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34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

福建省长汀一中上杭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B.高转筒车C.马钧翻车D.风力水车

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

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

据古农书上说: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3.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4.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

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

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5.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A.宋代造船技术登峰造极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C.“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粉彩瓷器D.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6.《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7.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

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

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

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8.“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法观念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9.“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

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  )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1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

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3.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

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14.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

C.反对向西方学习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15.“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

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6.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D.社会结构的变化

17.1931年,宋棐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生产“抵羊牌”毛线(“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

一经问世,“抵羊牌”毛线迅速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

这种现象说明()

A.“抵羊牌”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

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

C.“抵羊牌”毛线物美价廉

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18.如左图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

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

府的主要对策是(  )

A.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实行法币改革

C.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

D.维持银本位制

19.在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

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20.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现象。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22.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巩固B.曲折探索C.改革创新D.盛世华章

23.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

“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

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24.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

—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2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

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

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1988年7月,中国物价上升幅度为19.3……有的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

银行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

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了()

A.政府应该掌握商品的定价权B.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与艰难

C.人们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D.物质缺乏导致了市场的恐慌

27.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2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9.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

30.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连成一片。

京津冀却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

从这一角度看,雄安新区(地理位置如右图)的成立(  )

A.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B.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

C.有利于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

D.使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31.目前中国市场上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

这一现象表明()

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

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

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32.旗袍由满洲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33.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

状。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34.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

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

这种变化体现了(  )

A.传统礼俗消失B.科学知识普及C.平等观念传播D.妇女地位提高

35.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

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36.《产科男医生》作为一部以妇产科为背景的行业电视剧,讲述了一群工作在妇产科的男医

生的艰辛与不易,他们不仅要面对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质疑,还要承担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说明()

A.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B.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

C.虽已开放,但保守思想仍存D.中国人普遍信赖中医

37.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

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

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交

38.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

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39.西方政治学家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

“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

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

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

”材料旨在说明(  )

A.技术进步使媒介的政治功能增强B.“媒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

C.“媒介民主”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D.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

40.“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

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

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网吧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坐地铁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6分,第43题11分,共40分)

41.(13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城、长江流城即先后出

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城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

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

工业和商业中心。

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

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

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

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3分)

42.(16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

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

?

他们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

?

他们的企业大部分在甲午战争后得到较快发展

?

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1912到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较重要的时期。

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

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

——吕伟俊《民国山东史》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

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你得出的正确结论的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济南等城市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8分)

(3)根据材料三的图片,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并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6分)

43.(11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

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指出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所呈现的基本趋势。

(3分)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一历史试题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第?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ABCBB6-10BACBD11-15BDBAD16-20AABCC

21-25BBBCC26-30BCBBA31-35DDDCB36-40CDCAA

第?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3分)

(1)特点:

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4分)

(2)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交通要道;人口的不断增长。

(任答2点,得4分)

变化:

经济功能增强(经济中心摆脱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专门化。

(2分)

(3)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分)

42.(16分)

(1)序号:

?

?

?

(2分)

(2)主要表现:

设厂数目增加,出现新兴行业。

(2分)

因素:

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的建立;民国政府推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实业救国;提倡使用国货);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6分)

(3)特点:

曲折发展(2分)

作用:

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

(4分)

43.(11分)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分)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分)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1分)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分)

(3)基本趋势:

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性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

(任答3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