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8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又称肠腔,胚胎发育中的原肠,功能为消化、呼吸与排泄。

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

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原始的神经组织):

由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联合成网状神经丛或神经网。

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存在突触传递,非神经传导可以完全独立于神经元而被自身所控制。

腔肠动物是最早出现神经结构的多细胞动物。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水螅型

水母型

体形/生活方式

圆桶形,固着生活,多群体;

无性生殖

盘状,浮游生活,不成群体;

有性生殖

中胶层

口部

向上

向下

水管

水母型个体均能表现出一种有节奏的收缩运动?

水母的神经结构每隔一定时间能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并经过神经传导引起整个身体的收缩。

自发的动作电位是由起博点的神经元所引起。

一个水母体似乎有一个起博点就足以引起身体有节奏的收缩运动,但多个起博点比仅有一个起博点能使收缩的节奏更有规律、更有保障、使间隔的时间也较短。

浮浪幼虫: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原肠胚,其表面生有纤毛,能在海洋中漂浮游动的一种腔肠动物幼虫。

扁体动物门:

代表动物涡虫、吸虫、绦虫。

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

(1)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2)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3)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

(4)适应性更广;

(5)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最早形成中胚层,分化形成二种组织。

中胚层:

动物体形向大型化和复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皮肤肌肉囊:

肌肉与表皮相互紧贴组成的体壁,体壁呈囊状,包裹着身体,加强了运动机能和各器官机能,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不完善消化系统:

口→咽→肠→原肾管→体表。

无肛门!

出现原肾管排泄系统:

原肾管:

由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为一端开口的盲管,由焰细胞、管细胞和排泄孔组成。

起维持渗透压和部分排泄的作用。

大部分排泄物通过体表排出。

原肾管是后生动物的排泄器官中最原始的一种。

原肾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体液的稳定,保持动物体内的水盐平衡。

梯形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向前集中,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从脑发出背、腹、侧3对神经索,其中腹神经索最发达,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

中胚层产生了生殖系统,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假分节:

动物体内分节但是体表不分节(如涡虫等内部消化道、生殖腺等排列有分节现象)或体表体内分节现象不一致(如绦虫),是分节现象的起源。

原腔动物:

又称假体腔动物或线形动物,是一类宠大而复杂的动物类群,种类达18000多种,形态差别很大,并且他们的发展历史不详,亲缘关系不明,但他们都有假体腔/原体腔。

完全消化系统:

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

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

原体腔形成对动物进化的意义:

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

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和运动提供了空间,腔内充满体腔液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以完成循环的机能。

体腔液也能调节及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以维持体内稳定的内环境。

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骼,能使身体更迅速的运动,从而使假体腔动物大多数类群摆脱了以纤毛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的状态。

筒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简单,由神经环、纵神经干、神经节构成,呈筒状。

线虫动物门:

线虫动物门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为原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

已知有15000多种,分布广泛,阴湿或有水源的地方都有、如海洋、淡水、土壤、阴湿地带、林区、及动、植物的体内都会分布。

在一平方米的海底泥沙中含有442万条线虫。

寄生于人体就有100多种线虫。

线虫的身体一般呈圆柱状,细长,通称圆虫。

轮形动物门:

约有2000种。

多数分布于淡水,少数生活在海洋中,极少数营寄生生活,体微小,身体由头、躯干和尾部组成。

大部生活在淡水中。

淡水轮虫多生活在浅水水域,以底栖为主,也有浮游种类。

轮虫以细菌、原生动物、藻类、轮虫、有机质碎屑等为食。

腹毛动物门:

已知400余种,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

背面具刚毛、鳞片或棘,腹面有纤毛,多为海产种类,体末端分为二叉,叉末端具粘液腺开口。

环节动物门:

代表动物环毛蚓。

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动物界继扁形动物之后的又一次较大发展,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同律分节:

除体前、后端少数几个体节外,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等也按节排列)。

分节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不同部位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

出现真体腔。

真体腔:

