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536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doc

企业(组织)变革-吹起企业裁员风的探讨

  90年代企业经营正面临空前的激烈转变,科技的快速进步,促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交通通信的便捷,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经营国际化的发展,使商业上的国界逐渐消失,产业结构在加速转变,传统的企业经营已不能因应时代需要,再加上全球经济正处于不景气,导致许多企业经营不善而利润大幅下滑,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问题,企业为了求取竞争优势、提高利润,纷纷采取〝裁员〞之策略,企图想在最短期间内有效的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获利率,也因为如此〝裁员〞顿时成为企业界视为救命之万灵丹。

截至目前为止,学者与企业管理者都相信「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然这与〝裁员〞的旨意,似乎有相冲突之处,面对此一问题,不禁想〝裁员〞是企业转危为安唯一不变的法则吗?

这是一个令人省思探讨的问题。

壹、前言

1-1.研究动机

企业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想在市场中获胜-吸引、赢取并保有顾客以及超越竞争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组织除了必须不断地改良产品、不断创新之外,其组织内部结构在面对竞争激烈、诡谲多变的环境时也要拥有迅速应变的能力,使企业能增强竞争力,以创造或挹注环境的改变。

因此,为因应大环境的变迁,企业实行组织上的变革,以求企业能在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大环境之中更上一层或立于不败之境地,生存于产业之中,然而一企业组织的变革住住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影响甚巨且远,攸关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营运成败,故当企业施行企业变革时,其变革时机及方式策略皆须考量诸多外在及内在相关因素。

1-2.研究目的

近年来在全球不景气中许多的台湾企业面临了人员的老化、改造后竞争力大幅提升的欧美多国籍企业,以及汹涌而至的新管理典范…等变化,企业无不筹思企业变革之道,以求增加企业竞争力,为此企业兴起了变革之风。

但为数不少的企业,不论是台湾或美国,企业都有种迷思,认为,一旦获利出现问题,就以购并或裁员的方式来维持获利,企图能在最短期间内有效的降低营运成本以提高获利率及在竞争激烈的产业中求取生存。

亦希望让投资大众认为,透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可以重新创造获利。

为此本组欲就在企业(组织)变革中企业裁员策略之相关问题加以探讨,其目的在如下:

1.探讨目前企业裁员之决策。

2.探讨企业文化与组织(企业)变革-企业裁员策略的影响。

3.企业实行裁员之时机、方式及成效探讨─以奇异为例。

4.现阶段对企业裁员之相关建议。

1-3.研究流程

本组的研究流程,首先为设定研究方向,接着为确立研究架构,再来是为文献探讨、数据的分析与汇整,最后为撰写管理专题研究报告(参阅图1-3-1)。

一、設定管理專題研究方向

1.管理議題資訊蒐集與閱讀

2.相關文獻蒐集與閱讀

二、確立管理專題研究之研究架構

1.尋找研究之定義

2.確立架構

三、文獻探討與彙整

四、資料分析與整理

五、撰寫管理專題研究報告

   探討結論與建議

图1-3-1  研究流程

贰、相关文献

由于企业不断地面临大环境快速剧烈的变迁,经济竞争日益走向全球化,企业组织为求永续经营的过程中,渐进的明了并重视「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的建构亦是成为企业成功另一项重要的因素。

哈佛大学授泰伦斯.迪尔(TerrenceE.Deal)和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Allen.A.Kennedy)在「塑造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他们的研究结论:

杰出的企业都有一个强劲有力的「企业文化」做为碁石,而强劲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致胜的新瓶旧酒重要的管理方针。

此外,除了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大时代转变之下,也要适时的做出企业内部组织的变革,以摆脱危机而取得先机,进一步创造企业胜利的基础,是故「企业变革」已严然成为时下企业管理者所重视的另一项课题。

为此,本研究首先将「企业文化」及「企业变革」做一些相关的文献探讨。

2-1.企业文化

2-1-1企业文化的意义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黄瑞云(民77)曾提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其中心主体在于「人」,如何把一群人结合起来,发挥有形、无形的战斗力量,拥有长远的理想和目标体系,从中定义出经营管理的思想与观念,如此方能凝聚出宏大的力量,引导企业的建全发展,而企业文化便代表了此种无形的凝聚力量。

由于企业文化是一种广泛的概念,要明确对企业文化下个定义,实属不易,学者们通常是以其研究的范围、利基,对企业文化下定义,导致企业文化的定义没有一致的看法,是故引述国内外各学者专家对企业文化所界定之意义,分成三种论点加以描述:

(一)、核心论

该派论点认为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并以其作为测量企业文化的指标,如:

