困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以健全组织机制为保障,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组织保障、资金筹措、项目运营、科技服务、榜样带动、产业转移等方面,通过政府搭台、村户参与、片区联动、社会运作的方式,不断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对口帮扶的30条贫困村中,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项目,先后扶持成立了大古坳村种猪养殖示范基地、溪村村农业环保养殖示范基地、明迳居委生态综合养殖基地、石角村腐竹厂、田心村干式养母猪项目、鸡蓬村茶厂茶场改造项目、东华镇山羊养殖基地、寨岗镇种桑养蚕项目、新和村综合养殖基地、古道竹笋种植项目等,并树立了一批批脱贫标兵,激发了贫困村、贫困户致富奔康的积极性,实行贫困户动态捆绑产业发展,让贫困户主动脱贫,逐步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并通过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建立了稳定脱贫增收机制,打造出一支“永不撤出的扶贫工作队”,在产业扶贫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其主要的实践思路与做法有:

一、组织保障:

建立三级机制,构建产业项目推动平台

在贫困村推行产业扶贫项目的工作中,我们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推进小组、扶贫驻村工作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业扶贫的项目总监、项目协办、项目运作等三级联动机制。

1.成立产业扶贫项目推进小组,负责项目总监。

我区对口帮扶的30条贫困村,分散在英德、连南的9个镇,分析其致贫原因,既有个性问题,但更多的是共性问题。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种资源,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我们以抱团发展的方式开展产业扶贫。

区扶贫办专门成立了产业扶贫项目推进小组,由区扶贫办主任任组长,各驻村工作组组长任副组长。

按照“负总责、抓推进、强落实、重执行”的工作要求,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2.发挥驻村工作组的协调作用,负责项目协办。

驻村工作组负责收集产业项目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村委及贫困户沟通,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并作为项目初期运作的主要推动者,协调各个利益方的关系,全力推进项目落实。

3.成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项目运作。

驻村工作组迟早要撤出的,合作社才是相对永久的扶贫经济实体。

我区对口帮扶的30个贫困村,依托产业帮扶项目,已全部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高合作社的长足发展能力,我们从合作社的人、财、物三方面入手,夯实合作社的发展基础。

首先是在项目启动期向合作社及社员免费发放生产资料,增强村民对合作社运营的信心;第二是规范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促使合作社成为贫困户的“永久牌”脱贫平台,我们着力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审计单位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确保合作社的经营合理,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是选配和培育好领头人。

我们的做法是吸纳村委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好手成为合作社的骨干社员。

另外,我们还积极组织贫困户参加种植养殖培训。

一是组织贫困户“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2011年,各合作社累计有针对性地组织50多批次村“两委”干部和贫困户到农业龙头企业实地参观,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二是“请进来”培训,传授技术技能。

先后组织的种植和畜牧专家到贫困村开展免费种养技能培训,参加培训学习的村民累计达120多批近11000多人次。

三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培训,如陈村工作组扶持180万元,依托英德市宏丰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东水村、东升村、文田村、坣下村、宝洞村成立了东展、创富、顺民、恒大、万达五个养羊专业合作社。

由宏丰公司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培育当地山羊养殖氛围,为将来进一步壮大黑山羊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

二、资金筹措:

创新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充实资本

1.创新扶持资金投入新方式,提高造血发展新动力。

一是实行帮扶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

区扶贫办制订了区级帮扶资金竞争性分配方案,将帮扶资金重点向项目效益好、效率高、推进快的贫困村倾斜。

如拨付区级竞争性资金120万元,扶持大古坳村种猪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拨付90万元,扶持杏坛工作组建设的石角村腐竹厂项目等。

二是探索“帮扶单位帮大头,村户自筹小头”的资金投入方式,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利用自身资金和资源优势,引导贫困户积极入股合作社,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实施捆绑式发展,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用好帮扶资金,用心经营帮扶项目,实现自力更生、勤劳脱贫,如乐从工作组在大湾镇成立英德市乐心专业合作社,并在田心村的推行干式养母猪项目,规划用地6亩,总投入160万元,预计年产猪崽可达到3000多只,可带来收入约35万多元,按总1600股计大约每股可分红200元/年。

采用“贫困户+村集体+村两委+其他人员”方式构成股份组建合作社,总股份为1600股,每股金1000元,其中800股优先配置给四条帮扶贫困村的贫困户,由贫困户自愿入股参与捆绑发展。