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又叫次生体腔。

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

具体腔膜,肠系膜。

内充满体腔液,有孔道与外界相通。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刚毛:

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囊底部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形成刚毛。

由于肌肉的牵引,刚毛发生伸缩,使动物爬行运动。

疣足:

是体壁突出形成,体腔也深入其中,每体节一对,疣足划动可游泳。

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

首次出现闭管式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

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

循环系统出现的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

来源于中、外胚层,两端均开口,一端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壮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血管网包围小肾管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

肾口、排泄管、肾孔。

原肾管与后肾管的比较:

(1)原肾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管;

后肾管两端开口,一端是漏斗状的收集结构,另一端通往体外。

(2)原肾管是胞内管;

后肾管是由上皮细胞围成的。

(3)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

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层形成的

(4)原肾管是利用渗透作用集得液体,所以效率低;

后肾管直接收集体腔代谢废物,并开始从血液中接受代谢废物,使进入管内的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重吸收作用的出现,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可称为尿。

索式/链状神经系统:

由脑(即一对愈合的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愈合)、围咽神经环以及腹神经索组成。

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愈合)。

担轮幼虫:

无体节、具原肾管、靠纤毛运动的一种环节动物幼虫。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共约13万种,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相同。

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身体柔软,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俗称贝类。

出现专职呼吸器官。

外套膜:

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称外套腔。

腔内常有鳃、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软体动物排泄、生殖、呼吸等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内脏团:

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

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

相对于闭管式循环系统而言,由于软体动物体内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且假体腔更广泛地存在于器官组织的间隙,其中充满血液,被称为血窦。

由于血窦的存在,大多数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系统,与其运动缓慢有一定的关系。

血液循环的途径为:

心耳→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

但是软体动物中有部分种类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运动也更加敏捷迅速。

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

(蜗牛)

多种类型,不同种类的神经系统差异大:

(1)最低等为梯形神经;

(2)四对神经节和神经索;

(3)发达的神经系统(头足纲有发达的脑,且有软骨包围)。

钩介幼虫:

河蚌等特有的幼虫形态,长0.5~5mm,双壳,壳的游离端有钩与齿,壳内有足的原基,末端有粘着的足丝。

钩介幼虫利用壳上的钩与齿或附着足附着在鱼鳃或皮肤上,寄主的被附着部位因受刺激而迅速分泌粘液形成包囊,幼虫在其中发育。

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全世界约有100万余种约占动物界总数的84%,个体数目不可胜数。

生活环境极其广泛,从海底到高山,从陆地到空中,从淡水、海水至土中、沙漠,各种环境都有它们的踪迹。

异律分节:

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

(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

环节动物的疣足

节肢动物的节肢

按节分布

按体部分布

空心

实心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

与身体之间有关节

附肢不分节

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

有大量肌肉附着

小而运动力不强

运动灵活、有

出现具飞翔能力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真正适应陆生的动物。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真体腔,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

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使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假体腔与围心腔的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充满血淋巴,也称血体腔。

开管式循环系统:

心脏,呈管状,含多对心孔。

血淋巴通过动脉离开心脏,泛流在身体各部分的组织间及血腔中;

血液只输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血压低,多为血清蛋白。

马氏管:

是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伸出的细长的盲管,浸浴在血中,血中的含氮废物进入马氏管腔,再以尿酸结晶析出,进入后肠,随粪便排出。

链状神经系统:

江氏器:

用于感知和控制触角的方位和活动。

出现内分泌系统:

在生殖、发育及代谢等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

为什么光线微弱时,昆虫快速飞行也不会发生危险?

