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8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科学复习解决方案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

(2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2分)

解析 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

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

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

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C.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D.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答案 AD

解析 A项,“实际并未怀古”不正确,诗人凭吊屈原,照应了诗题的“怀古”。

D项,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4.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

(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

(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分)(意思对即可,答白描可酌情给分)

解析 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渲染”“衬托”“白描”等方面。

结合题干提问角度,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行香子

赵鼎

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

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答案 AE

解析 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以及去国怀乡之情。

(3分)“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其中也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

(3分)

解析 从备注内容看,作者是在被贬期间写作此词。

此外,从词中“天涯万里,海上三年”句分析,作者被贬谪万里之遥,三年之久,心系国事,备感孤独、寂寞;

再从“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词语揣摩作者的情感,更加印证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对权臣的愤怒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①舒州: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

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

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

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答案 BD

解析 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

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8.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

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

(2分)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1分)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解析 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惊”字。

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词语不难得出作者滞留舒州,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

荆卿里

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袁诗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

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

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

E.两首诗对于荆轲的行为和精神皆有褒贬,但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

答案 DE

解析 D项,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如果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举匕刺秦王。

E项,“皆有褒贬”不准确,袁枚的诗并没有贬低荆轲,而是对其高度赞扬。

10.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

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

不同:

袁诗赞美中重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

(2分)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

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这一人物的评价作比较。

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

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然后结合评价语分析梳理后找出异同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5分)

答案 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满楼月③,故人相见一沾衣。

 ①苔矶:

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

长安。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14.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2分)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

(2分)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解析 对诗句的分析,一般是从选取的景物以及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意境氛围、作者所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总结时注意表述的条理性。

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中吕】满庭芳·

山中杂兴

张可久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

故园老树应无恙?

梦绕沧浪,伴赤松①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②。

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①赤松:

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②何郎:

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吟咏其下。

15.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风波”,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

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

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

D.曲子的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

E.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

答案 CD

解析 C项,“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

D项,“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

16.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结合全曲分析。

答案 ①想象。

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

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分)②用典。

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

(2分)③以景结情。

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

应先列出具体的技巧,再结合原曲内容分析。

从本曲来看,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

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名缰利锁。

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

“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充。

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

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

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描写了一种清幽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7.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8.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回答此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注释说: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思人树,《史记·

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

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理想。

B.颔联写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会被遗忘。

C.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D.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E.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答案 BE

解析 B项,“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会被遗忘”不正确,诗中并未表达这种意思,“推移成昔年”是说今天的事情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E项,“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理解有误,尾联是惭愧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

20.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

答案 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首联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

(3分)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时可抓住诗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句式特点等来展开分析。

本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一首作品。

诗人一改平时的创作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将一个严肃的主题,用嬉戏的笔调表现出来。

首联,诗人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颔联感慨,先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颈联,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

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

他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诚恳。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2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

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

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2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第一问: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尽力王事怎么敢抱怨路途遥远,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