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70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ocx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铁路

渝利铁路Ⅲ标段

一工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118+601~DK120+500段)

 

中铁大桥局集团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

2011年10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118+601~DK120+500段)

一、工程概况

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承建的渝利铁路DK118+599.40~DK124+533.6段,全长5932m,位于长江南岸低山区,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1、隧址区概况

本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属于深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内最高点位于隧道轴线附近的肖家坡山顶,海拔高程574.30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长江边,海拔高程153.12m,相对高差达421.0m。

区内沟槽切割较强烈,谷深崖陡,沟槽与山岭相间,而山脊。

槽谷一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大多为单面构造顺层坡,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向长江,山脊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

植被较发育,沿线居民点零星分布,多旱地、水田、池塘和小型水库。

2、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

Ⅰ级;

正线数目:

双线;

轨道结构形式:

CRTS-I型双块式轨道;

设计速度:

200km/h,客货共线(开行双层集装箱);

线间距;4.4~5.0;

牵引种类:

电力牵引;

3、地质资料

(1)概述

本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属于深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内最高点位于隧道轴线附近的肖家坡山顶,海拔高程574.30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长江边,海拔高程153.12m,相对高差达421.0m。

区内沟槽切割较强烈,谷深崖陡,沟槽与山岭相间,而山脊。

槽谷一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大多为单面构造顺层坡,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向长江,山脊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

植被较发育,沿线居民点零星分布,多旱地、水田、池塘和小型水库

(2)地层岩性

(3)-3: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粉质粘土:

褐黄、棕黄及灰褐色,软~硬塑状,夹少许砂岩质碎石、角砾、厚2~6m

(4)-1: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粉质粘土:

棕黄、棕褐色,硬塑~坚硬,含5~10%的砂、泥岩质碎石、角砾、厚0~3m

(5)-5: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块石土:

灰褐色、褐黄色,松散~中密,稍湿~潮湿,块石约占50~70%,φ200~1000mm,少量可达2000mm,碎石约占10%,φ20~200mm,石质成分为泥岩,砂岩,强风化至弱风化,余为角砾及粉质粘土充填,厚5~20m

(9)-1: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

紫色及暗紫红色,夹灰绿色条带,泥质结构,泥质胶结,薄层~中厚层状,夹浅黄及灰色泥、钙质胶结中~厚层粉砂岩。

节理间距一般40~80cm,闭合,无填充,岩质软,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崩解.

(9)-2: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

深灰、灰黄色。

中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致密质坚,抗风化能力较强,间距0.5~0.8m,属V级次坚石,B组填料

(10)-1: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

泥岩为紫红色,灰绿色,含沙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质软。

所夹砂岩呈灰黄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泥。

钙质胶结。

岩层全风华带厚0~2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带厚0~3m,属Ⅳ级软石。

全风化及强风化岩层填料分组为D组,弱风化岩层填料分组为C组。

(10)-2: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

深灰、灰黄、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结构,钙质胶结,致密质坚,抗风化能力较强,节理较发育,间距0.5~0.8m,属V级次坚石,B组填料。

(11)-1:

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页岩、砂岩夹泥岩:

黄灰及灰色薄层状页岩为主,页理较发育,易风化,遇水易软化,风化后为粉末状、碎颗粒状,质软,砂岩为灰黄色,中~厚层状,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泥岩为暗自红色,褐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含砂质,由上往下,砂质含量增多,薄~中厚层状,泥质、钙质胶结,易风化。

遇水易软化。

全风化层为Ⅲ级硬土,强、弱风化岩石为Ⅳ级软石,全。

强风化层为D组填料,弱风化层为C组填料。

(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隧道进口段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节理产状分别为:

N15-30°E~N5°W/79-89°NW~SW、N50°~85°W/50-88°NE,较规则,呈共轭X型,以构造性为主,节理间距多数小于0.40m,多呈微张及张开状,少有填充物。

