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71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docx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解答题

小学数学总复习经典好题解析

解答题

1、甲、乙两个修路队同时合修一条1875米的公路,用25天。

完工时乙队比甲队少修125米,乙队平均每天修35米,甲队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解析1:

用(全长米数-乙队修的总米数)÷25=甲每天修的米数。

题中的125米为多余条件。

列算式:

(1875-35×25)÷25=40(米)

解析2:

用乙队平均每天修的米数+乙队比甲队每天少修的米数=甲队每天修的米数,题中的已知全长1875米为多余条件。

列算式:

35+125÷25=40(米)

2、快车从甲站到达乙站需要8小时,慢车从乙站到达甲站需要12小时,如果快、慢两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相遇是快车比慢车多行180千米,甲、乙两站相遇多少千米?

解析1:

从已知条件可知,快车的速度是1/8,慢车的速度是1/12,先求出相遇时间,再求相遇的快车比慢车多行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最后与相对的量相除,得到全程长度。

列式:

1÷(1/8+1/12)=24/5(小时)

(1/8-1/12)×24/5=1/5

180÷1/5=900(千米)

解析2:

也可以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

1/8:

1/12=3:

2

3+2=5

180÷(3/5-2/5)=900(千米)

3、电影门票20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五分之一,那么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解析:

初看此题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通过分析发现,观众人数其实与答案没有关系。

因为降价前后观众人数存在倍数关系,收入也存在倍数关系,因此可假设一个观众人数。

假设观众人数为100人,

收入为20×100=2000(元)

降价后观众有100×2=200(人)

收入为2000×(1+1/5)=2400(元)

降价后每张票的价是2400÷200=12(元)

每张票降价是20-12=8(元)

4、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行了3.2小时后,两列还相距全程的5/8,

两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相遇?

解析1:

题中只有两个数据,可以先求出行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再求还需要的时间。

3.2÷(1-5/8)×5/8=16/3

也就是五又三分之一时

解析2:

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来解答

1÷[(1-5/8)÷3.2]-3.2

5、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30小时完成,乙独做20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同时加工,完成任务时,乙给甲87个,两人零件个数就相等,这批零件共多少个?

解析1:

完成任务时乙给甲87个零件,两人的零件个数相等,说明乙比甲多(87×2)个,首先求乙、甲几小时相差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甲做的时间1÷(1/30+1/20)=12(时)

零件的总个数:

87×2÷[(1/20-1/30)×12]=870(个)

解析2:

完成任务时乙给甲87个零件,两个人的零件个数相等,即各占1/2,说明乙做的个数比总数的一半少87个。

列式:

1÷(1/30+1/20)=12(时)

87÷(1/2-1/30×12)=870(个)

6、修一条路3天修完。

第一天修全长的37%,第二天和第三天修的米数的比是4:

5,第二天修了64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解析1:

根据已知第二天修64米,占第一天修了以后剩下部分的4份,1份是64÷4=16(米)

剩下的部分是4+5=9份

所以剩下部分是16×(4+5)=144(米)

而144米占全长的(1-37%)。

列式:

64÷4×(4+5)÷(1-37%)=1600/7(米)

也就是二百二十八又七分之四米

解析2:

把题中的比转化为倍数,第二天修的米数占剩下的4/9

列式:

64÷4/9÷(1-37%)

7、红星鞋厂生产一批儿童鞋准备装箱。

如果每箱装70双,5箱装不满,如果每箱装44双,7箱又装不完,最后决定每箱装A双,这是恰好装满A箱而没有剩余,这批儿童鞋共有多少双?

解析:

先估计他们的取值范围,总数一定小于350双,因为每箱装70双,5箱装不满,又一定大于308双,因为每箱装44双,7箱又装不完。

列式:

70×5=350(双)

44×7=308(双)

A×A也就是A的平方

308<A×A<350

什么数的平方在308~350之间

18的平方等于324

这批鞋共有324双。

8、有两桶油,第一桶用去1/4后,余下的与第二桶的质量比是3:

5,第一桶原来有油18千克,第二桶原来有油多少千克?

解析:

画图理解题意,

方法一:

分数解法

18×(1-1/4)×5/3=22.5

方法二:

归一解法

18×(1-1/4)÷3×5=22.5

方法三:

倍比解法

18×(1-1/4)×(5÷3)=22.5

9、客车从甲地,货车从乙地同时相对开出。

一段时间后,客车行了全程的7/8,货车行的超过中点54千米,已知客车比货车多行了9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我们把客车、货车相对开出,转个方向看做客车、货车是同方向开出的,画线段图理解

(54+90)的和,正好是(7/8-1/2)的差相对应的。

列式:

(54+90)÷(7/8-1/2)=384(千米)

10、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当甲车行到全程的7/11时与乙车相遇,乙车继续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前进,又行驶了154千米到达A地。

甲车出发到相遇用了多少小时?

