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386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干燥根茎。

又名:

土藷、淮山、薯蓣、山板薯、山药蛋、山药薯、山薯蓣、白山药、怀山药、佛掌薯、扇子薯、野白薯、野牛尾苕。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原植物薯蓣野生于山地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主产于河南,一般以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

本品药材性状:

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

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规格等级:

(1)光山药:

按其长短粗细不等分为1~4个等级:

一等:

长15cm以上,直径2.3cm以上,呈圆柱形,条匀挺直,光滑圆润,两头平齐,内外均为白色,质坚实,粉性足,味淡;二等:

13cm以上,直径1.7cm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

长10cm以上,直

径1.0cm以上,其余同一等;四等:

长短不分,间有碎块,直径0.8cm以上,其余同一等;

(2)毛山药:

按其长短粗细分为1~3个等级:

一等:

长15cm以上,中部围粗10cm以上,弯曲稍扁,有顺皱纹或抽沟,去净外皮,内外均为白色或黄白色,有粉性,味淡;二等:

长10cm以上,围粗6cm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

长7cm以上,围粗8cm以上,其余同一等;(3)出口规格:

6支:

直径2.66cm,条长18cm;8支:

直径2.13cm,条长18cm12支:

直径1.90cm,条长15cm14支:

直径1.65cm,条长15cm16支:

直径1.40cm,条长14cm

(4)历史规格:

河南总称怀山药,分为超山、奎山、拣山、寸山等;怀山药产地群众分为铁棍山药、小绒毛山药、白皮山药和菜山药四个类型,其中以铁棍山药为最佳;山西分为秃面、西起各档、断山、山药片等;江浙地区分为大超山、正奎、行奎、贡淮、老拣、拣淮、鸡骨山等,或以支头分档;温州瑞安县有家种山药称“索条”。

本品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中医临床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降血糖,耐缺氧,增强免疫力,促进肠管运动,促进创伤愈合,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山药藤:

味甘,性平,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用于皮肤湿疹、丹毒;

(2)零余子:

味甘,性温,无毒,主补虚,强腰脚;晒干功用强于薯蓣,用于病后耳聋。

山药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暑预”。

谓“味甘,温。

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一名山芋。

”因唐代宗名豫,故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名曙),遂改名山药。

山药之名始见于《本草衍义》。

《辞源》不同意此说,谓“《宣和书谱》:

晋•王羲之已有草书山药贴,唐人诗,如韦应物之‘山药寒始华',韩愈之‘山药煮可掘',尤不胜举,是山药之名不始于宋时,明矣。

”《本草图经》曰:

“署预,生嵩高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

春生苗,蔓延篱援。

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

夏开细白花。

大类枣花。

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

二月、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暴干用之。

法取粗根。

刮去黄皮,以水浸,末白矾少许掺水中,经宿取,净洗去涎,焙干。

近都人种之极有息。

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

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过一、二尺,夏月频溉之。

当年可食,极肥美。

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

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

极有大者,一枚可重斤馀,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

彼土人为单呼为薯(音若殊)、亦曰山薯。

而《山海经》云:

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与(音与署预同)。

郭璞注云:

根似芋可食。

今江南人单呼薯(音储),语或有轻重耳。

据此注,则薯蓣与薯乃一种。

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其形类差别。

然字音殊、储不同,盖相传之讹也。

一名山芋。

山药含淀粉16%、黏液质、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维生素

Co黏液质中含甘聚糖和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16种氨基酸和尿囊素。

在零余子中还含止杈素(又称脱落素)、多巴胺和山药素I等。

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怀山药中的Fe、Zn、CuCoCr含量较高。

新鲜根中含有盐酸多巴胺、四氢异喹啉、山药碱。

唐世蓉等对怀山药、平凉(甘肃)山药(正常和退化)、温县(河南)山药、华县(陕西)山药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发现5个山药样品均含17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游离氨基酸以丝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含量较高,水解后的氨基酸则以谷氨酸、精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二者的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最低。

正常的平凉山药蛋白质含量最高(10.27%),超过怀山药的含量(8.93%);含糖量则以温县山药最高(6.53%),超过怀山药(3.39%)o另有倪少云等比较测定浙江省江山市二十八都镇产山药和普通山药

的氨基酸、粗蛋白淀粉等成分的含量,结果浙江产山药含17种氨基

酸,且含量较高;其营养成分较其他省为高,有开发的价值。

赵国华等研究山药多糖RDPS-I的化学结构并用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研究了RDPS-I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结果RDPS-I的分子量为42200,比旋光度为[a]22D(H2O为+188.4(c=0.8),特性粘度[n]为16.48x10-3(ml/g),RDPS-I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1:

0.4:

0.1的摩尔比组成,以a-D-(1T3)-Glcp为主链,在6-0位

有a-D-(1t2)-Manp-p-D-1)-Galp支链的杂多糖。

RDPS-I对移植性黑色素B16和Lewis肺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通过全国大部分省市市场上的商品实地调查及鉴定,商品山药的原植物主要为薯蓣、褐苞薯蓣、山薯、参薯4种,其中薯蓣使用最广。