节理较发育~发育,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块状。

隧道出口段主要节理有两组,分别为N60°E/76-80°NW、N50~75°W/77-89°SW。

岩泥中节理间距0.2~0.5m;砂岩中节距0.4~0.8m。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年图A[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4)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测区地表水主要为溪沟水,隧道区较大的常年性水流主要有清溪沟,常年流量一般在10~20m³/s。

树枝状沟槽发育,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多沿沟槽排泄,沟槽内地表水流量较小,一般在3.0~20L/S,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时水量可增大数倍至数十倍。

各溪沟水均混入线路北侧的长江,长江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地表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

2)地下水

 测区由于表层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以粉质黏土为主,由于粉质黏土基本为不透水层,因此松散岩土类孔隙潜水不发育,该类地下水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水量平乏,大小受降水量控制。

测区下伏地层以页岩、泥岩夹砂岩为主,页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厚层砂岩中含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部分砂岩裂隙含水层具有承压型,流量随季节而变化,泉、井流量一般0.1~5L/S。

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由于页岩、泥岩为较好的隔水层,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多沿坡面往下径流,入渗水量较小。

但由于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厚层砂岩裂隙较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隧道洞身穿越该段底层有一定量的地下水。

3)水化学特征

 根据定测阶段采取的14组水样的分析资料,区内地下水的水质类型为:

Cl(-).HCO[3](-)-Na(+).Ca(2+)、HCO[3](-).SO[4](2-)-Ca(2+)、HCO[3](-)-Na(+).Ca(2+)、HCO[3](-)-Ca(2+)、HCO[3](-)-Na(+)型水。

大部分无侵蚀性,共有5组水样具侵蚀性,综合判断全隧道水中PH值、侵蚀性CO[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作用等级为H1。

4)隧道涌水量预测

本隧道预测正常涌水量值5570m(3)/d,最大涌水量8350m(3)/d。

(5)不良地质

隧址区不良地质为岩堆,危岩落石和顺层,无特殊岩土分布。

(一)岩堆

1)隧道进口岩堆:

岩堆分布范围为D3K118+344~+595段,位于长江右岸岸坡,线路穿其左侧,岩堆主轴与线路夹角25°,主轴放心为N36°W。

主轴长约350m,岩堆体厚5~20m,其主要物质成份为砂岩质块石,碎石,块、碎石间充填角砾及粉质黏土,松散~中密,稍湿~潮湿。

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长江蓄水后水位波动及工程施工可能引起其产生堆积层滑坡。

隧道进口位于D3K118+600,位于岩堆体后缘,岩堆体对隧道进口有一定的影响。

2)隧道出口岩堆:

岩堆分布范围为D3K124+400~+450段线路右侧20m以外的斜坡地段,主轴与隧道出口沟槽垂直,岩堆主轴位于线路右侧180m,主轴方向为W-E,主轴长约300m,岩堆体厚2~10m,其主要物质成份为砂岩质块、碎石,块、碎石间充填角砾及粉质黏土,松散~中密,稍湿~潮湿。

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工程活动可能引起其产生堆积层滑坡,岩堆体对隧道出口无影响。

(二)危岩落石

分布于隧道进口端D3K118+595~+610段线路左、右两侧,距线路高差约为5~20m,根据现场地质调绘,侧段内植被发育差,基岩大部分裸露,岩性为上沙溪庙组厚层砂岩,地貌上呈一陡坎,主要发育两组节理为:

(1)N15-30°E~N5°W/79-89°NW~SW,间距10~40cm,

(2)N50°~85°W/50-88°NE,间距20~50cm。

节理多为微张或张开型,延伸较远,无填充。

岩石受节理、裂隙面切割后,砂岩下伏泥岩易风化剥落,由于差异风化使厚层砂岩体部分悬空,常形成临空面,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形成的碎块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塌落,落石大小、数量和发生时间无一定的规律。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落石对隧道进口的危害,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节理N15-30°E~N5°W/79-89°NW~SW为卸荷裂隙,据钻探揭示:

