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225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17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亲,该文档总共1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讲稿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讲稿版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导学案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注意停顿和重音。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体会“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伟人豪迈的气概,激励自己为祖国富强而奋斗。

学习

重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领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学习

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学法

指导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同学们,雪是大自然的精灵。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它写下无数动人的篇章,你知道哪些写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开国领袖毛泽东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雪的世界”呢?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沁园春·雪》。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歌”,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成为诗的别体,故又称“诗余”。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3.背景介绍:

1936年2月,在陕西的清涧县,毛泽东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在一场大雪后,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茫茫雪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环节二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沁园春(qìn)莽莽(mǎng)分外(fèn)妖娆(ráo)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xùn)风骚(sāo)今朝(zhāo)

2.理解词语。

莽莽: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一代天骄: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人物: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磅礴大气。

2.自由诵读诗歌,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阕:

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一)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北国雪景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统领作用?

领起了哪几句话?

“望”字。

领起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3.作者抓住哪些具体事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长城——惟余莽莽;大河——顿失滔滔;

群山——银蛇舞动;高原——蜡象奔驰。

4.上阕最后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从“须”字可以看出最后三句写的是虚景,作者想象雪霁后的娇艳美好。

5.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赞美祖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总括上阕景物,领起下文抒情议论。

2.哪个词领起评论古代帝王?

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惜”字。

第一,“惜”中含褒,作者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了他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惜”字饱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坚信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定胜过前人。

3.找出下阕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坚信今天的无产阶段和人民大众必将创造出空前的伟业。

二、语言赏析

1.这首词描写了一个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字,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1)写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

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舞”“驰”:

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

C.“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2)评论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B.“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的意思,委婉地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三、探究写法

1.这首词除了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词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

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

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与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

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

从千里大地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2.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

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产生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环节四

这首词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总写北国风光

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北国雪景抒发热爱之情

想象雪后美景

纵论古代帝王

下阕(议论)抒发革命豪情

歌颂当代英雄

环节五

1.品读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试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示例: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差别造成的。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并整理归类。

3.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1.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不自觉地从诗词中字、词的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

2.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品读诗词,感受诗人豪情。

整节课看似感受作者为主,但是每一步理解都离不开诗词。

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活动展示都是结合作者的诗词作品来进行的。

这样,学生在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的同时,也品读了诗词,对于赏析诗词语言这一点,学生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的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爱国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

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学习

难点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学法

指导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

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背景介绍: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字词积累

汹涌(xiōng yǒng):

水势翻腾上涌。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嘶哑(yǎ):

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标出重音与停顿。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

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土地”: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挚的爱。

二、语言赏析

1.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

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2.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会冲淡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探究写法

这首诗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环节四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因为我对这土  

歌唱:

土地、河流、风、黎明 地爱得深沉”

环节五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美好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这可下五洋巡航的潜艇…… 

2.课外阅读《艾青诗选》,了解艾青诗歌的特点。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2.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3.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不足之处: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诗歌的朗读这个环节,仅仅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没有贯穿整个课堂,朗读效果不是很理想,感染力不强。

“合作探究”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可能不够透彻。

3.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

重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学习

难点

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学法

指导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播放音乐《乡愁四韵》)1971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9-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还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整体感知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环节二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环节三

 

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意。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深情  夫妻恩爱   生死别离   家国之思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个对象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二、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不一样。

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家国情怀。

 

三、赏读诗歌,探寻美点。

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之美。

 

1.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2.美在韵律。

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3.美在对称。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4.美在俭约、凝炼。

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环节四

 

《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使之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家国之情

环节五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选择这首诗中的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

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

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

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

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

‘妈妈!

’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 

教学反思

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在于多读,因为时间原因,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诗歌的次数很少,与学生互动也很少,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也可能很难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培养自己对家国的情感。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蕴,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

体会诗歌轻灵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丰富的情感。

学习

重点

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学习诗歌轻灵的语言。

学习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学法

指导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

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在诗歌、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