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48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三冲刺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合肥六中2020届高三冲刺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井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非网阅学校的考生,请将相关信息填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对应选项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

3.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用2B铅笔涂黑。

4.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同的哲学和传统彼此开放才能相互激发和成长,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种思路的力量不在于其自我封闭起来并宣布其真理性,而恰恰在于其有信心和能力向别的思想开放,并且有信心和能力应对同样开放的别的思想。

只有在与别的思想的平等对话、交流和碰撞中,一种思想的价值或者无价值才能显示出来。

一种开放性的思想才是有可能不断完善和修正的思想,一个有开放性精神的人才可能是不断自我提升和进步的人。

不仅如此,开放性的精神还可以使我们具备一种更好的判断力和更高级的趣味,当我们见识和领略了人类思想史上最精微和最高深的思想,那么一切平庸、丑陋和荒谬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冒充伟大就变得不可能,鉴别假币的最好方式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币。

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这种开放的胸怀显得尤其必要。

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应当被视作妨碍和威胁中国哲学和文化生长的对立面,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也不应当被视作用来抵御西方哲学和文化的长城。

一种开放性的胸怀不仅要求把自身的、纵向的、内生的资源视作传统,而且要善于把他者的、横向的、外生的资源化作自己的传统。

传统上把中国的哲学研究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划分很容易制造学科壁垒并把三者理解为一种竞争甚至对立关系。

三者当然存在某种竞争。

但是要看到,任何不同的哲学之间都有一种竞争关系,竞争不仅发生在这三者之间,而且发生在三者内部。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传统内部都包含了非常不同的流派和众多的哲学家,它们之间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自然有着非常不同的观点。

在看到差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不同哲学流派和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相互激发,以及在这种激发中不同哲学流派和传统的自我完善。

没有外在的挑战和激发,一种哲学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很难有自我完善的动力。

一种哲学只有在向别的哲学的开放中和与别的哲学的对话中才能彰显出自己的意义或无意义、力量或无力。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也促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实上,正是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研究、吸收、回应乃至批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话语更丰富了,而且有了更强的适应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四十年的引进和研究之后,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路径、理论关注点、表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直接转向中国哲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种不同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能带来非常不一样的视野和气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一个流派的诞生和兴起都有其思想上和时代上的起因,但任何一个流派都不是终极的真理,总有后来者会在某个方面超越它,而之前的哲学也不会因为这种超越而完全失去其价值。

诚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任何哲学都具有时代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种时代性一方面刻画了哲学的历史性维度,另一方面也表征了任何哲学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正是哲学的时代性特征蕴含了哲学是有可能进步的事业,也蕴含了新的哲学产生的可能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永恒的因素,哲学的经典并不因为后来者的出现而褪色。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再返回经典、一再重读经典的缘故。

(节选自马寅卯《从西方哲学到汉语哲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了开放性的精神,我们就能不断百我提升和进步,且具备更好的判断力和更高级的趣味。

B.不同的哲学和传统在开放和对话中能产生自我完善的动力,这有助于它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C.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保持开放,并且善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传统,就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D.不同哲学和传统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这决定了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开放和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哲学应该具备开放的精神为起点展开论证,兼顾对中西方哲学的思考,思辨性强,逻辑严密。

B.文章的论证是以西方哲学和文化为参照,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完善应该具备的姿态。

C.文章采用事实论证,分析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话语和适应性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D.文章围绕哲学发展的特点展开论述,既分析了哲学发展的彼此开放性,又说明了哲学发展的时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识和领略人类思想史上最精微最高深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变得伟大,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B.研究者们对庄子的“逍遥”、老子“道”的视角和观点的多元,恰能说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哲学的魅力所在。

C.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能不断完善中国哲学的研究,同样在中国哲学方面的学术训练也能影响到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D.尼采说“个哲学家就是要于自身中克服他的时代,成为无时代的”,这与文中关于哲学时代性的观点相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水杉”,是武汉军运会官方命名的志愿者昵称,取名自中国特有树种水杉。

水杉树干笔直,枝叶齐整,象征军人挺拔的身姿;水杉也是武汉市市树,具有耐寒耐温、适应力强的生长特点,能体现志愿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隽秀而富有活力的精神。

