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85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docx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

一、猪肉行业简介3

二、猪肉市场分析3

(一)生产规模与结构4

1、规模与增长4

2、产品结构4

(二)猪肉市场需求5

1、规模与增长5

2、人均猪肉消费量分析6

(三)猪肉进口与出口8

1、猪肉出口8

2、猪肉进口9

(四)替代品市场9

(五)猪肉价格分析10

1、价格周期10

2、2009年价格走势10

三、猪肉行业产业链分析11

(一)中国种猪繁育业特征12

1、中国种猪资源丰富12

2、繁育体系初步形成12

(二)中国生猪养殖业13

1、产业现状13

2、市场集中度15

3、成本分析16

4、盈利水平16

5、生产水平17

(三)生猪屠宰和猪肉加工业18

1、产业现状18

2、市场集中度19

3、盈利水平20

4、生产力水平20

四、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一)行业对资源和技术的要求21

(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前景21

(三)国家宏观政策对于行业的影响21

(四)其他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22

五、2010年中国猪肉行业发展预测23

(一)猪肉行业规模预测23

1、生猪存栏量23

2、能繁母猪存栏量23

(二)猪肉价格预测24

1、国内市场需求24

2、国外市场需求25

六、猪肉行业投资建议25

(一)猪肉行业投资风险分析25

1、政策风险25

2、市场风险25

3、竞争风险25

(二)猪肉行业投资策略26

1、大企业26

2、小企业26

表目录

表1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企业出栏规模情况16

表22007年中国与世界各国生猪生产指标比较18

表32007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比较(以中国的生产水平为100计,用中值计算)18

图目录

图12005-2009年世界及中国猪肉产量走势4

图22000-2008年中国种猪进口情况5

图32005-2009年中国猪肉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6

图42002-2008年城镇人均收入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7

图52002-2008年农村人均收入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7

图62002-2008年城市猪肉价格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7

图72002-2008年农村猪肉价格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8

图82005-2009年中国猪肉出口量走势8

图92005-2009年中国猪肉进口量走势9

图102000-2009年中国猪肉品均价格走势10

图112009年以来全国鲜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走势11

图12猪肉产业链12

图132001-2009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情况13

图142008年中国猪肉主产省份和地区市场份额对比14

图15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结构15

图162007-2009年中国猪粮比价走势图17

图172009年以来中国生猪存栏量走势23

猪肉行业研究报告

一、猪肉行业简介

猪肉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品,人均猪肉消费量的提高一直是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的象征,近几年来,猪肉已构成普通民众的基础消费品。

中国养猪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期,国内人均猪肉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基本结束,目前正处于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期。

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中的猪肉行业专指产出猪肉产品所涉及到的生产性行业的集合。

猪肉行业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价格蛛网现象

生猪(猪肉)价格主要由供求变化所决定。

生猪生产存在周期性,商品猪从受孕到出栏一般需要9-10个月(妊娠114天,出生到出栏170-180天),当生猪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如不出栏,养殖效益会下降(生长缓慢),因此猪肉供给在短期内具有刚性,但在长期内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可无限供给;而猪肉的消费在长期是较为稳定的,短期内会随着节日、价格、疾病等因素而产生变化。

当供给与需求不一致时,价格波动就产生了,反过来又影响供给,最终使得市场供给与需求趋于一致,完成一个价格波动周期。

一般猪肉市场价格涨落通常有一个恒定的周期,大约在3年左右。

(二)猪肉生产具有规模效应

猪肉生产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即随着养猪数量的增加,养猪的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化生产是猪肉行业的趋势之一。

(三)猪肉价格波动与产业一体化

为了规避活猪市场的价格波动,寻找一个长期稳定的活猪供应源,猪肉加工企业必将向产业链上游的养殖业扩张。

同样饲料企业也可能进入养殖业。

虽然饲料会对养殖成本有较大影响,但饲料并不是猪肉产业链中的核心资源,因为粮食的获得门槛较低,饲料企业还不足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角。

饲料企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有可能通过饲料优势建立专门从事养殖业务的企业,扮演一体化厂商合资、参股对象的角色。