画线段图理解,

解析1:

用比的思路解答

甲与乙的速度比

7/11:

4:

11=7:

4

甲的速度是40×7/4=70(千米)

154÷70=2.2(时)

解析2:

用份数思路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遇后乙又走了7份

每份是154÷7=22(千米)

相遇前:

22×4=88(千米)

88÷40=2.2(时)

11、生产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可以生产70个,乙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个人同时合做完成,甲、乙生产零件数量的比是4:

3,甲一共生产理解多少个?

解析1:

要想求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就应知道甲的工效和工作时间,由于是甲、乙合做完成,所乙用的时间与甲相等,乙的工作总量是3/3+4,乙的工效是1/10

甲的工作时间

3/7+1/10=30/7(时)

70×30/7=300(个)

解析2:

先求一份的工作效率占总量的

1/10÷3=1/30

甲占总量的1/30×4=2/15

甲、乙工作总量70÷2/15=525(个)

甲共做525×4/3+4=300(个)

12、一个商店以每双6.5双的价格购进一批布鞋,以每双8.7元的价格售出,当卖出这批布鞋的3/4时,不仅收回原来的成本,而且还盈利20元,购进这批布鞋是多少双?

解析1:

从每双鞋的价格中取出3/4,在扣除每双的成本,

得出每双盈利8.7×3/4-6.5=1/40(元)

20÷1/40=800(双)

解析2:

用假设法

假设买回100双鞋

成本:

6.5×100=650(元)

100×3/4=75(双)

8.7×75=652.5(元)

盈利:

652.5-650-2.5(元)

100×(20÷2.5)=800(双)

13、甲、乙两个仓库各有一批大米,已知甲仓库的大米比乙仓库多18吨,若乙仓库给甲仓库6吨,这时乙仓库的大米是甲仓库的4/7。

甲仓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解析:

画线段图分析

乙仓库给甲仓库6吨后,乙仓库的大米是甲仓库的4/7,说明现在的大米吨数是单位“1”,当乙仓库给甲仓库6吨后,甲仓库本身又多出一个6吨,这时甲仓库的大米比乙仓库除了多了一个18吨还多出了两个6吨,即:

18+6×2=30吨

乙仓库是甲仓库的4/7,

甲比乙多了(1-4/7)=3/7

30吨对应3/7,

列式:

甲,(18+6×2)÷(1-4/7)=70(吨)

原来甲,70-6=64(吨)

14、纺织厂一车间有男工12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的5/6,已知一车间人数占全长人数的25%,这个长有多少人?

解析1:

男工120人是女工的5/6,女工是单位“1”,先求出女工人数,再求出全厂人数,

(120÷5/6+120)÷25%=1056(人)

解析2:

如果以男工人数作为单位“1”,男工人数是女工的5/6,那么女工人数是男工的6/5,

列式:

120×(1+6/5)÷25%=1056(人)

15、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要10小时,货车从乙地到甲地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9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相遇时客车和货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这道题首先求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我们从相遇时客车、货车的路程差去找相应的分率,可以把全程看成是单位“1”这样就把客车、货车相遇时间求出,

即:

1÷(1/10+1/15)=6(时)

相遇时客车走了全程的6/10,货车走了全程的6/15,客车、货车相差全程的6/10-6/15=1/5,90千米对应的分率就是1/5,

列式:

1÷(1/10+1/15)=6(时)

90÷(6/10-6/15)=450(千米)

客车行的:

450÷10×6=270(千米)

货车行的:

450÷15×6=180(千米)

16、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离中点6千米处相遇,已知货车速度是客车速度的4/5,甲、乙两地相遇多少千米?

解析1:

画线段图分析

从货车速度是客车的4/5这一条件可知客车的速度快,而且客车已过中点,并比中点处多了6千米,根据货车速度是客车的4/5,可以得出货车的路程也是客车的4/5,(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比就等于路程比)把客车行的路程看做单位“1”,这时客车所行路程包含一个4/5,与2个6千米。

客车所行的路程是,

(6×2)÷(1-4/5)=60(千米)

全程是:

60÷(1+4/5)=108(千米)

解析2:

因为相遇时,货车所行路程是客车路程的4/5,相当于全程的4/9,客车行了全程的5/9,

列式:

(6×2)÷(5/9-4/9)=108(千米)

17、甲、乙、丙三种读物的本数比是7:

9:

12,已知甲、乙两种读物的和减去它们的差是70本,三种读物各有多少本?