在进口段厚层砂岩陡坎处,卸荷裂隙极为发育,主要有2道卸荷裂隙,呈张开状,无填充,其中第二道卸荷裂隙(D3K118-614左右)上宽1.6m,下宽2.3m,深度大于10m,形成一空洞,卸荷裂隙产装N5°W/82°SW,延伸方向N5W,致使隧道进口~D3K118+614裂隙段岩体形成危岩体,应进行边坡加固处理。

危岩落石主要位于隧道进口上方,对隧道有一定影响,应对其进行清除或加固处理。

(三)、顺层:

主要分布于一下段落。

1、隧道出口段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为5~15°,岩层倾角26~29°,隧道进口线路右侧存在顺层问题。

2、隧道洞身D3K121+750~D3K122+400段,隧道埋深大于250m,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为30~40°岩层倾角为25~30°,隧道洞身右侧存在顺层问题。

3、隧道洞身D3K122+900~D3K123+200段,隧道埋深大于250m,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为25~35°,岩层倾角为30~40°,隧道洞身右侧存在顺层问题。

4、隧道进口段岩层产状N65~68°E/21°NE,岩层走向与线路交角40°。

隧道洞口仰坡在基岩中开挖存在顺层。

(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一)洞身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隧道洞身穿越侏罗系中、下统泥岩页岩夹砂岩,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段存在顺层偏压问题,泥岩、页岩岩质软,缓倾岩层围岩稳定性较差,隧道顶部易掉块,坍塌,侧壁有时会失稳;厚层砂岩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隧道洞身穿越砂岩段有一定量的地下水。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二)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隧道进口段

隧道金瓯段位于一岩堆边缘,岩堆体物质以石块为主,厚5~20m。

工程稳定性较差,工程活动会造成岩堆体失稳而产生工程滑坡,进口上方分布有危岩落石,随口进口仰坡开挖存在顺层。

对隧道进口有一定影响,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隧道出口段

出口段地表基岩大片出露,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页岩、砂岩夹泥岩,较易风化,全、强风化层厚1~5m,隧道出口线路右侧存在顺层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8)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

编号

岩土

名称

土的状态及岩石风化程度

基本

承载力

(Kpa)

密度

(g/cm³)

内聚力

(Kpa)

内摩擦角

(φ°)

挖方边坡率

临时

永久

﹤3-3﹥

粉质粘土

硬塑

150

1.9

18

15

1:

1

1:

1.25

﹤4-1﹥

粉质粘土

硬塑

180

1.9

19

18

1:

1

1:

1.25

﹤5-5﹥

块石土

松散

300

2.1

/

40

1:

1

1:

1.25

﹤9-1﹥

泥岩夹砂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5

1:

0.75

﹤9-2﹥

砂岩

W3

350

2.2

/

40

1:

0.5

1:

0.75

W2

600

2.4

/

55

1:

0.3

1:

0.5

﹤10-1﹥

泥岩夹砂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75

1:

0.75

﹤10-2﹥

砂岩

W3

350

2.2

/

40

1:

0.5

1:

0.75

W2

600

2.4

/

55

1:

0.3

1:

0.5

﹤11-1﹥

页岩、砂岩夹泥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5

1:

0.75

﹤12-1﹥

泥岩夹砂岩

W3

300

2.2

/

35

1:

0.75

1:

1

W2

500

2.4

/

50

1:

0.5

1:

0.75

4、设计概述

(1)建筑界限及轨道

本隧按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客货共线(开行双层集装箱)双线隧道设计。

隧道限界及衬砌内轮廓详见"渝利贰隧参2202-03"图。

进、出口段洞内均设置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过渡段,过渡段长26m,其中有砟轨道过渡段长21m(进口DK118+601~+622),轨道结构高度781mm,较有砟衬砌参考图轨道结构高度766mm相差15mm,通过调整仰拱填充高度满足轨道结构高度要求。