二、猪肉市场分析

(一)生产规模与结构

1、规模与增长

从1980—1997年,中国生猪出栏量保持以10%左右的年平均增速增长,猪肉也渐渐由改善生活的食品变成了生活基本消费品。

在此之后,随着猪肉生产规模的增加,增速开始放缓,至1997-2006年期间,中国生猪出栏量增速在5%以下,到2006年底时,中国生猪的出栏数量增长已经见顶,达到6.8亿头的峰值,猪肉产量达51972万吨。

而2007年,受‘蓝耳病’疫情影响,中国猪肉产量出现大幅下滑,同比下降17.51%,生猪出栏数量还不到2002年的水平。

但在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下,尽管受到2008年雪灾、2009年“猪流感”事件的影响,中国生猪生产得到复苏,开始进入上行周期。

2009年,中国猪肉产量48,500万吨,同比增长5%。

图12005-2009年世界及中国猪肉产量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农业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在2005年、2006年猪肉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但这一比率在2007年开始下降,降至45%;随着中国猪肉生产开始进入上行周期,这一比率正逐年上涨,2009年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总量的比率已经恢复到48.39%,预计在2010年这一比率将达到49.37%。

2、产品结构

根据来源,中国的猪种可分为引入品种(系)、地方品种、培育品种。

其中,引入品种中包括大约克夏(大白)、长白、杜洛克、皮特兰、迪卡配套系等,集中了大多数品系。

引入品种主要特点:

育肥期日增重快,胴体瘦肉率高,为65%左右。

中国地方品种有民猪、内江猪、荣昌猪、宁乡猪、金华猪、两广小花猪、香猪等。

地方品种猪主要特点是:

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增重慢,瘦肉率低,性成熟早,繁殖率高。

除香猪外,一般上市肉猪体重70-80公斤,胴体瘦肉率一般在40%左右。

中国培育品种主要有三江白猪、北京黑猪、新淮猪、北京花猪、湖北白猪、山西SD-I系等。

培育品种猪一般胴体瘦肉率为50%左右,多为肉脂兼用型或脂肉兼用型。

目前,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猪在中国市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据估计,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以及地方品种或血缘不清的猪与这三种国外品种杂交的猪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超过90%,而地方品种猪不到10%。

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猪场绝大部分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这三种国外品种,扩繁场及规模育肥猪饲养场也以养殖此类国外品种的杂种猪为主。

下图是2000-2008年以后中国种猪进口情况:

图22000-2008年中国种猪进口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猪肉市场需求

1、规模与增长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居民摄取动物蛋白的最重要来源,猪肉消费占肉类总消费量的60-80%,并因其产量和价格优势,在中国肉类消费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对于城镇居民,需求刚性大。

从猪肉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居民对猪肉及猪肉制品的需求呈上升的趋势,但短期内不排除生猪疾病对猪肉需求的影响,如2007年,受到猪肉行业“蓝耳病”的影响,中国国内猪肉需求量出现萎缩。

截止2009年底,中国猪肉市场猪肉需求量为48790万吨。

图32005-2009年中国猪肉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

数据来源:

中国肉业协会

2、人均猪肉消费量分析

从历年的消费情况来看,中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尤其农村人均消费量上涨较快。

从1986年到2008年,中国人均猪肉占有量由16.4公斤增至34.8公。

2008年,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为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3.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80%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7.5%。

影响猪肉消费的因素有消费心理、家庭收入、猪肉价格等。

从数据观察,GDP增速、居民收入增减等宏观经济因素对猪肉消费的影响甚微,而影响猪肉消费的最大因素是猪肉价格。

其中,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数量与其收入的相关性较弱,农村居民猪肉消费与其收入相关性较强,收入增加则猪肉消费增加;如下图所示,居民猪肉消费与猪肉价格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猪肉价格高企抑制猪肉消费,猪肉价格下跌刺激猪肉消费。

图42002-2008年城镇人均收入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52002-2008年农村人均收入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9

而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猪肉消费数量与价格都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62002-2008年城市猪肉价格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

