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67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docx

四年级奥数数学教案

和差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画图线的方法表示倍关系中两个量,以更方便的找到解题的思路。

2:

更熟练掌握解答差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差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更加熟练的运用画图线方法,更准确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更好的理解差倍应用题中各倍数和差倍数的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为了解答这种应用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数相差多少的不同叙述方式.有些题目明确给了两个数的差,而有些应用题把两个数的差“暗藏”起来,我们管暗藏的差叫“暗差”。

相关链接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例1:

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我们可以这样想:

假设第二筐和第一筐重量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58(千克);假设第一筐重量和第二筐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42(千克).

 

解法1:

①第二筐重多少千克?

(150-8)÷2=71(千克)

②第一筐重多少千克?

71+8=79(千克)

或150-71=79(千克)

解法2:

①第一筐重多少千克?

(150+8)÷2=79(千克)

②第二筐重多少千克?

79-8=71(千克)

或150-79=71(千克)

答:

第一筐重79千克,第二筐重71千克。

例2:

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

题中没有给出小强和爸爸年龄之差,但是已知两人今年的年龄,那么今年两人的年龄差是35-7=28(岁).不论过多少年,两人的年龄差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当两人年龄和为58岁时他们年龄差仍是28岁.根据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就能解此题。

解:

①爸爸的年龄:

[58+(35-7)]÷2

=[58+28]÷2

=86÷2

=43(岁)

②小强的年龄:

58-43=15(岁)

答:

当父子两人的年龄和是58岁时,小强15岁,他爸爸43岁。

例3:

小明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分析与解答:

解和差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得和与差,这道题中数学与语文成绩之差是8分,但是数学和语文成绩之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是,条件中给出了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就可以求得这两科的总成绩.

解:

①语文和数学成绩之和是多少分?

94×2=188(分)

②数学得多少分?

(188+8)÷2=196÷2=98(分)

③语文得多少分?

(188-8)÷2=180÷2=90(分)

或98-8=90(分)

答:

小明期末考试语文得90分,数学得98分.

例题4:

期中考试王平和李杨语文成绩的总和是188分,李杨比王平少4分。

两人各考了多少分?

思路导航: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来分析。

假设李杨的分数和王平一样多,则总分就增加4分,变为188+4=192分,这就表示王平的2倍,所以王平考了:

192÷2=96分,李杨考了96-4=92分

例题5.哥弟俩共有邮票70张,如果哥哥给弟弟4张邮票,这时哥哥还比弟弟多2张。

哥哥和弟弟原来各有邮票多少张?

思路导航:

我们可以这样想,哥弟俩共有邮票70张,根据“如果哥哥给弟弟4张,还比弟弟多2张”,说明原来哥哥比弟弟多4×2+2=10张邮票。

所以,弟弟有邮票:

(70-10)÷2=30张,哥哥有邮票30+10=40张。

练习:

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

果树各有多少棵?

 

2.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

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3.用锡和铝制成500千克的合金,铝的重量比锡多100千克,

锡和铝各是多少千克?

 

4.某工厂去年与今年的平均产值为96万元,今年比去年多10

万元,今年与去年的产值各是多少万元?

5.一只两层书架共放书72本,若从上层中拿出9本给下层,上层比下层多4本。

上、下层各放书多少本?

 

6.两筐水果共重124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

两筐水果各重多少千克?

 

7.小宁与小慧的身高总和是264厘米,又已知小宁比小慧矮8厘米。

两人分别高多少厘米?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

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

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

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

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

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

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

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

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

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

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

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

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

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

厘米)

学生号1234567平均

一组136142140135137144——

二组132141133138145135142

  

(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

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

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

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