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56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草原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

《草原人家》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

 

二、教学分析。

(10分)

1、课程分析。

本课列举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活模式:

一个是现代化的大牧场──围绕“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与牧业”和“牧场现代化”两个方面展开。

二是海拔最高的牧场──围绕青藏地区的牧业生产展开。

三是草原风情──围绕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文化生活展开。

从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垠,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世界地形、气候、我国的行政区划、民族、自然环境等知识,分析过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知道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较容易理解这三个案例中不同的草原特色。

同时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

所以拔高层面的环节-----人地关系的思考还需老师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做社会小主人的平台。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草原人家的特色,怎样让学生把澳大利亚、青藏地区和内蒙古牧区的特色串起来,及怎样达到最后的升华,我创设了四幕,春夏秋冬,刚好我们的春季是澳大利亚的秋季,收获的季节,而青藏地区只有在夏季才是草长羊肥的季节,内蒙古则是典型的四季分明,相当于三地都是收获的季节,要收获必须因地制宜,引发学生思考三地因什么地制什么宜,形成怎样的特色牧业。

冬我加上是用于引发学生思考草原的共性,思考人地关系的和谐,这样串起来,既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又留下回味的余地,本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青藏牧区,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条件及他们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体会不同区域人们的因地制宜策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谈发展的能力;通过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草原文化案例的学习,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通过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因地制宜的草原人家的特色。

 

2、难点。

草原牧业的共性,草原发展的隐忧,人地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又快到元旦了,元旦文艺汇演各班的同学们都在紧张的准备着,上课前我给大家欣赏一下去年的获奖作品:

舞蹈《草原赞歌》。

〖2〗这舞蹈生动的体现了草原儿女那热情、奔放、豪迈的性格,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体验草原人家的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舞蹈,创设吸引学生的有趣的教学情境,欢快的舞蹈渲染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师生互动。

 

第一幕:

草原牧歌之──春之礼赞

 

【叙述】澳大利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它的羊毛制品可以说是享誉全球。

像眼下春天来临的时候,澳大利亚的牧民们就开始忙着修剪羊毛了。

你没听错,是春天,因为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所以现在咱们进入秋天正好是他们进入春天的时候。

下面,我们就到澳大利亚去现场感受一下春天里羊毛飞舞的独特风景。

(展示澳大利亚牧民剪羊毛的图片)〖3〗你们猜猜一个技术熟练的牧民一天能剪多少头羊的羊毛。

 

(一个技术熟练的牧民一天最多能剪200头羊的羊毛。

 

【提问】从老师展示的资料中我们能看出澳大利亚盛产哪一类牲畜吗?

澳大利亚有什么美称?

为什么说它拥有这样的美称?

 

学生简要回答。

 

【提问】老师就不明白为什么就澳大利亚能做到“羊比人多”,这跟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关吗?

请各小组探讨,看哪个小组能拿出最充足的证据说明澳大利亚是名副其实的“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根据《澳大利亚牧业分布图》可以分析出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广泛,规模很大,再根据《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气候图》可以分析出澳大利亚羊那么多的原因:

如地处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好,但降水不足,气候比较干燥,羊不会烂脚,冬季温暖,没有暴风雪的威胁,不需要建栏圈或畜舍,羊拥有一个安全的家……

 

【质疑】同学们说得很好,充分说明了澳大利亚的羊很多,可是还是没有说明“羊比人多”,我们说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澳大利亚现有人口1940万,却拥有2亿多只羊,〖3〗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数据的收集呢?

 

(有些班级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比较全面的有可能不需要老师的这一步质疑,如果学生能细心到以数据说明问题则可以大力表扬。

 

【展示】课前下载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资料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得出澳大利亚牧场最突出的特点是机械化程度非常高,需要的劳动力很少,但是效率很高。

而且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牧业的现代化是以国家工业化为基础的,工业向农区和牧区提供先进的机械,使得牧区保持不断的发展。

而且畜牧业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羊肉制品、羊奶制品、皮革业、澳毛制品、服装行业等。

 

【小结承转】澳大利亚牧民充分利用上天赋予他们的自然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丰富的生产生活,是因地制宜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但是世界上的大草原发展牧业是不是都复制这个成功案例呢,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中国的大草原看看。

 

设计意图

 

第一幕的设计,同学们在回答澳大利亚盛产羊的原因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列举证据时,要注意事实,要注意数据的分析引用。

 

第二幕:

草原牧歌之──夏之绚烂

 

如果说澳大利亚牧民剪羊毛是春之礼赞,那我们的青藏牧区则给我们呈现出夏之绚烂,因为在青藏牧区,夏天才是草长羊肥的季节,下面让我们走进青藏地区,体会夏之绚烂。

先给大家看看我在今年八月在西藏旅游拍的几张照片。

 

【展示】老师旅游拍的关于牧区的几张典型照片〖3〗及《青藏地区的畜牧业》视频资料(视频长26秒)

 

【提问】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青藏地区的三大畜种:

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那么,同学们能告诉我为什么青藏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那里的牧民又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生活特色呢?

