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42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大鱼类学复习.docx

厦大鱼类学复习

鱼类的年龄

名词解释

鱼类年龄:

是指鱼类岁数的大小,可以用日龄,月龄,年龄等多种方式表示。

年轮:

因为鱼类生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导致其某些骨质结构上的生长因生长速率的不同而出现的稀疏轮状纹。

夏轮:

春夏季中,因为食物充足,鱼类的生长加快,鳞片上环片之间间隔较为宽松,这种间隔宽松的环片带成为宽带,也称为夏轮、生长带。

冬轮:

秋季后,鱼类的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相应懂得鳞片上的环片之间的间隔就比较紧密,这种较为紧密的环带成为窄带、也称为冬轮、休止带。

生长年带:

鱼类一年中鳞片上形成的宽带和窄带合称生长年带。

生长年带数量鱼鱼类生存年数相同。

再生鳞:

鱼体个别鳞片因为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脱落后,在原有的不畏又长出的新的基片,环片则从基片边缘开始重新生长,而鳞片中央则是基片的纤维,无环片,这就是再生鳞,不宜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

幼轮:

又称为零轮,位于鳞片中心区域的一个小环圈。

它是由于食性转换或者外界因子突变等因素的作用,在鳞片上形成的轮纹,仅仅出现在同一种鱼群类的个别鱼体上。

副轮:

又称为假轮或者附加轮,是由于鱼体在一年的生长中出现了非周期性的偶然变化,如水温突变,疾病,以外伤害,饵料不足等因素形成的轮纹。

生殖轮:

也称为生殖痕,是鱼类在生殖期间停止摄食或者产卵衰竭等生理变化影响鱼体生长而形成的轮纹,通常在鳞片侧区出现环片断裂,分歧和不规则排列。

体长频率法:

这是一类利用渔获物的长度组成来分析渔获物的年龄组成。

可分为:

分步法、换算法两种。

生理寿命:

在自然界中,鱼类成体产生的后代只有极少数能正常完成整个生活史,即生理寿命。

生态寿命:

绝大多数的鱼类由于遭到不适合的外界条件无法完成整个生活史,它们的寿命即生态寿命。

思考题:

1、研究鱼类年龄和生长的意义是什么?

研究鱼类年龄和生长可以①推知鱼类生长与其生存条件的关系,②了解鱼类的寿命,③掌握鱼类的年龄结构,④评价鱼群的利用程度,⑤分析鱼群数量变动趋势,⑥为科学养鱼和合理捕捞提供依据,在理论上和渔业生产上都有重要意义。

2、鉴定鱼类年龄的方式有哪些?

Ⅰ、骨质结构法,包括:

1)鳞片:

由于鳞片取材方便,观察简便,无需特殊加工,所以鳞片是最常用的鉴定

材料。

2)耳石:

一般采用新鲜鱼耳石进行鉴定。

位于球囊内的矢耳石最大,最适合年龄鉴

定。

3)脊椎骨:

软骨鱼年龄鉴定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不同脊椎骨上的年轮清晰程度不一。

4)鳃盖骨、匙骨等:

通常采用新鲜鱼体的鳃盖骨等,因其薄而透明,无需加工。

5)鳍条:

也通常采用新鲜鱼体的背鳍、胸鳍、臀鳍等粗大鳍条、鳍棘和支鳍骨。

Ⅱ、体长频率法,包括:

1)分布法:

通过测定大批渔获物,点画其长度频率分布来分析年龄组成和生长。

2)换算法:

根据渔获物的长度组成换算鱼类年龄组成的方法。

3、如何鉴别年轮?

