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411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doc

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

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开拓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谢建群

2006年8月22日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五十年来学校始终把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作为办学的基点。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以及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我校大力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将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和发扬相统一的开放性中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在庆祝高等中医药教育及我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有必要总结我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梳理、分析今后一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为迎接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一、评优以后,我校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1999年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以后,我校根据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求,积极落实教育部2001年4号和2005年1号文件精神,以保障教学质量为主线,围绕“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的办学方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人才质量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

1.三年来我校顺利完成了以张江校区和附属医院改扩建为标志的新一轮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2.2004年通过了国家理科人才基地建设的中期评估,2005年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又分别被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使教学专项投入力度大为加强;

3.在本科教学方面,我校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根据中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增设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汉语言(中医文化方向)、中外合作药学专业等若干中医药相关新专业;

4.在不断完善和深化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跨学科间优质课程资源,并借助在综合性大学中对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行小学期实践教学考核形式的综合改革,并注重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培养;

5.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在各专业教师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PBL教学、双语教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6.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获上海市教学成果1等奖和3等奖各1项(其中1项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推荐待评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达6门,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其中1名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选);主编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教材13部,名列全国中医院校前茅;在近两届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我校都有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作品代表上海入选全国的复赛,并获得奖项。

通过上述教学建设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学生创造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制度空间,有利于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学生总体学习态度积极,并主动关心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努力进行专业学习,拓展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就业率和综合社会评价方面继续保持良好状态。

二、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地域特点,基于深厚的办学历史和较长时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将“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作为办学的基本定位。

围绕这一基本定位,学校牢牢抓住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将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加大中医药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正确处理了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本科教育的规模发展和专业拓展始终以社会需求和中医药教育自身规律为依据,做到理性、适度。

在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力争保持医学精英教育的特征,不断加强中医药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医药本科教学水平始终属于全国领先水平。

基于此,近年来我校本科年招生规模基本控制在600名左右(医学学位专业招生每年400名左右),其中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由原先每年招生90名增加至150~200名,五年制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年招生160~190名,针推专业年招生60~90名左右,使得中医学类核心专业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近3年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4%以上,七年制专业始终保持100%就业率。

根据中药产业和护理、卫生管理、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况,3年来我校新设了药学(中外合作)、护理学本科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康复治疗学等本科专业,同时考虑办学质量,新设专业的年度招生规模亦维持在40~80名左右,在专业建设中也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保证专业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

在加强中医药核心专业建设的同时,为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发展的社会趋势,我校充分利用课程体系和学分制改革的成果,通过特色课程模块,尝试培养面向医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医院管理、中医对外交流等领域的中医学新型人才群体,使我校培养的中医人才在具备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又能适应中医药新型学科和产业领域深入发展的需要,使我校人才培养呈现出既保持传统特色、又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开放态势,为上海乃至全国中医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从目前状态来看,其人才的后发优势也在逐渐显示,并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表明我校本科教学的办学定位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出发,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

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战略的整体定位以及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自我要求,面向新世纪生物医学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中医药特色鲜明、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个性化中医药事业接班人。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使中医药人才群体在以下几方面达到最佳组合效应:

1.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善于合作,富有进取精神;

2.具有较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行为和社会科学基础;

3.具有较强临床实践及交流能力,继承中医传统精华的能力,中医跨学科的结合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追踪、占领中医药学发展前沿的潜在能力。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途径是:

1.围绕继承和创新,完善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改革中医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模式,建立完整的中医实践教育体系,强化中医创新思维和基本临床能力培养;

3.改革单一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立中医人才多样化培养和评价途径,为人才个性化发展提供体制支持;

4.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引入先进教学手段;

5.完善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教育平台。

根据这一目标定位,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凝炼,我校在建设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基本的成果,并将在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三、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基本成果

(一)中医药人才基本知识构成及个性化课程体系建设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体系由最初的中医专业知识、西医基本专业知识的简单结合,已经嬗变为集现代科学基本知识、中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知识、西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知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基本工具类知识为一体的现代中医药教育知识及课程教学体系,然而在院校教育有限的教学时限内如何将上述基本知识做到有机的结合,使其发挥各自在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仍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之一。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爆炸性积累,已使得传统以知识叠加为主要途径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由以单纯授予知识的教育模式,向自我知识构建的教育模式进行转变。

同时,在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多样化需求及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分化趋势下,还应在基本知识构建的同时,建立学生自主设计建构知识的课程教学平台。

通过学分制选课制度和课程管理制度改革,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空间的拓展,更能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课程与知识建构和管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计、终身学习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人才创新意识的建立打好基础。

1.基本知识构成体系的设计思路及结果

(1)核心知识与拓展性知识的重新结合

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不断梳理,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三大类,尤其对传统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筛选,将现阶段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筛选入必修课程,而将大量拓展性知识模块调整至限选和任选课程之中,并根据新时期人才知识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重点加强人文、交叉类学科课程的引进。

与此同时,传统课程教学重点和时数作了调整,进一步压缩了必修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选修课程数量,使必修课程更为精炼,以期充分发挥核心知识的示范作用,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知识拓展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以五年制专业为例,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1.85:

1,其中任意性选修课达到了课程学分的12%以上。

(2)中医专业基础课程的分化、重组和创新特色课程建设

根据中医学注重临床体验的特点,对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础课程大量采用“前期导入、后期回归”的整合方式,并将原先单一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分化、重组,形成了8门中医基础核心课程,并将原先注重前期教学的中医经典课程,分化为前、中、后三段式,并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重点,丰富了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中医经典理论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中医思维形成所起的独特作用。

通过系列课程改革,使中医学生对中医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中医特色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理论和中医特色诊治理论体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了符合现代学生认知特点的中医学科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也突出了中医经典类课程与《医古文》等中医语言工具类课程在构建中医人才思维和中医人文精神的重要地位,为经典教学不断线提供课程保障。

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改革学时及定位

改革前课程(学时)

改革后课程(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112)

中医诊断学(98)

中医学导论(14)(中医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中医藏象学(49)(中医特色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理论)

中医病因病机学(49)、中医预防治疗学(49)(限选)

中医诊断学(49)、中医辨证学(49)、中医文献学(56)(限选)

中医学术史(28)(限选)

内经(98)

伤寒论(98)

金匮要略(98)

温病学(98)

中医各家学说(98)

前期(必修)

中期(限选模块)

后期临床(必修)

中医经典导读课程(56)

内经选读(56)、伤寒论选读(56)、金匮要略选读(56)、温病学选读(56)、中医各家选读(56)、内经理论临床运用(42)、伤寒论研究进展(42)、金匮要略

(二)(42)、温病研究进展(42)

中医医家学说和学术思想史(42)、中医古籍训诂(56)

中医经典临床运用系列讲座(98)

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课程改革的同时,我校还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创新特色课程,尤其强调中医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类课程建设,开设了如中医工程、中医信息、针灸穴位解剖、实验中医学、实验针推学、中医伦理、中医外语等新兴课程,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有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辐射作用,其学科建设也日渐成熟。

这些课程的设置和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选课人数和开课数逐年上升,学生评价均处于优良状态,目前,由上述课程引申的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十分活跃,学生在各级科技创新和创业大赛中的获奖项目,大多与上述学科和课程教学有关,表明其为训练学生良好的现代研究能力和中医创新意识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2.依托与综合性大学和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大学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奠定了基础。

我校长期坚持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开展长学制中医药人才的联合培养工作,以期通过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的学习和熏陶,提供给学生大量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各类课程,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文社会等公共课程,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在未来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另外在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办学中,积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先进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服务。

(二)中医药人才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平台的建设

1.中医药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传统中医药教育十分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中医思辨能力和“悟性”的培养。

我们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中医药经典理论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理解。

更为主要的是通过中医、中药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培养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孕育学生中医药研究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环境,坚持把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实验教学。

伴随着教学实验体制的改革,我们仍然依托学科学术和师资优势,建立了中医人才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

即:

通过基本实验技术、部分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三大实验教学体系,强调中医与现代科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为中医人才基本实验技能和中医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实践舞台,并使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为今后自主学习营造目标和动力,而且能够充分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诚信态度。

目前除在早期为学生开设的组胚、病理、电生理、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理化学基础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外,中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病证综合实验、生理病理药理综合实验、化学综合实验、中药专业实验、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中医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等六大综合实验课程。

为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实验中心针对七年制及五年制部分学有余力、对科研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设计性实验课程《探索性医学综合实验》,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

本课程以学生设计、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一般每课题小组为5名学生。

本课程的指导教师来自全校各二级学院及研究所,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尽早接触科研,得到科研能力的锻炼,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学生在实验总结中体会是:

探索性医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形式十分新颖,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束缚,做每个实验都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并从失败中进行分析对比,收获很大,感受很深,完成实验后很有成就感。

我校已持续五年开设此课程,学校拨专款为每组学生提供3000元课程实验经费支持。

同时,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如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在前几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基础实验教学课程。

该课程组织多位长期从事中医药实验研究的专家教授编写《实验中医学》教材,强调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科研思路、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课程改革获2001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又如中药学院己完成了《中药理化基础实验》和《中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两大板块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任务。

中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探索性自主设计实验为例,通过问卷调查,86.67%的学生认为对其动手能力培养有帮助,86.67%的学生认为对增强团队精神有益,80.00%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同时有73.33%的学生认为对其社会协调和交流能力培养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

中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体系西医学实验体系中药学实验体系

基本技能

中医技能训练(四诊、针灸、推拿)

六大实验技术系列

理化基础实验

综合实验

中医病证综合实验

生理病理药理综合实验

化学综合实验

中药学综合实验

自主设计性实验

实验中医学

实验针灸学

以实验生理学为主的探索性自主设计性实验

中药专业实验

2.中医药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和双语能力培养的改革尝试

我校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倡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促使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近几年在国内西医院校和中医药院校均有尝试。

根据中医学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讨论,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04年起,我们在中医专业课程中尝试课程PBL教学法(一般为讲座课程占70%,PBL讨论式教学占30%),除中医内科等临床课程外,还在中医基础课程尤其是经典著作教学中的应用此教学法。

