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69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docx

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

高一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周测卷(100分

命卷人黄娟审核人胡先晴

一、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绪:

心情、情绪

B.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

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霁:

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初程:

指整装待发

4.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写战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5.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

D.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6、对《扬州慢》这首词中表现“《黍离》之悲”诗句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城市;“竹西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

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像往昔扬州城十四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出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回答文后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

“一晌”,片时片刻。

C.“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9.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秋”字领起:

“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

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

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

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令人更加难受了。

这里是从侧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苦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前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诗词鉴赏(41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shì未匝:

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1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

14、赏析下面一首宋词,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4分

(平行班可不做1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自强班必做1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

“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请赏析。

(4分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它与上片起首“寒

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4分

(自强班必做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填空(33分

(一、柳永《望海潮》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2、重湖叠巘清嘉,,。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二、《雨霖铃》

4、,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执手相看泪眼,。

6、念去去,千里烟波,。

7、,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8、?

杨柳岸,。

9、此去经年,(三、苏轼《念奴娇》10、大江东去,浪淘尽,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12、羽扇纶巾,谈笑间,13、人生如梦,(四、《定风波》1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1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五、辛弃疾《水龙吟》16、楚天千里清秋,1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18、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六、《京口北固亭怀古》19千古江山,20、21、想当年,金戈铁马,2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2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七、李清照《醉花阴》24、,瑞脑销金兽。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5、东篱把酒黄昏后,2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八、《声声慢》27、三杯两盏淡酒,2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29、30、这次第,四、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到黄昏、点点滴滴。

6

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

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有河湖,但某些大的建筑物与公众共享空间却离那些自然水域颇远,那么,以人工力量来营造小规模的水景便成为必要的了。

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极少有喷泉的设置,是由中国与西洋不同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是诗,也是理。

中国的地势总体而言是朝东倾斜,因此在经济、文化一贯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一是“泻”,一是“平”。

而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故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存在着大量咏赞瀑布与平湖的文句,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傍„„影落明湖青黛光”等。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此为大景;“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是小景。

总之绝少歌咏赞叹水的上喷蹿跳。

以北京为例,紫禁城那么堂皇富丽的庞大建筑群,景点繁多,花样迭出,可是却无一处喷泉。

而在西洋,哪怕是规模要小得多的皇宫里,也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

此非不能也,而是不爱也。

我们都知道乾隆在位时,宫中的西洋供奉曾为他在圆明园中设计过有“大水法”的西洋楼景点,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时还搭出了大堂的布景,展示那一喷泉齐溅的景观。

其实我们并不能找到自乾隆到慈禧特别喜欢那喷泉的文献资料,圆明园的“大水法”只不过是中国统治者偶尔容忍一点西洋“淫巧奇技”的小例子罢了,喷泉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园景文化的主流。

没有喷泉的中国园林,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属性,却也创造出了种种至美的佳境。

《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概括出了中国人对水的审美心态。

随着审美情趣的丰富,城市人造景观中对人工喷泉的营造成了越来越热门的事情。

以北京而论,虽未必有昔日圆明园那么集中、复杂的喷泉组出现,但节日期间天安门广场的喷泉,北京游乐园的“水幕电影”,一些公众共享空间的音乐喷泉,以及各大饭店宾馆内外的大大小小的形态各异的喷泉,已然构成了一派新的“城中水景”。

喷泉不仅润泽着城市空气,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的景观,而且,这种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激发出人们一种昂扬的创新精神。

然而,目前一些建筑物内外的喷泉有一种赶时髦甚至是盲目“西化”的倾向,或者“为喷泉而喷泉”又全然道不出之所以那样“嬉水”的美学动机。

其实,如果建筑物整体是民族风格的,那么,在以水布景时,无妨仍取中国古典式的“泻”与“平”的造境法。

即使是西洋人以洋美学追求为主体的设计,有时也很会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汲取精华,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7

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中对水的运用,如果主要不是使其上扬,而是用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就会很有点“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

(有删改18.下列关于“城中水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城中水景”属于人工营造的位于某些大型建筑物和公众共享空间内外的小规模“嬉水”景观。

B.“城中水景”既表现为有“上喷蹿跳”特点的喷泉,也可表现为有“水往低处流”属性的佳境。

C.“城中水景”能润泽城市空气、与现代化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景观,并能体现一种浪漫情怀。

D.“城中水景”所选取的中国古典式“泻”与“平”的造境法,也会被西洋人在设计中出奇运用。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东部地区的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是“泻”和“平”,所以,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没有喷泉的设置。

B.《红楼梦》大观园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人顺从和适应水的自然属性的传统审美心态。

C.人工喷泉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能激发人们昂扬的创新精神,这是营造人工喷泉越来越热门的原因之一。

D.“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能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通过让水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来表现。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使中国古代多有咏赞瀑布与平湖的诗词曲赋文句,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水景设置。

B.“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水“泻”的常态;“庐山秀出南斗傍„„影落明湖青黛光”表现了水“平”的常态。

C.紫禁城庞大的建筑群无一处喷泉,而规模要小得多的西洋皇宫里,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这表现出中西文化心理的差异。

D.盲目“西化”的喷泉和“为喷泉而喷泉”的设置,都表现不出“嬉水”的美学动机,也就不会有“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