通常不同的鱼类的年轮有不同的特征,常见年轮有以下几种:

1)疏密型:

环片形成宽而疏的生长带和窄而细密的休止带,在当年的密带和第二年的疏

带交界处的最后有一条密环就是年轮。

2)切割型:

同年间出现的环片平行排列,而不同年份产生的环片之间相互切割,切割处

就是年轮的标志。

3)分歧型:

年轮的环片呈现不规则的分歧。

4)合并型:

年轮处的两个环片合并,较其他的环片粗厚,形状也不十分规则。

5)间隙型:

在两个生长年带的分界处,有1-2条环片消失,形成间隙,即为年轮。

在间

隙处经常出现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突起。

鱼类年轮的类型还有许多,有时候一种鱼身上的年轮标志也不止一种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典型年轮一般都要具有清晰、完整和连续的特征。

即①年轮界限清楚,②鳞片表面的四个区域,至少在前区、上侧区、下侧区均有完整年轮标志,③连续就是不论鳞片上存在几种年轮标志,它们之间都要相互衔接成为一个连续的年轮,至少也要前区,上下侧区年轮衔接成连续半圆。

不同鱼类的年轮特征不一,其清晰程度和部位也不同。

鳞片上除了年轮外,还有一些其他论文会影响到年轮鉴定,如幼轮、副轮、生殖轮。

4、鱼类寿命的一般规律?

1)年龄组成越复杂的鱼,寿命越长,其数量波动也较为平稳。

2)鱼类寿命依地域而不同。

对同种鱼,通常高纬度地区个体寿命较长,低纬度较低。

3)鱼类寿命鱼性成熟年龄有关,性成熟早,寿命短;性成熟晚,寿命长。

一般鱼类寿命约为性成熟年龄的四倍左右。

鱼类的生长

名词解释

鱼类的生长:

是指鱼类体长、体重的增加。

是鱼在不停地新陈代谢中合成新组织的结果。

饵料获得能C=排泄耗能E+代谢耗能M+生长耗能G。

生命周期:

从鱼类发生到死亡的过程。

可根据各阶段特点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

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生长速度:

单位时间内,鱼体所增长的长度或者重量。

用百分率来表示,即生长率,可分为三类:

1、绝对生长率:

单位时间内鱼体质量或者长度生长的绝对值

2、相对生长率:

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生长绝对值和这一段时间开始时鱼体长

或体重的比值。

3、瞬时生长率:

也称为特定增长率或者内禀增长率。

指单位时间内鱼体长或体重自

然对数的增长值。

思考题:

1、鱼类生长有哪些特点?

1)生长期长:

鱼类只要有适合的自然条件,就可以不断生长一直到死亡为止,只是生

长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2)可变性:

不同环境下,同种鱼不仅生长率不同,到达性成熟的年龄和大小也不同,

其表现为二:

①不同地理种群其生长特点不同,

②同一种群不同世代其生长特点也不同。

3)阶段性:

鱼的生长一般可以分为性成熟前,性成熟后和衰老期三个阶段。

性成熟前,

鱼体生长迅速,一般不积累储存物质。

性成熟后,大多不在进行长度生长,

而是进行性腺发育成熟和积累越冬物质。

衰老期中,食物能量主要维持生

命和储存越冬物质,体长体重的生长速率明显下降。

4)季节性:

受到温度、饵料丰富度和鱼类生理状况、代谢强度和摄食强度的影响,鱼

类在不同季节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

5)雌雄相异性:

许多鱼的两性个体在体形、大小和生长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6)等速和不等速性:

等速即鱼体各部分生长速率是相同的,不等速性是指鱼体各部分

的生长速率不同。

2、外源因子在鱼类生长中影响如何?

