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48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docx

走产学研之路加强中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

4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进“官、产、学研、金”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分配模式,大胆尝试金融与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工作有效结合的做法,应是解决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资金不足和缺乏中试研究基地的重要措施,也是可能成为加快中医药院校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促进新药产品产业化的根本措施。

广州平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中药产学研示范基地广东省平远县鸿运南药种植有限公司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药产学研示范基地”合作协议签订。

平远县利用广州

中医药大学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强大的研发力量,共建6670hm2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种植资源稀缺及南方适宜品种药材近百种,目标是发展成为广东乃至全国中草药药源基地。

2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至2000年,贵州神奇制药厂、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贵州汉方制药公司息烽制药厂,贵州家成药业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仙灵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美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先后挤身全国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前500名,成绩不菲。

近10年贵州中药产业在工业技术和产品上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先后有神奇、益康、信邦、宏宇、汉方、润丰、新天、立爽、老来福、同济堂、远程、安顺制药等百多家企业实行了GMP改造,单品种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亿元。

一些国家级新药或中国中药保护品种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3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中的不足

3.1 机制问题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贵州省政府在中药产业的开发发展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在科研领域及产业发展调节机制上都不同程度存在机制僵化问题,制约了科研开发的发展。

科研跟不上中药产业的发展.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缺乏权、责、利相统一的项目负责制,对项目运行缺少目标责任机制,激励惩处机制,人才配置和引进缺乏吸引力,导致科研机构运行节奏不快,工作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未能积极推动我省中药产业的创新和市场竞争。

3.2 投入不足 贵州的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长期以来,起点低、基础差,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多以民营、私营、合股制产业为主,上市公司也仅有一家,无法实现中药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国家每年直接拨付用于全国中药科研项目的经费不足1亿元人民币。

一般中标课题的经费仅1万~2万,而落户到贵州的国家及省政府资金就更少。

使得贵州中药业在新产品开发、广告宣传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企业更难承受广告经营策略上的一掷千金.品牌战略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受到压制。

3.3 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资金、技术的不足造成中药开发上选题重复,如热林清胶囊,热林清颗粒等类式选题重复太多;药品质量重复:

一个复方新药,大多是选一、二味药的定量测定,其他多数药为定性鉴别,而且不同新药,有时定量测定的指标是相同的,某些药味的鉴别成份也是相同的,很难保证药物的质量;药理研究及应用的水平低。

4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探析

4.1 贵州中药发展的产业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

区域优势主要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

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能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一般地区产业合理结构应该是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产业促进体系。

贵州中药产业具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以1996-2000年为例,贵州省中药GDP为838619万元,该中药产业的增加值为225328万元。

由增加值比重公式:

WIij=(Gij/Gi)×100%

式中:

WIij———i地区j产业的比重;

Gij———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

Gi———i地区的GDP

其增加值比重为:

WIij=(225328/83619)×100%=26.87%注:

(此数字

来源于贵州省中成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

结论:

一般而言,只有WIij>15%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地区主导产业,贵州中药产业具备了成为主导产业的基础。

4.2 加快贵州中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产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各种产业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近10年来,贵州在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不论是旅游业还是食品业上都未能带动其他基础业、辅助业的快速发展。

烟草、旅游不及云南的发展,酒类面临四川的强大挑战。

在新兴产业中,以民营为主的中药产业在不断壮大,逐渐走向成熟,为此,增强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是当今实行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4.2.1 以开放引进促进产业升级、成熟 产业调整、产业升级不能搞关门主义,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进资金、人才、管理和技术。

把发达地区的资金、经验注入我省中药产业,使其更具活力。

4.2.2 以优化银企关系促进产业成熟 贵州的中药产业多以民营为主,在资金投入、企业建设、品牌建设上多显得吃力,没有政府投入、支持,民族、民间精品药方的开发是缓慢的、薄弱的。

