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89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docx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

隋唐五代文学

一、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

”吾祖诗冠古。

”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

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

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

多咏物诗。

贡献:

①律诗定型初步完成

②语言由绮丽变为自然流利

③结构上,不再一味铺陈、白描

二、初唐四杰的特点和成就

1。

诗歌形式方面的贡献

(王勃、杨炯)五律在他们手中初步定型

(卢照邻、骆宾王)七律歌行体在他们手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2。

他们主张“骨气"和“声律”的结合,词彩工丽,音韵婉媚

3.视野的开阔,题材的扩大

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闻一多)

4。

出现了昂扬的感情基调

三、陈子昂《感遇》38首的主要内容

1.内容①诗歌多感于政事而发②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

2。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屈赋的比兴手法

3。

体裁上,擅长五古。

四、盛唐诗人群体

(一)表现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二)表现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昌龄、王翰、崔颢、李颀、祖咏

(三)表现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

 

王维

一、生平唐代宗非常喜欢王维的诗,赞王维为“天下文宗”,并令王缙将其作品整理成集.《王右丞集》存诗约400首。

二、创作王维诗在题材上有奉承应制、游侠边塞、讽世贬俗、酬唱赠答、言志抒怀、描写妇女生活遭遇及山水田园几类。

王维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具有昂扬奋发的情调和壮伟宏大的气势。

《观猎》《使至塞上》

后期对现实政治失望,政治态度转变,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寄情于山水田园,诗歌多写隐逸情怀。

《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暝》

三、王维诗歌的绘画音声之美

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王维以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捕捉形象,融会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原则入诗。

1。

善于在诗中表现出景物的色彩之美王诗有的淡墨轻染,有的浓笔重彩,色调都鲜明、绚丽、和谐,使人赏心悦目。

2注意景物之间的关联,使诗歌具有构图美。

王维将绘画中的布局技巧运用到诗歌中,注意画面的均衡统一之美。

3以画家的目光透视自然,使诗中景物富于空间的层次感物体形状在视觉中有近大远小的差异,王维能够使诗中描写的景物远近分明,富于空间的层次感

4力求描绘出刹那间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王维擅长描摹自然音响,以此来创作鲜明生动逼真的山水景物形象,构成诗中画.

四、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1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在对于清幽静寂境界的追求上.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露出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终南别业》《酬张少府》

孟浩然

孟浩然在诗体、题材、风格上都是唐代重要诗人中局限性最大的一位。

《全唐诗》收诗267首,其中有9首七言诗。

题材除山水田园外,主要是抒写个人情怀及送别赠答,另有几首咏物诗。

《过故人庄》朴淡自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于清幽闲适中引发思友之情。

 

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1题材上,孟浩然行旅游览的作品较多;王维则田园隐逸的较多。

2感情上,孟浩然的诗中往往融入孤独寂寞不平之情;王维则大多是安恬闲静愉悦的。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3感情表达方式上,孟浩然写景抒情交织;王维另有许多纯为写景但情在其中的作品。

4风格上,王孟都有清淡自然及雄浑壮丽的一面,但王诗于清淡中表现出精工秀丽,孟则更疏淡朴素.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1繁荣的经济与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了物质条件。

2学道求仙对于隐逸之风的促进。

3游学观览的风气和集会的普及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

4晋宋到初唐的山水诗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王昌龄

以七绝见重,有“七绝圣手”之称。

88首绝句中有74首七绝。

王昌龄的边塞、送别及描写女性的诗都有出色作品。

1边塞诗:

以反思和凝练的概括见长。

《从军行》《出塞》

2送别:

将离情融化在清寒的境界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真挚的情谊.

《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女性题材:

情思摇曳,富于韵味。

《长信秋词》《闺怨》

 

李颀(qi)

1.内容丰富,音节响亮,气势雄壮。

尤以边塞、赠别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

2.边塞诗多用乐府古题,在抒发豪迈精神之外,融入了对边关战争的思考。

《古从军行》

3.描写音乐的诗能够用多种手法表现音乐的情境和艺术效果.《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4。

善于人物素描,描写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即能传神写照,捕捉到人物情态特征.《送陈章甫》《别梁锽》《赠张旭》

 

高适

存诗约240首,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

题材广泛,现实性较强,内容涉及民生疾苦、讽时伤乱、咏怀、咏史等,边塞诗成就最高。

艺术特色:

1.特点:

苍凉古朴,雄浑悲壮

2。

多胸臆语:

①真情流露,意胜于辞

②抒写怀抱,率直无隐,不假雕饰,多用写实手法

③以包含感情的语言夹叙夹议

④诗句多经提炼加工,具有概括性

3.有气骨,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壮,大气磅礴,雄浑而朴实

 

岑参

(一)创作边塞诗的表现内容:

1。

表现边疆的壮丽雄奇景色

2.表现军中的豪雄生活

(二)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雄豪的气概和抱负,壮阔的边塞风物,感情基调壮大而清爽,表述明快而又韵味无穷。

2。

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同岑参干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浩气的个性相融合,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高岑边塞诗比较

高岑边塞诗都能体现盛唐诗歌的风骨美,但同中有异

1风格上:

高偏于沉雄悲壮;

岑偏于奇异明丽

2抒情方式上:

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事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

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借助奇异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3感情基调上:

高诗富于现实关怀,沉郁浑厚(现实主义)

岑诗积极浪漫,蓬勃昂扬(浪漫主义)

4。

语言上:

高尚质朴,以醇厚自然感人

岑尚奇巧,求新求奇,以新奇俊逸动人

5.内容上:

高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岑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边塞的风土人情。

五、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

描绘唐帝国全胜时期绚烂繁华的生活面貌

2。

抨击现实生活的黑暗和腐败

3。

抒怀之作,咏叹怀才不遇,抒发自信自负、积极乐观的精神

4。

讴歌友情

5.表现女性的生活,思想感情

6。

山水之作

7.饮酒诗

六、杜甫诗歌

(一)思想内容:

1。

诗史

(1)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映时代

(2)同情人们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映民生

2.诗史的意义

(1)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

(2)反映了历史的广阔性和形象性

(3)反映了历史的深刻性和预见性

(二)叙事诗的主要手法:

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这有以下几点: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三吏"“三别”

2。

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3。

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通俗自然而又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七、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创作中,韩孟诗派的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他们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诗歌主张:

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尚雄奇怪异之风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

八、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

其艺术特点为:

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

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

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

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1)语言悲冷凄苦:

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2)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3)选择物象,独辟蹊径:

多用衰老和死亡意象;常用鬼意象

(4)题材瑰丽、诡怪。

九、元白诗派

1.中唐、元和时期得到诗歌流派

2。

代表诗人:

元稹、白居易、张籍

3.风格上继承了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

4.内容上:

哀时济世,揭露弊端,表现人民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现实

5.艺术上:

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尚实通俗的美学特征。

十、新乐府诗歌

1。

概念:

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2.理论:

(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功利主义)

(2)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

(3)写作方式:

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显志。

3.缺点:

过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和说教,过于强调通俗,有的作品直白、浅陋,缺乏美感和韵味。

十一、白居易

1.文学主张:

(1)诗歌要为政治服务

(2)诗与现实的关系:

诗歌要植根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

(3)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社会作用(诗教观)

(4)强调诗歌语言要通俗、质朴,形式为内容服务。

2。

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1)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反映

(2)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艺术特点:

(1)主题的专一和明确

(2)运用外貌和心理刻画等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阶级的对比

(4)叙事和议论结合

(5)语言的通俗化(元轻白俗)

十二、《长恨歌》

1。

艺术特色: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刻画人物细腻生动

(3)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

2.主题:

《长恨歌》主题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十三、古文运动

1.古文:

指取法三代(夏、商、周)两汉的以奇句单行为主要特征的散体之文(相对于今文而言)。

2.古文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韩、柳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大力提倡并创作古文,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体革新活动,今人习惯称之为古文运动。

3.韩柳的古文理论:

(1)在“文”和“道”的关系方面,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

(2)在“文”和“文学遗产”的关系方面:

继承借鉴,贵在创新。

(3)“文"与作者关系:

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即重视作家的思想人格、气质品格等内在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4)文与现实的关系:

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不平则鸣。

核心:

文以明道

十四、四六

四六(四六文、四六体):

文体名。

骈文的一种,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被称为四六文。

此种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

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

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

其特色有:

1。

注入散文的气势,少用故事,多用成语.

2。

在排偶中喜用长句。

3.参以散文的议论。

4。

工于剪裁.

5.语言朴实,且多用虚词行气。

十五、唐传奇

(一)唐传奇的特点:

1。

内容上,更丰富、更贴近生活。

2.艺术手法上,唐传奇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等手法更为成熟。

3。

创作目的上,唐传奇的创作目的更为传奇。

(二)唐传奇的影响、价值

1.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独立、成熟。

2。

叙事文学走向文坛,加强了文学的表现力,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3.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情景模式。

十六、杜牧的咏史怀古诗

特点:

1.形式上多用七绝,言短意长,含蓄无尽,一唱三叹

2.内容上,针砭奢侈淫乐,总结兴亡教训

3。

表现手法上,往往通过对历史片段的回忆,关照古今更替,揭示兴亡规律,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冷峻沉思,深刻领悟和翻新出奇,能够发警策之语,不作议论而褒贬自明,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形成了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诗歌风格.

十七、苦吟诗人

在晚唐的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以“苦吟”著名的孟郊、贾岛和姚合。

他们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即着意于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

其诗多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内容比较狭窄,有佳句少佳篇。

晚唐苦吟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

他们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着意为之。

十八、词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

字声组合以平仄为主,有时要讲究四声阴阳。

十九、李煜

(一)词的艺术特点:

1.白描手法

2.通俗而精炼的语言

3.书写任真形象,结构缜密自然

(二)地位和影响

1.扩大了词的题材,开阔了意境

词的内容从花前月下到江山人生,从狎妓宴乐到亡国之痛

2.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将香软浓艳的词风转入清丽舒朗

3.在词调的运用上也有创新,如九字句的大量运用,被奉为宋词的开山祖师

(三)前后期词作的变化

1。

前期词以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描画精细生动、富有情趣,虽未脱花间旧题,但写的真切率直。

2.后期词的内容和情调都发生变化,感慨极深,词境扩大,对江山故国的怀念中充满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感情,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哀痛,词中的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对比贯穿,既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分量,具有极大的感情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