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0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docx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

【病例】神经科精选:

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

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医脉通2011-05-04

发表评论(13人参与)

分享病例讨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病例报告患者:

男(右例手),59岁,1951-10-23生主诉:

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于2011-1-15晚20:

34到我院急诊。

现病史:

3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持续约1小时后缓解;第二天早6点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约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来院当天17:

20又出现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麻木,到急诊时症状有所缓解,伴前额部胀痛。

急诊查体:

Bp173/75mmHg,除右侧肢体轻度针刺觉减退外,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NIHSS:

1分。

急诊辅助检查:

头CT:

示多发腔梗;

ECG:

窦性心律,T波改变(轻度缺血);

化验:

Glu:

4.6mmol/L,plt:

123×109,Fib:

2.84,TNT:

阴性,余化验正常。

2011-1-15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

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双侧基底节区、双侧侧脑室旁仍见散在点片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界清晰,左侧小脑似见点条状低密度。

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

部分脑沟增宽。

脑中线结构居中。

右侧上颌窦粘膜下小囊肿。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5年:

最高180/90mmHg;控制在145/75mmHg左右;

糖尿病史14年:

目前用胰岛素治疗;

发现脑腔梗6年:

无症状。

冠心病5年:

因反复发作性胸痛,做过4次冠状动脉造影、4次行动脉内支架植入。

下肢血管B超(2010-4-19):

双下肢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侧股浅动脉限局性狭窄;右侧股浅动脉完全闭塞,无血流,股浅动脉下端侧枝循环建立。

2010-9-12CT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

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双侧基地节区,左侧侧脑室旁见小圆形低密度影,部分呈脑脊液密度。

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脑裂及脑沟未见增宽。

脑中线结构居中。

左侧乳突板障型。

2010-10-26CT(多发腔梗,无特殊改变)病情演变

2011-1-16:

1:

00/am:

症状好转,言语流利,右鼻唇沟浅,伸舌右偏,右肢体5-级,右痛觉减退。

2:

00/am:

症状加重,查体:

右中枢性面舌瘫,右肢体4级,右痛觉减退,右巴氏征阳性。

启动溶栓:

家属拒绝。

再次出现症状发作:

查体:

轻度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痛觉减退,右Babinski’s征(+)。

NIHSS:

6分。

1小时没完全缓解,启动溶栓程序,家属拒绝,半小时后逐渐缓解。

头MRI分析

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查体发现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轻偏瘫和右半身痛觉减退,定位与左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和脊髓丘脑束,左侧面神经核以上部位,取决于言语障碍的类型:

若为失语,则定位与左侧大脑半球、左MCA支配区;若为构音障碍,则定在脑干、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性诊断:

根据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头CT无新鲜病灶,症状在数小时内完全缓解,考虑为TIA。

病因有待进一步检查确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机制(4类)

①流动力学型(血管狭窄或血压下降造成的反复性发作);

②微栓塞型(动脉—动脉栓塞和心源性栓塞);

③血液成分改变;

④血管痉挛。

患者急诊检查无凝血功能障碍,故排除血液成分改变。

心电图无房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性不大。

无证据证明血管痉挛。

因此考虑此例是动脉—动脉微栓塞型或血流动力学型。

原因有待进一步筛查。

2011-1-16急诊头颅MR检查

DWI:

脑实质未见异常高信号影。

双侧半卵圆中心区,侧脑室体旁可见散在多发斑点及小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缘模糊。

左侧侧脑室体旁、双侧基底节区、桥脑及左侧小脑半球见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

双侧基底节区病变周边见T2低信号,SWI亦可见低信号边。

脑室系统未见扩张,脑沟脑裂未见增宽。

中线结构居中。

报告中并无异常,但仔细查看发现在脑干(桥脑上部)偏中线有些许高信号。

此类异常难以鉴别,放射科会认为其正常。

医生应仔细观察,若此处正常就可确诊为TIA。

处理2011-1-16下午收入病房(符合TIA诊断流程:

反复发作的TIA,每次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应紧急入院)。

入院后查体:

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局灶体征;

入院后仍有症状发作,一天二次,一般早上6点左右和晚上7点左右发作。

主要表现:

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严重时肌力0级,3次),至1月20日在病房发作4次,持续时间1小时---2小时。

第二天上午10点:

血糖8.0,ECG窦性心律,T波异常,轻度缺血。

辅助检查

化验:

LDL-C:

1.42mmol/L,余正常。

颈部血管B超:

双颈动脉不光滑,广泛增厚,最厚约0.6cm;双颈动脉分叉处可见多发混合回声斑块,左侧大者约1.7×0.6cm,右侧大者约1.4×0.5cm,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双椎动脉正常。