(一)光线强时:

色素细胞延伸,只有直射的光线可以射到视杆,为视神经所感受,斜射的光线被色素细胞吸收,不能被视神经感受。

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

(二)光线弱时:

色素细胞收缩,通过小眼射入的光线,除直射的光线到达视杆,光线还可通过折射进入其他小眼,使附近每个小眼内的视杆都可以感受相邻几个小眼折射的光线。

在光线微弱时,物体也能成像。

棘皮动物门:

全部海洋底栖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

现存6000多种,化石种类多达20000多种,从早寒武纪出现到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

原口动物:

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后口动物:

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另形成开口,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所以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次生适应结果:

(1)运动、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利用管足和棘刺的运动效率低;

神经系统与上皮不分开;

感官不发达,只有海星腕末端有眼点。

(2)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

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管足、皮鳃和体表来进行。

循环主要依靠真体腔。

脊索动物门: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

脊索动物门是结构最复杂、机能最完善、适应能力最强,进化地位最高的一个门。

与高等非脊索动物相似的性状:

1、后口;

2、三胚层;

3、真体腔;

4、两侧对称;

5、身体分节。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不同:

脊索:

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

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中枢神经:

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

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

鳃裂:

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

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

心脏位置:

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无脊椎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

相同:

脊索动物除上述特征外,其一些结构也见于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如后口、三胚层、两侧对称、次生体腔、闭管式血液循环等。

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一)脊索:

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为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

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二)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结构。

(三)咽鳃裂:

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有数目不等的裂孔,该裂孔与外界相通,是一种呼吸器官(内胚层)。

脊索动物三小特征:

(1)闭管式循环系统;

(2)中胚层形成有生命的内骨骼;

(3)肛后尾。

尾索动物亚门:

均海产,约2000种;

代表动物:

海鞘。

开放式循环系统:

血管没有动脉和静脉的区分。

有两条血管,即鳃血管和肠血管,周期性改变血流方向。

血液无色。

神经和感官退化。

逆行变态:

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

是原索动物中的高等类群,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头索动物分布很广,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通常仅局限在有机质含量低的纯净粗砂和中砂中。

生活时身体埋入砂中,仅前端外露,用以进行呼吸和滤食水体中的硅藻;

文昌鱼。

无心脏,血液无色,无血细胞。

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特征: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加强了适应性。

(2)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增大了活动空间。

(3)脊柱代替脊索,和头骨、肢骨一起组成骨骼系统,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4)有上下颌组成的口(圆口类除外),加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5)具成对的附肢(圆口类除外),运动能力大大加强,扩大了活动范围。

能主动地进行摄食、交配、逃避敌害和躲避不良环境。

(6)排泄系统:

肾脏代替了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更有效地进行。

(7)完善的循环系统:

闭管式代替了开管式。

羊膜: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从胚胎四周的表面开始,形成了围绕胚胎的胚膜。

胚膜的内层。

羊水:

羊膜呈囊状,里面充满了的液体。

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因此,使这些动物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无羊膜动物:

前肾(胚胎期)和后位肾(成体);

羊膜动物:

前肾、中肾(胚胎期)和后肾(成体)。

前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阶段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部分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幼体以前肾为排泄器官。

中肾:

是鱼类和两栖类在胚后期的排泄器官位于前肾的后方。

后肾:

羊膜动物成体的肾脏,发生时期和生长的部位都在中肾之后,完全血管联系。

脊椎动物肾脏进化趋势:

肾单位的数目由少到多,肾口由有到无,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发生的部位由体腔前部移向体腔的中、后部。

分类:

上下颌

附肢

胚胎

提问

圆口纲

无颌类

鱼形动物

无羊膜动物

变温动物

(冷血动物)

软骨鱼纲

有颌类

(颌口类)

硬骨鱼纲

两栖纲

四足动物

爬行纲

羊膜动物

鸟纲

恒温动物

(热血动物)

哺乳纲

圆口纲:

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外形象鱼,但比鱼类低等。

鳃囊:

圆口纲动物独特的鳃呼吸器官。

鱼纲:

比圆口纲进步的特征:

①出现了上下颌。

上下颌能活动,鱼类以上的动物称为有颌类或颌口类,是进化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主动摄食,防御工具)。

②有了成对附肢。

偶鳍:

胸鳍、腹鳍加强了运动能力;

奇鳍:

臀鳍、背鳍、尾鳍。

③脊柱代替脊索,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功能

④脑和感官更加发达。

脑五部分更明显,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三个半规管,头骨完整。

单循环:

由一心房、一心室组成的血液循环。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

(1)独特的体型。

(2)出现成对的附肢,鳍内有鳍条支持。

(3)脊柱代替脊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无颈部,头部转动不灵活。

(4)侧线可感受水流方向和压力。

(5)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有大量粘液腺,鳞片为重要衍生物。

(6)韦伯氏器。

(7)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呼吸作用和感觉作用。

(8)排泄系统渗透压调节机制。

(9)生殖方式多样。

韦伯氏器:

鲤形目鱼类的前几块躯干椎的两侧有几块小骨,可在鳔与内耳之间传导声波。

韦氏小骨有4对,由前向后分别为闩骨、舟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

三脚骨与鳔壁相接触、在前面的闩骨和舟状骨与内耳的淋巴腔相连。

韦伯氏器能感受高频、强度低的振幅。

两栖纲: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不仅是脊椎动物进化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两栖动物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祖先的特征,又有陆生脊椎动物特征。

现约4000种。

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的问题:

①如何适应陆地的温度变化;

②如何在陆地支撑体重和运动;

③如何呼吸陆地上的氧气;

④如何防止体表水分蒸发及吸水,如何在陆地繁殖后代;

⑤如何适应陆地险恶的环境等。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

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

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休眠的习性。

咽式呼吸:

两栖类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很特殊。

当吸气时,上、下颌紧闭,鼻孔外的瓣膜开放,口腔底部下降,空气由鼻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紧闭,口腔底部上升,将口腔内的空气压入肺内。

呼气时,瓣膜重新开放,借助于肺壁的弹性收缩,肺内空气被压出体外。

不完全双循环:

两栖类幼体水生,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与鱼类相似;

成体肺代替了鳃,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演变为二心房一心室。

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幼体:

水生

成体:

陆生

以鳃呼吸

以肺呼吸

具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退化

无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试、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

原脑皮:

大脑顶壁出现了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最原初的脑皮。

犁鼻器:

两栖动物第一次出现,为鼻腔前中部的一对吂囊,开口于口腔顶壁,嗅叶特定区域的神经分布其上。

一种对口鼻腔化学信息起反应的味感受器。

爬行纲:

羊膜卵:

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

有了羊膜卵,可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对水的依赖,确保陆上繁殖的可能。

摆脱了两栖类的两栖生活,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陆地纵深发展、遍布陆地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可能。

出现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而且当动物吞食大型食物时仍得以正常呼吸。

首次出现了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肺初步具有海绵体结构(即复杂的隔膜网分成许多小室),呼吸表面积扩大。

呼吸运动主要胸式呼吸来完成,但仍保留口底运动的咽式呼吸,可进行辅助呼吸。

胸式呼吸:

靠胸廓的扩张与收缩来完成的呼吸作用。

鼻甲骨:

爬行动物鼻腔内首次出现的结构,表面覆有嗅上皮,分布着嗅神经和嗅觉感觉细胞,是真正的嗅觉区。

鸟纲:

全世界已发现9755种。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有着许多共同特征,被称为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

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2)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

(3)头骨具单一枕髁;

(4)排泄物为尿酸。

双重呼吸:

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

完全双循环:

从鸟纲开始,心脏具有完全的四个腔,二心房二心室,有防止倒流的瓣膜,血管系统趋向简化,心脏容量大,心跳速率快,血压高,血液循环快,效率高。

血液循环由不完全双循环变为完全双循环。

鸟类适应飞翔的特点是什么?

(1)体型:

体表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形的外形。

(2)皮肤:

薄、松。

(3)骨骼:

轻而坚的气质骨,骨愈合;

胸骨具龙骨突,前肢特化为翼。

(4)气囊:

除辅助呼吸之外,还能减轻体重,减少磨擦,调节体温。

(5)肌肉:

主要集中在身体的中部腹侧,对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保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胸肌特别发达,是鸟类的主要飞翔肌。

(6)循环:

血管系统趋向简化,心脏容量大,心跳速率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