在完善风险抵押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可成立担保公司扶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改变我省中药企业孤军奋战的局面。

4.2.3 制订规划和配套政策促进企业发展

4.2.4 优化组织结构,促进企业成熟,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是产业升级的载体。

产业组织有3种:

第一种是大企业,甚至是跨国集团;二是“小巨人”企业;三是小企业集群。

我省的药业多呈小企业各自为阵的经营模式,防御能力、竞争能力都极其有限,几家贵阳市的名牌企业,面临省外和集团企业的强猛攻势,也明显吃力。

组织群体的优化,有待政府机构的协调和扶持。

4.3 贵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

4.3.1 以知识经济为导向,加快产业的现代化建设 知识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知识经济引导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知识成为新的组织资源和消费基础,以人力资本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生产力系统构成,必将导致产业经济的深刻变化。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应主要放在:

研究、种植、生产、经营管理上。

4.3.1.1 知识经济首先引导企业生产工序、技术研究的现代化。

如在最近的科研中,科学家们发现,有些传统的中药配方,能对糖尿病胰岛素B细胞和身体基因受损的致病基因发生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知识经济的新概念、新方法对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会有大的突破。

4.3.1.2 知识经济带动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加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决策、企业文化的建设为贵州中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4.3.1.3 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药业市场销售网络;二是健全已有的“贵州医药信息网”,加强数据库建设,发展电子商务;三是运用多种媒体,加强贵州中药的宣传、增加信息传播渠道,提高知名度。

可借鉴云南旅游业网络推广的经验。

4.3.2 加快贵州中药业的国际化、集团化建设实,施名牌龙头企业战略 天然药物作为直接来自植物的“绿色药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受到世界各国医药卫生官员和研究机构的重视,美、英、德、法是西方国家中开发天然药物的“领头羊”,国际上天然植物的众多研究成果也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和启示。

参与国际竞争是中药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寻求发展的惟一选择,也是贵州中药完善自我,加强科技现代化的又一出路。

企业集团是企业联合的高级形态,是多种联合形态的复合,增强企业实力的途径。

企业集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实力,增加出口创汇和海外营销的实力。

贵州中药产业以民营为主,各企业间往来甚少,缺少合作,缺少多层次和多种联结纽带的联合,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面对入世后的中药产业,质量管理、技术引进、资金运用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贵州中药的集团化发展势在必行。

集团化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以紧密型联合为主的企业集团,核心企业之间或骨干企业之间,通过合资、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在资产与经营上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第二种是以松散型联合为主的企业集团,核心企业与骨干企业之间主要依靠业务联系、联合章程、合同等手段建立起的协作性联合关系。

充分发挥中药企业集团的整合资源优势,规划集团效益,集中打造名牌、名品,增强贵州的国家中药保护产品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

投入广告、增进宣传,改进包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市场有名品,树立贵州中药产业的综合形象。

4.3.3 完善市场营销方式

4.3.3.1 树立企业形象;使企业标识与商品品牌、商标和谐而鲜明,中药产品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产品的产地、成分、剂型、功效、企业的声誉。

反过来,良好的企业声誉会带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例:

同济堂药业的“北京仙灵女排赛”为“仙灵骨葆”开辟了良好的市场。

4.3.3.2 加大OTC市场营销:

在医药改革的浪潮中,中药最终将走向市场,零售市场的占领举足轻重。

4.3.3.3 合理定价占领国内市场。

总之,面对整个药业竞争不规范,成本、核算虚离的局面,应早走出误区,少花时间、早上市、早收益、早占领市场。

4.3.4 明晰产权、保护产权 中药品牌的保护实质是知识经济的保护。

根据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106号令发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将受保护的品种分为一级和二级。

一级的保护品种保护期为30年,20年,10年;二级保护品的保护期为7年,在保护期满后可延长7年。

因此,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协助中药厂家向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提交完整资料,明晰产权及保护。

