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441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docx

电力行业先进事迹五份合集

供电局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一片冰天雪地,一曲如诗壮歌。

“坚守一片热土,点亮万家灯火”——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办公室主任杨鸿升的信念。

十五年来,正是这种对电力事业的无限热爱,杨鸿升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建设和谐电力的路上默默耕耘,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用自己切实的行动为中山电力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土:

让电力“发热发亮”

从基层一线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每一次工作调整和岗位变化,迎接杨鸿升的都不是鲜花掌声、顺意清闲,而是一大堆棘手的“烫山芋”。

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他没有畏惧、更没有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完成每一项任务;形势一片大好时,他没有骄傲、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始终铭记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自我加压,争当排头兵。

2006年春天,一纸调令,杨鸿升来到了农电公司担任总经理。

迎接杨鸿升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接踵而至的、棘手的困难和挑战:

2006年初,受油价上涨、电厂检修、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中山供电形势严峻;特别是4、5月,接连发生了电厂机组检修、主变故障等情况,电网大面积、高频率错峰;同时,中山供电局新一轮员工竞争上岗工作如火如荼,1000多人正面临着轮岗,企业的上空弥漫着一种不稳定的情绪……

企业叫苦、政府疑虑、领导担心,但杨鸿升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一方面主动走访客户和各镇区党政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强化需求测管理,确保党政机关等重点场所和居民的用电,对弱势群体重点照顾;此外还推出多项便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

期间,他更与一线员工一起连夜冒雨派宣传单、听投诉、啃盒饭、熬通宵……“奇迹”终于发生了——农电公司没发生一起配网事故,供电量不降反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年8月,台风“派比安”正面袭击中山,多处电网设备受到损失,面对如此多的磨难,杨鸿升没有乱了方寸,反而异常冷静,周密决策,果断应对。

杨鸿升迅速通过视频系统召开紧急动员大会,部署各项工作,并到故障抢修现场进行监督。

据统计,此次抢险共投入1.39亿元进行配网建设和整改维修,及时排除受损线路和设备故障,确保了小榄等14个镇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整个抢险防御工作反应迅速,未发生一起鱼虾养殖户因缺电导致损失的事故,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这一年,尽管灾难重重,但2006年客户满意率高达99.23%,较2005年上升了0.91%,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谈起当时的感受,杨鸿升非常谦虚,他表示,当时压力很大,但是觉得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严格说来,自己当时还算是个“新手”,也正好借此机会磨练磨练,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负责任的“老手”。

“既然领导这么信任我们,员工信任我们,我们也要全力以赴,付出我们的真情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杨鸿升说。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但关键是要牢牢把握”诚信、和谐、创新“的理念,公司上下所有员工都应该树立”通过我们的诚信,创造我们的和谐;通过我们的创新工作,提升农电的服务;为农村,为广大的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的精神。

正是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困难和挑战,杨鸿升迎难而上,让电力这片“热土”燃起了无数火光,点亮着万家灯火,不断“发热发亮”。

繁华:

“园丁”默默地守望

花,在太阳下热烈地开放;他,在荣誉后静静地守望

2005年,杨鸿升被评为中山市、广东电网公司和中山供电局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企业内刊优秀总编。

2006年被评为中山供电局新闻宣传优秀组织者;全国企业报刊优秀主编奖;所在的农电公司被评为中山供电局先进集体。

2007年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山供电局十佳模范员工称号。

2008年被评为广东电网公司抗灾抢修复电先进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是什么原因使得杨鸿升在短短的时间获得这么多的荣誉?