ŸPeters&Waterman(1982)认为是组织内成员分享的价值观,也就是大家都心悦诚服接受的行事法则。

ŸDeniaon(1984)认为是一套价值观、信念及行为模式,以建立组织的核心体。

ŸLinkow(1989)则认为企业文化的要素是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共同分享的价值与信仰。

Ÿ丁虹(民76)认为乃是一企业组织为了克服外在适应问题及内部的整合问题,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一套基本假设及由此衍生的价值观及信念。

(二)、元素论

  该派论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诸多元素所组成,如:

ŸDeal&Kennedy(1982)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及文化沟通网等五个要素所构成。

ŸSchein(1985)认为文化的构成元素依抽象程度分为加工品、价值观及基本假设等三个元素。

ŸKillmannetal(1985)认为是使群体能凝聚在一起之共同假设、意识、价值、信念、态度和规范。

Ÿ河野丰弘(1987)则在「改造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共通的观念、意见决定的方法,以及共通的行为模式之总和。

(三)、规范论

  该派论点运用规范的角度,为企业文化提供另一个观点,而此规范多由共同的价值观而来,如:

ŸOuchi(1981)认为是代表一个公司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成为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及行为的规范。

ŸGardner(1985)认为是由企业的成员、组织结构及控制制度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共有价值和信念系统,经由此系统,企业得以产生其行为规范。

Ÿ林清茂(民74)认为乃是企业成员共同持有的信念、期望与价值观的集合体,这些信念、期望与价值观念,历代相传,形成上至总经理下至作业员均可接受的行为规范。

Ÿ洪春吉(民81)认为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规范及实务,以作为行为规范,并且凝聚群体,以解决组织外部调整与内部整合的问题。

  由以上学者的看法与定义,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相同及相异处。

Ott(1989)认为,组织文化中仅有很少的领域是学者具有一致性的观点,以下是学者具有共识的五个假设:

1).组织文化是存在的。

2).每一个组织文化皆具相当高的独特性。

3).组织文化是社会性建构的概念。

4).组织文化提供组织成员理解事务(events)及符号(symbols)的方法。

5).组织文化是引领组织行为有力的工具,其功能有如「组织控制机制」,即非正式地同意或禁止某些行为型态。

  本组之管理专题研究报告欲籍以丁虹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较近似于Schein所厘出的企业文化之意义:

「企业文化」乃是一企业组织为了克服外在的适应问题及内部整合问题,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一套基本假设,且由此一假设衍生出一套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价值与信念系统,此一系统不但影响组织对成员的意义,同时也提供行为的准则及型态。

因此组织面对三C环境(Competition,Customer,Change),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在现有基础上做微幅调整、改变,抑或大刀阔斧地变革,而员工所秉持的价值观、信念是否能随之起舞,在在提醒了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可小觑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2-1-2企业文化的强度

  StephenP.Robbins(1993)提出认为强势文化(strongcultures)是核心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且强烈持有的文化;Kotter与Heskett(1992)所谓文化的强度的看法是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持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

  有许多管理学者认为强度愈高的文化是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但企业文化强度愈高是否代表对企业组织愈好?

PetersandWaterman(1982)在其研究中认为绩效好的公司具有一组定义完整的指导信念,而绩效不好的公司则没有一组明确的信念;Calori与Philippe(1991)以法国企业为对象的研究中也指出,具有高强度及一致性的文化,与企业成长率成正相关;Saffold(1988)认为这些论点在在都显示了「强势文化」的研究均有一共同架构(如图2-1-2-1所示)。

这个架构连结了增进组织绩效的正面文化特质,而且组织绩效与其所展现的特有文化特质的强度有关。

  文化强度的观点虽然普遍受到支持,但仍有其它的学者提出另一不同的见解;StephenP.Robbins(1993)虽也曾发现强势文化能使员工的离职率降低,且让员工顺从组织的要求,使组织凝聚力、忠诚度及认同感增加,但同时更认为组织文化无法评价,不能说那一种好,那一种不好,只能说它是否存在。

它的许多功能,对组织和员工而言,都有价值。

可提高组织约束力,增加员工行为的一致性。

这些对组织都是有益的,是正面的影响,而负面影响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

当组织外在环境变动时,组织文化极可能会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环境快速且持续改变时,组织固有文化可能不再合适。

外在环境稳定时,员工行为的一致性是项资产,但环境变动时,反而是一个负担,使组织难以因应环境变动;Denison(1984)的研究结果发现文化强度(内部一致性)高的公司短期绩效较高,但长期绩效则降低;Kotter和Heskett(1992)也认为企业文化所导引的方向也可能错误,在此情况下,强势文化反而对组织绩效有害。