图72002-2008年农村猪肉价格与猪肉消费数量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

疫情对猪肉消费有着短暂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有限。

2007年猪蓝耳病蔓延;当期城镇猪肉消费出现波动。

但是,我们认为,2007年城镇猪肉消费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当年猪肉价格持续高涨,居民选择不消费或者消费其他肉类,从而抑制了猪肉消费;而猪蓝耳病通过消费心理对猪肉消费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暂的。

(三)猪肉进口与出口

1、猪肉出口

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

2009年,生猪产品出口金额达到23万吨,占畜产品出口总额的25%,是畜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产品。

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活猪出口呈下降趋势,鲜冷冻猪肉和加工猪肉出口不断增加。

生猪产品主要出口到香港地区、日本和朝鲜,出口金额占总额的85%。

图82005-2009年中国猪肉出口量走势

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

2、猪肉进口

中国对猪肉进口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实施严格的进口检验检疫制度。

目前获准向中国出口猪肉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和爱尔兰,其中法国、丹麦和爱尔兰只有部分加工厂获得检疫许可。

长期以来,中国猪肉进口量一直不高。

2007年、2008年受国内猪肉供给方面的影响,猪肉进口量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为120%、117%;2009年随着国内猪肉供给的增加,进口量下跌65%,达15万吨,占全国猪肉总供给量的0.03%;预计2010年国内供给会进一步增加,进口量将下跌20%,约12万吨。

图92005-2009年中国猪肉进口量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

(四)替代品市场

猪肉消费难以随着经济和收入的增长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其余肉类对猪肉消费的替代。

猪肉产量占肉类的比重在过去20多年间逐年下降,这反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其余更为高档的肉类在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猪肉的产量水平低于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水平。

中国肉类生产和消费以猪肉为主,牛、羊、禽肉为辅。

1986年,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85.0%,所占比例非常大,随后这一比例下降较为明显,并逐步趋于稳定,1999年猪肉占比降至67.3%,此后至2007年,猪肉占肉类产量比例基本上维持在65%左右,2007年降为62.5%,2008年回升至63.5%。

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猪肉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占肉类的比重将维持在60%以上。

(五)猪肉价格分析

1、价格周期

生猪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如不出栏,养殖效益会下降(生长缓慢),因此生猪的供给短期内具有刚性。

猪肉消费长期内具有一定刚性,且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并存在一定的季节性。

一般夏季消费量会下降,春季前后消费量会增加。

因此,生猪(猪肉)价格经常发生围绕供给波动呈现周期性、季节性波动(成本上升会影响养殖效益,进而影响供给)。

并且,价格对供给的波动更为敏感。

猪肉市场价格涨落通常有一个恒定的周期,大约在3年左右,2000-2009年,国内猪肉价格经历了3个完整的周期。

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波动无关。

动物疫情通常不会改变猪肉价格周期,但会加剧波动。

2005年末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2009年上半年的H1N1病,加速加深了猪价的下跌,而2009近期疫病则促近了猪肉价格的回升。

图102000-2009年中国猪肉品均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肉业协会

2、2009年价格走势

2009年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是近几年来最低的,比06、07、08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上半年生猪产能是相对偏高的,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生猪价格一路下跌,4月份又碰到甲型H1N1流感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避免生猪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农业部加强了对信息的发布,引导了养殖户淘汰劣质母猪,优化猪群的结构;实施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启动了三级响应机制,稳定了市场,避免了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

8月份,猪肉价格开始上涨。

猪肉价格的上涨跟国家收储有一定关系。

首先,受上半年猪肉价格跌破猪粮比6∶1的盈亏平衡点影响,国家为保护生猪养殖户的利益,启动了冻肉收储政策,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得到部分缓解;其次,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助推了猪肉价格上涨。

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数占生猪存栏的比重达10.5%,处于正常的水平。

从当前育肥猪的结构来看,仔猪、中猪、大猪的比例比较合理,这些都为今后一段时期市场供给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图112009年以来全国鲜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

