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91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小学古诗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4.docx

《小学古诗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4.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诗4.docx

小学古诗4

悯 农李 绅

chūnzhòngyīlìsù 

春种一粒粟,

qiūshōuwànkēzǐ 

秋收万颗子。

sìhǎiwúxiántián 

四海无闲田,

nóngfūyóuèsǐ 

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

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

谷子。

  四海:

全国之内。

  闲田:

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

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

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

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悯 农李 绅

  

chúhérìdāngwǔ 

锄禾日当午,

hàndīhéxiàtǔ 

汗滴禾下土。

shuízhīpánzhōngcān 

谁知盘中餐,

lìlìjiēxīnkǔ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

禾苗。

  盘中餐:

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

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

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

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山 行杜 牧

  

yuǎnshànghánshānshíjìng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 

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yèhóngyúèryuè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

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

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

山向远处伸展。

  坐:

因为。

  红于:

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 明杜 牧

  

qīngmíngshíjiéyǔfēnfēn 

清明时节雨纷纷,

lùshàngxíngrényùduànhún 

路上行人欲断魂。

jièwènjiǔjiāhéchùyǒu 

借问酒家何处有,

mùtóngyáozhǐxìnghuācūn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

请问。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

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

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江南春杜 牧

  

qiānlǐyīngtílǜyìnghóng 

千里莺啼绿映红,

shuǐcūnshānguōjiǔqífēng 

水村山郭酒旗风。

náncháosìbǎibāshísì 

南朝四百八十寺,

duōshǎolóutáiyānyǔzhōng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山郭:

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

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

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

形容佛寺很多。

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

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

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

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

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

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

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秋 夕杜 牧

  

yínzhúqiūguānglěnghuàpíng 

银烛秋光冷画屏,

qīngluóxiǎoshànpūliúyíng 

轻罗小扇扑流萤。

tiānjiēyèsèliángrúshuǐ 

天阶夜色凉如水,

zuòkànqiānniúzhīnǔxīng 

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秋夕:

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

白色的蜡烛。

  画屏:

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

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

萤火虫。

  天阶:

皇宫中的石阶。

古诗今译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

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

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乐游原李商隐

  

xiàngwǎnyìbùshì 

向晚意不适,

qūchēdēnggǔyuán 

驱车登古原。

xīyángwúxiànhǎo 

夕阳无限好,

zhǐshìjìnhuānghūn 

只是近黄昏!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

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词释义

  乐游原:

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

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

将近傍晚。

  不适:

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

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

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

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

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

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

商山早行温庭筠

  

chénqǐdòngzhēngduó 

晨起动征铎,

kèxíngbēigùxiāng 

客行悲故乡。

jīshēngmáodiànyuè 

鸡声茅店月,

rénjìbǎnqiáoshuāng 

人迹板桥霜。

húyèluòshānlù 

槲叶落山路,

zhǐhuāmíngyìqiáng 

枳花明驿墙。

yīnsīdùlíngmèng 

因思杜陵梦,

fúyànmǎnhuítáng 

凫雁满回塘。

  

作者背景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

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叉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叉”。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注词释义

  商山:

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征铎:

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

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

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

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

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

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

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

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名句赏析——“人迹板桥相。

    这是一幅早行图。

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紧接着诗人将镜头转向两种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节,同时也点明商山的风物特征。

面对眼前独特的山景,诗人不禁想起夜里梦到故乡的情景,那儿没有这些绿叶白花的树木,却是野鸭、鸿雁栖满了堤岸曲折的池塘。

这段对梦境的回味,不仅贴合商山早行的具体情境,也照应了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将诗人的羁愁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元 日王安石

  

bàozhúshēngzhōngyīsuìchú 

爆竹声中一岁除,

chūnfēngsòngnuǎnrùtúsū 

春风送暖入屠苏。

qiānménwànhùtóngtóngrì 

千门万户曈曈日,

zǒngbǎxīntáohuànjiùfú 

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

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

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

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词释义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

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

药酒店。

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

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

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古诗今译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

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

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

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泊船瓜洲王安石

  

jīngkǒuguāzhōuyīshuǐjiān 

京口瓜洲一水间,

zhōngshānzhǐgéshùchóngshān 

钟山只隔数重山。

chūnfēngyòulǜjiāngnánàn 

春风又绿江南岸,

míngyuèhéshízhàowǒhuán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背景

  见《元日》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瓜洲:

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

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

今南京紫金山。

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

吹绿。

  还:

回家,归来。

古诗今译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

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

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

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

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

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

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

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

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梅 花王安石

  

qiángjiǎoshùzhīméi 

墙角数枝梅,

línghándúzìkāi 

凌寒独自开。

yáozhíbùshìxuǎ 

遥知不是雪,

wèiyǒuànxiānglái 

为有暗香来。

  

作者背景

  见《元日》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凌寒:

冒着寒冷气候。

  遥知:

距离很远就知道。

  为:

因为。

  暗香:

不易感觉到的清香。

古诗今译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

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阵阵清香飘来。

名句赏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

  

hēiyúnfānmòwèizhēshān

黑云翻墨未遮山,

báiyǔtiàozhūluànrùchuán 

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dìfēngláihūchuīsàn 

卷地风来忽吹散,

nwàghúlóuxiàshuǐrútiān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

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

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

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

遮蔽,遮盖。

  白雨:

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

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

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