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965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数学四上教材分析

2014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介绍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变化之处:

1.从三年级年级下册移来“面积”单元的“公顷和平方千米”内容,单编为一个单元。

(不讲)

2.把原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按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整合,统一安排在本册第七单元。

   (不讲)

3.原“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移到四年级下册。

4. “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各单元分析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数学思想方法

(五)综合与实践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C}1.    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C}2.    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C}3.    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

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C}4.    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C}5.    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

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C}6.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

主要围绕:

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四、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

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

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

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

“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

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

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

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

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

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

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

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

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

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

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

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

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

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

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11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

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

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

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

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

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

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

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

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

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

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

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

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

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

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

(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

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

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

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

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

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

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三、具体内容

1.例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一是体会计算的现实需要,二是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经验。

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另外,把估算融入笔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2.例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1小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

第2小题的重点则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例2的编排把口算融入了笔算教学中,通过呈现两位学生的不同算法,意在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格子乘法”,使学生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过程与笔算乘法的密切关系,也可作为整数乘法算理的一种解释方式。

3.例3:

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思路的引导非常清晰:

  

(1)研究问题:

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2)归纳规律:

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

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

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里的编排还给出了规律的文本表示,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规律。

4.例4: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单价、数量、总价,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数量关系。

5.例5:

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单价”,对“速度”的理解更难。

教材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150千米/时、60米/分,意在让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单元不但在相关的练习设计中,编排了一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内容,如打上了“*”号,不作普遍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专门加以研究。

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3.商的变化规律。

二、主要变化 ppt  (还有一些细节变化)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2.增加了例题或习题:

再如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商5。

出示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具体内容

(一)口算除法

例1、例2:

口算除法。

  (算式的正确写法)

因为“四舍五入”法都是把除数看做整十数来试商,所以这里安排了这两个口算例题来为后面的笔算除法的试商作准备。

例1是借助小棒图,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例2则脱离了小棒直观图,但也是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抽象程度更高。

两个例题之后的想一想,各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意在巩固口算方法,同时为后续学习试商做好铺垫。

(二)笔算除法

7个例题,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商一位数,包含例1到例5,第二部分是商两位数的,包含例6和例7。

其中,商一位数的重点是讲试商的方法。

1. 例1、例2。

                                                                                                                                                                                                              

例1教学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重点是借助小棒图的直观支持理解“商为什么写在个位”的问题。

例2教学整十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

重点是理解“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

并给出结论式总结。

  

2. 例3:

“四舍法”试商。

例3 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试商,“把21看作20来试商”的方法,并把试商的思考过程放在虚线方框里,同时给出完整的除法竖式。

第1小题不用调商,第2小题则需要调商。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在试商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等问题,教材在虚线框里给出了试商、调商的过程。

3. 例4:

“五入法”试商。

例4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

教材在虚线框里把调商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商和调商的方法。

最后,通过“你做的对吗?

请验算一下。

”自然引出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

练习 3张

4. 例5:

灵活试商。

例5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

当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又不接近整十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往往需要多次调商,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灵活试商。

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分别通过虚线框展现试商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练习 2张

5. 例6: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重点是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

教材用虚线框呈现除的过程,重点突出两个问题的探究:

第一次除得的商写在哪一位上?

第一次除后的余数表示什么?

进而理解并掌握商的书写位置。

6. 例7:

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7教学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即当余数不够除时商0。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个位写0的道理。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验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完7个例题后,教材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概括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7. 例8:

商的变化规律。

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初步函数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安排了3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探索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层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呈现了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的结论,并通过小精灵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与实验教材相比,商的变化规律的编排  层次更清晰,结论更明确。

 

8. 例9、例10:

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9和例10是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新增的内容。

例10特别关注了简便运算中余数的处理问题。

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讨论余数是4还是40,并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在简便运算中对余数问题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

例如,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可以组织“对口令”“摘苹果”“拔萝卜”“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试商的方法是笔算除法的重点内容,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结论让学生去记忆,也不能忽视对计算方法的概括总结,要通过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历算理算法概括总结的过程。

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用虚线框的形式完整呈现试商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记录讨论结果的方式呈现不完整的试商方法,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试商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试商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笔算除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而当被除数和除数具备一定的特点时,可以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如教材在例题中就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此外,在练习中教材多次安排了“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特点,发现灵活试商的“小窍门”。

如第79页第10题、第80页第18题、第82页第4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去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数字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1.认识公顷。

2.认识平方千米。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C}1.   {C}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

(ppt无)

{C}2.    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四、具体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将原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移至这里,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二是习题也不再受数的范围的限制,并可利用大数充分地感知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

 1.例1:

认识公顷。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

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

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

 “做一做”则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从而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间接经验支持。

2.例2:

认识平方千米。

以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从而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引起学生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也呈现了三种方式:

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土地面积的市制单位“亩”的相关知识。

           练习2张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

2.角的度量。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4点)

三、具体内容

1.线段、直线、射线。

有的教材是先讲直线、再讲线段和射线,这里的编排是从学生已有的关于线段的认知经验出发,先讲线段,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再认识直线和射线。

关于线段的编排,先直观呈现拉直的线、绷紧的弦等,再语言描述、最后给出符号表示。

虽然直线和射线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是结合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体会“无限”“延伸”等特点。

如手电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最后,教材提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清楚地呈现了比较的3个维度。

  

2.角

教材从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出发,结合刚刚所学射线特征说明角的含义,既是“角”的概念归纳,又是角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3.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编排的重点是引出角的单位,因为量角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

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1°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就介绍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从而也说明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 为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了帮助。

4.量角。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不但给出了量角的直观图,而且还强调对操作步骤的梳理。

后面“做一做”第1题两个角的开口方向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