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28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docx

高二政治第三课第四课教材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它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恩格斯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

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

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

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和精神独裁,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它培养了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唤起了人们积极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l9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

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哲学上论证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黑格尔的“世界是经常变化着、发展着的过程”的思想,使他的那些不愿与现实调和的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反对现状、反对现存的不公平现象的斗争,也是基于世界永恒发展规律的。

既然一切都是发展着的,那么普鲁士国王的专制制度怎么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呢?

费尔巴哈则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恩格斯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从l9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1820年1l月28日~l895年8月5日)

 

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下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春天,他与恩格斯完成7《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叉哲学的初步形成。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5克思主义的问世。

l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完成。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

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就在这里写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和植物学家施莱登创立的细胞学说,表明一切生物有机体之间都不是各自孤立,

彼此无关的,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德国物理学家迈耳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等人提出并阐发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T物质运动的

客观性、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达尔文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说明了整个生物界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

级的发展过程中,也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自然界本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离开实践,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等著作,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集台秋收起义的部队(油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7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7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这些都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致开幕词,明确提出“走自己的

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这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休息日。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一恩格新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一列宁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创造者”。

它是天地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恩格斯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随

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火山爆发超新星“仙后座A”爆炸形成的壮观美景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

克拉底鲁说: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惠施说: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僧肇说: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为了否定运动,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说。

从一定意义上讲,飞箭在某一瞬间的确是只在这一点上而不在另一点上。

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它叉包含着离开这一点移到新的一点的趋势,因此,在同一瞬间,飞矢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正是这一矛盾的连续产生和不断解决,使得飞矢能够不断地从这一点飞到下一点。

芝诺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运动是有规律的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荀子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