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14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x

统编版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范读音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有一位长妈妈讲了一个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就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

对鲁迅来说,在他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骇(hài)孤孀(shuāng)掳(lǔ)

惶(huáng)急疮疤(chuāngbā)诘(jié)问

渴慕(mù)疏(shū)懒霹雳(pīlì)

惧惮(dàn)懿(yì)灸(jiǔ)

震悚(sǒng)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

恐惧着急。

诘问:

追问,责问。

惧惮:

害怕,畏惧。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著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答案:

课文写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她外貌的特点,切切察察的毛病,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烦琐的规矩、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的是为“我”买《山海经》的事情,叙述得很详细。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答案:

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几件事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小结: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文章中心来确定的。

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

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会显得呆板,头绪不清,情节不连贯。

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必不可少的绿叶。

三、合作探究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

元旦早上上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

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叙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说,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问“我”《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便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拓展延伸

下面是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插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这幅插图所描述的中心事情是什么?

答案:

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画面的内容,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答案:

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共四本,当阿长打开包裹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其中的一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由于这件事,“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B)

A.骇破(hài)掳去(lǚ)颈上(jǐng)

B.惧惮(dàn)陆玑(jī)弧孀(shuāng)

C.震悚(sǒng)规矩(ju)憎恶(zèng)

D.针灸(jiǔ)诘问(jí)疮疤(chuā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大抵郑重竹竿深不可测

B.和蔼守寡粗犷切切察察

C.菩萨渴慕哀悼豪不相干

D.烦琐保姆磨难念念不忘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②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_______地看着我。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_______起来。

A.淡薄惶急震悚

B.冷淡急切震惊

C.冷漠惶急震悚

D.淡薄惊惶震撼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白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5.名著阅读。

“哥儿,你牢牢记住!

”她极其郑重地说。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

‘阿妈,恭喜恭喜!

’记得么?

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

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上面选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的“她”是指长妈妈(或阿长),因她帮“我”买来了《山海经》一事,她被儿时的鲁迅称赞“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甚至“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过文章,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_______的劳动妇女。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示例:

黄胖而矮连真实姓名都没有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迷信善良具有伟大神力

八、板书设计

阿黄胖而矮

长没有名字——地位低下

与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

《山对“我”管束很严喜欢“告状”饶舌多事

海睡觉时摆成“大”字不拘小节

经》“元旦”有古怪的仪式有点迷信

满肚子是烦琐的礼节淳朴无知

讲“长毛的故事

为“我”买回《山海经》——热情善良关心孩子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的形象。

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重点情节探究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9~28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关于本组讨论情况的笔记。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交流: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说,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问“我”《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便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时,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奇迹般地买到了。

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

她不识字,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年幼的鲁迅当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我”对《山海经》的渴慕的态度?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作用是什么?

交流:

文中写那位远房叔祖疏懒,别人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就连“我”对此也不抱什

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

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的细致入微的关爱。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交流: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当时震惊的心理。

作者得到绘图的《山海经》的欣喜之态由此可见。

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作者深深地怀念呢?

4.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

请同学们试着品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交流: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的神力”,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赞颂。

5.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请你分析一下。

交流: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将《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二)情感变化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

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交流: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至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

文章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她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了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的双重色彩。

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

3.作者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交流:

最后两段,作者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长妇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它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作者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三、拓展延伸

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能更表达敬意吗?

答案: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

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言行,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烦琐”,故用“阿长”更合

适。

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并列,看似矛盾。

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会联系起来了呢?

有什么联系?

令人好奇。

再则,题目用的是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也有亲呢的意味。

2.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

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这几段文字,完成题目。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答案:

“我”认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就说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时,“我”有什么反应?

(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答案: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我”被阿长的热情深深打动。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案:

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我”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

“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山海经》,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需要有很大的神力才能办到的。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案: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感激并产生“新的敬意”。

五、课堂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却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我们从阿长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和直率,也体会到了作者对长妈妈无比的怀念与深深的祝福。

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笔令人难忘,愿《阿长与<山海经>》这朵慈爱之花的芳香永远飘荡在我们的心底!

六、布置作业

写作练: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对长妈妈的“憎恶”与讨厌,后半部分着再写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富有层次、跌宕起伏,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片段仿写:

请你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示例:

(示例)一张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上长满了“青春美丽”痘,这一切构成了他。

他看上去二十多岁,教我们语文。

他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便对我们说:

“我姓吴,名帅,担任咱们七年级

(1)班的班主——任。

”“主”字拉得特别长。

我们捂着嘴偷偷地笑。

长得如此“困难”还帅呢,我这样想着。

等他把最后一个字说完,我们的笑声像开了闸一样。

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

”瞧,倒挺会为自己打圆场的。

“我希望大家和我交朋友,今后能天天这样快乐。

”嘿,油嘴滑舌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喜欢上了这位老师。

吴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和他在一起我们一点儿也不紧张,我们都喜欢吴老师——我们的帅老师。

七、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善良

阿长与不拘小节真诚

《山海经》迷信淳朴欲扬先抑

无知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喜爱、感激、崇敬

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