超声心动图:

左房增大,并主动脉增宽,左室舒张功能减退,LVEF63%。

胸片:

纹理多,无特殊。

2011-1-18头部MRA

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显影,血管纤细,管壁不光整,管腔不均匀狭窄。

双侧大脑后交通动脉开放,管腔亦见纤细,管壁毛糙欠光整。

从颅内血管影像学观察,大的血管无明显狭窄。

有些许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其内膜不光滑(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脊底动脉系统)。

为何患者TIA的改变仍在有规律发作。

这种反复刻板型TIA发作最先想到为血液动力学改变,但未发现大血管有狭窄。

2011-1-19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

双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可见多个斑片状低密度灶,部分边界较清。

双侧侧脑室角周围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边界不清。

脑桥可见斑片状略低密度影,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

部分脑沟裂池增宽。

脑中线结构居中。

2011-1-22(溶栓前)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

双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及脑干可见多个斑片状低密度灶,部分边界较清,部分边界不清。

双侧侧脑室角周围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边界不清。

右侧小脑可疑斑片状略低密度影,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

部分脑沟裂池增宽。

脑中线结构居中。

2011-1-23(溶栓后)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

双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见多发点片状低密度灶,部分呈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

左侧侧脑室旁见片状稍低密度区,边缘模糊。

脑桥偏左侧亦见小片状低密度区。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

脑室系统无扩张。

中线结构居中。

此时患者虽仍持续发作(尤为早晨),但是发作程度减轻,肌力为3-4级。

2011-1-24颈部动脉CTA

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不规则狭窄,长度约4mm,狭窄程度小于40%;右侧颈外动脉起始部管腔狭窄,长度约4.5mm,狭窄程度约60%。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不规则,管腔略狭窄,狭窄程度小于25%;左侧颈外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征象。

右侧椎动脉中段一侧管壁不规则狭窄,狭窄程度约40%,长度约8mm。

左侧颈总动脉中段管壁不规则,管腔可见狭窄,狭窄程度小于40%,长度约7mm。

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管壁不规则,管腔略有狭窄,狭窄程度约25%。

2011-2-18出院前MRI+DWI

左侧脑干新鲜梗塞;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部分软化灶形成;脑白质脱髓鞘变性;脑萎缩;副鼻窦炎;

此患者确诊是桥脑处缺血性梗塞,偏侧的中枢性面舌瘫(面神经核以上),言语不利为构音障碍而非失语。

2011-01-25脑电图

轻度异常,非特异性改变2011-01-26Holter

患者早晨血压低(发病时),因而将降压药服用时间由早上改为中午。

经治疗后早晨血压上升,恢复正常,至出院前未复发。

2011-02-17Holter最后诊断:

脑梗死(左桥脑,椎基底动脉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型(动脉-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

高血压病3期;

冠心病、心脏支架植入术后;

高脂血症;

糖尿病2型。

讨论问题

1.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鉴别

2.血压调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性

3.此患者的处理是否合适

4.TIA/小卒中的二级预防问题专家评论张薇薇:

此病例很有意思,虽说是脑血管病,但是涉及内容广泛。

李小刚:

患者预后良好,病程十分曲折。

樊东升:

基底动脉起始端是否有狭窄,考虑低灌注肯定有血管狭窄的问题。

医院CTA质量还需提高。

张茁:

CTA应多选择几个位置,包括椎动脉起始端和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起始端有明显狭窄。

李小刚:

当时强烈推荐患者做DSA,但患者家属不愿意做有创检查。

该例患者很值得做DSA。

张薇薇:

我们有一例类似的患者,最后做DSA发现甲状干供血往里倒着供,与此患者有些相似之处。

这位患者右椎有堵,呈现高信号。

樊东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病例。

此病人包含今日讲解的很多内容,包括:

TIA的问题和概念;TIA和minorstroke小卒中的辨别;在现实临床实践中应如何诊断;是否溶栓。

这一病例是临床典型的TIA,很快恢复好转。

但是是否溶栓这一问题犹如捉迷藏般,医生刚准备完毕患者缓解了,时好时坏,但是医生不敢等待。

TIA概念的演变就是因为这种状况。

这一病例是传统观念上的TIA,而TIA的刻板发作(早6点晚7点),说明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但是血管影像学检查未见特别明显且可以解释的狭窄。