中国畜牧信息网

三、猪肉行业产业链分析

所谓生猪产业链是指与生猪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所有功能环节组成的整个流程,包括最初的饲料作物种植、饲料原料收购、饲料添加剂生产及饲料设备生产、饲料加工、兽药生产、饲料设备生产、种猪繁育及肥猪饲养、种猪及育肥猪疾病防治、相关检验检疫、屠宰设备生产、生猪屠宰加工、猪肉产品贮运、销售等环节。

图12猪肉产业链

(一)中国种猪繁育业特征

1、中国种猪资源丰富

中国养猪历史悠久,各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种猪资源。

中国著名的品种有:

以繁殖率高著称的太湖猪,以适应寒冷气候、肉质好著称的民猪,以及内江猪、荣昌猪、金华猪、宁乡猪等;同时中国还培育了由本地猪和引进猪杂交育成的哈白猪、北京黑猪、新太湖猪等;成功利用引进品种。

先后从丹麦、美国、英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引进了大白、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世界著名瘦肉型猪品种,以及PIC、斯格等猪配套系。

这些品种、配套系已基本适应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为开展中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拥有种猪场3415个,主要集中在山东、四川、重庆和广西等省。

2、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育种中心、原种猪场、繁育场、生产场、人工受精站和母猪饲养专业场(户)组成的良种繁育体系。

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消费者对瘦肉型猪的要求,各大种猪场不仅加大了从国外引进良种的力度,而且先后建立了种猪性能测定站,开展了种猪性能的选育提高工作;国家也在一些重点省如广东、武汉等地建立了国家种猪测定站,不少场家已经开始进行种猪遗传物质的交换,建立遗传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这为中国养猪生产水平以及良种猪的推广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中国生猪养殖业

1、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

中国养猪数量巨大,是世界猪肉生产大国。

2009年,中国生猪存栏4.76亿头,同比增长2.8%;出栏生猪6.12亿头,同比增长0.5%。

中国养猪业在2006年达到养猪规模的峰值,猪肉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但这一比率在2007年开始下降,当年就降至45%;随着中国猪肉生产开始进入上行周期,这一比率正逐年上涨,2009年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总量的比率已经恢复到48.39%,预计在2010年这一比率将达到49.37%。

图132001-2009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农业部

(2)区域布局

中国生猪生产区域化布局明显。

由于饲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消费市场的导向,中国养猪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北和两广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中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

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年出栏猪在2000万头-4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东北已成为中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截止到2008年底,以猪肉产量计,四川、河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而且近几年来比重均在10%以上,中国生猪出栏量在前十位的区域是四川、湖南、河南、山东、湖北、广东、河北、广西、云南、江苏,占总出栏量的65.60%。

图142008年中国猪肉主产省份和地区市场份额对比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9

(3)规模结构

中国生猪饲养方式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但中小规模饲养比重仍占主流。

长期以来,国内90%的生猪主要以散养为主。

但是,近几年,随着农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农户开始建立合作组织规模化饲养,统一管理,节约成本,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户也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规模化饲养方式。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养猪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好时代,这个行业开始吸引拥有雄厚资本背景的工商投资者,整个养殖方式由散养主导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生猪养殖进入一个集资金、技术、品牌的时代。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家,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约48%,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2008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出栏生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62%。

然而中国生猪出栏数量在5万头以上的企业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比例仅1%,中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图15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结构

数据来源:

中国肉业协会

(4)产业投资

生猪养殖成为资本竞相角逐的舞台。

自2008年以来,国内外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开始意识到中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市场机遇,纷纷对外宣布投入巨资进入该行业。

国内外积极介入生猪养殖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

新希望、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宁波天邦、江西正邦、正大集团、百世腾等。

开始进入本行业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猪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

双汇发展、新五丰、高金食品、雨润食品、唐人神集团、六和集团等。

然而由于生猪养殖的特殊性,新进入养殖企业的规模扩张必须依赖于自身种猪规模的扩大,因此以上企业的投资计划一般按照5年设计,目前,大多新进入企业的养殖计划尚处于实施初期。

