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209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 配套练习.docx

第2单元7列夫托尔斯泰配套练习

7* 列夫·托尔斯泰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晚年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后来秘密离家出走,中途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考点链接

欲扬先抑

【定义】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技法。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是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

【作用】

(1)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2)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3)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

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胡髭(zī)  长髯(rán) 一绺(liǔ) 鬈发(quán)

平yōnɡ(庸)穹顶(qiónɡ)jiānɡ(疆)绳滞留(zhì)

zhànɡ(帐)篷盎然(ànɡ)粗cāo(糙)藏污纳ɡòu(垢)

wèi(畏)缩黝黑(yǒu)侏儒(zhū)粗制làn(滥)造

2.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3.在下面句中的方框里,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基础提升】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胡髭(zì) 尴尬(gà)  粗劣(liè) 两颊(jiá)

B.侏儒(zhū)蒙昧(mèi)甲胄(wèi)纠缠(jiū)

C.广袤(mào)无垠(gēn)掩饰(shì)鬈发(quán)

D.敦实(dūn)颔首(hàn)乡绅(shēn)长髯(rán)

(解析:

A.“髭”应读“zī”;B.“胄”应读“zhòu”;C.“垠”应读“yín”。

5.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粗制烂造 默默无声 藏污纳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质疑 暗然失色

错别字

改正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警察面前,身材矮小又器宇轩昂的小偷不得不将偷窃的财物交了出来。

B.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出了白家与鹿家在黄土地上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对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C.在这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享受清风拂面,顿感心旷神怡。

D.每当上司训话时,她总是颔首低眉,不争辩。

(解析:

A.“器宇轩昂”指气度不凡,为褒义词,用于贬义语境不适合。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止咳袪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D.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解析:

B.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去掉或在“人类”后加“能否”;C.句式杂糅,应把“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或“由……配制而成”删去其一;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只要”改为“只有”。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B)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B.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不会找到幸福。

C.这道月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D.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02 拓展阅读

(原创)

老友蔡澜

金 庸

①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他率真潇洒,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处之泰然,若无其事。

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

“置之”不大容易,再加上“一笑”,那就更加不容易了。

他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不抱怨道路太颠簸,不抱怨女导游太不美丽。

②他教我怎样喝最辛辣的意大利土酒,怎样在新加坡大排档吮吸牛骨髓。

我会皱起眉头,他却始终开怀大笑。

所以他比我潇洒得多。

③除了我妻子林乐怡,蔡澜兄是我一生中结伴同游,走过最长旅途的人。

他和我一起多次去过日本,去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旅舍、食肆。

我们结伴共游欧洲,从意大利北部直到巴黎。

同游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之余,再去北美洲。

从温哥华到旧金山,再到拉斯维加斯,然后又去日本,最近又一起去了杭州。

我们共同经历了漫长的旅途,因为我们享受互相做伴的乐趣,一起享受旅途中遇到的喜乐或不快。

④我小时候读《世说新语》,对于其中所记魏晋名流的潇洒言行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后来感到他们有些矫揉造作。

几年前用功细读魏晋正史,方知何曾、王衍、王戎、潘岳等等大批所谓风流名士、乌衣子弟,其实猥琐龌龊得很。

政治生涯和实际生活之卑鄙下流,与他们的漂亮谈吐形成鲜明对照。

⑤我现在年纪大了,世事经历多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也见得多了,是真的潇洒还是硬扮漂亮,我一见即知。

我喜欢和蔡澜交往,不仅仅是由于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与我友谊深厚,也由于他一贯的潇洒自若。

⑥好像令狐冲、段誉、郭靖、乔峰,四个都是好人,然而我更喜欢和令狐大哥、段公子做朋友。

⑦蔡澜见识广博,懂得很多,人情通达而善于为人着想。

他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文学电影,什么都懂。

他不弹古琴、不下围棋、不作画、不嫖、不赌,但对人生中各种有趣的玩意儿懂其门道。

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他更可以说是第一流的通达。

他女友不少,但皆待之以礼,不逾友道;男友更多,三教九流,不拘一格。

⑧过去,和他一起相对喝威士忌、抽香烟、谈天,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自从我去年心脏病发作,香烟不能抽了,烈酒也不能饮了,然而每逢宴席,仍喜欢坐在他旁边。

一来习惯了;二来可以互相悄声说些在席上旁人看来不中听的话,共引以为乐;三则可以闻到一些他吸的香烟余气,聊以过烟瘾。

⑨蔡澜交友虽广,但不认识他的人毕竟还是很多。

如果读了我这篇短文心生仰慕,想享受一下听他谈话之乐,又未必有机会坐在他身旁饮酒,那么读几本他写的随笔,所得也相差无几。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9.文章第④段插入“我”小时候读《世说新语》的事,有何作用?