另外日本薯蓣在很多省内民间使用。

杭悦宇等对5种山药的水解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栽培的5种薯蓣的精氨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库的比值一致,但在3种商品山药的同样测定项目中河南怀山药的比值较高。

人类必需微量元素在5种薯蓣中均有,薯蓣则是含量较高的。

商品山药的比较结果以河南怀山药显示与薯蓣同一趋势,这为探索地道药材的内在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贾士奇等对几种山药的质量比较表明,非地道山药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地道山药有差异,这可能与产地、土壤、气候

等自然条件有关。

怀山药中水浸出物与多糖含量成正比关系,因此测定水浸出物可作为一项指标来反映山药的内在质量,该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由实验结果初步说明地道药材怀山药,铁棍山药(传统产品,由于产量低而濒临灭绝,产武陟)及太谷山药(产量高,当今主流产品,产武陟)质地优良。

其它品种山药中又以山薯、褐苞薯质地较好,而参薯质地较次,但富含蛋白质、淀粉,以食用为宜。

张重义等比较研究不同产地怀山药的质量。

结果不同产地怀山药中的淀粉、蛋白质、浸出物、多糖含量不同,但道地产区怀山药中淀粉、多糖含量较高。

河南怀山药中多糖含量高于非道地产区,是怀山药道地

药材的主要特征之一。

萨支铀报道,参薯是“福建山药”的主流种,具有高产、适应性广、栽培易等特点。

福建省早在100年前就开始种植了。

据统计,全省淮山年用量在200吨以上,其中80%是“福建山药”干制品。

参薯地下根茎营养丰富,为中国18种滋补品之一,化学成分主要含甘露聚糖、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尿囊素等,此外,根茎干重平均还含粗蛋白14.4%、粗脂肪3.78%、淀粉43.79%、全糖1.14%、灰分5.51%、钾2.62%、P2O50.72%、镁0.14%、钙0.12%、铁53.67ppm、锌29.22ppm、铜10.85ppm>锰5.38ppm,鲜薯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是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保健食品,可罐装出口创汇,大有开发前景的药食两用潜在资源。

刘玉萍等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山药及其地方习用品的

18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同源性分析。

结果:

山药、广山药和土山药的18SrRNA序列长度均1810bp,而方山药为1807bp。

根据排序比较,广山药与正品山药的18SrRNA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土山药和方山药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和97.51%。

DNA测序技术可成为山药基源鉴定准确而有效的分子方法。

何报作等分析测试产自广西邕宁、博白、北流、桂平、容县的褐苞薯蓣以及怀山药的6项质量指标含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

含水量(%)分别为15.39、18.52、15.41、13.96、15.48、15.74;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06、8.45、9.20、9.67、8.63、9.79;淀粉含量(%)分别为84.51、86.51、82.72、83.65、84.19、79.13;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6.19、6.98、8.95、7.41、6.70、9.40;90%乙醇浸出物含量(%)分别为2.00、2.04、2.68、2.20、2.11、3.53;1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23、6.31、6.22、6.78、6.59、6.83。

桂平、北流产的褐苞薯蓣质量优于邕宁产,博白、容县产的介于它们之间;桂平、北流产的褐苞薯蓣质量与怀山药相似。

褐苞薯蓣作为山药长期药用及食用是有科学根据的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参薯,又名方山药;干燥根茎呈不规

则圆柱形、扁圆柱形、纺锤形或扁块状,长8~15cm直径2~4cm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具棱状或不规则纵沟,常见棕褐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粉性,颗粒粗糙,中心多裂隙,土腥气,味微甜,嚼之发黏,表面和断面均显紫红色荧光,有的中心色泽稍深;分布于长江以南等省区,功能补脾肺,涩精气,消肿止痛,收敛生肌,临床用于疮疡,面疮;台湾尚有一种条薯,根近表皮呈紫红色,称其为红大薯、紫田薯;

(2)蜀葵叶薯蓣,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根茎用于肢体风湿麻木,跌打损伤,积食饱胀,消化不良;云南称其为细山药;(3)脚板苕,又名脚板山药,块茎呈脚板状或不规则团块状,长约20~45cm或更长,宽约5~15cm或更宽,多去净栓皮,由正中劈开,表皮紫红色,间有白色,凹凸不平,断面粉质,白色,味淡而涩;(4)异叶薯蓣,分布于贵州、云南,根茎用于风湿痛,咳嗽;贵州称其为野山药;(5)黄独,又名黄金山药,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有栽培,块茎(黄药子)用于瘿瘤,咳嗽痰喘,咳血,吐血,瘰疬,疮疡肿毒,毒蛇咬伤;(6)

