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74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若、所、为、焉、也、以)

七、若ruò

(一)连词

(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

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译文:

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译文:

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4)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

1.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

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

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若属:

你们这些)

译文: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你的)

译文: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

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子•梁惠王上》)

放了它!

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三)动词表示比拟,像,好像

1.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④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放了它!

我不忍看着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好像没罪走向杀场。

2.同,相当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3.及,比得上①徐君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四)副词表示揣测,似乎,好像。

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

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五)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六)复音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再说"、"至于"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至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翻译:

让我国得到安宁,怎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

八、所suǒ

(一)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译文:

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③杳不知所之也《阿房宫赋》

不知它(车轮声)驶向何方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兰亭集序》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况以及作者,抄录记录下他们做的诗词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译文:

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用以暗示项羽(下手杀刘邦)达数次之多。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

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

③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翻译:

晚上派士兵包围其所住的地方)

3.表示假设。

多用于发誓。

①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年》

翻译:

假如不和舅氏同心,河神鉴之。

用作誓词,表示信守不移)

4.固定结构。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二)复音虚词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示手段或凭借。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的。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所谓:

所说的,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先回府衙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三)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译文:

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士兵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译文:

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译文:

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译文:

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译文:

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今天侯嬴帮助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译文: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⑧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译文:

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译文:

(她们)早上晚上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译文:

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

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译文: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译文:

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译文:

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

4.治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②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如果我子路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而且懂得礼义规矩。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译文: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译文:

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译文: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表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译文: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译文: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为了什么人开花繁生!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给他敲了一下缻。

②请以秦十五城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请把秦国的十五座都城送给赵王祝寿。

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译文: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译文:

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

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②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译文:

这番话只能对有见识的人说,对俗人就难说了。

③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译文:

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

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译文:

为什么要珍惜美玉(般的节操)而让自己被流放呢?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相当于“于此”

  译文: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相当于“于之”“于此”

  译文:

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

  ④置杯焉则胶(《逍遥游》)相当于“于之”“于此”

  译文:

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译文:

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它、他、他们、那里。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译文:

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译文: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译文: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④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那里

  译文:

然而能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文:

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文:

杀只鸡哪里要用宰牛的刀。

  ③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哪里还用得上辅助的人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译文: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

③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

(然后)久久伫立着,期望受到始皇的宠幸啊。

  ⑤寡人无复与焉。

  译文:

我不再参与了。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译文: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译文:

盘旋婉转,屈曲回环,像蜂房,如水涡(精致套连),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文:

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kōng硿地发出声响。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②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

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译文:

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语气。

①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译文:

唉!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译文: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扔在地上,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

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

(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译文:

公子怕死吗?

为什么哭呢?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侯生说)“公子怕死吗?

为什么哭呢?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译文: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

假如秦王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将皇位传递到三世以至万世而做国君,谁又能灭亡它呢?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译文: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译文:

(比我出生迟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三)固定结构【……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固定结构【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

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③岂独怜人也哉!

  译文:

难道只是伶人吗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受到。

译为:

拿,用,凭着。

①娘以指扣门扉(《项脊轩志》)

  译: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译:

五亩的田地,用桑树栽上树的话……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译文:

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

  2.表示凭借。

译为:

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译:

时间长了,能凭借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译:

我想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于是廉颇凭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译文:

都喜好文辞而以作赋被人们称道。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译:

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

②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译文:

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译文:

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译文:

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译文:

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而你在辰时已经断气了。

  5.表示原因。

译为:

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译文:

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译文:

怀王因为不知道什么样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译:

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6.表示依据。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译文:

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译文:

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说明: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译文: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②夜以继日(成语)

  译文:

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译文:

请你不要生怨气,以秋天为期(我等你)。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译: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来”或省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译文:

樊哙侧举盾牌一撞。

②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译文:

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译:

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译文:

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

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

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译文:

(真可悲叹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译文: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译: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5.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译: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译: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译:

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

  2.跟“上、下、东、西、外”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或范围上的限制。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间)(《出师表》)

  译文: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

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

表范围)

  译文: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四)动词。

1.以为、认为、作为、做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译文: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

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