4.3.5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与四川相比存在严重不足。

技术人才少,研究机构少,经营管理高层人才欠缺,严重制约贵州中药产业的发展。

只有加大我省的职业培训力度,完善职业药师制度,鼓励职业药师、技术人员走进企业,企业才能稳步发展。

同时,应加大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高薪养优,鼓励人才回流建设家乡、建设贵州。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还必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求所在,不求所有”。

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符合本地区优势的产业“为之”,不符合本地区优势的产业则“不为之”。

所谓“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是指只要是能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的产业,不论归谁所有,都要引进资金,鼓励在本地发展。

这样才能使贵州的中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为带动产业,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的龙头产业。

上游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下游能带动包装,药品销售、广告、传媒、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并且,发展特色经济也是实行西部开发,尽快缩短区域差异的必然选择。

贵州中药产业通过整合、调整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扶持,必将更具生命力。

贵州大学作为一所拥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以服务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在贵州当今科教兴省和技术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贵州大学把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努力,在促进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重视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贵州大学在创建“211工程”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就应该更加重视产学研结合,发挥学校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贵州大学人才汇集的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瞄准全省优势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关键和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使贵大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二是要充分发挥贵州大学知识、技术方面的综合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在基础研究方面,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研成果;在科技开发方面,重点放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改变对科研成果只重视论文、专著获奖和评了职称就束之高阁的浪费现象。

加快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与办法,鼓励、支持广大教学科研人员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寻找科研课题,寻找合作伙伴,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要充分发挥贵州大学智力和信息资源优势,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贵大作为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主动加强与地方各界的联系和交往,不仅为地方输送人才,为企业输送技术,而且要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和智力支持,努力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外省高校围绕产学研结合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实践中总结了多种模式:

  1、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学校坚持引进来,把各行各业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

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2、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

除了引进来,学校还立足走出去,努力做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对接。

比如上海交大和宝钢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做了深层次的探索,正式聘请32位宝钢集团的专家担任上海交大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输送到宝钢的研究生基地进行培养。

对这批学生实现双导师指导,把企业导师作为主导师,学校导师作为副导师,从事的课题和论文也是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最关键技术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3、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大多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难以发挥群体优势和产生重大成果。

上海交大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形成学科群,对接上海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

如面向整个汽车行业服务的汽车电子研发平台。

  4、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高校的一个软肋,它要求针对高校长期存在的“小型、分散、自发、重复”现象,着重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把人才、基地和项目捆绑起来,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有组织地进行科研。

力争把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成服务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上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实体。

  5、积极建设产学研研发中心带,在国际化合作中开拓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

和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一起开展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四、中药材种植及其质量控制研究工作

药材质量是中药质量的基础,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一个“瓶颈”。

建立药材生产的管理规范和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基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我省在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07万亩,品种达30余个。

在我省药材基地建设的发展中,我校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与企业、基地进行合作,开展中药材GAP研究和规范化基地建设,目前参与的中药材基地建设达50万亩。

贵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优势突出,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提升了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水平和药材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推进基地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既有利于农村增收,也有利于促进我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对我省的“三农”建设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校承担的与中药材种植有关的科研项目达50余项,内容涉及药材品种的选育、栽培、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贮存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部分项目还对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活性物质成分进行了研究,为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现将主要承担项目介绍如下:

品种选育

1、半夏良种选育及种苗快繁与GAP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2、紧缺难繁中药材人工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3、半夏人工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4、天冬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栽培管理

1、黄精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2、杜仲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3、艾纳香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4、天冬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5、南板蓝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6、白芨规范化种植

7、中药材—白芨栽培与施肥技术研究

8、杜鹃兰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9、影响黔产中药道地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研究-以天麻、杜仲为例

病虫害防治、贮存

1、贵州道地中草药病虫本底及代表种类协调治理范例研究

2、防治太子参叶斑病天然农药的创制及应用技术研究

3、贵州道地中药材有害生物协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4、贵阳中药材储藏中害螨的调查和防治

