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11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共6页。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中有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可知神的地位还是高于祖先,故A错误。

“托祖先转达”说明商人非常重视祖先,具有宗法观念,故B正确。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符合史实,但材料强调是“托祖先转达”,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C错误。

国家大事虽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但材料强调的是重视祖先的地位,故D错误。

点睛:

本题的难点是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一般来说,要注意材料中“可是”“但是”“而是”这类词语后面的信息,理解材料的主旨所在。

2.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终被霍光所废。

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并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图像。

有人因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所有历史叙述必须有文物印证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史料实证要多方印证,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出土文物只是一方面的证据,“最接近”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献记载的确具有主观性,但不一定不足为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叙述不一定必须有文物印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中国古代严禁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动摇儒学独尊地位

D.造成了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答案】A

【解析】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神化君主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文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统治而非发展农业生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观测天象不会动摇儒学独尊地位,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并不落后,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4.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的思想观念

B.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

C.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D.中国农耕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地位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而非牧野和山林,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决定了”的说法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农耕经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5.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C.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答案】D

【解析】“地方”官员任期的缩短、考核制度的严格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加强,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体现出科举制度完善和监察制度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下表所展示的是关于中国造纸术的阐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和……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蔡伦传》(约

432—455年)

“汉兴,有纸代简。

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张怀瓘《书断》(约727年)

“盖纸,旧亦有之。

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陈櫃《负暄野录》(约1210年)

 

A.造纸术在东汉时期得到极大发展B.纸张在西汉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纸的出现推动中国文明快速发展D.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于东汉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在造纸术的起源问题上尽管不同,但都认为东汉的蔡伦为造纸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即都认为造纸术在东汉时期得到极大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纸张在魏晋时期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于西汉而非东汉,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

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画“佛道”人物体现的是中外宗教的交流融汇,“画面凹凸,有立体感”说明了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体现的是艺术交流融汇,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不能直接体现出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所以选项A、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是在魏晋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以南朝画家张僧繇的绘画为切入点考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

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家世、地位等。

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B.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答案】A

【解析】“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家世、地位等”等字眼足以证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很不完善,仍然继承了原来前代选官制度的遗风,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唐代的科举制度不仅仅是名望决定结果,选项B的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否得到平民的认可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的科举制度不再受制于士族门阀,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9.福建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说:

“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

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侨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排除A。

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排除C。

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信息“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

“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据此可知

A.中国的科学技术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由“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前列”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是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D项错误,题干主要是说科技没有说进步思想。

11.明初晋商借明朝统治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之机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获得商业特权,并通过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坚持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

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晋商与明清政府关系密切,通过为封建政府服务而兴起发展,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晋商诚信经营,以义制利,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商业,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商品经济繁荣,故D错误。

故选C。

12.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清代内阁不是国家正式机构

D.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答案】D

【解析】清朝嘉庆时是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才导致了大学士无事可理、可终年不至内阁的现象出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阁大学士也是关心国家政务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军机处职权多以致大学士无事可理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称:

“闽沪津各机器局逼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变,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著。

嗣后各省筹添制造机器,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储备,可源源运济也。

”这说明李鸿章

A.关注到国防工业的安全问题

B.贯彻自强方针,抵御西方侵略

C.力主洋务军工企业全部内迁

D.创办新式海军,关注海洋安全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李鸿章认为洋务企业靠近沿海,交通便利,但易于遭受列强的威胁,存在着安全问题,这说明了李鸿章已经关注到了国防工业的安全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部”内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关注国防工业的安全而非海洋安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4.甲午战后至有清之末,清政府多次举借外债,所欠外债如下。

据此可知

注:

以上各项借款,约占赔款额三分之二。

A.庚子赔款全都先由西方列强垫付

B.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其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清政府多次举借外债,这样就会被列强控制经济命脉,便利于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即列强会借此加剧对中国的侵略,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全都”先由西方列强垫付的说法不合史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否将外债悉数偿还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武昌起义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

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材料反映了骑自行车成为时髦男女对时尚的一种追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故选C;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均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BD。

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激进民族主义者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可知中国当时处于20世纪初的军阀割据时期,根据题干“中国的青年另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ABC项均不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判断出时间,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17.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

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

B.胡适思想方面一直守旧落后

C.新旧文化已经互补调和

D.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不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排除A。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排除B。

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主张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故排除C,选D。

18.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C.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D.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答案】C

【解析】能够提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问题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25年1月工作重心尚未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22年的中共二大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说明已经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说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

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

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千万别上鬼子当》等十余首作品。

这些作品

A.宣传统一战线政策分化瓦解敌人

B.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C.从根本上扭转了东北抗战的形势

D.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答案】A

【解析】从“唱着打、别上鬼子当”等字眼来看材料反映了共产党在宣传统一战线政策,这样也利于分化瓦解敌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些作品不能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东北抗战的形势,选项B、C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因素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非这些作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1935年经济学家马寅初认为:

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可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

但到1940年,马寅初又说:

“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D.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几个大财神”指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从赞成统制经济到反对统制经济是由于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操纵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干预经济政策无关联,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僚资本主义工业较快发展而非民族工业较快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这两种梦想:

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各阶级平等,农民地位提高,人民当家作主,解放战争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且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梦想,因此解放战争时期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2.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

“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

”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基层民主基本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答案】A

23.某学者指出:

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两弹一星”对于本国、本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都有较大影响,体现了济世的作用,故D项正确;“两弹一星”成功后,地区及世界仍然有紧张与动荡,故A项错误;B选项范围只限于我国,故A选项错误;C选项也只限于中国经济,故B选项错误。

24.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一国两制”政策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C.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D.“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答案】D

【解析】“香港根本死不了”是由于“一国两制”的作用,也说明了“一国两制”起到了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述变化和中美关系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各国”的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干涉中国内政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5.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

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

这主要反映了雅典当时

A.民主政治促进了戏剧艺术繁荣

B.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无权参政

D.直接民主政治下的权力滥用

【答案】C

【解析】“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等字眼说明雅典的女子是没有政治权力的,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妇女是无权参政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没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妇女没有民主权利而非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权力滥用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著名学者陈恒认为:

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

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集体暴政

B.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C.古罗马更注重维护公民权益

D.古罗马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外帮人是没有民主的,所以是“排外”的,这是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的排外而非集体暴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排外”的原因而非古罗马更注重维护公民权益以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等两个选项,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1782年秋,英国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

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

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反对派议员被驱逐出议会下院。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随时需要得到国王信任

B.反对派议员可直接要求内阁垮台

C.责任内阁制获得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力量增强

【答案】C

【解析】内阁解散了议会下院、内阁最终取胜等现象足以证明内阁的权力在增加,也说明了责任内阁制不断完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议会不需要得到国王信任,反对派议员不可直接要求内阁垮台,选项A、B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力量增强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8.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

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A.建立有效的和有限的政府

B.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

C.建立分权制衡的地方政府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