从不同学校、专业、出生背景的个人到一支组织有序、专业高效的团队,志愿者的培训至关重要。

今年1月和8月,两批赛会志愿者在线上线下完成了12门课程的通用培训,累计线下学时数27.6万小时,累计线上学时数193920小时。

随着军运会开赛的临近,越来越多武汉市民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

在汉阳区,江欣苑社区联合辖区企业组建志愿者联盟,成立环境卫生、医疗引导、民俗文化讲解等6支志愿服务队,走上街头服务;蔡甸区将5万份文明礼仪宣传品发放给群众,志愿者引领全区掀起迎军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热潮;在武昌,中华路街道组建军运会宣传小分队,户部巷美食街商户通过专业英文培训成为志愿者,提高针对外国游客的服务质量....举城行动,共襄盛会。

(摘编自《以最美微笑递出江城“名片”》,《中国日报》2019年10月16日)

材料二:

“军运会不同于奥运会、亚运会,本身有特殊性,需要根据柏应特点制定区疗卫生保障政策军运会区疗卫生保萍首席医务官李锋说,本届军运会涉及的区域广泛、参与人员众多,保障和息教难度大,对医疗卫生保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武汉军运会是军运会首次走出军营,由军地共同承办。

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也处休现着军地协同。

李锋介绍,在医疗卫生团队的组织方面,首席医务官团队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医生组成。

在赛事保障的配合上,根据各家医院的专业特点、熟悉程度,也进行了适当分工。

针对赛事特点,军运会组织了120台救护车,2架医疗救援直升机,6艘水面医疗船,搭建起“水、陆、空”主体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确保救援全覆盖,响应无延迟。

(摘编自夏静等《军运医疗:

一流保障为赛事护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7日)材料三:

在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前来参加军运会的各国代表团往往会被十足“科技范儿”的5G展厅吸引,忍不住上前体验一把VR游戏、AR沙盘或者5G全景直播。

“从各国运动员落地中国开始,就要他们感受到中国5G的魅力。

”湖北省通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军运会期间,天河机场布置了来自湖北移动、联通、电信和中国信科的8个5G展厅,突出“智慧军运”特色,打造“5G长廊”,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我国5G技术的魅力。

军运村的中国移动5G体验区也吸引了各国运动员争相体验。

在AR沙盘体验区,一位美国运动员拿起接通5G信号的平板电脑,观看军运村建筑的图文概况及特效动画,虚实结合的画面不仅展示各个功能区的实际地理位置,并将建筑内部虚拟信息同步呈现出来,让他大呼不可思议。

在VR全景直播区域,戴上VR头盔的韩国运动员边看赛事边兴奋地与同伴交流,通过这款头盔,他只需要转动头部就可以进行视角切换,观看赛场的各个位置以及比赛细节。

(摘编自田豆豆等《湖北借力5C打造“智慧军运”》,《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9日)材料四:

美国《时代周刊》援引CISM(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官方网站的描述称,“通过举办军运会,CISM向全世界发出了最明确、最壮观的和平信息......那些似平永远被意识形态和政治障碍分隔的人们,以友谊的名义聚集在了CISM的旗帜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10月25日,赫尔维·皮奇里洛再次称赞了中方的赛事组织。

他在媒体见面会上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很成功,通过举办军运会,中国也向世界展现了在传播友谊、增进团结、推动世界和平进程中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体育传友谊”的宗旨。

(摘编自袁野《外媒眼中的武汉军运会:

共享友谊,同筑和平》,(中国青年报>2019年10月28日)

4.下列关于递出江城“名片”的措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运会官方志愿者的呢称,源自符合军人、志愿者和武汉市三重身份形象的水杉树。

B.两批教育背景各异的志愿者都完成了12门课程的通用培训,累计学时近47万小时。

C.汉阳江欣苑社区在开赛前联合辖区企业组建志愿者联盟,共成立了六支志愿服务队。

D.武昌区内组建的军运会宣传小分队发放宣传品,并学习英文,意在提高服务的质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组织方建立的立体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充分考虑了军运会异于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的具体特点。

