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04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docx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摘要

清末民初活跃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近千股马贼、“蒙匪”绺帮,作为

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当时的地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了解这一时期这

一地区马贼、“蒙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当时边疆

地区的社会状况。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内容广泛。

但是从作为一种被社会所摒弃的社会势力的角度,将东北地区的马贼和内蒙古

地区的“蒙匪”放在一块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

本文先从整体着手,

再重点分析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代表性的马贼、“蒙匪”势力,力图详尽展现

这一时期这一地区马贼、“蒙匪”的情况,分析其性质和特点。

从另一个角度

来理解这一时期的东北、内蒙古社会。

本文第一部分从马贼的概念和来源;马贼的大体分布;“蒙匪”概观;

清政府对马贼、“蒙匪”的政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从总体上了解这一时期

马贼、“蒙匪”的面貌,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由面到点,以日俄战争与东北马贼的关系为论述重点。

着重论

述日俄战争中,日、俄帝国主义与马贼的关系,了解此时东北地区马贼的活动

特点以及马贼作为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所参与的政治活动。

第三部分,以邻接东北的内蒙古地区的“蒙匪”为论述对象。

截取了两类

性质不同的势力进行比较和论述,通过比较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蒙匪”

的概念、“蒙匪”的活动特点。

从而了解“蒙匪”与马贼差异以及“蒙匪”作为

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马贼;“蒙匪”;巴布扎布;陶克陶胡1

Abstract

DuringlateQingDynastyandearlyRepublicperiod,thousandsgangsof

mountedbanditsandgangstersasanimportantsocialforceexistedintheNortheast

ChinaandInnerMongoliaarea,ithadgreatinfluenceinthelocalsociety.Makinga

studyofthosemountedgangsterswillhelpusgainmoredetailedandmore

meticulousknowledgeofthesocialconditionofthatperiodFromtheexistingresearchachievements,itcouldbeperceivedthatthescholars

haveadoptedmanydifferentresearchanglestowardthisproblem,whichreferto

extensivecontents.Asasocialpowerthatabandonedbythesociety,therehasno

researchwhichputtingthemountedgangstersandtheMongolianbanditstogetherThisthesisgraspstheproblemasawholeatthebeginning,thenfocusonthetypical

mountedgangstersandtheMongolianbanditsoftheNortheastChinaandInner

Mongoliaarearespectively,theauthortriestogivethereaderawholeviewofthose

socialpowers,itspropertiesanditscharacteristicaswell,thenthereadercouldhave

betterunderstandingofthesocialconditionsoftheNortheastChinaandInner

MongolianareaduringtheduringlateQingDynastyandearlyRepublicperiodThispaperspreadsoutexpositioninthefirstpartfromfouraspects:

the

definitionandtheresourcesofmountedgangsters;thedistributionoftheMongolian

bandits;thedistributionofthosemountedgangstersandthepolicytheQing

governmentadoptedtowardsthemountedgangsters,allofwhichcanmakereaders

haveawhole,overallassurancetothemountedgangsters,tofindoutitshistorical

backgroudandsocialfoundationInthesecondpart,theauthorturnstheexpositionfromtheplanetothepoint,

focusing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mperialistcountriesJapan,Russiaandthe

mountedgangstersintheNortheastChina,especiallyduringtheJapan-RussiaWarThus,theactivecharacteristicsofthemountedgangstersintheNortheastChinaand

thepoliticalactivitiesthemountedgangsterstookpartinasaspecialsocialforcecan

beunderstoodThethirdpartofthethesisfocusesonthemountedgangstersoftheInner2

MongoliaareawhichadjoiningtheNortheastChina.Theauthormakesananalysis

andacomparisonbetweentwodifferentforceswithdifferentproperties,soastohelp

thereaderhavedeepunderstandingofthecharacteristicandthedefinitionofthe

Mongolianbandits,thedifferencebetweenthemountedgangstersandtheMongolian

banditsaswellastheinfluencetheMongolianbanditsplayedasaspecialsocial

forceKeywords:

mountedgangsters;“Mongolianbandits”;Babdjab;Taoketaohu3

目录

绪论1

第1章清末民初马贼、“蒙匪”势力的总体状况.6

1.1马贼的概念和来源6

1.1.1马贼的概念6

1.1.2马贼的来源8

1.2清末民初马贼的大体分布10

1.2.1清末大股马贼分布概况10

1.2.2民国初年大股马贼大体分布12

1.3“蒙匪”概观24

1.4清政府对马贼、“蒙匪”的政策26

第2章马贼的国际化:

日俄战争与东北马贼30

2.1日本组织的马贼.30

2.1.1桥口勇马与“东亚义勇军”30

2.1.2守田利远与“满洲忠义军”32

2.1.3花田仲之助与“满洲义军”33

2.2俄国的“花膀子队”34

2.3马贼在战争中的作用35

第3章性质不同的两种“蒙匪”:

巴布扎布和陶克陶胡势力比较

分析.39

3.1巴布扎布、陶克陶胡的活动39

3.1.1巴布扎布39

3.1.2陶克陶胡41

3.2巴布扎布与外国势力43

3.3陶克陶胡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441

3.4巴布扎布与陶克陶胡势力性质比较45

3.4.1起事原因与目的46

3.4.2对人民的态度46

结语48

参考文献50

后记542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绪论

本论题讨论的东北地区是广义的东北区域,既包括狭义的东北三省,也包

括邻接的内蒙古东部盟旗和热河(今河北承德地区)地区。

清末民国时代,这

一区域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大的历史文化区。

清末民初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曾出现过近千股马贼、“蒙匪”绺帮,成为当地

重要的社会势力,它们是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社会变革的产物。

就其人员来说,

既有外来的移民、流民,也有本地土著居民。

其中有的是因为自然经济的瓦解,

帝国主义的入侵,被迫成为马贼、“蒙匪”的。

有的则是野心家趁机当官发财,

壮大势力以获得政府的招抚,谋得一官半职。

有的则是由兵匪、流民转化而来。

这些马贼、“蒙匪”中,有的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有的则专抢富户,同情贫苦

人民;有的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的则在日俄战争中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马贼、“蒙匪”对近现代东北?

?

乃至东北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产生都

产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

研究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马贼、“蒙匪”问题,一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

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对这一时期的马贼、“蒙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

究。

二是希望通过对马贼、“蒙匪”问题的研究,来了解这一时期东北、内蒙古

地区的社会变革。

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这一时期的边疆社会。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有限,角度也不同。

目前从笔者搜集到的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著作方面:

田志和、高乐才著《关东马贼》一书完整讨论了东北百年匪患

演变的全过程,内容丰富、立论妥当。

属一般性的通俗的概述,而非严格意义

上的学术著作。

但此书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东北人民普遍关心的女匪首领问

题,记述的不够充分。

在一些胡匪首领罪恶活动的评价上有的过于简单,有的

缺乏较深入的分析。

1

田志和、高乐才:

《关东马贼》,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下同。

1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1

曹保明的《东北土匪习俗》是以探讨东北行帮文化形态为切入点,涉及了

中原和关东的一些经济、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史的一个

组成部分,了解这一领域里的文化,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草根文化和精神,具

有一定的价值。

论文方面:

关于马贼的定义及其界定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

赵中孚

23

《近代东三省胡匪问题之探讨》、曹保明《论中国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陶

4

彦林、李秀莲《浅析清代东北马贼为患的社会原因》、另外卞直甫、彭作禄《关

5

东“胡匪”之由来及其抗日活动》认为马贼与胡匪、红胡子是一样的,只是

称呼不同而已。

但是也有一些文章认为马贼与胡匪、红胡子是不一样的,如田

6

志和在《近代东北胡匪述要》中虽然开篇提到人们对胡匪的称呼不同,认为胡

匪和马贼没有区别,但是在文中作者又写到马贼与土匪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俗来讲,抢劫时骑马的称为“马贼”,徒步的则称为“土匪”。

另外渡边龙策《马

7

贼(一?

?

九)?

?

日本侵华战争侧面史》中认为本来“马贼”的涵意并非单

指“匪”或“贼”。

在这一系列文章当中,作者还提到了日本马贼。

作者虽然

没有明确指出马贼与匪贼的区别,但却始终认为两者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淆

的。

关于马贼的起源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马贼起源于明末清初,陶彦林、李

秀莲《浅析清代东北马贼为患的社会原因》、赵中孚《近代东三省胡匪问题之

探讨》这两篇文章就持这种观点。

但是卞直甫、彭作禄在《关东“胡匪”之

由来及其抗日活动》中确认为马贼的渊源应该追溯到元末。

认为元末统治者的

残暴统治,使广大劳动人民无法求生,有的便落草为寇成了山大王。

关于马贼产生的社会原因,田志和在《近代东北胡匪述要》中将马贼产生

的社会原因归结为旧中国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陶彦林、李秀莲的《浅

析清代东北马贼为患的社会原因》则认为是“东北社会男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1

曹保明:

《东北土匪习俗》,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78年。

2

赵中孚:

《近代东三省胡匪问题之探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年第7期。

3

曹保明:

《论中国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民间文化旅游杂志》,2001年第2期。

4

陶彦林、李秀莲:

《浅析清代东北马贼为患的社会原因》,《黑河学刊》,2001年第4期。

5

卞直甫、彭作禄:

《关东“胡匪”之由来及其抗日活动》,《黑河学刊》,1989年第2期。

6

田志和:

《近代东北胡匪述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7

(日)渡边龙策著,赵红莲译、赵连泰校:

《马贼(一?