若是单纯的栓塞脱落,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不应该如此刻板。

因此难以解释。

血压问题十分复杂。

不同时间点血压波动不同,例如杓型高血压。

Holter监测血压变化部分程度上解释了刻板发生,这种低动力学的变化并不是狭窄最终导致的,而是血压下降,下降足以导致灌注不好。

虽然灌注不好,但是恢复挺好,并未发生真正的分水岭梗塞。

正如高山教授在讲座中所提到的栓子清除率的问题。

此患者按照puss分型属于大动脉型。

他大动脉有混合斑块、不稳定斑块,小栓子脱落,脱落至末梢可被自身能力清除掉。

但当有血液动力学灌注不好时,栓子清除率就会下降,此时就会有症状的发生。

TIA缺血预处理。

反复TIA对缺血产生耐受,建立起特殊循环,因此病人预后较好。

张茁:

这是一个很好的病例,临床上也多见。

这个病例正是因为樊院长正确领导,李主任的认真观察,若观察不细,此患者的后果将是脑干大面积梗死。

外行觉得从住院到出院做了多次CT和MRI是过度检查。

从今天讨论看来,其实不然,每次检查情况不同都有其各自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些检查来调整治疗才得到病人良好的预后。

应如何采取二级预防?

我认为因为这个病史前期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明显,因此下一步规范的二级预防,特别是强化他汀是非常必要的。

樊东升:

这个患者出院没有他汀治疗?

李小刚:

辛伐他汀40mg

樊东升:

这种病乍看很简单是一例脑梗塞,或是TIA发作,其实不然。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其它疑难杂症一同,疑难杂症最初就不知如何诊断,脑血管病诊断似乎很明显,但是细究有很多问题。

强调一下,这里特殊分型是大动脉型,大动脉型最初是狭窄50%以上,现在改良之后就不再考虑狭窄率。

只要是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可以是特殊分型。

心源性除了心脏的问题,还要考虑主动脉弓的问题。

特殊分型大动脉是指主动脉弓以上的,若主动脉弓以上没有问题,要观察主动脉弓以下以及本身的问题。

张茁:

这个病人的他汀治疗建议改为阿托伐他汀40mg,因为辛伐他汀60mg、80mg,好像没有这样的临床研究,但是spoks告知可用到80mg。

患者全身动脉粥样非常严重,应明显的强化治疗。

因为辛伐他汀40mg相当于阿托伐他汀的20mg。

李小刚:

这个患者基线低密度脂蛋白很低1.42mmol/L,因此当时医生未用他汀治疗。

未敢使用常规降脂,更不说强化降脂。

后来发现患者反复发作,心脏安装4个支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无狭窄但仍有斑块而且是混合型。

患者不稳定,因此治疗中加了辛伐他汀。

未用阿托伐他汀是因为效果太强烈,怕其出血。

此时他汀的目的不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而是为了逆转斑块。

张薇薇:

医生应该自己仔细观察看影响,不应只看报告。

第一张片子就发现脑干有异常。

语言应该描述清楚些,这个问题不应该描述不清,他不是左撇子。

溶栓在后循环会宽松些,在前循环容易出血。

溶栓虽未能融掉,但是挡住病情发展。

网友提问:

患者临床表现TIA发作,但溶栓前脑桥已出现影像学变化,此种情况也是溶栓性指征吗?

张茁:

正是。

若是TIA,是不该溶栓。

应当高度考虑是梗死,而且还可能有缺血。

李小刚:

指南中指出溶栓适应症是发病3个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可溶栓,未提及任何影像学依据。

影像学是为了排除是否出血。

患者之前已出现梗死病灶,但之后完全恢复为正常情况,因而可以按时间窗启动溶栓。

张茁:

这一个病例既有单纯TIA发作的过程,又有小卒中,同时从整个过程来看,又是一个进展性卒中的过程。

从影像和血压又提示低灌注的问题。

也许有的医生发现梗死灶之后,就使用甘露醇,甘露醇就会导致明显大面积脑干梗死。

这就是临床上是不是所有的脑梗死病都适合使用脱水药的问题。

若低灌注加上脱水药可能导致患者梗死面积加大。

张薇薇:

前面说已经梗死了,之后说梗死再溶栓是不合适的。

临床上未确定梗死,之后溶栓没溶成功,是否成功。

但是阻止了病情扩大就是成功,已经发生梗死的部位无法溶开。

对于后循环会宽松些,在前循环容易出血。

未按照指南是不对的,应按照指南进行。

之前患者完全恢复,最后一次发作和溶栓之间相隔一个小时。

虽然最后一块未溶掉,但是挡住病情发展。

观众提问:

患者完全缓解是溶栓作用大?

还是降压药物调整起的作用大?

为何使用巴曲酶?