【插叙的作用】

将其中所记“魏晋名流”与蔡澜形成对比,从侧面烘托蔡澜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真正潇洒的君子。

10.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更喜欢与令狐冲和段誉做朋友。

【理解文意】

因为令狐冲和段誉性格上更加潇洒自若。

1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赏析句子】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蔡澜的率真潇洒、活泼乐观的心态。

12.阅读全文,结合文章,说说在“我”心中,蔡澜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

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见识广博、懂得很多、人情通达而善于为人着想,与“我”友谊深厚的一个人。

13.本文与《列夫·托尔斯泰》在刻画人物手法上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明。

【分析写作手法】

本文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列夫·托尔斯泰》则通过外貌和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叙述蔡澜与“我”结伴同游、相处交往等事件来表现他的潇洒、见识广博、懂得很多、人情通达而善于为人着想的高贵品格;《列夫·托尔斯泰》则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的外貌与不平庸的眼睛,来突出他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03 综合性学习

某班举行以“走近名人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4.为了营造活动气氛,请你紧扣活动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示例】读巨人著作,做时代先锋。

15.班级将举办托尔斯泰的作品展览,请你写出他的代表作品的名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6.请你为托尔斯泰拟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沧桑的面孔却有着天才的灵魂,锐利的双眼代表着高超的境界。

他的笔是一把利剑,直直劈开世人冷漠的面具;他的文字是一曲小调,婉转唤醒世人愚钝的良知。

站起来,他是高耸入云的乌拉尔山;倒下去,他是深远悠长的伏尔加河。

17.2018年10月12日下午3点左右,付冉在操场看台上捡到一本《托尔斯泰》,书的扉页上有赠书人手写的鼓励话语和签名。

请你帮他写一则招领启事,请失主到学校广播室认领。

招领启事

10月12日周五下午3点左右,有位同学在我校操场看台上捡到一本书,书的扉页有赠书人的手写字迹。

请失主到学校广播室认领。

××中学广播室

2018年10月12日

夸张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典型例题】分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目光犀利,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技法点睛】夸张修辞方法的特点:

1.扩大:

把人和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高、强方面说,使它远远超出事物本身。

如: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2.缩小: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低、小、短、少、轻、弱等方面说。

如: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了。

3.超前:

就是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

如: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夸张修辞方法的作用:

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12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名校讲坛

1.写作背景

《野望》:

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感情。

《黄鹤楼》:

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

《渡荆门送别》: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青年时期的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2.考点链接

描绘诗词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

【考查方式】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句所展现的景象(或画面)。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技法点拨】

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现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题格式】

描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课内精读”T8,“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课内精读”T5。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  薄暮(bó)  xǐ(徙)倚  落huī(晖)  驱dú(犊)

采wēi(薇)崔颢(hào)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诗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薄:

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徙倚:

徘徊

(3)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川:

平川,原野   历历:

分明的样子

(5)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6)使至塞上使:

出使

(7)单车欲问边问:

慰问

(8)长河落日圆长河:

指黄河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5.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

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表面是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实则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感。

7.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解析:

B.“《观沧海》”有误,应该是《短歌行》。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8.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示例】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原野上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9.下列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化虚为实,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抒发了一种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以及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B.后四句虚写,描写想象中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晰可见、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景致之美,令人陶醉。

D.尾联中“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

由景生情,融情于景,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解析:

B.后四句是实写。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0.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中的景象,“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1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伤感(或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1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塞外风光图。

B.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颔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感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解析:

D.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不是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感情。

03 拓展阅读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①魏大:

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②魏绛:

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

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

代州。

⑤狐塞:

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

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

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4.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解析:

B.“儿女缠绵,气哭悲切”表述有误。

颔联虽有惆怅之感,但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第二课时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基础提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来从楚国游   从:

(2)仍怜故乡水怜:

喜爱

(3)水面初平云脚低初:

刚刚

(4)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

向阳的树

3.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的诗句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借故乡之水,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5.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

(100字以内)

【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6.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象。

C.颈联以动写静,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依次是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C.颈联依次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7.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景象?

“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乱”字突出了早春各种花多而密的特点;“渐”字描写出了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浅”字突出了初春的小草柔嫩的特点。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早春的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9.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C.诗歌以时间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解析:

C.“以时间为线索”表述有误,应为“以诗人行踪为线索”。

03 拓展阅读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0.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1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04 综合性学习

古诗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1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示例】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古人的旷达胸襟吧。

13.请根据下面两幅图片的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

 

 

①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4.春雨文学社决定举办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在2018年10月18日前向全校师生征集优秀习作,请你补全下面的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感受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我社决定举行“古诗苑漫步”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①参赛对象:

全校师生

②具体要求:

参赛学生必须围绕“古诗苑漫步”写作。

阐释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