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35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5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诗经》中有:

“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

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A.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B.体现了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

C.体现了周代诸候拥有世袭统治权D.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2、我国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

“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B.“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理念

C.分封制的影响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3、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在西汉和明初却一再出现。

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当时具备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B.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分封制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D.制度对历史影响的惯性

4、《国语·晋语九》:

“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

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修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

”这主要反映了

A.商周时期具有血缘政治色彩B.西周时期重视伦理道德修养

C.西周时期重视官员孝道武德D.先秦时期官员政治等级森严

5.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

这说明了

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6、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7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

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8、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

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10、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其思想属于

A.強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提倡道徳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1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

、乡长逐级巡视。

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12.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B.小农经济的阻碍

C.精耕细作的需要D.耕牛的极度

缺少

1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14.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15.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

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D.世袭制

1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的差别主要是

皇帝

皇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A、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B、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和吏部

17.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

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弥补生产材料不足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18.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地区发掘清理的一批古墓,出土了锦、绢、刺绣、铜镜、漆器、圆形方孔五铢钱,还有木简、纸质文书等珍贵遗物,以及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

这批古墓埋葬的朝代最早应为

A.西周B.汉朝

C.秦朝D.清朝

19.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

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

A.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20.汉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许“名田(占有土地)”,“犯者以律论”;不许被“推择为吏(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

这些规定

A.表明商人富而贱的窘境B.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1.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A.经济形态的变革B.耕作方式的变化

C.工具材质的革新D.灌溉动力的变化

22.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也早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化学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于欧洲医学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C.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23.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24.《晋书·段灼传》中记载: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下列言论与材料内容相呼应的是

A.“大人世及以为礼”B.“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25.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A.门下省皇帝B.中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门下省D.尚书省皇帝

26.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C.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27.唐朝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南北文化的交流   B.科举考试提倡写实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        D.封建经济的繁荣       

28.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与人才培养脱节 D.促进了社会公平

29.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

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学、道教、佛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

这说明

A.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B.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C.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

30.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

“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

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

”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D.治史所以明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小题15,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5,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

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编号联系在一起的。

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是议会生君主。

“学校”的权力范围有限,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

英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

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枝”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

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義的

“学校”思想》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城文化为背最,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

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练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

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6分)

(3)解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5分)

32.阅读材料(10分):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网四十步,通龙舟,…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一一《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体《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回答:

1.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3分)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4分)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

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

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

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6分)总结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3分)

 

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A

D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D

A

A

C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C

A

B

D

C

B

D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统治者无力顾及教育(或教育下移);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战频繁(任答两点得4分)

(2)议会高于君主,而中国“学校”则从属于君主;议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反映民意,“学校”群

体成分单一,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6分)

(3)评分要求:

所历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1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分)示例:

观点:

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针对动荡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创办私学,培养一大批人才,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进而推动社会转型;

32.答案要点:

(共10分)1.目的:

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3分)

2.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

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3分)

3.积极作用:

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

开凿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积极作用2分消极作用2分)

33.答案要点:

(15分)

(1)原因:

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6分)

(2)原因:

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学.(6分)教训:

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