三角叶薯蓣,分布于西南,根茎用于关节痛,心脏病,胃病,下肢肌肉痉挛;西藏称其为山药;(7)圆果三角叶薯蓣,分布于四川、云

南,称其为黄山药,根茎用于心脏病,关节痛;(8)恒春山药,台湾恒春、屏东即以其主根称“淮山”入药,台湾药用山药中,一般认为本品质地优良;(9)山薯,又名山药、淮山、土淮山、广东山药;干燥根茎略呈圆柱形或呈不规则圆柱形,稍弯曲,有的较扁,长15~30cm直径1.5~6cm,栓皮多刮去,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及须根痕,常有未除尽的栓皮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粉性,散有少量浅棕色点状物,味微甘、微酸;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根茎补肺益肾,健脾益精;广东等地作山药大量应用并销售外省;(10)光叶薯蓣,地下部分有一块状根茎,由此根茎再直生或斜生出多数长圆柱形或纺锤形块茎,外皮易脱落,干后较富纤维质;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块茎(红山药)用于崩漏,月经不调,腰肌劳损,外伤出血;贵州称其为红山药,云南称苦山药、羊角山药、草巴山药;(11)黏山药,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块茎用于肺痨,脾虚泄泻;

(12)日本薯蓣,根茎圆柱形,垂直生长,直径3cm左右,表面棕黄色;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根茎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通称野山药,云南别称山药、牛尾薯,各地常就地取材,将其加工后作“土山药”入药;(13)毛藤日本薯蓣,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功效与上种同;(14)穿龙薯蓣,分布于东北、华北及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根茎(穿山龙)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咳嗽痰喘;河北称其为狗山药;(15)黄山药,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略弯曲,直径2~3cm表皮黄棕色,有纵皱纹,零星散布须根的痕迹,呈深棕色,质硬而韧,断面白色绒毛状,并散布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味微甜;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根茎用于胃痛,跌打损伤,瘰疬;董梅等从黄山药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种甾体皂苷,分别鉴定为26-0-B-D-吡喃葡糖基-3B,26-二醇-23(S)-甲氧基-25(R-△5,20(22)-二烯-咲甾-3-0-:

a-L-吡喃鼠李糖基-(1-2)-0-a-L-吡喃鼠李糖基-(1-4门-B-D-吡喃葡糖苷、伪原薯蓣皂苷、26-0-B-D-葡吡喃糖基25(R)-咲甾-△5,20(22)-二烯-3B,26-二羟基-3-0-:

a-L-鼠李吡喃糖基(1—2)]-B-D-葡吡喃糖苷,又从中分离出薯蓣皂苷元、延令草次苷、26-0

B-D-葡萄吡喃糖基(25R)-咲喃-△5,20(22)-二烯-3B,26-二羟基-3-0-[a-L-鼠李吡喃糖基(1-2)]-B-D-葡萄吡喃糖苷、原薯

蓣皂苷;(16)褐苞薯蓣,根茎圆柱形,直径2.4~4cm,垂直生长,外皮棕黄色,断面新鲜时白色,带黏性;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根茎补脾肺,涩精气;华南地区称其为山药或土淮山,广西称山薯,本品在广西、广东作山药药用;(17)毛胶薯蓣,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茎健脾祛湿,补肺益肾,用于脾虚泄泻,消渴,跌打损伤;云南称其为牛尾参、黄山药、粘山药;(18)叉蕊薯蓣,又名大山药、蛇头草,分布于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19)木薯(大戟科),又名树薯、槐薯、木番薯、南洋薯;干燥块根多已切成段或片,段长达10cm片厚0.5~1cm,直径1.5~4cm,外皮多已除去,具刀削刻的痕迹,表面类白色,残留外皮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断面(切面)类白色,粉性,靠外侧有一明显的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形成层环纹,向内可见淡黄色筋脉点呈放射状稀疏散在,中央有一细小黄色木心,有的具裂隙或形成一细小空洞,气微,味淡,嚼之粉性;原产于美洲,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有栽培;因本品含大量淀粉,故多用于制取淀粉或造酒精;(20)番薯(旋花科),又名甘薯、白薯、红苕、红薯、地瓜、番瓜;干燥块根多切成片,厚0.5~1.5cm,直径1~3cm夕卜皮多已除去,类白色,偶见未除净的浅紫红色或浅灰棕黄色栓皮和点状须根痕,切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隐约可见黄色点状或斜向条状筋脉,近边缘可见浅灰黄色环纹,质硬脆,富粉性,气微,味甘,嚼之具特异的番薯味;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我国各地作为粮食或工业原料广泛栽培,用于胃痛,崩漏,外用于无名肿毒;有称其为红山药,河北称山药,在广东省一些地方市场上曾将本品经加工、漂白、切片而成充当淮山药片;(21)

山土瓜,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块根用于黄疸,小儿疳积,急、慢性肝炎,咳嗽,虚热,盗汗;云南昆明有混称其为白山药者;(22)了哥王(瑞香科),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州称其为消山药;(23)块茎糙苏(唇形科),又名野山药,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24)马铃薯(茄科),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块茎称洋芋,又名土豆、阳芋、山药蛋、山洋芋、洋番薯,用于腮腺炎,烫伤;(25)药材市场造假:

以手指大小之细广山药冒充怀山药,切成片不易看出;鉴别:

广山药纹理细腻,易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