质量控制标准

1、苗药黑骨藤质量控制体系及GAP示范基地建设

2、姜黄、蓬我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3、杠板归等几种苗药材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 

4、道地药材吴茱萸生物碱成份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5、贵州苗药透骨香指纹图谱研究

6、茯苓等3种苗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活性物质成分

1、楝科植物MA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成分的研究

2、毛慈菇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3、贵州民族药治疗重大疾病活性物质的筛选及深度开发研究

4、民族药中抗病毒、镇痛和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

5、贵州道地苗药抗老年痴呆物质基础研究

6、贵州苗药具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研究

7、黔产药用植物内生菌中抗耐药性菌活性物质研究

8、民族药铁包金主要活性成分及含量

9、中药远志改善睡眠有效成分研究

10、两种杠柳属民族药的综合研究与利用

11、苗药追风伞抗风湿药理活性及有效物质研究

12、空心莲子草致钉螺肌肉麻痹成分的筛选及结构鉴定

13、苗药黑骨藤治疗风湿活性成分及创新药物

14、迷迭香活性成分应用及测定方法研究

六、产学研结合情况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

我校十分重视产学研工作,药学学科先后与多家制药公司、企业进行合作,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中药现代化领域的应用,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对推动我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也增强了我校办学水平,促进了药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使我校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不断上层次、上水平。

目前我校药学学科的产学研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绿色农药与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与国内数十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成功了多项农药新产品和新工艺,转化成生产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系协助企业完成了年产100吨迷迭香抗氧化剂及20吨迷迭香精油的设备选型及工艺设计,并进行了国家轻工行业标准《食品添加剂迷迭香提取物》的起草和制定。

与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制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中药材种植以及深度开发方面与企业紧密合作。

农学院发挥在种植方面的人才与科技优势,如在葛根、黄精、金银花、天冬等中药材种植方面与贵州相关企业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在贵州省中药材的种植基地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贵州大学中药学学科的发展与贵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为贵州的中药产业和我国的制药工业提供原创性的产业化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科技成果对地方经济的贡献。

同时,发挥贵州大学的中药学学科优势,通过学科间有机交叉和互补,提升学科群的基本水平,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使我校药学学科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更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 产学研结合,推动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

中药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发展的政策法规,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广东地区在发展中药产业上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环境及人文环境,当地人们对中医中药认同度高,当地生长诸多道地药材,具有适宜中药材生长的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

这些优势为大力发展广东中药产业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因此,要抓住机遇,强化意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地缘和人缘优势,进一步推进广东中药产业发展进程。

现结合我校近些年来的经验,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强强合作,各自提供自己的优势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形成合作优势。

高校及科研院进入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对科研技术等进行专业指导,加强企业的科技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选派科技人员进驻,为科技园企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及技术力量,引导其在新经济形式下更好地发展。

(2)通过产学研结合,增强自身实力,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

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建设,使学校中医药学科水平位居全国中医院校前列。

“九五”以来,我校获得的“九五”攻关项目、“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在中医药系统内名列前茅。

此外,该校先后获批准组建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其中国家级的有: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国家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GLP”、“国家南药GAP研究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行业重点实验室11个,广东省科教兴医“五个一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中心GLP”,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还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8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及9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等,该校拥有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数量属全国中医院校之首,拥有上述重点基地,标志着我校形成了国家认可的从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到新药报批的一套完整的新药研究开发体系,使该校具备了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新的技术转移机制。

多层面、多途径的技术转移机制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先后与医药企业进行了多种模式的合作,这些合作模式主要为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等。

现已将积累及新开发出的一部分科研成果转让给广东省内一些药厂,成为药厂的拳头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滋肾育胎丸、障眼明片、胃乃安胶囊、骨仙片等。

此外,该校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成立5年来,与省内外医药企业签订多项新药转让合同,金额近3000万元,并将成功合作开发的通络生骨胶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