其中工作组先资助每户一股,贫困户若出资两股则工作组再资助一股,工作组合共资助每户两股,贫困户可再自行出资两股即贫困户最多持股不超六股。

2.创新扶贫资金吸收新渠道,构建社会扶贫新模式。

在2011年6月30日,顺德以“广东扶贫济困日”为契机,推出全省首创的“爱心项目”认捐活动,认捐项目涉及危房改造、农业生产、农田水利、教育文化、道路建设、卫生医疗、集体经济等7大帮扶类别410个项目1000多万元,其中涉及产业扶贫项目的金额达200多万元,均被社会热心人士所认购。

此举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成功吸收社会扶贫资金,充实了产业扶贫项目的资本。

同时,帮扶单位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在贫困村开办产业扶贫项目。

如英德市启德公司分别投入50多万元参与建设大古坳种猪示范基地,投入近60万元建立溪村农业环保养殖示范基地发展无臭养猪与蚯蚓养殖项目,并捆绑带动贫困户自主参与创业发展。

三、项目运营: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扶贫项目

按照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所提出“注重工作实效,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在刀刃上”的指导要求,随着“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区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探索创新多种帮扶模式,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产业化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产业扶贫项目,以促进村户增收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依托,走出了一条独具顺德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1.利用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对于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村,我们通过修缮、改造和盘活原有项目,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促进村户经济发展。

例如,英德市大湾镇田心村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有便利的排水灌溉设施,玉米、豆粕等饲料在当地均有产地,发展现代养殖业有很强的先天优势。

为此,乐从工作组与乐从供销集团合作,发展无臭养猪产业,按照片区联动发展的要求,开展“农超对接”工程,捆绑田心村、布心村、旁脚村、瑶排村等四个贫困村共同发展。

目前,该项目已成功投产,4条贫困村每村每年增收6万元,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大良工作组利用明迳居委荒废的鱼塘山地,开展养猪、养鱼和利用鱼塘周边种植砂糖桔、种草养鹅等科学立体种养,打造生态观光农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以上。

均安工作组改造英德市鸡蓬村400亩老茶场,聘请30名贫困人员参与打理,使村集体年增收近2万元、贫困户年增收5000至6000元;均安工作组还出资30万元改造鸡蓬村水力发电站,使村集体每年稳定收益3万元以上。

2.开发可利用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于资源匮乏的贫困村,工作组通过引入龙头农业企业,采取“公司+种养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农户”等形式,引导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村户双增收,积极推动贫困村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大古坳村地处800米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脱贫难度超出想象。

勒流工作组结合大古坳村村民养猪传统,落实帮扶资金201万元,在大古坳村中站全力打造特色种猪产业示范基地,引入种猪繁殖,形成生猪养殖产业链,带动村、户脱贫致富。

依托示范基地,与启德公司合作成立鸿图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形式,每年至少为贫困户免费提供3-5只猪苗及800元饲料补贴,并组织养殖技术培训,培养猪场管理人员,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开拓生猪销售渠道,构建了一套长效脱贫机制。

在基地的撬动下,村集体每年稳定收益3-5万元,贫困户积极参与基地管理,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和猪场管理经验,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龙江工作组投入180多万,扶持贫困村、贫困户种植金银花、发展蚕桑基地、养殖“瑶山草猪”,促进村增收、户脱贫。

如容桂工作组引入顺德人创办的顺泰公司,并注资80万元,连片开发新寨、上洞、新和3条贫困村的300亩荒地,聘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蓖麻、橡草(每户每天获取50元报酬)。

产品运往顺德爱心街市,打响无公害有机蔬菜品牌,深受顺德市民好评。

同时,工作组还向村委和贫困户各免费派发“金桂”桂花树苗5000棵,5年后按每棵180元的价钱出售,村集体可获得近15万利润,每户贫困户获得5000元收益。

同样与顺泰公司合作的还有伦教工作组帮扶的青坑村和古道村,两村均成立专业合作社。

顺泰公司在购销贫困村农产品的同时,开展供港蔬菜种植培训,为贫困户派发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不断提高他们“自产自销”的积极性,拓宽增收渠道,为贫困户脱贫创造环境和平台。

四、科技服务:

发展先进技术,打造科技扶贫的示范点

1.改良生产技术,发展优势产业项目。

对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村,工作组不断挖掘当地资源,引入成熟技术,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例如,腐竹是英德九龙镇的特产,在清远市甚至广东省内已小有名气。

但是由于当地资金投入不够,产量不足,且传统技术粗造、生产地分散,一直未能拓宽市场,规模经济效益小。

而石角村周边大豆生产量多质优,杏坛工作组认为石角村具备创办腐竹厂的条件。

为此,由杏坛镇政府出资30万元、区扶贫办划拨45万元竞争性帮扶资金,扶持当地的大户建设占地2000平方米,具有4条15米传统制法的腐竹槽的腐竹厂。

该项目2011年已投产运营,年收益达到20多万元。

2.发展先进技术,探索生态循环经济。

溪村村地处英西峰林走廊景区的核心地段,自然环境优越,养殖的猪肉质鲜嫩,深受市场欢迎。

为此,区扶贫办、北滘工作组投资150万元与英德市启德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精心打造农业环保养殖示范基地项目,集无臭养猪、肥料加工生产、有机养殖、土壤改造、科普教育于一体。

