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70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6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docx

专题0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易错点1不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削弱大气逆辐射B.削弱太阳辐射

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

2.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④—②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了解熏烟对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导致无从下手;二是不熟悉大气升温过程,导致判断失误。

【参考答案】1.C2.B

【详解详析】1.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

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

故选B。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1.大气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需要把握图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如下)。

受热过程

地理意义

具体说明

环节1

“太阳暖大地”

太阳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

环节2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向外辐射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增温

环节3

“大气还大地”

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热量返还地面

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

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

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

昼、夜云层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作用过程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反射等

(3)地面状况: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

水陆性质、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的释放持续度。

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进行。

①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a.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b.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c.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③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a.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b.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c.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

2.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差异大

3.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如图)。

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易错点2逆温现象判断不准确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没有认识到强逆温层与逆温层的差异;二是不理解逆温层上界高度反映了逆温强度;三是不理解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四是不理解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大气结构。

五是不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达到峰值。

【参考答案】1.A2.C

【详解详析】1.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层上界,强逆温层上界,判断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该逆温现象多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有利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2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

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而引起冻害。

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

据此完成3—4题。

3.该茶园早春冻害发生最严重的时间段最有可能为

A.4:

00—6:

00B.8:

00—10:

00C.12:

00—14:

00D.18:

00—20:

00

4.在茶园中装上风扇能够起到防冻作用的原因是

A.增强吸收太阳光B.加大空气对流C.增强大气逆辐射D.产生温室效应

易错点3常见热力环流判断不准确

读下图,完成1—2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

a>b>c>d

B.气压:

d>a>b>c

C.若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a为陆地,b为海洋

D.若表示城郊间热力环流,则a为郊区,b为城区

2.若此图是城区与郊区间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温、减湿

【失分剖析】本题组容易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混淆了空气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原因,导致思维混乱,造成温压关系判断失误;二是不理解城乡热力环流对城市空气的影响。

【参考答案】1.D2.B

【详解详析】1.热力环流产生的基础是地面的冷热不均;a地气流下沉,其对应近地面温度较低,气压较高,多晴朗天气;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且近地面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但大气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所以温度:

b>a;气压:

a>b>c>d。

若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因没有条件判断季节,所以无法判定海陆。

若为城郊环流,因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则b为城市位置。

故选D。

2.若此图表示的为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a表示的是郊区,b表示市区;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

流经①绿化区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增湿的作用。

故选B。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一、形成原因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空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

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面高,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下图a);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形成陆风(如下图b)。

影响: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c);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下图d)。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大气的工业。

3.城市风:

城市中人们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注意城市风不随昼夜变化而变化)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注意】判读以上环流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风向时,关键是抓住地面的热力差异。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2.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圈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表示的。

读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图(下图),完成3—4题。

3.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表明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B.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C.城市热岛强度,夏季强于冬季D.22时至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强度大

4.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透水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易错点4风力、风向判断不准确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

百帕)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A.甲B.乙C.丙D.丁

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A.东南、西南、东南、西南B.东北、西北、东南、西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理解等压线分布密度与气压梯度力的关系,进而无法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力大小;二是不理解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

【参考答案】1.B2.B

【详解详析】1.从图中可知四地中,乙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

故选B。

2.根据从高压指向低压和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边的原则可知,甲位于北半球,风向为东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风向为东南风;丁位于南半球,为西北风。

故选B。

判断风力、风向的方法

1.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向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

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因为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风:

高空风:

判断风向还可以用手势辅助法:

3.风向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

4.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5.风力的判读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如上图,风力:

A>B>C>D。

(2)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状况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单位:

百帕)A处的风力大于B处,C处的风力大于D处。

(3)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单位:

百帕)B处风力大于C处。

下图示意某区域2016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

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2.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

A.29日14时B.29日20时C.30日02时D.30日08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1)两个来源

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

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注意】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

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力

始终

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

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

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017•新课标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图为我国某地1月、7月河水与空气温度日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4—5题。

4.与河水相比,空气日较差和年较差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大小B.小大C.大大D.小小

5.该地利用河水与空气温度差异,制造了地表水水源空调系统,从而对建筑物夏季供冷、冬季供热。

该系统利用的是

A.大气保温作用原理B.热力环流原理

C.热力性质差异原理D.水循环原理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

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据此完成6—7题。

6.“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辐散下沉B.辐合上升C.辐散上升D.辐合下沉

7.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秘鲁沿岸的上升流D.水库库区比周边降水少

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

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

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

℃)。

读图回答8—10题。

8.该考察区域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9.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10.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浙江某沿海气象观测站在8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A.M日正午气温更低B.M日次日为晴朗天气

C.N日正午气温更高D.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12.乙时刻大约是

A.6:

00B.15:

00C.19:

00D.24:

00

13.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

读图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