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44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docx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

专题一黑龙江省情概要

黑龙江地处祖国大地的最北方,有着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森林,丰富的油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国家的兴旺和一个省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和超越国情和省情。

省情是一个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传统、科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等等,是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兴省的基本依据。

一、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人口3826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生态、农业、工业和对俄贸易大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黑龙江是资源大省

黑龙江油、煤、木三大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在全国占第一位,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也是独占鳌头。

大庆油田为全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曾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目前仍可保持年产4000万吨的原油产量。

天然气探明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近220亿吨,全省75个市、县中,有29个发现有煤田或煤产地,含煤面积共二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以东北部地区为最好,著名的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及七台河等矿区,是我国煤油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其规模开发、深度开发、系列开发的前景广阔。

铁矿、金矿、石灰岩矿、晶质石墨等也都有一定储量,有色金属和非能源矿产资源也都有较大开发潜力。

黑龙江也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全省森林覆盖率43.6%,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具有碳汇林业和林下养殖业的天然优势,林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潜力很大。

(二)黑龙江是生态大省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拥有大界江、大森林、大

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0%,奶牛、生猪、家禽存栏量均为全国前列。

农业科技化水平高,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3%,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8.4万人,累积获得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推广奖300多项。

寒地黑土同时是龙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17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企业有403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46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有17家。

省内的大豆、大米、杂粮、乳制品、啤酒、矿泉水、山产品等品质极佳,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四)黑龙江是工业大省

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全省工业比重在全国排列第4位,现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体系,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精密仪表及工量具一些关键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

在采掘工业方面,有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两大林区(大兴安岭和伊春林区)、四大煤城(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在机械工业方面,有一大重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两大机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

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哈药集团、哈航空航天集团、龙电集团等一大批大企业集团。

主要工业品中,原油、大型发电设备、微型轻型汽车、重型机床、亚麻布、食用植物油、乳制品、啤酒、人造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建国5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约占全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以及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

(五)黑龙江是沿边开放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对俄贸易始终占全国的20%左右。

为适应中俄经济贸易发展形势,黑龙江省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方式,由以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全方面发展转变,由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局部合作向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区域合作转变,由以口岸通道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的加速发展口岸经济转变,由以经贸层面互动为主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转变。

目前黑龙江正在着力推进中俄石油管道工程、黑瞎子岛保护开发、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黑龙江同江铁路大桥、外贝加尔边去林浆一体化项目、东宁中俄机电产业园等大型投资项目。

随着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深加工项目建成,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必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六)黑龙江是科技文化大省

黑龙江有哈工大、哈工程等全国知名高校,独具科技优势。

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5所,普通高校68所,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01个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近120万人,院士38位。

我国最大的兽医药科研基地,最大的传感器技术研究基地,重要的水电、火电、核电技术研究基地,最强的玻璃钢材料研究科研单位,最大的焊接技术研究基地等都建在我省,我国大多数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如三峡水电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都有黑龙江的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

黑龙江是文化大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欧、俄时尚文化汇聚地,省会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拥有34家外资银行,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外国商业机构达1800多个,哈尔滨江海关居全国六大海关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的生产基地。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影院、啤酒厂、卷烟厂、滑雪场等均在哈尔滨市诞生。

二、黑龙江省后发展、欠发达的差距

黑龙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大而不优,服务业起步较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总体水平与南方发达省份有一定差距,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思想解放不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转变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的过程。

我省是最早建立计划体制的省份,也是计划体制退出最晚的省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包括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由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成为深化改革的绊脚石。

这种陈旧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人们的行为取向,严重阻碍龙江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落后

黑龙江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困扰改革的瓶颈问题,黑龙江是最早在全国实施计划经济的省份,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是最后一个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在黑龙江身上体现得明显而深刻。

主要表现在经济执法部门多,政府行为过重,对微观经济管制较深,行政审批环节多,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差等方面。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通过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取得较好成绩。

(三)经济结构欠优

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

黑龙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下功夫,结构合理才能促进良性发展。

黑龙江经济结构欠优主要表象在三个方面:

一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国有企业个头大、历史老、包袱重,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晚,比重低,与南方发达省份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的三产比例是计划经济留下的旧胎记,不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轨迹。

一产太大,大而不强;二产太大,大而不优;三产比重太小,对经济贡献率不高。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建国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致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积淀了厚重的“三农”问题,这个问题在黑龙江尤为突出。

三、黑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四步走战略

总结建国后近60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对省情进行准确的认知和定位,黑龙江的发展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一)建国后提出农业立省战略,大农业、大粮仓确保全国粮食安全

建国后,由于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寒地黑土优势,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的“北大仓”,提出农业立省战略,由王震将军带领,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开发“北大荒”运动。