B.相较于军运村的5G体验区,天河机场的5G展厅因便于运动员第一时间感受5C魅力,意义更重大。

C.武汉军运会有效增进了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下的民众之间的团结,这得到了外国媒体的认可。

D.学校、社区、医院、通讯企业等充分参与武汉军运会,这些都体现了首次由军地共同承办的特点。

6.促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胜利举办的肉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拒绝的方式张惠雯

要让我清晰地想出他那张脸的模样,是不大可能的,我只记得他非常干净。

我想他那时候也只有二十岁上下,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我的学校当见习教师。

但对于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儿来说,二十岁已经成熟得足以被归到“大人”的群体里去。

而我自己是吊在“孩子”和“大人”之间的这么一个尴尬处境里。

停留在孩子世界的最后的边缘,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每当我看到高中的女生在校门外攀谈,我就忍不住嫉妒,我迫不及待地想跨过那一步,变成地们中的一个。

就在我于两个世界的边缘焦躁地徘徊、无所适从时,这个人成了我的历史老师。

作为一个“大人”,他的个子稍嫌矮小了点儿,班里有两三个体育生都比他高大;而作为老师,他一点儿威严也没有,他消瘦的身体看起来简直有点儿乏力,对于扰乱课堂的行为,他只是拿那双过于平静的眼睛看过去,皱着眉沉默不语,仿佛心灰意懒,又仿佛这世界上的一切事都不能惊扰他。

我们自习课的时候,他坐在讲台的桌子前面读他自己的书,有时候我不经意朝他看过去,发现他在跑神、往窗外看。

这时候他看起来就和我们一样对生活、对这世界茫然无知。

他是个特别的人----我一开始只是这么认为。

但有天早操后,我们散漫地走向教室。

我们经过那排作为住校教师宿舍的平房前面时,突然,我看见他站在某扇门外,在秋天渐渐由灰转白的晨光里。

他也看见了我们,微笑着对我们摆摆手。

他穿着他平时常穿的一件浅蓝衬衫,头发像是刚洗过,黑亮、柔软。

我就是在这一刻发现了这个:

他是一个极其干净的男人。

这发现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的精神处在日夜颠倒般的亢奋状态,连那排过去对我来说平板丑随的房子也变成了某种具有隐秘而重大意义的东西。

我开始因为自己的衣着羞愧了。

妈妈把她邮政局的制服改成我的尺寸让我穿,我现在发现穿上这种深绿色制服显得呆板又老气,我只喜欢制服里的白衬衫。

我有一条方格裙,是姨妈从大城市买给我的,我非常喜爱这条黑白方格裙。

天冷了,我仍然光腿穿着它。

某个下午,上第一节课前,刚刚下过雨,我穿着这条裙子匆匆忙忙从那排平房前跑过。

一个声音在后面喊我的名字,我停下来回头看,竟然是他。

我站住了,我在想我的小腿肚上是否有因为奔跑溅上的泥水点,我的头发是否因为奔跑而变得凌乱....好在我穿着那条格子裙和白衬衫,我这样想着竟然有了一点儿自信。

他走过来,朝我伸出手,手里拿着一支深蓝色的钢笔,问是不是我跑过去的时候掉在路上的。

我怎能承认我在狼狈奔逃的过程中掉了一支钢笔?

“不是我的。

”我说。

因为刚刚奔跑过,我听到我说话时在喘气,声音发抖。

“不是你的...”他说,仿佛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俩站了一会儿,独自一人的我,和独自一人的他。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掩藏得很好,但恐怕那些错乱的时候始终没能逃过一个敏感的人的眼睛。

他试图像朋友一样和我聊天,但结果大多事与愿违,我不是沉默地逃跑,就是出言不逊地抵制。

大约在所有沟通的尝试宣告失败后,他邀请我在某天放学后去他那间平房,说他选了些书给我。

那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那时候天已经快黑了,校园里的路灯亮起来,那排平房里的每个窗户都透出黄色的灯光。