铺设Ⅲ型轨枕(长2.6m)及60kg/m钢轨。

无砟轨道过渡段长5m(进口DK118+622~+627段),轨道结构高度515mm。

无砟洞身及出口段采用双块式整体式道床,铺设60kg/m钢轨,轨道结构高度515mm。

(2)耐久性

1)本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级别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本隧地下水对砼具酸性侵蚀,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为H1。

3)隧道结构混凝土原材料品质、配合比参数限值以及耐久性指标要求,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本规定的局部修改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40号)办理。

(3)主要建筑材料

1)混凝土

①抗渗等级:

不得低于P8。

②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

衬砌拱部、边墙、仰拱C30砼、C35砼或C35钢筋砼;沟槽C25砼、仰拱填充C20砼、盖板C35钢筋砼;喷C25砼。

③耐腐蚀要求:

本隧地下水对砼具酸性侵蚀,初期支护喷砼、拱墙仰拱砼、系统支护锚杆用砂浆及全隧水沟身砼均应掺外加剂,以增强其耐腐蚀性能,保证混凝土耐蚀系数不小于0.9。

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粗细骨料、水、外加剂)及其配合比应满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本规定的局部修改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40号)环境作用等级为H1的相关要求,施工中根据混凝土原材料现场具体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指标达到上述规范环境作用等级为H1的相关要求。

④预埋在砼中并部分暴露在外的吊环、紧固件、连接件等部件应与砼中的钢筋隔离,并应采取对该部件进行除锈及防锈等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其锈蚀后可能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2)锚杆

①全隧拱部系统锚杆采用^22组合中空锚杆。

②边墙及临时支护采用^22全长粘结型砂浆锚杆(全螺纹)。

③锚杆技术要求:

必须满足现行《中空锚杆技术条件》。

屈服抗拉力≥127kN、极限抗拉力≥172kN、断后伸长率≥16%;锚杆应设置锚头,优先采用锚固力≥1KN的涨壳式锚头;锚杆用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0。

④锚杆必须设置钢垫板、锚头、止浆塞等配件,垫板尺寸150×150×6mm。

3)超前小导管

超前小导管采用!

42无缝钢花管,壁厚3.5mm。

4)大管棚

大管棚采用!

89钢花管,壁厚6mm。

5)钢带

厚度2.8mm。

6)防排水材料

防排水材料性能指标应满足《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暂行技术条件》相关要求。

①防水板:

ECB基材,厚度1.5mm;断裂拉伸强度≥17Mpa;扯断伸长率≥600%;撕裂强度≥95KN/m;刺破强度300N;低温弯折性为-35℃无裂纹;不透水性为0.3Mpa/24h不透水。

②无纺布:

重量≥400g/m

(2),达到GB/T17638-1998相关指标要求。

③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及外贴式止水带:

宽度不小于300mm,硬度(邵氏A度)为60±5;拉伸强度≥12Mpa;断裂延伸率≥450%;压缩永久变形(70℃×24h)≤30%,(23℃×168h)≤20%;撕裂强度≥25KN/m;脆性温度≤-45℃。

④钢边橡胶止水带:

宽度不小于300mm,硬度(邵氏A度)为60±5;拉伸强度≥15Mpa;断裂延伸率≥450%;压缩永久变形(70℃×24h)≤30%,(23℃×168h)≤20%;撕裂强度≥30KN/mm;脆性温度≤-45℃;橡胶与金属粘合试验属R型破坏。

⑤环向盲沟:

!

50单壁打孔波纹管(外裹无纺布)。

纵向盲沟:

!

80单壁打孔波纹管(外裹无纺布);横向导水管:

!