解析1:

根据已知量70本,找相对应的分率,

三种读物共有多少,

70÷[(7/28+9/28)-(9/28-7/28)]=140

甲:

140×7/28=35(本)

乙:

140×9/28=45(本)

丙:

140×12/28=60(本)

解析2:

用份数去做,先求出一份数,

70÷[(7+9)-(9-7)]=5(本)

甲:

5×7=35(本)

乙:

5×9=45(本)

本:

5×12=60(本)

18、把180本图书分给甲、乙、丙三个班,已知甲班比丙班少24本,丙班比乙班多12本,问甲、乙、丙三个班所分的书的比是多少?

解析:

画线段图分析

甲:

(180-24-12)÷3=48(本)

乙:

180÷3=60(本)

丙:

(180+24+12)÷3=72(本)

甲:

乙:

丙=48:

60:

72=4:

5:

6

19、某校六年级共有学生90人,其中男生人数的4/7与女生人数的2/3共有56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析1:

假设男、女生都有一个2/3,那么男、女生的2/3共有90×2/3=60(人),它比男生的4/7与女生的2/3多了4人,因为男生只占4/7比假设的2/3多,所以多的4人对应的分率是:

(2/3-4/7)=2/21

男生人数:

(90×2/3-56)÷(2/3-4/7)=42(人)

女生人数:

90-42=48(人)

解析2:

假设男、女生都有一个4/7,即先求出女生人数,

(56-90×4/7)÷(2/3-4/7)=48(人)

男生:

90-48=42(人)

20、银行定期存款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交个人所得税20%。

定期存款三年,年利率是2.7%,到期交个人所得税20%,买国库券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89%,不交个人所得税。

妈妈有30000元在银行定期存三年,如果是你,这30000元怎么存,你到期后能比妈妈多取回多少元?

解析:

从年利率上看定期一年的肯定不合算,但是我们还是把三种存款方式都算一遍,

定期一年的利息:

30000×2.25%×3×(1-20%)=1620(元)

定期三年的利息:

30000×2.7%×3×(1-20%)=1944(元)

国库券的利息:

30000×2.89%×3=2601(元)

相差了2601-1944=657(元)

21、一个底面半径是6厘米的圆柱,沿着和底面平行的方向切下一段后,余下的圆柱体比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减少了188.4平方厘米,求切下的这一段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解析:

表面积减少了188.4平方厘米,实际是侧面积减少了188.4平方厘米,要想求圆柱的体积就必须知道底面积是多少,高是多少,

高:

188.4÷(6×2×3.14)=5(元)

体积:

3.14×6×6×5=565.2(立方厘米)

22、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做一个玩具,这个玩具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

当大正方形中心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时,大正方体没有挖穿,因此,小正方体底部的面积抵消了表面损失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所以每挖一个小正方体只增加4个面的面积4平方厘米,六个面上的小正方体共增加面积4×6=24(平方厘米)

再加上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这个玩具的表面积,

列式:

大正方体的表面积:

4×4×6=96(平方厘米)

六个小正方体增加表面积:

1×1×4×6=24(平方厘米)

玩具的表面积:

96+24=120(平方厘米)

2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90厘米,相邻的两条边上的高分别是16厘米和14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解析: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假设14厘米的高所对应的底是BC,

假设16厘米的高对应的底是CD,

则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BC×1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D×16,

便有BC×14=CD×16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BC/CD=16/14=8/7

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90厘米对应的是(8+7)×2=30份

一份是90÷[(8+7)×2]=3(厘米)

面积是:

3×8×14=336(平方厘米)

24、一个直角梯形,上底长是下底的4/7,如果上底增加7米,下底增加1米,梯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析:

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这样必须通过图才能清晰的看到直角梯形是怎么演变成正方形的,这样才能求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已知上底是下底的4/7,下底长是单位“1”,上底增加7米,下底增加1米,梯形变成了正方形,说明原来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7-1=6米,下底比上底多1-4/7=3/7,这样可以求出下底的长是:

(7-1)÷(1-4/7)=14(米)

接下来求上底:

14×4/7=8(米)

高是:

14+1=15(米)

面积是:

(14+8)×15÷2=165(平方米)

25、有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长度的比是7:

3,它的高是10厘米,如果上底减去12厘米,下底增加16厘米,则这个梯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求原来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

根据题意

上、下底相差12+16=28(厘米)

上、下底相差的份数是7-3=4份

求出每份是:

28÷4=7(厘米)

上底是:

7×7=49(厘米)

下底是:

7×3=21(厘米)

面积是:

(49+21)×10÷2=350(平方厘米)

26、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圆周长是31.4厘米,长方形的宽和长的比是1:

4,长方形的面积比圆面积少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

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

31.4÷2=15.7(厘米)

长方形的宽:

15.7÷(1+4)=3.14(厘米)

长方形的长:

3.14×4=12.56(厘米)

圆的半径是:

31.4÷3.14÷2=5(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比圆面积少多少平方厘米,

3.14×5×5-12.56×3.14=39.0616(平方厘米)

27、在一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水深有20厘米,当把一根长80厘米的圆柱体垂直插入直到桶底时,圆柱形储水桶里的水深达到35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得数保留整数)

解析:

通过水位的升高,求出增加的体积。

3.14×30×30×20=56520(原来水的体积)

3.14×30×30×35=98910(现在水的体积)

圆柱体的底面积:

(98910-56520)÷35=1211.14(平方厘米)

圆柱体的体积:

1211.14×80≈96891(立方厘米)

28、一个长方体的木块,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8厘米,把它锯成相等的4块,这4块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

第一种切法,

将长方体的长分成相等的4块,切3刀,增加6个面。

列式:

(20×15+20×8+15×8)×2+15×8×6=1880(平方厘米)

第二种切法,

将长方体的宽分成相等的4块,这时增加的面是,长×高×6

列式:

(20×15+20×8+15×8)×2+20×8×6=2120(平方厘米)

第三种切法,

将长方体沿着高分成相等的4块,这时增加的面是,长×宽×6

列式:

(20×15+20×8+15×8)×2+20×15×6=2960(平方厘米)

第四种切法,

将长方体沿长、高分成相等的4块,这时增加的面是,长×宽×2+宽×高×2

(20×15+20×8+15×8)×2+15×8×2+20×15×2=2000(平方厘米)

第五种切法,

将长方体沿长、宽分成相等的4块,这时增加的面是,长×高×2+宽×高×2

(20×15+20×8+15×8)×2+20×8×2+15×8×2=1720(平方厘米)

第六种切法,

将长方体沿高、宽分成相等的4块,这时增加的面是,长×宽×2+长×高×2

(20×15+20×8+15×8)×2+20×15×2+20×8×2=2080(平方厘米)

29、一个长方体的钢锭,底面周长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4:

1,高比宽少40%,它正好可以铸成高为3分米的圆锥体,圆锥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解析:

首先求出长方体的长和宽

长:

20÷2×4/5=8(分米)

宽:

20÷2×1/5=2(分米)

高:

2×(1-40%)=6/5(分米)

圆锥体的底面积是:

8×2×6/5÷3×3=19.2(平方分米)

30、有两个长方形,一个的宽是5厘米,另一个的长是4厘米,它们的面积之和等于42平方厘米,如果不改变第一个长方体的长和第二个长方形的宽,把第一个长方形的宽扩大2倍,把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增加1厘米,那么两个新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要比原来的大33平方厘米,求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和第二个长方形的宽各是多少?

(用方程解)

解析:

变化之后的两个新长方形的面积之和-原来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33平方厘米

解:

设原来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X厘米,则第二个长方形的宽是(42-5X)÷4厘米

(5×2)X+(42-5X)÷4×(4+1)=33+42

X=6

宽:

(42-5X)÷4=(42-5×6)÷4=3

31、一块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把它的四角分别剪去每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焊接成一个上面无盖的铁盒,如果这个盒子的体积是768立方厘米,求原来那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用方程解)

解析:

因为四个角分别减少了4厘米,那么大铁盒的长应是(长-4×2),铁盒的宽应是(宽-4×2),高是4厘米。

解:

设原来那块铁皮的长为X厘米

(X-4×2)×(16-4×2)×4=768

X=32

面积是:

32×16=512(平方厘米)

32、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9厘米、7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解析:

长方体铁块体积+正方体铁块体积=熔铸成的圆柱体积

解:

设圆柱的高是X厘米

3.13×(20÷2)×(20÷2)×X=9×7×3+5×5×5

X=1

33、教室里每个同学的桌椅占地需要宽0.8米,长1米,每行桌椅之间需要间隔0.4米,第一排距黑板2米,如果40人坐6行,教室的面积最少是多少平方米?

解析:

6行需有5个间隔,先分别求出教室的长和宽,有两种摆放方法,分别用0.8米,1米做长,从中选择。

40人坐6行,每行要7人。

一种摆法:

长:

0.8×6+0.4×5=6.8(米)

宽:

1×7+2=9(米)

面积:

9×6.8=61.2(平方米)

另一种摆法:

长:

1×6+0.4×5=8(米)

宽:

0.8×7+2=7.6(米)

面积:

8×7.6=60.8(平方米)

因为需要面积最少的摆放方法,所以选择第二种摆法,合乎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