有人说,杨鸿升是一名勤恳的“园丁”,一直默默地为电力这片“热土”上成长的“花朵”除草、浇水、施肥。

在成绩面前,杨鸿升显得豪情万丈但又平静而谦虚。

面对记者,他一再强调,荣誉属于集体,他个人的努力算不了什么,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源于集体这个坚强后盾。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作为公司的领头兵,杨鸿升知道企业运行的方向、管理是企业优质前行的关键,只有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地更新、完善制度,才能让公司在电力这片“热土”上“繁花似锦,灿烂夺目”。

在中山供电局采访,记者看到了杨鸿升多年来追求卓越的足迹——

农电公司一向被同行戏称为“游击队”,因为,农电下属的各个供电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没有经过规范培训的农村电工,在施工过程使用了不少“土”办法,管理措施各自为政、生产设备五花八门……安全隐患令人触目惊心。

杨鸿升去年3月上任之初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概情况。

“农村电工不正规,年龄大、学历低,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

”杨鸿升看在眼里。

他说,他当时觉得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帮扶,制定规章制度,打造一支能战斗、打得响的队伍。

对此,杨鸿升订了目标:

两年摘掉“游击队”的帽子。

杨鸿升制定方案、提供场地,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并组织技能比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他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与省内著名高校合作,开办了电力专业的本科班,着力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以公开招聘的办法,将一批业务精、技能强的员工充实到生产一线。

在此基础上,分片设立了配网故障抢修队伍,从而为现场施工的安全和快捷优质抢修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授予一个特别的名字“别动队”——希望没有什么故障而不必用上这支队伍之意。

杨鸿升积极组织完善规章制度:

2006至2007年,他主持修订、出台了68份规章制度,将安全、营销、技术、财务、行政和党建等管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轨道;先后成立了安全监察、营销稽查、配网质量督查、资金监察队伍,开展规范的效能监察活动,堵塞了管理漏洞……在杨鸿升精心部署下,一支农电的正规军初现端倪。

在管好队伍的同时,杨鸿升严格要求自我。

他说,面对急剧变化的电力市场和外部环境,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扩宽视野、开拓新思维、寻求新方法是应对变化和缩小与先进差距的关键所在。

他对新知识孜孜以求,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学位;在注重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紧密围绕大政方针,不断提升理论修养,真正做到执行力强、凝聚力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过硬……

员工反映,杨鸿升始终视团结为企业的生命和发展的基础。

他不但懂团结,而且会团结,做到真团结。

班子会上,他要求大家敞开心扉、坦诚沟通;对重大问题,严守规定、集体决策,不搞“一言堂”;针对员工竞争上岗期间的不稳定情绪,他采取大会讲政策、座谈表态度、面谈露心迹等措施,点面结合、刚柔并济,使全体干部员工气顺心齐;为更方便员工反映意见,他开通了“沟通绿色通道”,广泛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和“六个一”活动,始终坚持“党建保发展,发展促党建”和“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原则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亲自带领各级党员干部跟最一线的员工面对面地谈工作、拉家常,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杨鸿升紧密配合南方电网开展的绿色节能活动,先后创新性举办了电力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厂企”活动,科学、安全、节约用电意识在中山城乡蔚然成风,节能增效措施在广大企业开花结果。

为了践行南方电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和“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杨鸿升领导农电公司积极为中山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农电公司时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用电需求,建立一支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山供电局农电总公司青年便民服务队。

2006年末,杨鸿升组织的14支服务队,以社区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敬老院为重点服务对象,发放“便民服务卡”,定期开展以生活照料、电气维修、义务家教、文化娱乐、捐赠物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除了积极配合当地党团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定期举办用电宣传和为社区提供安全用电和科学用电知识咨询外,还深入社区开展错峰用电、打击盗窃电力设施宣传等。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角镇结民村独居老人黄婆婆说起服务队记忆犹新,“他们帮我修好了家里的电线,以后煮饭就不用麻烦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07年中山供电局举行的配电线路专业技能竞赛,除了第一名以外,第二名至第九名,都是农电公司的员工获得。

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电公司旧貌换新颜,资源共享平台初步搭建、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工作流程更加优化,连续安全生产记录超2600天、配网建设可圈可点、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用户多达40多万、供电量超80亿,超过了个别省的供电量。

实现电费回收100%,国有资产上升1亿多元。

心血:

与事业水乳交融

200年的开年很灰暗:

妻子因公被车撞倒了,颅骨、肩骨、颧骨、上下颌骨、锁骨和三条肋骨不同程度受损、骨折,生命垂危。

这个时候,凝冰雨雪灾害不期而至。

中山电力人积极响应南方电网号召,举全局之力支援灾区抢修复电。

一边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边是爱人的生命垂危。

眼看着朝夕相处的“别动队”的兄弟与其他队伍794人分成3队北上韶关,深入险境,杨鸿升“坐不住”,794个同事兄弟和1个家属亲人,孰轻孰重?

