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77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第3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社会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

《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

①著作:

《海国图志》。

②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

①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

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特别提示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夷”字的使用,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还是洋务派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

(二)维新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

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

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主要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

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

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

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特别提示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

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

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三)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1.背景

(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

(4)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2.表现

(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保皇立宪主张,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3)1905年,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确立为奋斗目标。

(4)1905~1907年,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使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特别提示 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

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坚持改良主义道路。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文化:

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4)阶级基础:

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

(1)序幕: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4)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5)学术方针: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3.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陈独秀:

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②李大钊:

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4.评价

(1)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新文化运动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疑难问答 问:

新文化运动是否摧毁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

没有,只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十月革命前

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②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2)十月革命后

①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②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五四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

③工读互助团等社会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传播方式

①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通过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组织学会: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他们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

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表现

①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②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3)影响

①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2)从学习西方到“以俄为师”转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3)其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

(4)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1.道器之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

“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

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

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

2.“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

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

考点一 “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3)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康、梁维新思想的成因

(1)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要求:

史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

对此,你如何理解?

史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

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

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提示:

根据材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论证:

答案 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

(2017·课标全国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审材料 材料出自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主要观点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审设问 试题要求:

(1)根据材料,明确论题;

(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所拟论题进行阐述;(3)史论结合。

拟定论题 解读材料,拟定论题,提出观点。

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西方国家的侵略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对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比如可提出观点:

“西方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展开论述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比如论述第一步中的观点,要说出西方国家如何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中国的经济结构因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论述时要紧扣题意“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也就是说,主要回答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总结阐述,升华主题 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对中国来讲,有破有立,中华民族在灾难中获得新生。

答案示例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先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后又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开展洋务运动。

但只学技术,未学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是最终使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开展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最终都失败了。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又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

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

近代中西方文明交汇与碰撞,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有破有立,中华民族在灾难中获得新生。

考点二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要求: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吗?

论证史料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

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提示:

本段材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论证:

答案 材料表明作者并非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而是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价值。

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1.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

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

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

“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发现问题 胡适从认为孔子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到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民主精神并推动中国成为民主自由国家。

命题角度 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胡适思想的时代性;胡适思想的变化与中美关系。

2.陈独秀的政治理想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理想。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漫画证史: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注:

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在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旁,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

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发现问题 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29

全国Ⅱ,29

2016

全国Ⅲ,28、29

2015

全国Ⅱ,29

2014

全国Ⅱ,28

1.命题点: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

(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故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近代大众传媒与思想解放潮流

(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命题点: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

4.命题点:

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的思想

(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解析 “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择D项。

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命题点:

《新学伪经考》的思想主旨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C项正确。

6.命题点:

维新思想与中国服饰变革

(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

康有为等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

本题选择B项。

1.命题点:

鸦片战争前后魏源的思想

(2017·石家庄三模,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 A

解析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鸦片战争前后的新思潮与洋务运动

(2017·遵义二模,28)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意在模仿西方军事技术以求自强。

这种想法最初产生于鸦片战争后期……真正由议论施为实务的,是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

这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期就提倡开展洋务运动

B.新思潮的萌发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程

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西方技术

D.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成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 B

解析 洋务运动特指1861~1894年奕、曾国藩等人发起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这种想法最初产生于鸦片战争后期”,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来源,并最终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施,故B项正确;材料意在阐述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与实践,而非学习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2017·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摸底,28)“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