在我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不曾努力地鼓起那么大的勇气。

我终于敲了老师的门----我期待和躲避的那扇门。

我几乎惊呆了----开门的是位长发的女人,她穿着一件大红色毛衣,笑吟吟地说欢迎我。

我强迫自已收回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严正地告诫自己不能像一个孩子一样。

他随后走过来,手里拿着已经准备好的几本书,让我翻翻看。

在这局促、摆着破旧家具的小房间里,他看起来还是那么干净。

他们邀请我在屋里坐一会儿,聊一聊。

长发的姐姐端来水果,我们围坐在那个褐色的、桌面油漆剥落的小圆桌旁,像三个朋友,老师在讲历史上的一些事,长发姐姐在讲有关老师的事。

我抱着他惜给我的那四本书离开了。

灯光在凝重的幕色里变得不再暧昧、昏沉,而是非常明亮、干净。

一路上,我遇到几位年轻的男子,竟然第一次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了干净和温柔。

我想我懂得这种温柔,所以,我不再是个孩子了。

(节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我”已经记不清“他”的面庞,既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对“他”印象深刻处的表现,又含蓄地表明了当年“暗恋”的盲目与懵懂,文约而意丰。

B.小说以“我”爱慕老师及最终醒悟为明线,以老师发现异样并婉拒为暗线,明暗线交织,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形成了“一波三折”的效果,引人人胜。

C.小说采用限知视角,在展现人物活动表象的背后,隐藏了许多内容,比如老师是如何察知学生情愫的,又是如何设计拒绝方式的,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D.“我懂得这种温柔”,实质是写“我”懂得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懂得用这种方式去回报别人,所以感觉自己长大了,与首段写想变成高中生相呼应。

8.小说多次写到“他”很“干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6分)

9.小说的标题为“拒绝的方式”,“我”体验了“拒绝”,也经历了“伤害”。

请结合文本,谈谈“拒绝”和“伤害”的关系。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也。

父寅,太子中舍人。

绪少知名,清简寡欲,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

都令史谘郡县米事,绪萧然直视,不以经怀。

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

吏部尚书袁粲言于帝日:

“臣观张绪有正始遗风,宜为宫职。

”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之。

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

尝与客闲言,一生不解作诺。

时袁粲、褚渊秉政,有人以绪言告粲、渊者,即出绪为吴郡太守,绪初不知也。

迁为祠部尚书,迁太常,加散骑常侍。

升明二年,迁太祖太傅长史,加征虏将军。

建元元年,转中书令,常侍如故。

绪善言,素望甚重,太祖深加敬异。

仆射王俭谓人日:

“北士中觅张绪,过江未有人,不知陈仲弓、黄叔度能过之不耳?

”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日:

“南士由来少居此职。

”褚渊在座,启上曰:

“俭年少,或不尽忆。

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

”俭日:

“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

”上乃止。

四年,初立国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

绪既迁官,上以王延之代绪为中书令,时人以此选为得人,比晋朝之用王子敬、王季琰也。

世祖即位,转吏部尚书,祭酒如故。

绪每朝见,世祖目送之,谓王俭日:

“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也。

”长沙王晃属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绪以资籍不当,执不许。

晃遣书佐固请之,绪正色谓晃信日:

“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

”七年,竞陵王子良领国子祭酒,世祖敕王晏日:

“吾欲令司徒辞祭酒以授张绪,物议以为云何?

”子良竟不拜,以绪领国子祭酒。

绪口不言利,有财辄散之。

清言端坐,或竟日无食。

门生见绪饥,为之办餐,然未尝求也。

卒时年六十八。

遺命作芦葭糯车,灵上置杯水香火,不设祭。

从弟融敬重绪,事之如亲兄,赍酒于绪灵前酌饮,恸哭日:

“阿兄风流顿尽!

