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242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 六国论.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5单元六国论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C.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D.当与秦相较(dànɡ)洎牧以谗诛(jì)

解析:

A项,“暴”应读pù;B项,“为”应读wéi;D项,“当”应读tǎnɡ。

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解析:

A项,“事”“礼”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完:

形容词作动词;D项,却:

使动用法。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存亡之理 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①③B.②③

C.②⑥D.④⑥

解析:

①祖父:

古义:

祖辈父辈;今义:

父亲的父亲。

③智力:

古义:

智慧和力量;今义: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其实:

古义:

实际上;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⑤故事:

古义:

旧例;今义: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答案:

C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A项,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     弊:

弊端

B.六国互丧互:

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欲:

欲望,贪欲

D.奉之弥繁弥:

更加

解析:

B项,互:

交互,相继。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由于,②用;B项,①才,②用;C项,均当“用”讲;D项,①由于,②来。

答案:

C

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

D项,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

D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么(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愿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

(“之”“固”是翻译重点)

(2)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望没有尽头,(你)送给他越多,(他)侵犯你就越厉害。

(“然则”“厌”“奉”“弥”是翻译重点)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9~12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储侯       窃:

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

过失

C.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

排斥,抵御

D.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

困窘

解析:

B项,咎:

动词,责怪。

答案:

B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但;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A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解析:

A项,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答案:

A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委”“休息”是翻译重点)

(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彼”“何为”是翻译重点)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惟”“克”“为秦所为”是翻译重点)

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

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这般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人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

在那个时候,东面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

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三、语言运用

13.假如你是班长,受班主任委托召集学生代表座谈,收集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A.谁跟谁一个宿舍他说了算!

他又不了解我们彼此的关系和生活习惯,“乱点鸳鸯谱”害苦了我们,我建议分宿舍自由组合。

B.自由组合也不一定好啊。

爱玩爱闹的自由组合到一起,就寝时说笑不停那可怎么办?

C.先自由组合,老师再审核把关比较好。

D.我赞成C的观点。

不仅宿舍可以这样分,座位也可以这样分。

E.老师审核?

那还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吗?

F.不能这么说,学生还是应该听从老师安排的。

他的安排自有一定道理。

我觉得老师做决定前多做做当事人思想工作,以理服人就好了。

请你将这部分同学的意见整理一下,口头转达给班主任,要求内容信息全面、表达委婉得体,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老师,同学们希望分宿舍和分座位先自由组合,分得不合适的再请您指出来,让我们明白不合适的地方在哪儿,然后再调整,您看可以吗?

 

14.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在表述上有两处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眉山市东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古称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

②泡菜制作在东坡民间已有大约1500多年的历史。

③当年不仅东坡喜食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

古往今来,东坡故里的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泡菜。

④2006年,东坡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泡菜之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大约”与“多”重复,删去一处。

③“不仅”应放在“东坡”后面。

——飘香万里

大器晚成苏老泉

苏洵,字明允,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世称老泉先生。

苏洵的父亲苏序,生有三子。

长子名苏澹,次子名苏涣,三子名苏洵。

苏澹与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只有苏洵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城中少年,整日在外游荡,苏序也不管他,亲戚问是什么缘故,苏序淡然答道:

“你们不知道的。

”过了20岁以后,他还是老样子,苏序还是充满信心地说:

“这样一个人,是不必担心他的。

苏洵不到20岁就结婚了,娶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

程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礼,以程氏之富下嫁到清寒的苏家来,已是委屈,而夫婿又不知上进。

她是个非常要强的妇人,虽然不说什么,心里总是抑郁不乐,只好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希望有一日她的夫婿能够自己觉悟过来。

苏洵到处游荡,不事生产。

程夫人在眉山城南纱谷行街上租了一栋房子,经营布帛织物的生意。

苏轼在一段文章中提到:

“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谷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即命以土塞之。

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

”(《东坡全集》)

所谓“婢子熨帛”,就是生意的一部分。

程夫人不贪窖藏的非分之财,她只规规矩矩做生意,帮助家计,希望她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这份苦心,苏洵不是不知道,他后来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嘉佑集,祭亡妻文》)苏洵因此感叹折节,谢绝与他素所往来的少年,首次闭户读书,时年25岁。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

“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

”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此时,苏洵已27岁。

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三字经》上也说: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苏洵发愤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

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

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经过10多年的闭门苦读,苏洵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源头活水

素材一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素材二

认识你自己

周国平

“认识你自己!

”——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

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其一,人要有自知之明。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

“认识你自己。

”接着的问题:

什么是最容易之事?

回答是:

“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苏格拉底更进一步,从这句箴言中看到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承认自己在宇宙最高秘密面前是无知的。

“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因为这句话,他被德尔斐神谕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其二,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人性的秘密,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人性。

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其三,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真正成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