環境

組織

文化特質

文化強度

績效

圖2-1-2-1文化的特質-強度架構

2-2.企业变革(或称组织变革)

2-2-1意义

  八○年代的学者,对组织变革的看法,多是以因应环境的变动为出发点,如:

Miller(1982)认为当组织可以顺利响应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时,该组织是受到称许的,尤其是当组织所处的环境是较为动态的时候,这样的工作更显得价值不凡,因为动态的环境意味着组织经常要面临大幅改变的可能性;谢安田(1982)认为组织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并配合内在环境的需要,而调整其内部的若干状况,以维持本身的均衡,进而达到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此调整的过程即是组织变革;吴秉恩(1986)则认为组织变革是组织为了提升组织文化及成员之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均衡,进而达成生存与发展目标之调整过程;徐联恩(1996)认为所谓的企业变革,简单的说,是大型组织所进行的全面、深入、而对组织绩效有重大影响的改变,Mohrmanandothers(1989)称之为大规模组织改变(Large-ScaleOrganizaitonalChange,LSOC)。

  由以上各家学者对企业变革(组织变革)的定义,不难看出企业变革(组织变革)可视为组织发展历程当中的一项重大的成长,因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运用科技的发展,调整组织的策略、结构、成员的价值观、行为,使组织的绩效有良好的表现,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

2-2-2企业变革的内涵

  徐联恩(1996)在〝企业变革系列研究〞中采取一般研究者较为通用的广义观点,认为无论是组织精简、组织重组、策略改变、组织重设计(organizationalredesign)、系统改变(systematicchange),或是涉及组织文化或典范改变的改造重生,都可说是企业变革的不同形式,也都可视为企业变革的内涵。

以下便以组织精简与组织重组及以财务结构重组观点来了解企业变革的范围:

Ÿ组织精简与组织重组

  以八0年代美国企业广泛进行组织精简活动为例,Heenan(1990)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财星一千大企业在一九八五年到九0年间,都曾进行组织精简。

Cameron,Freeman,andMishra(1992)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组织精简活动,间接说明了管理典范的改变,如

(1)小规模与大规模企业各擅胜场

(2)组织精简与负成长是正常的(3)组织各子系统的紧密连结,如同宽松连结与剩余资源一样,有助于组织对外在环境的调适(4)组织各子系统的适度冲突和不一致,就如同配合和一致性一样,都是组织绩效指针;换言之,组织精简反映了企业的变革。

  Cameron,Freeman,andMishra(1992)指出,与组织精简语意类似的用词很多,如consolidating、contracting、rationalizing、rightsizing...等等,不过,归纳起来,组织精简的特性有四:

1).由管理当局推动。

2).人事精简(无论是透过裁员或鼓励退职)。

3).目的在于增进效率,提升竞争力。

4).由于组织结构的重组或流程改造,而导致了工作与作业流程改变。

  他们并根据样本企业的具体作法,依组织精简的深度,将之区分为人事精简、组织重设计与系统改变(重点在企业文化的再造)三种基本型态。

其中,二十九家企业曾进行人事精简,十五家企业曾进行组织重设计,十二家企业曾进行系统改变,而实证结果发现,未搭配组织重设计或系统改变的人事精简策咯,其组织精简的效果最差。

Ÿ财务结构重组观点

  Donaldson(1994)从财务结构重组的观点,来分析八0年代美国企业的组织重组风潮,对企业变革的内涵,尤其是管理策咯,亦提供极富启发性的论点。

  Donaldson(1994)将组织重组分别为投资结构重组与收益结构的重组两大类。

所谓投资结构的重组,目标在缩减企业多余资本,以提高股东的权益报酬率(ROE),主要途径有四:

1).透过高股利政策,避免盈余过度累积。

2).具体限制投资方向,促使企业回归本业。

3).降低资产流动性,客观限制企业转投资机会。

4).避免增资,让负责比例提高,藉由金融机构之手控制企业投资品质。

所谓收益结构的重组,有三个重点:

1).确保现金流量,设法度过危机。

2).确保获利率,以维持企业的生存。

3).寻找适当利基,以利企业的发展。

  为了安然度过资金周转的危机,企业通常先采取节流措施,大幅缩减管销费用并进行大规模裁员;其次,仍然以偏重节流的方式,与利益关系人进行协商(如与员工协议降薪资成本、与供货商协商降低进货价格或付款条件等),以确保企业的获利率,但经过如此整顿之后,企业还要设法寻找新利基,重新架构企业策略,或者透过文化的改造获得组织重生的能量。

