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4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专题.docx

形势与政策专题

专题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导言改革开放三十二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

(一)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及实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三)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良好结合(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复苏基础仍然脆弱。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负增长。

各国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

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

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

但同时,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

因为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的刺激。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持续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而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低迷。

(二)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

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金融海啸。

当时,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陷于严重亏损的困境,或宣布破产,或被收购、接管。

一年多来,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信贷市场的各项风险指标相继回落或接近危机前的水平。

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

(三)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纷纷出台的刺激政策对于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难题:

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刺激性货币政策已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经济全球化,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急剧升温。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五)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

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

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但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围绕战略型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会日趋激烈。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总体认识:

201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向好趋向和不利两面”双向”趋向相互交迭,表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

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

(二)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并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

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财政金融风险。

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

(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创新步伐、调整发展战略等对策,使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

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

但是,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

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四)粮食连续丰收和农民收入提高,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也年增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也实现了连续6实现了连续6年的较快速度增长。

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五)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

但是,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据新华网、人民网2010年两会”新华网、人民网2010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

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

总体认识: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江西为例)

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

世界上最富的国家:

瑞士(人均财富64.8万美元为埃塞俄比亚的330倍)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幸福的沙漠”)

区域经济发展三种模式:

内生爆发型—浙江;外推拉动型—广东;强权扶持型—落后地区(如市长、县长挂点保护企业)

社会发展三种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社会动荡不安;哑铃型结构——穷人富人对立;橄榄型结构——中产阶层占多数,有恒产者有恒心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三要素:

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能源);技术(原创技术、新产品、管理手段);机制(体制、机制、运转模式、激励约束)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投资+出口+消费=GDP增长

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淘汰制(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病鱼)

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

市场不承认级别;市场不同情眼泪;规模竞争垄断化;垄断竞争两极化

经济工作抓三类事:

抓现的、来快的、上后劲大的

(一)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1、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项目建设成绩显著;3、工业投资增速强劲,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投资增速强劲,;4、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全省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不足;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滞后影响仍然存在;3、适应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深化改革任务还很繁重;4、产业层次仍然较低,发展不平衡;5、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还不强;6、就业压力大;7、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总体认识:

江西经济总量小,基础较差;江西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人均年收入2000-3000美元);江西经济发展正处于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江西区域经济发展

1、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

②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

③是实现我省进位赶超、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④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伟大探索。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

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第一,核心是发展:

①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当前的主要矛盾。

②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加快我省的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功能分区:

“两区一带”,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两区一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业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通过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一湖清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树立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主要任务:

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四大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等“十大产业基地”★目标:

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特色是生态:

①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

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②要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

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③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要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形成浓厚的生态环保氛围,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要把好原则。

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二是要突出重点。

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突出发展高效低耗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发展水平领先的高技术产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使低碳与生态经济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脊梁。

三是要形成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加快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建立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适应未来趋势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环境,努力做到在全省有推广效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在世界有广泛影响。

四是要抓好考核。

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问题,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班子、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建功业的浓厚氛围。

3、举全省之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第一,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扩展到全省、全流域,各地各部门都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

一是区域内各市、县要乘势而上,开拓进取。

二是区域外各市、县要积极策应,主动对接。

三是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的总体部署,积极抓好组织领导。

第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一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八大产业基地。

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三是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

第三,要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要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二是要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三是要抓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四是要抓好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

五是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第四,要努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是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要构建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

三是要构建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四是构建灵敏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

第五,大力推进“两核一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带动和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

一是大力推进彭泽和万安核电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第六,要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要加快城市群建设。

二是要完善三大支撑体系建设。

三是要扩大城市规模。

专题二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形势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文化还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及活动方式、手段。

※文明一般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积极的消极的)。

※文明相比较于野蛮;而文化相比较于政治经济而言。

※文明没有性质之分,而文化有性质之分。

※文明的历史是随文字的出现而开始的,而文化则要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体趋势

第一个趋势:

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

自从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工业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电视和人造地球卫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了世界。

第二个趋势:

文化结构由偏重物质文化转向精神文化

传统工业文化是一种偏重物质的文化。

这种文化以创造物质产品为目的,以刺激个人的物质消费为发展手段。

迈向21世纪,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重要。

第三个趋势:

文化方向由经济文化转向生态文化

传统工业文化注重的是经济的增长,忽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更多的开始注重与生态文化发展的结合。

第四个趋势:

文化层次由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

传统文化基本上属于精英文化,供文化人和上层社会享受的文化。

精英文化特征:

求古,求纯,求玄。

文化垄断一旦被打破,大众文化随之兴起。

大众文化特征:

流行性,通俗性,商品化,公式化。

第五个趋势:

文化权力由垄断性文化转向平等性文化

在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呈金字塔形,越向上发展,文化水平越高,参与社会的能力越强:

越向下发展,文化水平越低,越远离社会管理和文化创造。

当代信息文化的发展迅速打破了文化垄断和文化特权。

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文化结构。

第六个趋势:

文化传递由纵向文化转向横向文化、逆向文化

传统农业社会文化的传递模式是纵向传递经验传递。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劳动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

走向信息社会,劳动由科技型转向信息型。

第七个趋势:

文化态度由自信文化转向自省文化

传统工业文化是一种人类自我崇拜的文化,是一种对人的力量迷信的文化。

认为人一旦获得技术的力量,就可以征服陆地、海洋和天空,征服整个宇宙。

面对这些人类创造出来、又难以制服的文化的负作用,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

一种普遍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意识正在替代那种人类自我崇拜的文化迷信。

第八个趋势:

文化状态从分散时空文化转向同步时空文化

时间空间是一种文化尺度,可以用来衡量人活动的距离和过程。

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是循环的,人们世世代代春种秋收,周而复始,时间感是停滞和绵延的。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飞机,环球一周只需半日。

二、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人的价值选择

第一,人生价值取向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

现阶段,我国人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还是表现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

由于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样性,致使人们的价值要求也随之出现多元取向和价值目标多样性趋势。

第二,人生价值的目标由单纯的社会价值转向自身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改革开放前,无私奉献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的最大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从传统的单纯的价值奉献,转向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相结合。

第三,人生价值内容表现为实用性、平面性、庸俗性增强,理想性淡化

人们更多的注重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日常生计的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更多地以当下为关切中心、以吃喝玩乐为基本内涵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

第四,人生价值的选择上情绪化增强,意志与信仰缺乏。

人生价值的选择上出现情绪化、浮躁化现象,人的生活出现一种漂浮不定的感觉,这也是人生坚定信仰缺乏的一种表征。

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一)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

(二)过一种有境界的生活

真知识境界分为:

哲学知识、科学知识、经验知识

善知识境界分为:

伪善知识、他善知识、我善知识、至善知识

美知识境界:

耳美目美境界、情美意美境界、心美神美境界

(三)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专题三当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及其治理

腐败的涵义(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

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不符合公认的法律或道德规范)的运用。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公共规则滥用垄断性权限和自由处置权获取私人利益,以致败坏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秩序的行为。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讲是私有制的产物。

腐败不是“改革开放惹的祸”。

腐败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腐败是全球公害,社会毒瘤!

一、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表现的特点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群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利用职务之便,以集体名义做出的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

群体腐败的表现形式:

一种是一部分人,包括领导干部,报成团伙,精心策划,协调实施,谋取私利;另一种不一定有严密的组织和团伙,但由于主要领导人腐败变质,上行下效,导致群体腐败。

(据统计,在查处的案件中,有的案件是整个单位集体犯罪,还有一种情况是法人犯罪。

“公贿”现象。

统计集团案件有三大危害:

一是形成程度不等的“既得利益集团”,取证难;二是围绕“一把手”展开,突破难;三是涉及人数多,处理难。

2、腐败犯罪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腐败犯罪主体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实施腐败犯罪总是想方设法地企图隐瞒犯罪行为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制度化的趋势。

腐败的公开化和制度化,使腐败被赋予了社会合法化和制度合法化。

3、腐败向高层发展和蔓延,涉及面不断扩大——腐败的落势化

腐败行为主体从基层向中层和高层领导干部蔓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甚至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腐败查处的案件越来越多。

“腐败的落势化”:

腐败出现从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开始下落的现象,科级干部及科级以下的普通干部出现大规模腐败,腐败渗入基层社会。

中高级干部从事腐败活动人数的增加,既是权力腐败现象恶化的表现,又是权力腐败活动恶化的一个直接原因。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

腐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

中国腐败的蔓延与渗透影响,已呈现出强烈的文化特征。

二、为什么中国的腐败问题会如此严重?

腐败的原因:

1腐败的物质基础——权力资本;2腐败产生的动机——利益驱动;3腐败滋生的重要条件——制度缺陷

腐败交易的供给方,即公共权力的主体公职人员这一方在腐败动机产生之后,腐败行为就进入了临界状态,腐败病”也即处于“发病”的边缘。

这时候,腐败行为能否顺利完成,腐败病”是否会最终发作,主要取决于腐败机会的多寡与腐败成本的高低。

换句话说,腐败动机转变为腐败行为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来监督权力主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严重的原因:

1、体制缝隙和漏洞。

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转换过程中,旧的体制可能已经破除,而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或者新的体制可能存在漏洞和短板,它的完善也需要时间。

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中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2、惩罚力度不足,概率不大。

腐败“低风险、高收益”。

惩罚是对付违法犯罪与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

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惩治力度存在较大差距:

受贿者所受到的最高量刑要高于行贿者;实际因为行贿罪而受到起诉的人相对很少。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消弱。

体制缝隙和漏洞导致正向的激烈机制没有形成,反而出现了一种逆向的激励机制。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见风使舵,拉帮结派,弄虚作假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反被提拔。

三、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造成的危害

1、损害经济发展:

1税收流失。

2大规模非法经济收入惊人。

3大量公共投资、公共支出流失。

许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其经济损失则更大。

也有人为了美化腐败的作用,把腐败视为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并认为,反腐败会束缚人们的观念,阻碍改革开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的研究表明:

“腐败行为对任何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努力都是十分有害的。

腐败盛行造成了发展的强大障碍与限制。

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1)由腐败导致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分配,会导致全社会的不满,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腐败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在给少量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必然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由此产生不公平。

这种分配的不公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因为拥有腐败机会和腐败条件的只能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要么不腐败,要么不可能腐败。

因此腐败者的腐败行为就成为社会公平的巨大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