”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谥简子。

(节选自《南齐书·张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B.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C.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D.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魏晋时期玄风渐兴,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张绪就继承了这种清简寡欲的风度。

B.仆射,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时期尚书省的官职,官仅置人,职位仅次于尚书令,其中“仆”是“主管”的意思。

C.北士、南人,是因当时正处在我国南北朝分治时期而产生的称谓,南北双方把长江当作边界,张绪本人正是南朝人。

D.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是最高学府的掌管人员,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绪年少知名,性情清简淡然。

面对都令史询向郡县大米一事,他不慌不忙,表情平静且淡然,皇帝也佩服他的自然秉性。

B.张绪忘情荣禄,朝野一致推重。

他与人闲聊,说自己一生不喜欢应承顺从他人,被人转告给当时的权臣而擢升为吴郡太守。

C.张绪正直不阿,不屈服于权责。

长沙王晃示意张绪选用吴兴闻人邕担任州议曹职,张绪认为他资历不合适,坚持不同意。

D.张绪家无余财,风度高绝于世。

他一有钱财就散给他人,以致后来食不果腹,遗言死后简办丧事,朝廷议谥他为“简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世祖目送之,谓王俭日:

“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也。

(2)绪正色谓晃信日:

“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词,完成14-15题。

满庭芳·和人潼关

曹贞吉

太华垂旒①,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

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

落日红旗半掩,秋风急、牧马悲鸣。

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②,渔阳鼙鼓,响入华清。

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

何年月,铲平斥堠③,如掌看春耕。

[注]①垂旒:

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这里比喻西岳华山。

②东汉初,隗嚣的将领王元说:

“请以一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

”意思是有两谷关的天险,只要用一粒泥丸子就能封闭关隘。

③斥堠:

侦察候望,这里指用以晾望敌情的土堡。

14.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本词按照观景、吊古、讽今的思路结构全篇,集描写、议论、扦情于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风格博大雄浑。

B.潼关周围有两大形胜一华山高耸人云,肃穆庄严:

黄河奔腾怒吼,气势雄浑,一静-动,构成了潼关一带的大全景。

C.那些妄图倚恃潼关来永保安宁的王朝最终却都没有逃脱覆亡的命运,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在否定潼关天险的作用。

D.本词和辛弃埃的《永遇乐·京口北周亭怀古》一样,多处使用典故,把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又深沉。

15.词的最后三句“何年月,护平斥壤,如掌看春耕”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指出“国恒亡”的原因,进而全面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锦瑟》中“,”两句,从阴阳、冷暖的不同层面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衰思与怅恨。

(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清风明月形成自然的音乐与风景,且取用不尽,这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酒驾、系安全带等安全问题之所以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关键是立法和执法的。

但我国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条款中没有专门针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规定,国家层面的相关立法仍然是空白。

(),亟须将儿童乘车安全纳入交通安全范畴,用法律法规来加大儿童乘车安全的执行力。

当然,立法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儿童年龄问题,不是以郑坚江代表建议的7岁以下,就是目前地方实施的4岁以下,以及儿童安全座椅的质量、价格如何监管等问题,都还需要科学验证,,力图完善。

同时还要加大法规宣传力度,提升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强化家长的监管责任,儿童乘车安全。

总之,树立正确的儿童道路安全观念,建立健全儿童乘车安全法律已___。

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儿童乘车不规范,亲人空流两行泪”。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雷厉风行集思广益护佑刻不容缓

B.雷霆万钧集思广议护佑迫不及待

C.雷厉风行集思广议保佑迫不及待

D.雷霆万钧集思广益保佑刻不容缓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儿童交通安全,我国私家车在近几年也几近完成基本普及,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早已迫在眉睫,我国也已经到了强制立法的阶段

B.我国也已经到了强制立法的阶段,我国私家车在近几年也几近完成基本普及,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早已迫在眉睫,关于儿童交通安全

C.我国也已经到了强制立法的阶段,我国私家车在近几年也几近完成基本普及,关于儿童交通安全,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早已迫在眉睫

D.关于儿童交通安全,我国也已经到了强制立法的阶段,我国私家车在近几年也几近完成基本普及,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早已迫在眉睫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是以郑坚江代表建议的7岁以下就是目前地方实施的4岁以下,以及儿童安全座椅的质量、价格如何监管等问题,都还需要科学验证

B不是以郑坚江代表建议的7岁以下就是以目前地方实施的4岁以下,以及儿童安全座椅的质量、价格如何监管等问题,都还需要科学论证

C.是以郑坚江代表建议的7岁以下还是以目前地方实施的4岁以下以及儿童安全座椅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