九)---日本侵华战争侧面史》,《黑河学刊》,

2001年第2、3、4、5、6期,2002年第1、2、3、4期。

2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小农经济与外来商品经济的冲突;经济开发与社会教化相悖离”三个方面的原

因。

渡边龙策《马贼(一?

九)---日本侵华战争侧面史》则从“游牧民与定居

民之争、农民被逼为“匪”、坚壁清野之策、“侠义”组织、歃血为盟的游击

队员”五个方面来说明马贼的产生问题。

卞直甫、彭作禄在《关东“胡匪”之

由来及其抗日活动》中认为东北马贼是清朝反动统治黑暗腐败,对人民残酷压

迫和剥削的产物。

1

关于马贼的信仰体系。

曹保明在《论中国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一文中,

论述了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认为它融汇在其组织形式和某些习俗如起誓、报

号、拜香、选择撤退方向等中,并从文化意蕴和哲学角度剖析其信仰体系及其

原因。

2

关于东北马贼与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

田志和《近代东北胡匪述要》认为

东北马贼随着东北形势的变化,亦参与各种政治势力的活动,比较大的影响全

局的有三次。

1904?

?

1905年的日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5年“八?

五”光复到1948年东北三省全境解放。

3

卞直甫、彭作禄在《关东“胡匪”之由来及其抗日活动》中认为日本帝

国主义为了实现其侵略东北的目的,拉拢关东各帮“胡匪”,并供应各匪帮枪

械子弹,后来亲自招兵买马建立匪帮,进行烧杀抢掠活动。

日俄战争爆发后,拉

拢勾结马贼组成“东亚义勇军”。

辛亥革命后,日本侵略者竭力扶持“宗社党”

和勾结“蒙匪”、“马贼”活动。

日本侵略者为了对抗中国军民的反抗,为其

日军西进扫清阻力,积极组织勾结汉奸凌印清招收胡匪,组织伪军?

?

“东北

民众自卫军”。

但是作者也写到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华民族与日

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加深,东北各地的胡匪也都发生了急剧的分化,绝大多

数胡匪组成绿林武装参加了抗日活动。

4

窦应泰《宋教仁秘结“关东马贼”》中写到宋教仁秘结东北马贼准备发动

一场大暴动,但是不料计划泄露而惨遭失败。

邵雍《1906年徐锡麟东北之行初

5

探》中指出,虽然徐锡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昀早去东北进行革命活动的人,

1

曹保明:

《论中国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民间文化》,2001年第2期。

2

田志和:

《近代东北胡匪述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3

卞直甫、彭作禄:

《关东“胡匪”之由来及其抗日活动》,《黑河学刊》,1989年第2期。

4

窦应泰:

《宋教仁秘结“关东马贼”》,《钟山风雨》,2006年第3期。

5

邵雍:

《1906年徐锡麟东北之行初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但由于他过分看重自己的能力,过分看重尽快掌握清军的兵权,因此舍不得花时

间实际开展对冯麟阁的联络工作,没有将此工作与发展光复会的工作有机结合

起来。

显然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辛亥革命与马贼的关系。

1

关于“蒙匪”的问题。

朱虹的《张作霖与蒙古叛匪》评述了20世纪初张

作霖平剿蒙匪陶克陶胡等匪帮的一段史实。

此文显然是将陶克陶胡势力定性为

2

匪帮。

此外苏赫巴鲁的《陶克陶胡起义始末》和《陶克陶胡起义始末(续)》

3

详细介绍了陶克陶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及影响。

这两篇文章则是从正面

肯定陶克陶胡势力。

显然学术界对陶克陶胡势力的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于蒙匪中一支重要的势力巴布扎布匪帮,则有朱虹的《张作霖征剿日本支持的

4

蒙古叛匪始末》详细评述了张作霖征剿蒙匪巴布扎布的过程。

卞直甫、彭作禄

在《关东“胡匪”之由来及其抗日活动》中指出“巴布扎布在日俄战争时期

曾参加了“东亚义勇军”,与日本间谍有密切的交往,反对辛亥革命,积极

参加“蒙古独立”活动。

参加“宗社党”后,又得到日本浪人斋藤元宏等人

大量军械的援助,成为满蒙地区一支强大的“胡匪”武装,到处为非作歹”。

5

樊明方《巴布扎布匪帮问题之解决》中论述了1915?