外源因子:

1)食物

①摄食量:

a维持食量是指摄食量恰好维持鱼类生存的食量;

b最适食量是单位食物产生的生长率最大,也就是生长效率最高时

候的食量。

c最大食量时,生长率最大,但是生长效率不高。

②食物种类:

不同食物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

比例不同,对鱼类生长也有影响。

③食物大小:

鱼类摄食不同大小的食物,消耗的能量不同,不同大小的食物提

供的能量和营养也不同

2)温度:

温度作为控制因子对鱼类的新陈代谢起到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其生命活

动,可以分为两方面:

①在适合温度范围内,鱼类生长鱼温度呈现正相关

②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还导致了鱼类生长的季节性差异。

3)溶解氧:

溶解氧对于鱼体内的某些生化反应的产生和变化速率加以限制,从而

成为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水中溶解氧充足时,鱼代谢高,生长率和

生长效率也随之提高。

4)光照:

光照被认为是引起鱼类代谢系统以适当方式反应的指导因子。

5)其他理化因子:

如盐度、PH、水流等因素,通过对鱼体增加额外负担,从而阻

碍其生长,被称为阻碍因子

6)集群作用:

因集群作用,鱼类必然在空间、食物等方面存在竞争,从而导致

某些鱼快速生长,处于优势,另外一些鱼则处于劣势,生长率下降。

内源因子:

遗传因子:

不同种类的鱼因遗传差异生长存在显著差异。

生长内源性调节:

①特殊生长周期:

不少于在理化条件恒定,食物充足的

情况下,依旧呈现周期性生长。

补偿生长:

鱼类在饥饿后,当食物重新得到满足后,摄食量会增加,同时生长速度也增加,呈现一种补偿生长。

3、何为鱼类生长率、生长比速、生长常数和生长指标?

Ⅰ生长率:

生长速度为单位时间内,鱼体所增长的长度或者重量。

用百分率来表示,即生

长率,可分为三类:

1、绝对生长率:

单位时间内鱼体质量或者长度生长的绝对值

2、相对生长率:

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生长绝对值和这一段时间开始时鱼体长

或体重的比值。

3、瞬时生长率:

也称为特定增长率或者内禀增长率。

指单位时间内鱼体长或体重自

然对数的增长值。

Ⅱ、生长比速:

Ⅲ、生长常数:

鱼类的整个生命周期,生长上常显示出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生长表现在生

长常数上有显著差异,计算生长常数的公式如下:

这个公式就是生长比速乘以两个相邻年龄个所经历时间的一半。

Ⅳ、生长指标:

是各年的生长比速与那一年开始生长时的体长的乘积。

4、划分鱼类生长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胚胎期:

又称为卵期。

当受精过程完成,就标志了胚胎期开始,直到受精卵孵化出膜。

特点是鱼体在卵膜内发育,卵膜起保护作用。

无法独立活动。

营养来自卵黄

囊或母体。

2)仔鱼期:

仔胚孵化出膜,直到奇鳍褶消失,鳍条开始形成。

特点是:

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

前期仔鱼:

刚孵化出的仔鱼到卵黄囊完全吸收消失。

后期仔鱼:

卵黄囊消失到奇鳍褶消失,鳍条开始形成。

3)稚鱼期:

鳞片开始形成到鳞片完全形成之前,鳍条初步形成,体形迅速趋近成体。

4)幼鱼期:

个体鳞片发育完成,鳍条、侧线等发育完善,特色斑纹、身体各部分比例特

以及栖息习性鱼成体一样,但是一般是指性腺未成熟的当年生幼鱼,卵胎生

或者胎生的鱼类一般直接产出幼鱼。

5)成鱼期:

性腺达到初次性成熟,并且可以进行繁殖的个体,即进入了成鱼期。

6)衰老期:

处于衰老期的鱼类性机能衰退,生殖力显著下降,长度生长极为缓慢。

营养

摄取多用于维持生命和积累储存物质。

鱼类的繁殖

名词解释

性成熟:

鱼类的性成熟是指鱼类从孵化后经过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并且能产卵排精。

鱼类的繁殖力:

雌鱼产出的、受精之后的存活卵数目。

个体绝对繁殖力:

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中,产卵前卵巢内所怀成熟卵的数目。

个体相对繁殖力:

一尾雌鱼单位体重或者单位体长的平均怀卵量。

怀卵量:

产卵前夕卵巢中可看到的成熟过程中的卵数。

产卵量:

即将产出或已经产出的卵子数。

生殖群体:

指性腺已经成熟,在即将来到的生殖季节中将参加繁殖活动的那部分群体。

思考题:

1、鱼类繁殖的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Ⅰ-方式多样:

鱼类繁殖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考虑,有不同划分方法:

1)幼体产出形式:

卵生、卵胎生、胎生

2)受精和发育环境: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Ⅱ-产卵期多样:

春夏季产卵、秋冬季产卵、不定期产卵

Ⅲ-产卵场多样:

根据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因素,不同的鱼会选择不同产卵场。

2、综述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因素。

1)食饵:

鱼类从食饵中获取能量除了用于维持耗能外,主要用于生长和性腺发育。

①环境恶化,饵料不足问题尖锐时候,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推迟。

相反饵料充

足优质的环境下,鱼类能较快达到性成熟,并有较大怀卵量,繁殖质量提高。

②性腺已发育成熟个体,个体和性腺生长交替进行,因为在性腺生长后期摄食

不能完全提供性腺生长消耗的大量能量。

2)温度:

①平均温度高,光照时间较长,饵料丰富,水质条件优良的水体中,鱼类成熟

较早,南方鱼类通常比北方鱼类早熟。

②温度常常成为鱼类产卵的信号因子,某终于产卵温度一定,低于这个温度无

法产卵。

3)光照:

①光照时间长短与鱼类卵细胞发育成熟密切相关。

按性腺成熟和光照关系可分

为长光照鱼类和短光照鱼类。

②鱼类的产卵也需要一定光照度。

4)水流:

水流对许多鱼类性腺的最后成熟非常重要。

5)其他理化因子:

①盐度对鱼类性腺最后成熟很重要,降河型鱼类在海中才能发育成熟。

②水质、透明度等因素也有很大作用。

6)神经内分泌系统:

①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是直接控制性腺发育的首要生理因素。

②脑垂体间叶细胞分泌的促滤泡激素刺激卵巢发育,促黄体激素促

进排卵。

3、鱼类的生殖群体有几种类型?

研究生殖类群对渔业保护有和意义?

鱼类生殖群体P包括两部分:

剩余群体D(已产过卵),补充群体K(初次性成熟群体)

Ⅰ型:

生殖群体全部由补充群体组成,这一类型的鱼类一生只产一次卵,为但周期性鱼类。

Ⅱ型:

生殖群体由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共同组成,但补充群体大于剩余群体。

这种类型世

代更新快,增值潜力大,资源恢复能力较强。

Ⅲ型:

生殖群体由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共同组成,但补充群体小于剩余群体。

这种类型世

代更新慢,增殖潜力小。

鱼类生殖群体的划分对鱼类的资源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I型鱼类,特别是洄游性的鱼类,捕捞其生殖群体时一定要加以限制,但另一方面,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亲鱼的前提下,又应当尽量捕捞。

这一类鱼寿命短,资源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

对于Ⅱ型鱼类,生命周期短,性成熟较早,属于重复产卵型。

这一类鱼在较大的捕捞强度下任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

在渔业生产上,对于这一类鱼中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加强捕捞,以保证期中中大型鱼类的资源。

对于Ⅲ型鱼类,由于其资源回复能力较弱,期中的经济种类应积极采取措施,重保护轻利用。

4、如何确定鱼类的繁殖力?

繁殖力是种的适应属性,繁殖力确定了鱼的种群规模,同时又可以作为预报可能渔获量的指标。

准确的说鱼类的繁殖力是雌鱼产出的、受精之后的存活卵数目。

但是在硬骨鱼中其统计很难,因此,繁殖力的含义一般指产卵前雌鱼卵巢所含的成熟卵粒数。

鱼类的繁殖力可以分为个体繁殖力和种群繁殖力。

①个体繁殖力:

包括个体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个体绝对繁殖力:

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中,产卵前卵巢内所怀成熟卵的数目。

个体相对繁殖力:

一尾雌鱼单位体重或者单位体长的平均怀卵量。

我们可以通过卵的计数来确定鱼类的个体繁殖力。

②种群繁殖力:

在一个生殖季节里,种群中所有成熟雌鱼可能产出的卵子总数

鱼类的摄食

名词解释:

日粮:

鱼类昼夜24小时中进食的食物总量,就是鱼类的日粮。

水域饵料资源:

指在水域中所存在的(包括外来的)所有动、植物及衍生物,不管其是否能

被生存于该水域的鱼类利用。

饵料基础:

是指在饵料资源中,被现有的各种鱼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动植物。

思考题:

1、研究鱼类摄食的意义?

研究鱼类的食性,掌握鱼类的摄食规律,

①在养殖上可以使人工养殖鱼建立在合理的饲养理论基础上;

②在捕捞生产上,捕捞对象的饵料生物可以作为判断渔场的依据;

③通过饵料生物群出现的时期还可以进行渔期的预报;

④对于某些洄游鱼类。

如果能掌握鱼类摄食对象的分布及消长,就可以掌握其索饵洄游

的规律;

⑤在鱼类的生长速度鱼资源数量变动中,食饵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⑥在海洋生物种间关系的研究上,更是需要对各种鱼类的食性进行研究。

2、论述鱼类摄食的研究方法。

Ⅰ标本的收集与采样:

采样中应当注意

①选择主动性网具的渔获物,尽量少用在水中停留时间长的被动网具。

②样本要有代表性,收集不同体长组的样品。

③标本应当是新鲜或者速冻的。

④应当逐月收集。

⑤及时标记产地、时间、捕捞网具等信息。

胃肠充塞度:

0:

空胃

1:

胃内少量食物,体积不超过胃腔的1/2。

2:

胃内食物较多,体积超过胃腔的1/2。

3:

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胀。

4:

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胀。

Ⅱ胃肠内含物的测定:

1-胃肠外形观察测量——确定胃的类型,计算肠长鱼体长比值

2-食物团称重

3-食性成份的定性分析——研究饵料生物的组成

4-食物成份的定量分析——研究某种食物出现的数量或重量

①出现频率:

某食物在整个被检食物团中出现的次数占全部被检消化道总数的百

分比。

②个数法:

计算每一种食物在消化道中出现的个数占全部食物总个数的百分比。

③重量法:

计算各食物种类重量占总食物团重量百分比。

相对重要性指标=(个数百分组成+重量百分组成)×出现频率

④体积法:

计算每种食物体积占总食物体积的百分比。

⑤饱满系数:

鱼消化道内食物团重量与鱼纯体重比值。

⑥摄食率:

一批样本中实胃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⑦日粮:

鱼昼夜24小时进食的总实物量。

⑧摄食量鱼体重关系:

3、鱼类的摄食类型。

Ⅰ根据食物类型差异:

①草食性:

以水草、藻类等植物为主要食性,可细分为水生维管束植物食性、海藻

食性、浮游植物食性、底栖植物食性。

②肉食性:

以水中的动物性饵料为食,可细分为浮游、底栖、游动动物食性。

③杂食性:

兼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

④碎屑食性:

以有机碎屑和夹杂在期中的微小生物为食。

Ⅱ根据饵料生物种类多少:

①广食性鱼类:

以多种食饵为食的鱼类。

②狭食性鱼类:

只适应少数几种饵料生物的鱼类。

Ⅲ按照捕食方式不同:

①温和性鱼类:

一般用滤食方式,以浮游生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为食。

②凶猛性鱼类:

用吞食的方式,以鱼类和游泳动物为食。

4、简述影响鱼类摄食及食性的因子。

1)个体发育中食性变化

2)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3)食性的昼夜变化

4)栖息地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

5)食性的性别差异

6)食物组成引起食性变化

7)捕食选择中食物与摄食者特征带来的食性变化

5、食物及摄食量鱼鱼类生长之间的关系

鱼类的洄游

定居鱼类:

鱼类的生活场所按功能分为:

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

有些鱼类在同一地方完成这三项功能,即定居鱼类。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水域完成这些生命活动,称为洄游鱼类。

洄游:

鱼类的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这种运动通常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有周期性的,并有遗传的特性。

思考题

一.洄游的类型:

1按方向可以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

(近陆洄游与远陆洄游)

向陆洄游包括溯河洄游、深海向浅海移动的鱼类,离陆洄游包括降河洄游和从浅海向深海移动的中上层鱼类。

2根据洄游地点的变换特点可分为海洋性洄游、溯河洄游、降海洄游、江河洄游。

3根据洄游的水层,鱼类的洄游可以分为水平洄游跟垂直洄游。

一般来说鱼类的洄游多为水平洄游,某些鱼类到水表层产卵时的游动和一些鱼类在不同水层间索饵产生的垂直移动可称为垂直洄游。

4根据洄游时的运动情况,可分为主动洄游、被动洄游。

主动洄游是鱼类依靠自身的运动能力进行迁移,一般成鱼的洄游都为主动洄游。

被动洄游时鱼卵、仔鱼稚鱼借助水流动力产生的漂流。

5按洄游的木器,分为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

生殖洄游:

鱼类性腺即将成熟时,从越冬场或者索饵场向产卵场的游动称为生殖洄游,也叫产卵洄游。

根据洄游路线及产卵场环境的不同,可分为:

由深水区到浅水区或者近岸的生殖洄游

海洋游向江河的溯河洄游

江河向海洋的降河洄游

索饵洄游:

(觅食回游、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食饵,从产卵场或者越冬场向肥育场地的洄游,这一洄游完全是由于鱼类产卵或者越冬后需要强烈的摄食引起的。

越冬洄游:

(季节洄游、适温洄游)鱼类对水温变化十分敏感,一般在晚秋和冬季,由于水温降低,鱼体代谢强度下降,摄食也随之下降,这是鱼类不是停留在索饵场过冬,而是洄游到地形、底质、温度等条件都适合越冬的外深水层。

二研究洄游的方法:

主要有:

标志放流、探捕调查、渔获物统计分析、鱼类生物学分析、水声学方法等。

标志放流法:

标记法:

在鱼体原有器官做标记。

加标法:

将特殊标志物附加在鱼体上

 

三.影响洄游的因素:

1历史因素

鱼类洄游的习性是逐渐形成的,并在长期稳定后,就变成了他的遗传性。

2环境因素:

I:

温度

II:

水流

III:

水化学因素

IV:

食饵

3内部因素

也就是鱼自身的因素,即生理因素。

4遗传因素

某些做长距离洄游的鱼类在性成熟后能准确地回到特定的出生地产卵,就是由自然

选择和遗传决定的回归本能。

 

4.举例推测鱼类洄游的形成和定向机制

*造成洄游的原因:

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鱼类产卵场是祖先生活的场所,其环境条件是鱼类生活史中较难变更的。

鱼类为了后代的存活,必须寻找这样的合适场所进行繁殖活动,在繁殖之后,亲鱼或仔鱼再寻找合适的育肥场所。

这种场所的变换就是鱼类洄游形成的原因。

生活场所变换可能有两类:

1)被动变换,由于地质事件造成生活场所的变换。

2)主动变换:

当环境中有空白的生态位时,鱼类有可能因为占领这种空的生态位而发生物种分化,从而发生了生活场所的变换,但是它们必须回到原来的场地繁殖,从而形成洄游。

*洄游的定向机制:

1)鲑鳟鱼类依靠产卵地溪流存在的一种特殊气味确定那个洄游方向

2)太阳、地磁场、水流、水温、水中有机物、水中悬浮泥沙等都可作为定位的机制。

五.洄游的生物学意义:

1.通过洄游,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产生质种退化;

2.通过洄游,使种群适应因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动,有利于种群生存在有利的栖息地,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3.通过洄游,有利于保持种群的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