100PVC管。

⑥嵌缝材料:

双组份聚硫密封膏、灰色,渗出性指数≤4,低温柔性-30℃,最大伸长率≥300%,恢复率≥80%,加热失重≤10%,最大拉伸强度不应小于0.2MPa,且拉、压循环性能为80℃时拉伸-压缩率不小于±25%。

⑦砼界面剂:

粘结抗折强度≥3.5MPa,透水系数<0.5x10(-10)cm/s,厚度约2mm。

⑧其余按采用的参考图及相关规范等要求办理。

5、监测项目

主要有隧道基础沉降监测,详见表1。

表1监测项目及里程

监测项目

里程位置

附注

隧道基础

沉降监测

DK118+601、+609、+611、+615、+616、+639、+641、+680、+700、+824、+826、+844、+846、+850、+860、DK119+100、+195、+205、+500、+695、+705、+850、+860、+900、DK120+100、+300、+500

监测桩

二、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详见《渝利Ⅲ标一工区马鞍山隧道沉降监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表

详见《渝利Ⅲ标一工区马鞍山隧道沉降变形观测点属性表》。

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及沉降观测人员情况详见表2及表3。

表2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仪器精度

出厂编号

检验日期

天宝电子水准仪

DiNi03

DS05

707925

2011.4.12

表3沉降观测人员分工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技术职务

备注

1

刘科明

工程师

总工程师

总体负责人

2

王永胜

技术员

测量队长

测量控制

3

罗富国

助理工程师

测量员

测量

4

雷渝波

技术员

测量员

测量

5

庞明钢

测量工

测量员

测量

根据线路长度设一个沉降观测组,人员配备及设备情况如下:

仪器:

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03)

组员:

王永胜罗富国雷渝波庞明钢

4、测量精度标准

我总队沉降观测基准网以二等水准进行测量,并与勘测二等水准网联测,以便统一高程基准。

进行沉降观测时,以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起算数据,利用电子水准仪固定测站和尺号,进行往返重复测量、计算沉降观测点每期观测的高程。

具体要求遵守表4、5、6所示标准。

表4.1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应按下表规定操作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

中误差(㎜)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

高程中误差(㎜)

沉降变形点点位

中误差(㎜)

三等

±1.

±0.5

±6.0

表4.2垂直位移监测技术按下表操作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绕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I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表5二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二等

因瓦

DS1

≤50

≤1.0

≤3.0

下丝读数

≥0.3

DS05

≤60

表6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等级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

(mm)

二等

0.01

0.1

0.01

0.01

0.1

0.1

(1)现场沉降变形观测严格按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国家二等规范进行。

严格执行“三固定,两一致”原则,即观测观测线路、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观测时间一致,观测条件一致。

(2)仪器和水准尺都在检定期内,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常规检查,水准仪视准轴和水准管轴的夹角不大于15〞。

(3)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

测站限差:

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

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

0.01mm。

(4)观测时,往测按后-前-前-后、前-后-后-前的顺序交替进行,返测按前-后-后-前、后-前-前-后的顺序交替进行。

(5)观测过程中,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

5、测量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为确保工区沉降变形测量管理监测工作正常有序,成立由工区项目总工总负责,总队项目测量队沉降观测组负责现场监测和数据整理。

(1).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机构图

 

(2).部门职责

①项目总工程师

负责项目部的技术指导,上报资料的审批、评估及实施方案。

②测量队队长

负责编写沉降变形测量实施指导及测量方案,控制网布设、观测点的选择、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等业务实施,及时收集单位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数据,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③沉降观测组

按照沉降变形测量实施细则及测量方案实施具体观测,进行观测标志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6、DK118+601~DK120+500段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

截止2011年10月13日我工区本段沉降观测已达到3个月,具体观测情况如下:

马鞍山隧道(DK118+601~DK120+500段),共27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观测时长均在3个月以上。

隧道沉降观测汇总表

序号

断面里程

观测时长

测点编号

累计沉降量

测点编号

累计沉降量

1

DK118+601

91

0118601S1

-0.07

0118601S2

0.1

2

DK118+609

91

0118609S1

-0.03

0118609S2

0.09

3

DK118+611

91

0118611S1

-0.09

0118611S2

0.08

4

DK118+615

91

0118615S1

-0.21

0118615S2

0.13

5

DK118+616

91

0118616S1

-0.44

0118616S2

-0.11

6

DK118+639

91

0118639S1

0.08

0118639S2

-0.07

7

DK118+641

91

0118641S1

-0.02

0118641S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