  综合上述,可将企业变革的范围,以较为传统的分类方式解析:

1).企业经营范畴与定位的重大变动(即策略改变)包括企业事业组合、产品组合、市场组合、垂直整合程度、规模与行业别的改变。

2).企业结构、制度与文化上的重大变动,包括大幅缩减员工人数、进行部门合并、削减幕僚与管理层级、流程改造,或者推动全员品质改善运动、建立竞争标竿法规(benchmarking)、展现新领导方式与行事作风。

3).企业控制权的重大变动:

包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变动,譬如公营事业民营化、上市公司由市场派掌权、企业由第二代接班,甚至工会代表进入董事会等。

参、研究方法、架构与描述

由于今日国内经济阴霾重重及人民对政治感到不安指数提高,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又紧接着受到世界不景气严重拖累,因此不管外国企业也好亦是台湾企业也罢,面临此一恶劣之环境几乎都采取了〝裁员〞一式,以求取企业的生存及获利,然裁员在短期内对企业势必有所谓的数字上获利率,但对企业本身无形的伤害:

被领导者对企业的信任、向心力、忠诚度...等等,却是要花上数倍的时间来重新复建,其中的利害关系是目前管理者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因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奠定及决定企业现在、未来永续经营的重要因素,也因为如此管理者要如何运用或重建企业文化的优势,将企业因为局势所趋而不得不采用裁员一策略之下,来减少对现任员工的伤害,反之让裁员成为对企业内部发展具正面的效应,亦是现下管理者要思考的方向,以下为本组为此管理专题研究所做的研究架构。

   組織變革

採取裁員方式-精簡人事

Ÿ組織目標之達成

Ÿ組織內部系統穩定性之維持

Ÿ組織對外界環境之適應

   結果探討分析

企业文化  

  ↓                        整体经济分析

 

文化强度

               

图一、研究架构图

研究架构图

  

因本组之研究报告,为搜集客观及符合研究主题之数据,故所有的讨论皆以次级资料做为本次研究之依据,并以大规模裁员之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碍于本组无法在期间内利用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来加以左证,故较无法深入的探讨,仅做较主观性的评论,及整理研究。

肆、现况分析

  近年国内经济阴霾重重,而且前瞻不明,绝对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受到世界不景气严重拖累,除了日本因为泡沫经济破灭,整个经济体质陷入前所未有的虚弱状态外,刚刚经历长达十年景气繁荣的美国,也正因为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受挫而初尝情势反转苦果,布什当局及联邦准备理事会正为经济「软着陆」而共同努力。

  国内经济顿失动力的第二个原因,应该就是投资停滞。

在总经费一一一五亿元「扩大公共投资提振景气方案」推出之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因为财政拮据,诸多重大建设计划纷纷停摆;民间方面,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投资退潮,成长率由上半年的二三%,遽减为一三.一%。

今年的前景更悲观,民间经济研究机构及行政院主计处均预测成长率可能只有五%左右。

 影响经济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消费普遍不足。

鉴于景气反转,以及股市、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衰退,去年九月起,国人消费即明显出现日趋紧缩现象。

去年十二月的商业营业额年增率仅为四.四%,创下近十五个月来的新低。

事实上,消费紧缩的趋势正在恶化当中,主计处预测今年民间消费只能成长四.七%。

如果失业率大幅攀升的情况无法有效改善,民间消费可能进一步缩减,对经济前景当然不利。

  因此,企业在面对经济的每况愈下,为求企业竞争力的优势纷纷开始检视其组织内部结构、及重新确立企业经营方针。

然现今企业为解决获利下降问题,常见的手段便是〝裁员〞一途,为此本组将〝裁员〞的时机原因、方式、影响及成效来加以分析整理:

4-1.企业裁员原因

  以往企业界只重视投资报酬率(ROI),而忽咯了管理报酬率(ROM)→可以明确地指出丧失生产力的隐藏要因,使得企业官僚制度、人员不够精简等问题,成为组织肥胖、阶层过多的主因。

所以,经营一旦到困境,便以减肥-裁员方式,来求得企业短期利益。

4-2.目前企业裁员方式及对内部留任员工影响

  截至目前为止一般企业若实施裁员策略之时,通常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

不是强迫,就是缓和的拖延战术。

  「强迫」策略是最直接的方式,不管如何委婉,终究涉及解雇一途,包括目前在电子产业中「不预警」的作法,如宏碁计算机、伦飞计算机,对于这种处理模式,研究劳工权益的学者有话说,认为依劳基法应事先告知员工,以照顾员工权益。