1955年,正值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树起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萝北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垦荒历程,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

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

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垦荒队员积极响应,远离故乡,奔赴北大荒。

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势磅礴的伟大篇章,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世界瞩目的、具有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

当年来到这里的转业军人,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把自已的子孙后代留在了北大荒,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开发北大荒的决心,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忠诚战士。

他们这种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黑龙江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北大荒精神”的真谛。

他们所竖起的丰碑,将永远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熠熠发光。

(二)计划经济年代突出工业强省战略,成为全国制造业、石化工业中心

黑龙江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要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上十几年。

日本占领时期,黑龙江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后方。

日本在黑龙江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统制经济”的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并无二致。

无论是煤炭、钢铁等,都领先于全国乃至亚洲,给黑龙江带来了来别的省份难以超越的工业基础,同时也给黑龙江遗留了阻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建国初期,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

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

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

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1960年,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和转业官兵涌入“有月亮的地方”(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50年前大庆石油会战的主战场)。

由此,黑龙江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再也无法撼动,GDP一直排在前八位。

同一时期,黑龙江涌现出了像“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英雄人物。

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更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石油队伍,在全国更是掀起了一场“工业学大庆”的热潮。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产比重过高,二、三产比重偏低,195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8:

30.4:

23.8。

到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时期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快速跃升,二产比重超越一产,三次产业比例为29.5:

48.2:

22.2,工业强省计划的实施,使二产成为黑龙江经济的绝对支柱,黑龙江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国的制造业、石化产业中心。

(三)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把现代第三产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共分为金融业、电信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六大业态。

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层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保就业、促增收的重大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黑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黑龙江省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做强做大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保障了我国粮食的双安全:

一是产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二是质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饮食健康问题。

城镇化脚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初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发展了石油、煤炭等一大批强大的国有企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强大后盾,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黑龙江省能够积极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内部结构优化结合起来,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轻工业比重出现了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比例失调状况。

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黑龙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逐步加快,从政策到各部门的具体生产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产业结构变动已见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动趋势与国际上有关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趋向一致,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目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和邮电等传统产业持续进步,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经营方式、新型业态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等不断涌现。

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以及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

黑龙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分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做足了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助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四)党的十八大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出一条内生增长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八字方针。

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创新驱动新战略,在黑龙江细化为五个创新,形成系统工程,为龙江发展寻找出了一个新思路,新载体。

一是观念创新出活力。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

黑龙江由于历史原因,封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很多人不求做大做强。

黑龙江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很重,经济欠发达,首先是思想观念欠发达造成的,解放思想尤其重要。

要做到观念创新,见到绿灯要抓紧跑,见到黄灯赶快跑,见到红灯要绕着跑。

解放思想。

这是黑龙江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二是体制创新出动力。

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也是最后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要全力深化改革,营造新制度红利,激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动力。

省政府出台了三大举措,扶植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成立企业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理发展;二是政务公开;三是简政放权,精简下放了317项审批权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政府给企业减负,黑龙江的经济才有希望,才有后劲,才有潜力。

三是结构创新出潜力。

黑龙江的经济落后源于结构的落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对此,省委、省政府着力于改善优化产业结构,补长四个结构性短板,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个短板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晚、比重低。

第二个短板是现代服务业仍欠发展,黑龙江省一产农业比重太大,大而不强,缺少深加工;二产大而不优,结构太老化,新兴战略产业比重太小;现代服务业发展晚,比重低。

第三个短板是能源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以烧油、煤的黑色化石能源为主,造成资源枯竭,大气污染。

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开发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有效地改变了能源结构问题。

第四个短板是黑龙江开发结构不合理,只注重资源开发,而忽视市场开发,导致黑龙江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守着资源过穷日子。

黑龙江在十八大后,充分转方式调结构,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补长短板上做文章,结构创新,极具发展潜力。

四是融资创新出财力。

黑龙江融资的方式和思路在不断创新。

市场经济中融资方式有三种:

一是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还本还息风险压力大。

二是租赁融资,从租赁公司租厂房和设备,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到租赁公司变现融资,实现从单一融资金转向融资产。

第三个是上市融资。

过去,黑龙江省企业普遍缺少资金,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没有创新。

十八大后,企业融资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革的重点问题

五是科技创新出竞争力。

国与国的竞争,省与省的竞争,都回归到科技的竞争。

十八大提出三种科技创新模式,一是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引进创新,三是协同创新。

21世纪是创新的年代,是科技发展的年代,是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黑龙江省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为迎接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黑龙江省委制定了五大规划,一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三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四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规划,五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近期着力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我国陆海丝绸之路带的有力支撑。

黑龙江走出一条新路,做强长版,补齐短板,打造龙江升级版,大美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