他感到自己最清楚同事们的个性,作为大哥他更有责任与大家一起、保护好大家。

杨鸿升交待好亲人照看爱人,将爱人慎重嘱托给医院后,毅然打了报告,要求奔赴韶关抗冰救灾第一战线。

但没有得到批准。

他一连打了三次报告。

面对他的执著,局领导周密考虑,依然让杨鸿升留在中山,但要求他负责最重要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

打仗打粮草,救灾看后勤

杨鸿升开始长时间、超负荷投入到抗灾工作中。

从大年二十五到抗灾结束(包括春节在内)的近一个半月时间里,他没有休过一天假,日平均睡眠时间不到5个小时。

面对因公受重伤住院抢救并需多次动手术的爱妻,看着她被伤痛折磨得日渐憔悴的脸庞和痛楚的眼神,杨鸿升,这个工作上的铮铮汉子,只能把柔情、把内疚深藏于心,把爱惜凝聚在夜深人静之时匆匆赶往医院陪爱妻小坐的一刻钟里。

但就连这样的“闲时”也是工作电话不断……长时间、高强度的操劳,四十岁不到的他,斑驳白发在这一个多月已经悄悄地长出来了。

不过,在他负责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中,他恪尽职守,将后勤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抗灾期间,经他协调调派的人员达794人,各类车辆113辆,御寒棉被、棉衣、防滑雪靴等2000多件,落实了700多名突击队员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他的出色组织协调下,中山供电局的抗灾人员安排合理、到位迅速;车辆行驶安全,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后勤物资保障高效可靠……在前线不断传来险情的时候,杨鸿升依然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不能与同事并肩一线而愧疚,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多少个人去,就要将多少个人给带回来!

”中山供电局先后被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省政府、广东电网公司评为“抗冰救灾抢修复电先进单位”。

所幸的是,爱妻在ICU与死神抗争了20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终于战胜死神;更令他高兴的是,经过连续艰苦的作战,同事们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凯旋,看到同事脸上的沧桑与满足感交集在一起,杨鸿升内心激动起来了,眼眶湿润了……

南粤大地八十年一遇的凝冰灾害,让杨鸿升付出了很多,但他不计较、不抱怨。

他深知,他的生命已经和电力融为一体,他的心血已经与事业水乳交融。

为了万家灯火,他无悔无憾!

 

送电工的先进事迹材料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旅途中车窗外,总有电线杆塔“讨厌”地闯入我们捕捉山川美景的镜头。

可一想到它们跨越千山万水为人们送去光明,又不禁好奇:

是谁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把它们架设?

是谁在风霜雨雪、电闪雷鸣中为它们守护?

  吕清森,国家电网吉林供电公司桦甸分公司的送电检修班工人,便是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光明守护者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穿林海,卧雪原,在东北长白山深处独行31年,巡护线路安全运行无事故;他追太阳,寻雷电,首创“采光巡线法”等工作方法,发现供电隐患数千处,为国家节约维修开支数千万元。

  他异于常人的寂寞痴狂,让记者一路好奇地追进长白山里,踏着他的林中足迹,探寻他的精神世界。

  “不寂寞,那179个铁塔就是我的兵”

  这是一位普通的基层电力工人,身着迷彩服,胸挂望远镜,斜挎工具包和水壶。

他沉默而拘谨,偶尔答话总是低头垂眼,双手紧张地抄进袖子里,更显身形瘦小。

但一进山,他顿时就舒展开来,在密林里健步如飞。

  1979年,19岁的吕清森开始了在66千伏电压等级的红石至白山线路(红白线)上的巡护工作。

这条线路全长47公里,是吉林省内环境最恶劣、巡护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条输电线路,全程巡护下来至少徒步200多公里,穿越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

  盛夏的长白山里,无风闷热,体形硕大的蚊虫扑面而来。

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咬得人满脸红肿。

  吕清森说,比蚊子更厉害的是毒蛇、马蜂和一种叫做“草爬子”的致命寄生虫,当然还有黑熊和狼,不过不常见。

这次进山前,他为记者一人捡了一根木棍,“拿着!