在原有规模企业扩张和新进入企业积极进入生猪养殖的背景下,未来5年生猪养殖市场的竞争格局预计将有一定改变,主要趋势表现为:

大型养殖企业与散养农户的竞争,农户散养的比例将逐渐下降;大型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

养殖成本竞争、产品差异化竞争、质量安全性竞争和饲料、疫苗的研究等方面。

由于新进入生猪养殖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克服大规模养殖存在的壁垒,因此,目前已经实现生猪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

2、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较低。

就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来说,广东温氏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一支独大,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以上。

第二梯队为年出栏40万头以上的罗牛山、河南雏鹰、河南牧原、北徐集团等企业,其扩张也十分迅速。

2008年全国出栏生猪6.09亿头,前10大养殖企业每年的出栏量不超过一千万头,市场份额不足全国的1%;而在美国市场,史密斯·菲尔德在美国存栏母猪达102万头,占美国母猪存栏的17%,Triumphfood公司存栏母猪39.6万头,占美国母猪存栏的6.6%。

表1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企业出栏规模情况

生猪年出栏

规模(万头)

出栏生猪

(万头)

出栏量占全国比例

主要企业

100以上

200

0.33%

广东温氏

40-99

160

0.26%

罗牛山、河南雏鹰、河南牧原、北徐集团等

20-39

200

0.33%

黄泛区牧场、河南广安、广东长江、湖南新五丰等

5-19

80

0.13%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正邦科技等

5以下

60,320

98.95%

老白干酒、广弘控股、四川高金食品等

数据来源:

中国肉业协会

3、成本分析

饲料费用在生猪饲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饲料价格的波动是猪肉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中国养猪业成本构成中,精饲料费用所占比重最大,为40%~50%,其次为仔猪费用占20%~30%,第三为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10%~20%。

三项费用占总成本的80%~90%。

散养户精饲料、仔猪、人工三大费用所占比重依次为45%左右、25%左右和20%左右;规模养殖场三大费用所占比重分别为55%左右、30%左右和10%左右。

2009年中国生猪的养殖成本呈逐渐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的上升所致。

占养猪成本较大比重的玉米价格从年初的1466元/吨上升至9月底1783元/吨的高点,累计上涨幅度达21.6%。

双节过后,由于新玉米集中上市,以及前期国储玉米持续拍卖的影响,销区玉米供应充足,玉米价格才出现了季节性回落。

4、盈利水平

养猪行业的盈亏是交替出现的,每个养猪企业都无法回避亏损期,只有拥有领先技术、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猪粮比是指每公斤生猪价格和饲料类粮食价格之比,可直接反映养殖户的盈利与否。

通过对肉料比的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按照行业通行指标,活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为6时,企业处于盈亏平点,低于该数值,养猪企业亏损,高于该数值企业盈利。

按照这个标准,2004年以前,养猪企业长期微利亏损,2007年后盈利大幅上升,而近期猪价已经越过盈亏平衡点,进入盈利期。

2007年以前活猪/玉米的高点是7,利润率为17%,低点是5,利润率为-17%。

2007年后,高点接近10,利润率33%,低点在6附近,微亏;这表明2007年后养猪行业的整体环境向好。

截止到12月23日,本年度平均猪粮比价是6.68:

1,根据商务部制定的标准,今年猪粮比价为6.62:

1。

全年养猪基本保持微利,一头猪的获利为50元。

图162007-2009年中国猪粮比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

商务部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

5、生产水平

中国生猪养殖生产力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猪良种覆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多数规模养殖企业已开始采用“分段式流水型”饲养方式,实行哺乳母猪、保育仔猪高床饲养、早期隔离断奶(SEW)等先进养殖工艺,计算机监控技术在母猪分娩、乳猪哺乳等关键环节也得到了应用。

由于种猪质量、猪舍建筑模式、饲养设备及饲养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商品猪的生产性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影响。

个体和群体生产性能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

母猪繁殖率低;哺乳期及育仔期成活率低;饲料转化率低;饲养周期长。

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中国生猪养殖的生产力效率提高。

中国养猪生产力水平低,2007年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