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07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docx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汇总

61、回购协议:

指的是在出首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商签定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62、股票:

是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收益的一种有价证券。

63、一级市场:

是资金需求者将金融资产首次出首给公众时所形成的交易市场,也称为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

64、二级市场:

是证券发行后各种证券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买卖流通所形成的市场,又称流通市场或次级市场。

65、普通股股票:

是指代表着股东享有的平等权利,不加以特别限制,并随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的大小而分取相应股息的股票。

66、优先股股票:

是相对于普通股股票而言的,它是指优先于普通股股票分取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的股票。

67、蓝筹股:

又称热门股,是那些规模庞大.经营良好.收益丰厚的大公司发行的股票。

68、债券:

是投资者向政府.公司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债权债务合同,该合同载明发行者在指定日期支付利息并在到期日偿还本金的承诺。

69、投资基金:

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收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70、开放式基金:

是指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

71、封闭式基金:

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

72.公司型投资基金:

是具有共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组成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投资公司,并将资产投资于特定对象的投资基金。

73.契约型投资基金:

也称为信托型投资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依据其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订立的基金契约,发行基金单位而组建的投资基金。

74.收入型基金:

是以获取最大的当期收入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损失本金的风险小,但长期成长的潜力也相应较小,适合较保守的投资者。

75.成长型基金:

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风险较大,可以获取的收益也较大,适合能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

76.平衡型基金:

是以净资产的稳定.可观的收入及适度的成长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具有双重投资目标,谋求收入和成长的平衡,故风险适中,成长潜力也不很大。

77.货币需求:

是社会各部门在即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78.货币需求量: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个部门对货币需要持有量总和。

79.流动性偏好:

80.货币供给: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货币的行为。

81.货币供给量:

指银行系统根据货币需求量,通过其资金运用,注入流通中的货币量。

82.原始存款:

是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83.派生存款:

是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银行用转帐方式发放贷款时创造的存款。

84.法定存款准备金:

是商业银行按法定比例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

85.超额存款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准备金扣除法定存款准备后的余额,超额存款准备金可由商业银行自由使用。

86.货币乘数:

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87.基础货币:

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金之和。

89.货币均衡:

亦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同期客观货币需求量。

90.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91.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相随,表现为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

92.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所谓按不变价格计算,实际上是按照某一基期年份的价格进行计算。

93.开放型通货膨胀:

所谓开放型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状况可以灵敏地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94.隐蔽型通货膨胀:

所谓隐蔽性通货膨胀,又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

是指在市场商品的价格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物价的变动而灵敏地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95.收入指数化政策:

弗里德曼提出了一种旨在与通货膨胀“和平共处”的适应性政策,也就是各种名义收入(如工资、利息等)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从而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即所谓的收入指数化政策。

96.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也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97.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98.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99.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的不断增长超过总供给的增加所导致。

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使包括物资与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因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100.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

101.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尽管理论上可将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但现实经济中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往往是混合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这类通货膨胀被称为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102.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

即使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经济内部结构方面的变动也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即所谓的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

10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就是政府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价格的政策,目的在于在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失业。

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

104.拉动内需:

刺激国内两个有效需求,包括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渠道,一是政府增加公共投资,二是刺激私人部门或民间投资,消费需求的增加包括增加政府采购、提高公共消费水平和刺激家庭个人消费。

105.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它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传导机制等。

106.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

主要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07.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为短期的、数量化的、能用于日常操纵的指标,是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

108.扩张型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

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109.紧缩型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

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110.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所给予的控制。

111.货币政策时滞:

所谓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中央银行推行一定的货币政策之后,最终实际取得的效果,即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113.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14.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115.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11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叫总量调控工具、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

它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常规手段,主要是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117.存款准备金政策:

所谓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118.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干预和影响市场货币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19.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借以调节金融、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120.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供给结构。

它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以及进出口保证金制度。

12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贷款,规定贷款占证券交易额的百分率。

122.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就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新购买住房或商品用房贷款的限制措施。

123.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它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12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125、金融监管:

是管理当局依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按照既定的标准对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准入.业务活动.经营状况.行为规范到市场退出全过程所进行的连续、统一、规范的监督与管理。

126、适度竞争原则:

该原则要求中央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创造适度竞争的环境上,要形成和保持适度竞争的格局,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

128、存款保险制度:

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监管当局往往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按其存款金额到存款保险公司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由存款保险公司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此即为存款保险制度。

129、骆驼银行评级体系:

即联邦监督管理机构内部统一的银行评级体系,是对银行的资本状况、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和流动性。

这五个部分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是C、A、M、E、L(骆驼),该体系由此得名。

130、金融监管体系:

广义的监管体系是指来自于社会各界监管力量构成的监管体系。

狭义的监管体系专指政府部门监管机构所构成的体系。

132.外汇:

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133.自由外汇:

是指无需货币发行当局批准,就可以兑换成其他国货币,或可以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

135.贸易外汇是指由国际商品贸易引起收支的外汇。

出口贸易可以收入外汇,进口贸易要支出外汇。

贸易外汇是一个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和用途。

136.非贸易外汇是指除国际商品贸易以外的其他各项外汇收支,包括劳务外汇、旅游外汇、侨汇、捐赠与援助外汇等。

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扩大,这种外汇也越来越重要。

137.直接标价法:

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即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

138.间接标价法:

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即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139.美元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美元折成若干数量的各国货币的标价方法,即以美元为单位货币或基础货币,其他货币为报价货币。

140.法定升值:

指一国货币当局正式宣布提高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提高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

141.法定贬值: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正式宣布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

142.汇率:

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就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外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143.即期汇率:

又称现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后的当天或两个营业日以内办理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44.远期汇率:

又称期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45.汇率风险:

也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或获利的可能性。

146.汇率制度:

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147.固定汇率制:

是指现实汇率受平价的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

148.浮动汇率制:

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149.国际收支: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50.国际收支平衡表: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统计报表,通常分为以下三大项目: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误差和遗漏项目。

15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指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系统内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

152.外汇缓冲政策:

是一国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款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53.国际货币制度:

指为保持国际交往的顺畅进行,对国际交往中的货币支付引起外汇.汇率以及外汇收支等一系列活动作出的制度安排。

154.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美的倡导下,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以此为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55.特里芬难题:

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地增长;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

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先天缺陷,由于被“特里芬”教授发现,固称为特里芬难题。

156.国际资本流动:

指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转移,既包括资本流出也包括资本流入。

157.出口信贷:

是指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中长期信贷,是商业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者外国进口商及其银行提供的贷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本国出口商的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是满足外国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