当拐杖借力,还能吓唬动物。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跟着他在山里艰难行走。

根本没有路,脚下是积满腐叶的烂泥,一不小心就摔个四仰八叉。

而“路”旁就是荆棘丛生的山崖,要是摔下去连人影都找不到。

若是冬季大雪齐腰,路上的艰险程度,我们更难以想象。

  这样的路,吕清森每月都要走一遍,一走就是5到7天。

别的巡线工一年穿坏2双鞋,他穿坏5双。

  我们问,最艰难的,不是路,不是虫蛇,是独行的寂寞吧?

  “不寂寞!

挎上望远镜,我就是营长,那179个铁塔就是我的兵!

  站在65号铁塔下,吕清森突然来了兴致:

“平时走几天都不见一个人影。

今天你们这么多人陪我,老高兴了!

给你们唱个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有点跑调的歌声在寂静的山谷里回响。

  “这是万家灯火的事业”

  寂寞坚守,苦中作乐,是因为这条线路承载着吕清森对父亲、对用户、对单位的承诺。

  1979年,巡了一辈子线路的父亲吕明俊把自己的望远镜挂在吕清森的脖子上:

“你拿上这个望远镜,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

  那年父亲病重住进了医院,吕清森想在一旁多陪陪,但父亲说什么也不干,硬是撵他出门:

“你的工作不能耽误,我干了一辈子还没干够呢!

  父亲走的那天,吕清森还在线路上。

次日赶回家,家人告诉他,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让他好好巡线。

  “我答应了我爸,应了就算!

”吕清森在这条线路上一走就是31年,7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2圈。

  这条线路主要供应金矿、铁厂等厂矿企业用电和附近几个村镇的居民用电。

吕清森说,“银线上流动的都是经济价值,要是因为我没巡好线,发生故障停了电,用户该有多着急?

  线路这头牵着用户,那头牵着吕清森代表的企业。

他热爱这份工作,对单位怀着一种质朴的感恩之情,更何况20年前一次施工冻伤让他几乎失去双手,是单位不惜一切代价为他医治。

  那是1982年2月,吕清森和同事们参加哈尔滨到松原线路的施工,突然气温降到近零下40度,吕清森正在塔上作业,等到收工时才发现,9个手指头严重冻伤,医生甚至建议截肢。

  “是单位领导请求医生一定要保住我的双手,花多少钱都可以。

这个恩我一辈子都报不完,只能用努力工作来报答。

”吕清森说。

  他进山巡线总戴着那顶印着“国家电网”4个字的蓝色安全帽,“这是万家灯火的事业。

乡亲们看见这顶帽子,知道送电工来了,有事他们好找到我。

  “只要对线路有影响的,我都得琢磨”

  也许是在密林里常年独行的缘故,吕清森寡言少语,但要是谈起自己总结出来的“采光巡线法”、“‘之’字形走法”等工作方法却滔滔不绝。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吕清森采光巡线法”,已在吉林省电力公司系统内推广应用。

他还琢磨出了独特的“之”字形巡线走法,这种走法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测导线状况,巡线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

  经估算,几十年间采用他首创的这些高效巡线方法,及时发现了供电隐患共数千处,为国家减少损失达数千万元。

  夏看暴雨雷电,冬看积雪覆冰,吕清森还潜心钻研自然现象对线路的影响。

他说,“只要对线路有影响的,我都得琢磨。

  有一段时期,吕清森闻雷而动。

在家里赶上电闪雷鸣,他总会冲出家门仔细观察;巡线中遇到雷雨,他在野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等着雷击落在导线上,细辨雷的形状、雷声的差异,全然不顾大雨倾盆。