尽管有批评声浪,企业主还是坚持「不预警」的作法,因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认为处理这种裁员行动,需要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才不致于因一波波的解雇行动,使员工一直处于震惊状态而影响员工士气,且也尽量避免扩大对组织运作的破坏。

  「拖延」策略比较不强调结果,也没有那么残酷。

企业通常会向所有或部分员工提出一些有利条件,促使他们在某段时间内自动辞职;对年老员工,则提出提早退休办法,对少壮派则可能以支付遣散费,作为离职的交换。

  不管是强迫或是缓和的拖延战术也好,对于企业来说若考量较容易数量化的短期的成本收益来看,裁员亦可在此看出一定的成效在,但在长期的成效来讲,一般而言,长期成本要能以「质」作为评断标准,有时候,也只有在回顾时才见得到成果,即公司多年来在人力上的投资,应建立在人员的忠诚度和技能上;而裁员对公司来说除了有正面的效应:

公司目标之达成→短期内维持获利率,之外,其负面结果的存在及影响,不由得管理者轻忽;负面效应有:

1).留任的员工产生对公司的不信任感、降低人员的忠诚度及缺乏安全感

  〝裁员〞对留任的员工体认到,好的工作绩效、年资及忠心,仍不能确实的保有饭碗,这项新的「默契」下,劳资双方关系是建立在短暂的利益基础上,而产生对公司的不信任感、降低人员的忠诚度及缺乏安全感。

2).易抹煞员工创新的原动力

  抹煞创新的原动力,企业鼓励创新应具有容纳异议的雅量,如大家所见,大量裁员常为公司投下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的阴影,对于创新反倒没有甚多助益;裁员的确可以使企业达到人事精简的效果,但一不小心,也常裁掉一些有创意的职员;例如数千个被通用电子解聘的经理,毫不讳言的提出警告说:

「员工再也不会在乎创新不创新,他们只要保住原有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3).旋转门症候群

  旋转门症候群,亦指当企业执行裁员之后,也会造成某些尴尬局面,就是裁掉员工之后,又觉得人员不足,通常那是因为人离开了,但工作还在,本以为公司内部会自动调整适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当生产运行到一半时,一群人突然同时提出退休,最后公司还要花钱聘请他们回来当顾问,以进行未完成的计划,有时花在招募、擢选、训练新员工的费用,更令当初那些想靠裁员以节省开销的公司头痛不已。

4).忽视「公司特定技能」的重要性

  经理级人员还有其它技能是较能转移的,有一项危机因过去大量裁员而产生,即是由于经理级人员在工作上已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们都致力于可转移的技能。

大体而言,很多人都忽视「公司特定技能」(所谓的〝公司特定技能〞就是经济学者OliverWilliamson所提出的某些技巧是他们从工作岗位上学习来的,而且只适用在这个特定的工作环境或公司文化,其中难以取代的部分,就是有效的同僚关系须经主管长期的建立,然后透过对于个人的信赖,不经官僚程序而完成工作。

)的重要性,因此很难平衡发展员工其它的才能,导致公司的管理效能受损。

4-3.裁员对企业的成效

  事实上企业在面临大环境的冲击,而企业本身无法适应趋势时,势必要做出大刀阔斧的裁策,〝裁员〞-这一项策略之所以令企业所重用,是认为它具有短期内标竿立影的成效,然根据Bain公司一项针对高阶主管的调查发现,将近五分之二的受访者都表示裁员是他们对抗不景气的第一招。

然而,第一招未必是最好的一招。

美商惠悦企管顾问公司一份针对八十家企业结构重整行动的研究发现,虽然受访的九成企业都希望藉由裁员来削减成本,但只有六成的公司达成目标。

同时,八成六的受访公司亦希望利用裁员来增加获利,但实际成功的只有四成六。

这份研究适足以打破业界惯有的一项迷思,即裁员为削减成本及增加获利的妙方。

由此可知企业一昧的裁员是不智的,在做出裁员此一策略时,要了解裁员不过是企业因应大环境而做企业的改革中一种考量的手段,并非是万灵丹,是要配合其它的改革方案,交替使用才能达成其企业目标。

亦指〝裁员〞是要有计划性的。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推动企业运转的动力,而贯穿公司内「人」能生生不地运作的动力,则是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因此当企业面对不得不裁员之时,企业管理者首先就面对的问题即是留任员工的冲击-在旧有的企业文化下工作的员工面对〝裁员〞决策产生了抗拒时,此时企业管理者便要在实施行裁员之前,就须重新架构企业文化来给予员工一种新的价值观、信念,稳定留任员工在工作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