李小刚:

已经梗死的部位无法溶开,目的是抢救半暗带,影像学看不出来,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患者肢体0级,无法说话,后循环系统已很厉害。

但梗死部分小,溶通后就可缓解症状。

此患者为综合性,血压很关键。

溶栓后发作程度明显减轻但仍有发作。

调节血压后彻底不发作,现在患者很健康。

使用巴曲酶是因为抗酸和溶栓治疗后,病人仍发作。

最后,只好采用降纤治疗,虽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指南没有推荐,但临床仍应用。

观众提问:

若无影像学依据,言语不利如何判断是失语还是构音障碍?

李小刚:

患者想说却说不出来,是构音问题。

患者呈现濒死的脸色,当时既像失语又像构音障碍。

并不是单纯的运动型失语或是感觉性失语。

当下很难判断。

樊东升问专家:

他汀类药物很重要,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高甚至偏低时,使用会不会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低?

他汀类并不是单纯降低胆固醇,而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而不是降脂药。

胆固醇很低时可否使用普罗布考,会有什么情况?

对既往有脑出血或者有微出血患者,他汀类药物会增加其风险。

张茁:

普罗布考到目前为止是比较好的抗氧化药,低密度脂蛋白和受体结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很低。

只有当自然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了之后和清道夫受体结合,然后被大量吞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因此是良好的抗氧化药物。

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最早普罗布考是降脂药,但循证医学证据不够充分,未被指南推荐。

很早之前天坛医院王军教授提到卒中二级预防TAS的综合治疗。

充分发挥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三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

从他汀治疗上,根据SPOKE再分析,确实有出血,这些患者都为高龄,有出血病史,或血压高,出血频率和风险并不大于阿司匹林的出血。

张薇薇:

针对这个患者心脏四个支架,下肢周围血管还有问题。

这些药物都可使用,如普罗布考和他汀。

临床上的经验之谈:

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的,越后吃阿司匹林、他汀、波利维都可以。

若动脉是正常的,或者狭窄不到50%,就会出血。

对人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有个生理过程和一个病理过程,从大血管到小血管是均速的,就不容易出血。

并不一定按照循证医学证据。

网友提问:

目前我国神经科专业领域内,目标是IDSC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是什么情况下实施强化降脂?

张茁:

他汀不仅是降脂药,还能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010年加拿大学者发现完全按照指南去控制危险因素,其中60%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

因此不能看终点事件,而应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大小结构部位,然后采取强化治疗(降压、他汀)。

这种方法50%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逆转,血栓事件减少。

提出一个概念要从治疗危险因素改变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此理念得到专家认可。

樊东升:

得到观念的改变更新。

达到血脂降低目标后,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和逆转产生影响。

观众提问:

此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是否在第一时间加用他汀类药物?

李小刚: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里是spros一样,Spros选择发病三个月至半年的病人,并没有在急性期使用的实验。

现在有一些相关文章发布但是数量不多。

心血管科只给一个负荷量,80毫克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去做PCI,但是神经科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

此病人现在看来,发病初即可启动他汀,虽然低密度脂蛋白只有1.42mmol/L,但是他属于大动脉周脉硬化型就可以启动他汀类药物。

观众提问:

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甘露醇,即便是后循环梗塞,肯定不会导致颅高压,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是否合适?

李小刚:

确实有不妥之处。

但临床上病人梗塞,病情逐渐加重时。

由于梗塞部位水肿,尤其是脑干部位,会临时加重病人的症状。

临床上有患者使用甘露醇之后,症状平稳甚至逆转。

但是此理由目前尚不充分。

但当时病人已经肌力0级,所以医生使用了甘露醇。

观众提问:

已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利维),此时再给溶栓治疗,是否增加溶栓风险?

李小刚:

目前指南中,溶栓指针以时间窗来定,未说明临床上抗酸和抗血小板是禁忌。

除了进行抗凝时候,用华法林的病人,若INR>1.7,是溶栓禁忌症。

理论上会有风险。

双抗治疗自身存在出血风险,再使用溶栓剂肯定增加风险,但风险的程度不至于拒绝溶栓,需要按照指南进行。

不管使用何种药物,只要是三个小时之内,都可以启动溶栓。

观众提问:

这个病例是大血管病变,我们科里是充分扩溶,在保障心功能的情况下,补液量明显的多,这样治疗是否合适?

李小刚:

补液量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根据血压。

血压动力学改变,并不马上出现症状,通常有前兆,出现缺血症状有反射性增加。

无足够的灌注,病人症状会持续一段时间。

只有等血压更高恢复灌注后会降低。

并不是一出现症状血压就低,反而出现症状血压升高,因此要做Holter的检测。

张茁:

羟乙基淀粉不是脑梗死的常规治疗。

指南明确不推荐,但是这位患者考虑到低灌注,适当用羟乙基淀粉是正确的。

本文由“医脉通”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