1916年,中国政府军缴

灭巴布扎布匪帮的经过,论述了中国政府、俄国政府、外蒙古政府就此问题所

进行的一系列交涉。

6

关于东北马贼的戒律及武器来源。

汪仁宝在《民国时期土匪组织内幕》中

认为在土匪队伍中,制定的条规纪律昀全面、具体的要算东北著名马贼张白马

部。

张白马为他的部众制定了13条纪律。

赵中孚《近代东三省胡匪问题之探讨》

中认为胡匪戒律不一,但以六条作为通则。

关于马贼的武器来源,卞直甫、彭作禄在《关东“胡匪”之由来及其抗

日活动》中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供应各匪帮枪械子弹。

赵中孚《近代东三省胡匪

问题之探讨》认为马贼的武器,一是来源于游勇枪械,但同时指出实际上,其

武器弹药来源另有途径。

1

朱虹:

《张作霖与蒙古叛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2

苏赫巴鲁:

《陶克陶胡起义始末》,《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3

苏赫巴鲁:

《陶克陶胡起义始末(续)》,《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4

朱虹:

《张作霖征剿日本支持的蒙古叛匪始末》,《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5

樊明方:

《巴布扎布匪帮问题之解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6

汪仁宝:

《民国时期土匪组织内幕》,《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

4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央、地方政府对马贼的政策。

赵中孚《近代东三省胡匪问题之探讨》

中指出东三省当局为应付匪患,自1919年奉张统一东北时,曾不遗余力、全力

布置,然因为奉天当局长期介入北洋权力角逐,未能彻底实行整顿地方治安及

1

剿匪政策。

李永昌《清末民初东北胡匪刍议》指出胡匪问题历来成为清政府和

军阀政府昀头痛的问题之一,清政府时期对胡匪采取剿与抚兼施,以抚为主的

方针。

甲午战后清政府已无力剿讨,越来越转而采取抚的办法。

辛亥革命后,

北洋军阀政府对东北胡匪基本上是采取剿灭政策。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内容广泛。

但是深入探讨马贼的概念,分析此时“蒙匪”的总体状况;整体上对马贼、“蒙

匪”进行考察,从作为一种被社会所摒弃的社会势力的角度,将东北地区的马

贼和内蒙古地区的“蒙匪”放在一块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

因此本文

先从整体着手,再重点分析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代表性的马贼、“蒙匪”势力,

力图详尽展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马贼、“蒙匪”的情况,分析其性质和特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一时期的东北、内蒙古社会。

材料方面,本文将主要采用地方志、报刊杂志、档案、实录,参考前人研

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跨越时间和空间,从面到点,从整体到个别,试图勾勒

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马贼、“蒙匪”的活动全貌及其特点,以期对这一时期的

马贼、“蒙匪”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

李永昌:

《清末民初东北胡匪刍议》,《黑河学刊》,1993年第2期。

5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第1章清末民初马贼、“蒙匪”势力的总体状况

1.1马贼的概念和来源

1.1.1马贼的概念

曹保明在《论中国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中写到“马贼,民间俗称“胡子”

1

“土匪”“强盗”“草寇”“响马”等”,即认为马贼与胡匪是没有区别的,只

是称呼不同而已。

而且在很多文章里面,马贼和土匪的概念也是相同的、两者

混用。

但是实际上马贼和土匪是有区别的,据《清实录》记载“直隶赤峰县民

刘德盛。

以聚众劫抢等情具控。

据称伊有喇嘛沟田庄一处。

开设杂货铺。

其地

系属孤村。

上年(道光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下午。

突有骑马贼三人。

率领步行

2

五十余人。

执持枪刀火器。

进院殴伤工人屠古苏。

劫去积粮三百余石。

”这是

实录中,首次出现关于东北地区“骑马贼”的记载。

类似的还有:

“至直隶雄

3

县固安等处。

又有骑马贼。

往来肆行剽夺。

”“纠约骑马贼三百。

步行贼四百。

4

这时期“骑马贼”数量比较少,与步行贼也是有区别的。

其所进行的活动,主

要是打家劫舍。

而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清政府根据其抢劫时的特点,称其为

“骑马贼”,以区别于步行贼。

这可以称为早期的马贼。

但是咸、同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逐渐在这一地区渗透;清政府陷入统

治危机,放松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和控制;自然经济瓦解,流民增多,迫于生

计,许多人开始占山为王,与官府对抗;再加上捻军部分势力溃散到这一带,“吉

5

林马贼扰害有年。

现复勾结捻匪余孽。

”等等,在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这

1曹保明:

《论中国东北马贼的信仰体系》,《民间文化》,2001年第2期。

2

《清宣宗实录》,卷八,道光五年十一月乙卯,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第1版。

下同。

3

《清文宗实录》,卷三百五,咸丰十年正月乙亥。

4

《清宣宗实录》,卷一百六,道光六年九月辛丑。

5

《清德宗实录》,卷五十四,光绪三年七月庚戌。

6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

一时期马贼的数目逐渐增多。

据《清实录》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