课程PBL教学立足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和路线,小组成员经过充分的收集整理资料,反复讨论沟通,获得论据和结论,全班交流,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反复挖掘,提高了研究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引导作用。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方法,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整个过程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问题进行,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反馈意见调查显示,70%的学生赞成PBL,认为该教学方法灵活、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4%的同学认为PBL教学对自己有帮助,79%的学生肯定了指导教师在学习中发挥了启发和引导作用,70%的学生认为同学间能够相互协作,圆满完成任务。

一些同学的体会是:

PBL教学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扩充了知识量,锻炼了表达能力。

为满足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我校还利用国内外优质学科资源,通过联合办学,打造以外语能力见长、熟悉学科国际化发展动态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新办了中英合作药学专业,并在中医七年制中开设了针灸外向型方向,并以上述专业(方向)建设为契机,大力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双语课程,目前开设和在建双语课程近20门。

在双语基础课程的建设同时,还在七年制中医专业学生临床阶段中开展英语查房讨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外语的能力。

通过五年多的努力,形成了一支能熟练开展对外交流的学生群体,有近30%的七年制外向型专业学生能在学习间就具备用英语开展中医专业讲课能力,药学中外合作专业学生在英方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表现也得到了外方的好评,课程合格和优良率基本达到了国外同专业学生水平。

双语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和外文文献查阅评价能力大幅提高,还主编了自己的英语杂志和参与课程大纲的翻译工作。

同时,学校还通过交流学生计划、学生出国考察计划的实施,增加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其开放性的中医发展思维。

(三)中医药人才临床技能及创新医学思维的训练平台建设

1.“三学期”制度改革及“早临床,多临床”教学模式的实现

在借鉴中医师承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以中医临床基本思维培养为主体,融合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基本意识,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提高中医人才的基本中医临床诊治和交流能力。

学生从第1学年开始,每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

第三学期10周中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活动,5周安排与临床知识相关的理论教学任选课,5周下临床集中实习。

第3学年10周全部临床集中实习。

除在医院和社区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外,还充分利用模拟医院,加强学生中医四诊能力和基本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期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吸收传统师承教育合理内核,通过阶段、递进式短期、多次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对所学医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及时体验,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状态提供了机会,并可加强学生与临床医师、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与联系,也为学生职业医德及素质的养成提供了训练平台。

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践教学中找到了引以为道德榜样的好教师,七年制学生中参加课余跟师比例达50%-60%。

三学期实践安排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5周

5周

10周

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和基础护理的临床实践

中药鉴别、配伍的实践(2周);预防医学基地实践(3周)

以二级医疗单位为主体的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同时我校利用产学结合模式成立了“上海市中医机构医、教、研联合体”,建立了“双导师”的实践指导体系。

目前联合体医院已增加到40余家,同时还与WHO上海嘉定初级卫生保健中心等单位共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这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起了很好的补充。

2.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医学技能及中医思维建设

(1)注重基础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开展基础回归临床教学

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除了强化操作性技能训练外,更为主要的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临床各项实践活动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序、渐进式地得到开展,临床技能与基础知识的有机融合,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掌握医学的基本思维和技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为此,我校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中医基础回归教学,在设定的临床讲座学分中,将近1/2的时间用于拓展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临床运用的专题专家讲座。

中医经典教学中强调临床的直观性和体验,为加强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掌握,体验经典著作中灵活的医学诊疗思想,我们聘请高年资基础理论教师和名中医,在临床实习阶段开展中医基础和经典理论的临床运用类讲座课程,使对经典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近阶段工作总结,总体上学生基本理论水平得到强化,学生临诊的能力和自信程度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

(2)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的建立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引导作用

近一年来,龙华、曙光等临床医学院先后建立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实行导师制的学生一般均配备1~2名副主任以上临床教师负责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技能和临证思维训练工作。

实行导师制后,能发挥师生互动的优势,学生在科室轮转学习的基础上,能个性化地对学生技能和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

同时,通过师生结对,使学生不仅强化了技能,更能从导师身上学会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有利于其职业道德的养成。

从已实施的结果看,学生普遍对导师制感到满意,并表达了继续强化和自我加压的愿望,尤其是开展导师制后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中医专业思想得到了普遍加强。

(3)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及中医理论教育平台的建设

各临床医学院为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和中医整体诊疗理念的训练,在名老中医诊疗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中医教学病房的建设,使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传统中医诊疗的特色优势,并能在短时期内向学生集中展示名老中医风采。

与此同时,结合名老中医工作室跟师活动,要求学生开展名老中医医案整理工作,藉以训练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中医辩证规律的习惯,学会对传统中医经验的整理和传承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结合导师制、学生毕业论文(临床综述)写作,学生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临床研究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了学能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能力,对学生中西医批判性创新思维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学生临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

在临床能力及思维训练的同时,我校建立了临床技能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多站式考试平台,中医学专业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分阶段设立了中药(识别)、方剂、针灸腧穴、中医基础及西医基础综合理论、临床四诊技能综合考核、临床轮转学科考核、临床病例计算机程序考核、临床床边技能考核(SP病人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