那里经过的加工的牛羊肉产品是怎样走向全国各地的?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基本能回答以上问题,回答的顺序老师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如分析出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牧民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藏民的藏袍,青藏铁路的开通……

 

设计意图

 

老师亲自拍的照片,学生很有兴趣看。

问题的设置则能提高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看图,自主思考和总结答案的能力。

 

第三幕:

草原牧歌之──秋之果实

 

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四季分明的草原去旅行,因为是模拟旅行,所以大家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想象下我们将见到什么:

 

【提问】首先,我们在内蒙古的省会呼和浩特下了火车,坐在开往草原的车上,同学们猜猜,我们会看到什么?

 

【学生答】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及蒙古包。

 

【提问】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

热情的牧民献上奶茶欢迎我们,近距离的观察牧民,我发现他们的服装很有特色,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很宽大的衣服,这类衣服有个统一的名称,是什么呢?

衣服还没细心观察完,鼻子里钻入一股香味,难道是久闻大名的手抓羊肉?

还是那飘香的羊肉汤?

同学们,你认为牧民的餐桌上会摆上什么菜?

 

【学生答】蒙古袍、手抓羊肉,羊肉汤,奶茶、奶酒等。

 

【提问】吃饭时牧民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他们传统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你们猜这个大会上他们有什么项目?

 

【学生答】射箭、赛马、摔跤……

 

设计意图

 

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结与承转】草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这里人们的衣食住行节庆等方方面面,形成独特的内蒙古草原风情,吸引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旅游者来这里旅行。

但是,观察10年前旅游者拍下的照片和今天旅游者拍下的照片,我们很遗憾的发现曾经的绿色草原今天显得发黄,这给我们今天的旅行带来一丝的寒意。

 

第四幕:

草原牧歌之──冬之涅槃

 

【展示】《曾经的绿色》与《现在的黄色》两张对比照片〖3〗,提问:

草原怎么了?

想一想:

我们的大草原为何会“生病”?

 

【学生答】此内容本节课教材没有涉及,所以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回答,各式答案都有。

 

【师归纳】草原之忧:

草场退化、草原沙漠化

 

原因:

自然及人为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合作探讨得出结论:

自然原因是气候恶化,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垦草种粮,旅游业的过度开发等。

 

【提问】如何解决草场之忧?

 

【学生答】减少汽车废气排放,草场轮流放养,规范旅游业开发……

 

【师归纳】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植树种草运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休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及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宣传,禁止乱砍滥伐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草场的冬天虽然来了,但是春天还会远吗?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挑战性,老师又积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做深入探究和分析,让学生初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学观点。

 

3、课堂总结。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和谐而美丽。

愿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的赐福,用一颗赞美的心来品味大千世界的民俗风情,用一颗虔诚的心来珍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设计意图

 

我认为一节课的总结部分往往应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而本节课的三个典型案例是为和谐人地关系这根主轴服务的,所以总结部分只需用突出简要人地关系的和谐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单个案例中跳出来,思想得到升华。

 

   4、反馈评价。

 

根据本节课探究草原的方式,请同学们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草原进行探究,并在小组内汇报探究成果,由小组长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的只是个别案例,重要的是将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历史与社会》是人文学科,设置这样的反馈评价充分符合学科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堂成功的课,应当把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正是把这一探究式学习方式贯穿始终,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方式离不开“实证意识”,实证,就是任何科学探究过程,解释,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支撑的,是经得起事实反复论证的,不作伪。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引用的“证据”应当是现实情境的再现,如本教学设计的环节二老师展示的青藏牧区的照片就是教师本人在西藏旅游时拍下的照片。

本教学设计涉及到的大量资料、图片、地图和音像资料都是相关区域的真实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些“证据”在空间上反映的就是当地,时间上应力求与时俱进,比如澳大利亚的人口,很多资料是写1700万,但是老师上网查最新的数据显示是1940万。

老师这些严谨、细致的作风也会影响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面对问题数据老师所表现出的态度,那是一种浸染和熏陶。

有了这些示范和引领,学生就会树立证据意识,就会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就不会造假账。

惠特曼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4〗另外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加上老师搜集的资料及同学们自己准备的资料等等“证据”就好比土壤和种子,它们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怎样的土壤种子开出怎样的花,不能天马行空的乱想象乱创新,所以一节课还是非常有序的。

那么在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呢,我认为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二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本教学设计的提供的大量资料,老师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资料的同时收集有用信息,处理这些“证据”为自己探讨结果服务。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对“实证意识”的培养呢?

我认为要把握三个原则:

首先提出问题以及猜想假设都应当“言必有据”;其次数据处理:

要让数据具有公信力;最后要创设评价通道,让证据意识成为一种“课堂生活”。

〖5〗本节课因地制宜三个典型案例的学习及反馈评价充分体现了这三个原则。

 

本教学设计还欠缺的地方就是实物资料的使用,设计时我想到能有实物资料则是一个更好的实证,可是剪羊毛的电动剪我没有,酥油茶,奶茶和奶酪虽然我吃过但是不方便保存,藏袍蒙古袍也弄不到,实在遗憾。

但刚好深圳会展中心正在举办2011时尚冬季购物节,可以鼓励学生去体验一下草原特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鼓励学生人人行动起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去观察社会,去调查社会,去反映社会,去撰写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