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67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docx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

应该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作用。

应该把他们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以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苏联的改革失败。

【考试大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

2.措施:

①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②工业方面:

将部分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等权力;尝试推行“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③思想意识上:

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

3.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失败原因:

改革在没有实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基础上进行的。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具有很大的。

4教训:

①改革要有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旧的模式的束缚。

②改革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而应实事求是,稳步前进。

③不要全盘否定领袖和历史,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①经济方面:

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的限制等政策。

②工业上:

推行,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

2.结果:

①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

②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

3.原因:

①1975年以后,与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②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

4.教训:

①改革必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②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措施:

①经济方面:

初期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对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

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求国家主要用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经济存在。

②政治方面:

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

3.结果:

①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②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4.教训:

①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

②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③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知识拓展】

1.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2.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走进高考】

例1.(2007江苏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

此题属逆向思维型选择题,A、B、C三项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此时正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公开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故选D。

答案:

D

例2.(08年广东单科,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

“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

(5分)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简要说明理由。

(3分)

解析:

本题以西方与苏、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命题,重点考查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理解。

第⑴问可以根据材料的信息,即“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等方面分析归纳;第⑵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⑶问在第⑵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的角度归纳。

答案:

(1)变化:

①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

② 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①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 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 共同的局限性:

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3)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理由:

① 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② 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③ 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指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3.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

A.改革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B.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改革取得一定成果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

4.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有①改革步伐要稳健②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改革就是要大刀阔斧,否定一切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

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本原因是:

年份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A.苏联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C.苏联推行“休克疗法”,经济处于过渡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社会动荡

7.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B.扩大国营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C.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D.大规模的开荒和种植玉米

8.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9.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10.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

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③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至关重要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1.关于苏联解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B.解体的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C.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D.社会主义运动因此遭受重大挫折

12.赫鲁晓夫政治改革中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

A.平反冤假错案B.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C.强调集体领导原则D.精简机构

1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源是在

A.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对农业重视不够D.“冷战”使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缺少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1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5.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二、非选择题

16.(2007全国文综二)(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

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5分)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5分)

 

材料二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1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

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

……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四而苏共领导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却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

一边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会;一边又把从特供商店低价购买进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作为自己的特权,这必然增强苏联群众的逆反心理,以至认为其所有的说教都是虚伪的,搞到后来,甚至危及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

党的领导人也因此威信扫地,成为民众嘲讽的对象。

――《苏共亡党十年祭》

请回答:

(1)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材料一来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为扭转经济改革不利局面,戈尔巴乔夫实行了政治改革,但最终为什么还是不能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BBA   6�D10 AACBB11―15CBBCA

二、非选择题

16.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17.

(1)收到一定效果,但从长期看,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根本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趋势:

经济增长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

原因:

改革方针失误,过分侧重重工业,未能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人民生活状况恶化,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苏共的特权和腐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失望,也使苏联共产党失去群众的支持,因而改革失去群众基础和方向。

(3)原因: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导致局势更加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问题探究】

2.2004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国际会议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研究员弗・鲍罗季奇具体描述了俄罗斯悲剧性变化的情况:

“与1990年相比,20世纪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2%(1941-1945年仅下降22%),工业生产减少64.5%,农业生产减少60.4%,卢布急剧贬值消费价格上涨1.7百万倍。

-----当代中国研究所:

《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2004年9月,第491页

从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增长一直呈下降趋势:

死亡人口高于出生人数0.5-0.7倍。

人均寿命从70岁降到64岁,男人降到58岁以下。

1999、2000、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和72.0%。

-----T・И扎斯拉夫斯卡娅主编:

《俄罗斯问题》,莫斯科2003年版,第114页

结合材料说明大多数俄罗斯人是否从苏联解体得到了好处?

答案提示:

任谁也不会否认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后果。

正如2004年2月普京总统指出:

“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

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再次说道: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