  琢磨到后来,妻子高秀凤说吕清森“特神”:

“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他就能看出来,光听打雷的声,他就知道是在哪个方向;电灯闪几下,他就能说出哪个地方有雷击。

  “‘鸡爪雷’最常出现在‘之’字形山势走向的线路上。

”吕清森说。

因为破坏力形似鸡爪猛力抓向导线,这种雷被吕清森称为“鸡爪雷”。

在他的“雷经”里,还有“乌龙雷”、“闷雷”、“磨盘雷”等,都是他来自实践的总结。

  他琢磨出来的减少雷害的许多建议在去年红白线改造工程中被采纳,改造后的线路运行一年多以来没发生过雷害。

  “万物都有规律,只要肯琢磨。

”初中毕业的吕清森因为爱琢磨,在31年的巡线过程中写下了几十本日记。

他把线路的杆塔、杆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雷击情况等等都记录下来,三年五载的情况逐一比照,从中寻找规律。

  “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

  吕清森的家在单位的一栋宿舍楼里,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住了十多年,家具电器都很老旧。

可他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才20块钱,现在2000多块,知足!

  这么多年他唯一觉得亏欠的是家人。

他在家的时间不多,儿子吕鹏小时候对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父亲很是陌生,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一个人忙活。

  “老吕跟家里的活儿没缘。

家里的大事小情,你指不上他啥,都是我做主。

这么些年,俺们也都习惯了。

”高秀凤说。

  吕清森对从未出过远门的妻子承诺:

“等我退休了,时间都交给你安排。

我陪你去北京,登天安门、爬长城。

  31年里也不是没有机会调到其他相对轻松的岗位,但吕清森都放弃了。

“这条线路太艰苦,而我最熟悉这里,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我都了如指掌,如果换上新手可能在几年内都很难适应。

  如今,我国输电网的先进程度可以媲美欧美国家,有的线路已经采用直升机巡线。

但吕清森执著地认为,深山老林里,深入千家万户的线,总要有人去巡护。

“这工作我得干到退休,退休后还有我徒弟呢。

  他常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

是的,吕清森爱岗敬业、执著忠诚、奉献钻研的这股子精神头,到啥时候都不能丢。

 

电力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虽然不能跨进名牌大学做研究生,但可用心做好一个带电作业的“研究生”;虽然当不了博士硕士,但可以做好一个维护千里供电大动脉的卫士!

——冯振波

5月12日上午,晴空万里。

在福州马尾闽安村的一座一千多米高的不知名的山上,三个身穿米黄色工作服,头戴蓝色安全帽的线路工,正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在山林中小心地穿行着。

他们手上拿着一根细竹棍,边走边拨弄着前方丛生的野草。

“班长,有蛇!

”其中一个年轻人忽然大声喊到。

只见一条细长的竹叶青正慢慢朝他们逶迤而来。

这时,一个中年线路工不慌不忙地用手中的竹棍朝蛇尾轻轻一打,那蛇立刻“倏”地一下钻入了草丛中。

被称做“班长”的中年线路工,名叫冯振波。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而电力高压线路、铁塔大多修建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上。

正是这些常年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线路工,支撑着海西电网大动脉的安全稳定运行。

而冯振波,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冯振波,福州电业局送电部带电班班长,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电力公司首席技师。

2006年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冯振波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国家电网公司劳模。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主编过全国教材的输变电带电作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全国劳模,却曾经是一个高中都没念完就参加工作的农家娃子。

1986年,福州电业局到农村招收带电线路工,从此,冯振波便与大山、铁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风雪四季乐

爬电杆、爬铁塔,是线路工必学的基本技能之一。

冯振波的师傅卢振环回忆说,冯振波刚当学徒那会儿,一次从训练的电杆上摔下,扭伤了手腕。

医生交待他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能够乘机休假,换了谁都乐,可冯振波为了学技能,忍痛咬牙坚持练习,一天假也没请。