该项目借助启德公司的高科技环保技术,将猪粪等畜禽排泄物处理成高效有机肥,生产的有机肥又成为其它种养项目的基础。

作为一个综合性示范基地环保项目,溪村农业环保养殖示范基地以科技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我区产业扶贫的内涵。

工作组充分利用基地的技术优势,以合作社为平台,以技术服务为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养殖产业化经营,实现基地和养殖户的合作双赢,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它也是一个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基地,通过探索“基地+农户”等有效的现代科技惠农模式,为农户开辟了能获取农业产业技能知识、寻找合适创业就业项目等有利的科学平台,成为了我区科技扶贫的示范点。

通过无臭养猪和蚯蚓养殖等产业项目,实行多元化发展。

如今“猪粪不臭,肥料回收;蚯蚓养殖,脱贫不愁;多元发展,致富有望”,已成为溪村村环保科技产业与生态循环经济未来发展的真实写照。

五、榜样带动:

树立致富标兵,打造产业帮扶示范村

我们按照“可供示范性、可供参考性、可供学习性”的原则,在顺德10个镇(街)对口帮扶贫困村中分别创建了10个示范村,树立10个新品牌。

通过打造标兵户、示范村,先行先试,带动、鼓励其它贫困村、贫困户主动创业,加快发展。

同时,通过示范村建设,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为其它贫困村提供发展样板、破解发展难题。

1.树立致富标兵,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在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化发展方面,我们重点扶持一批种养致富标兵,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提高贫困户发展生产积极性。

目前,已培养70户标兵户,带动800多户贫困户和一批农户参与产业帮扶项目经营,逐步形成“树立标兵、促进落后”的工作思路。

例如,扶持贫困户唐丁道三贵与大古坳种猪示范基地合作,建设小型养猪场,一年饲养40头生猪,2011年收入达到7.4万元;扶持石角村村民曾国红承包腐竹厂,家庭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以上;扶持宝洞村贫困户张廷恰转包了15亩废弃的山地,种植松木,发展经济林产业。

在脱贫之星的带动下,贫困村干部群众的脱贫热情被激发出来了,村干部主动向驻村工作组申报产业项目,贫困户更积极配合驻村队员参与合作社种植项目等。

同时,我区对口帮扶的石角村、大古坳村等贫困村实行了贫困户动态捆绑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让贫困户主动脱贫,逐步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2.引进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规模化效益。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有着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抗风险能力强。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我们重点探索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如北滘工作组投入30万元扶持英德市黄花公正村与温氏集团合作,建设占地3.1亩的猪舍,创立养猪示范基地。

2010年生猪存栏量483头,村集体年稳定收益3万多元。

基地项目取得成功后,附近的顺德对口帮扶的明迳居委、放板村等贫困村也陆续与温氏集团合作养猪,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养猪计划,效果很好,受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广泛欢迎。

六、产业转移:

建立经济合作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

1.倡导开发式扶贫,成就“两德”经济合作区。

对于产业扶贫项目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已于2011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牌的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这个被汪洋书记誉为“思想解放的产物,开拓创新的举措”的“两德”合作区,正是由2009年10月我区在“双到”工作提出“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山区脱贫致富”的工作设想延伸而来的,是走开发式扶贫道路的结晶。

2.就地转移劳动力,增强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步,通过合作区的建设,起到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建一座新城、强一支队伍的目的,使合作区成为清远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新平台,成为区域转型升级助推器。

如今,合作区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双转移”战略的内涵,实现“双转移”与“双到”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合作区内的制造、机械、信息、电子等第二产业为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为解决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扶贫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区各帮扶单位正发动对口帮扶英德的20条贫困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到合作区就业,届时,合作区预计每年可新增解决近1200个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两年多来,我区以产业扶贫项目为突破口,以健全组织机制保障项目推动,以科技服务丰富惠农内涵,不断创新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式,多渠道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循环生态经济,树立先进致富典型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奔康致富,通过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在具体的扶贫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个由政府搭台、村户参与、片区联动、社会运作的产业扶贫的“顺德模式”。

今后,我们将继续抓住产业发展不放松,运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好既有项目,并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开发和培育更多的优质产业扶贫项目,为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造血”脱贫致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