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615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x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安徽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内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明确,团队意识薄弱。

2.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学科专业发展的瓶颈。

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相对缺乏,师资队伍整体数量、结构尚不合理,特别是各专业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骨干;大部分专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梯队、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标志性成果欠缺,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带动形成学科群的能力相对薄弱,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力度不足。

二、“十三五”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使得学科交叉融合与群体突破日益明显,围绕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紧密。

国务院于2015年11月5日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等教育趋于国际化和开放化;国家取消了重点学科审批,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将可以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规律来发展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但究竟该怎样做,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未来五年把学校建成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应适应这一转变,把挑战变成机遇。

三、“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应用型高水大学”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夯实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巩固优势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大力发展理工类应用学科。

坚持“扬优扶新、鼓励交叉、完善布局、优化结构、形成特色”的原则,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加强学科建设。

(二)建设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加大应用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构建以农科、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等学科支撑的,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到2020年,力争将作物学和兽医学建成为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力争1-2个一级学科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主要任务

建设18个的校级重点学科、建成2-3个省级重点学科。

新建3-4个省部以上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成4-6个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做精、做特作物学、兽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做实、做强预防兽医学、植物保护、畜牧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园艺学、生态学等支撑学科;大力扶持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无机非金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

(二)以传统优势农业学科为龙头,围绕创新链的构建,加强优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构建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动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农业资源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生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工程技术学科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等六大凸显我校学科特色的学科群,促进大学科、大平台、大团队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学科集群、平台集群和团队集群,全面带动和提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

(三)从畜牧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等学科中新增2-3个省重点学科。

全力打造学科特色,准确定位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特别要在凝练方向、汇聚队伍和打造平台方面下功夫,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对接,抢占学科制高点

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完善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的学科群机制,抢占学科制高点。

学校在提高科学研究和知识服务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从培育特色入手,紧密依靠地方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的优势,找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重点扶持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积极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统筹考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硕士学位点建设,按照“开放、弹性、灵活”的原则,整合学科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立跨学院的学科组织,形成学科集约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科研平台,打破学科与学科、教学与科研相分离、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积极争取地方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完善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理顺学校、学院和学科的关系,强化学校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明确学科建设的重心在学院;推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学科项目的过程与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评价标准,推行学科建设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现重点学科滚动建设,建立学科建设工作奖励制度,逐步探索和建立起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富有活力的学科管理制度,保证学科建设质量。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无机非金属、环境保护等学科专业,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

以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饲料、新兽药、新食品、新能源及新材料等八个方面的研究与推广为重点,积极鼓励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育一批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构建良好的学术团队,并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以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力度,培育3-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0个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实施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学科平台三位一体的学科运行机制。

(五)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牵动作用,争取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学科建设经费筹措方式。

第一,学校要把立项学科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在经费安排上优先予以保证,每年确立不少于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第二,学科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去竞争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项目,自筹学科建设经费。

第三,通过产学研合作,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

(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