由于剧烈的疼痛,他的嘴唇都被自己咬出了一道深红的齿印。

就这样,原本一周就能好的手伤,拖了一两个月才好。

高压带电作业,要在不切断电源和高电压的情况下从事线路维修、检查和维护工作。

冯振波刚成为线路工那会儿,交通条件差,出去巡线坐的都是东风或解放牌的大卡车,每天要来回颠簸百来公里。

遇上较大型的检修维护工作,还要常年住在深山的巡线站里。

那时使用的作业工具是简陋的敞篷车,在没有遮挡的铁塔上进行高压带电作业,夏天烈日当空、冬天寒风刺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可是冯振波却乐在其中。

“当时和振波一同进来的员工都通过各种渠道调离了线路岗位,唯独冯振波留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看着冯振波一路成长起来的送电部党支部书记魏鹏荣说,“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而是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地干一行爱一行。

冯振波说:

“当电网遇到危急情况时,经过自己和伙伴的努力,可以避免大面积停电。

每当想像着万家灯火的安宁,就很有成就感,觉得这是男子汉的事业!

“师傅,我上!

”这是冯振波当学徒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次,古福线一座20多米高的克里姆林宫型铁塔急需带电整座更换,技术难度较大。

当时福州只有这一条220千伏双回路输电大动脉,如果停电施工,就意味着整座省城将停电。

紧要关头,冯振波主动请缨,拿下了这个一般人不敢揽的“瓷器活儿”。

而他也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1998年,冯振波挑起了带电班班长的重担。

2008年年初,闽西北电网遭遇历史罕见的覆冰灾害,一座座大山被冰雪覆盖,漫山遍野的线路、铁塔都结了厚厚的冰。

冯振波两进灾区,抗冰斗雪,日夜抢修。

在爬雪山时,双脚冻得全部肿了起来,脚趾甲里全是淤血,可是为了早日让灾区群众用上电,他全然不顾这些,完全忘我地投入到抢修中。

经历了整整11个迎风而出的清晨与踏雪而归的夜晚,冯振波完成了浦城电网生命线——童九线的抢修。

送电那天冯振波才第一次仔细留意了这座山头的风景。

当朝阳穿过一缕缕的白云升起来时,冰雪覆盖的山与树,被照得晶莹剔透。

冯振波说,那是他看过的最美的风景。

悬崖花枝俏

“无限风光在险峰”,攀登与翻越,始终是冯振波人生的关键词。

由于初始学历低,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冯振波亦是不停地攀登、翻越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上的一座座高峰。

许多人都觉得带电线路工只不过是一线工人,是靠一双手与两条腿吃饭的,不需要太多的文化。

可是冯振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这是老观念了,未来电网发展必然要走智能化道路,输变电带电作业是电网核心技术,更是需要靠知识与创新来提高效率,与国际接轨。

工作以来,不管多忙,冯振波总能挤出时间钻研专业技术,像海绵吸水一样不知疲倦地攫取着文化知识。

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大量的送电线路及带电作业的书籍。

在他家里,有间十几平米的书房,里面除了一张电脑桌与一张床,便是一堆堆、一叠叠、一垒垒的书籍、文件、资料。

他常常看书看累了,便躺到床上休息一下,起来又继续看。

通过自学,他不仅取得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大专文凭,还通过了“高压线路带电检修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

“文武双全的金牌带电工”这是大伙对冯振波的称赞。

“班长学习的劲头很高。

”这是冯振波的徒弟郑孝干对他的评价。

从郑孝干的宿舍可以看到办公室,经常过了下班时间,他还看到班长在办公室里查资料,写东西。

“我当时就很疑惑,我们是一线班组,哪有什么文案工作要做啊。

”郑孝干说。

终于有一次他好奇地跑到办公室问班长在做什么。

冯振波看着这个毛头小伙,笑了。

他说:

“突然来灵感,想到一个新的带电作业方法,得把思路整理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